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關於當事人締約能力

合同法中關於當事人締約能力

發布時間: 2022-02-11 10:02:10

①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與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屬於( )。

正確答案復:D
解析:效力待定製合同是指合同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合同生效的要件,其效力能否發生還尚未確定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主要是因為當事人缺乏締約能力、處分能力和代理資格所造成的。《合同法》主要規定了以下三種效力待定的合同:①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②無代理權人以他人的名義訂立的合同;③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與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中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對該合同予以追認,法律規定的催告追認的法定期限為1個月。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認的,則合同有效;如果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未作表示或表示不予追認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不生效。

② 效力瑕疵的合同有幾類,我國民法合同法對它們有哪些

般認為民事主體,也稱民法主體,是指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人。其與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在實質上是一回事。⑴然而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並不是只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種資格就行的,還應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資格。而且民事行為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還隨著民事主體所進行的不同性質的民事行為的變化,有著對民事主體相應的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簽訂的合同中,不同性質的合同對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均將民事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作為民事行為與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本文所說的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由於是在民事活動中的,所以既包括民事權利能力方面,也包括民事行為能力方面。

對於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合同法》對此規定有幾種,即當事人缺乏締約能力、代訂合同的資格及處分能力。在審判實踐中,案件則是復雜的,出現合同主體的資格的瑕疵並不僅僅是以上幾種,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及合同履行完畢後還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特定的合同中,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具備,合同履行過程中具備,或合同履行中、完畢後被撤銷、注銷、吊銷又如何、如不能具備又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當事人不具有行政許可的瑕疵對合同的影響。

2、在隱名代理關系中,代理人與他人簽訂了合同,該合同需要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資格,如果被代理人不具備的如何處理?代理人又不具備的如何處理?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的瑕疵對合同的相對性的影響。

3、連環買賣合同中,第一個合同履行中沒有辦理所有權登記手續,那麼第二個合同的效力如何?是否屬於出賣他人之物。這里的問題是對沒有過戶的不動產或應當登記過戶的動產享有處分權是否是後一個合同的民事主體的瑕疵。

4、有行為能力的一方以沒有締約資格的人的名義簽訂合同,該合同的效力?這里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合同主體的瑕疵。

5、簽訂合同人與履行合同人不一致,履行合同人履行了部分合同,是屬於代理還是債務加入?這里的問題是合同主體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如何處理。

6、在審判實踐中對施工承包合同無效的,一般的處理是折價返還。而折價返還時,經鑒定得出的工程造價卻比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高時,應區分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和各方當事人的過錯情節處理善後事宜,如因承包方不具有法定的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發包方應返還的承包方的工程投入不應超過合同約定的價款。發包方無資質等級導致合同無效的,以鑒定的造價為准。這里的問題是因主體瑕疵產生的無效的後果與其它原因產生的無效的後果在折價補償上有無不同。

上述幾種情況是合同主體本沒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瑕疵,或者是本有瑕疵,而在履行過程中表現為沒有瑕疵。產生原因在於立法上的規定和當事人法律知識的欠缺、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等等。而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立法的本意,探明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
來源:哈爾濱律師網頁鏈接

通說認為對於由於合同主體瑕疵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其原因在於它並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也不一定違背合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且這種瑕疵並不是不可彌補的,法律允許有關權利人對其加以追認,使其生效。⑵而且立法上並不限於此。我們知道經營范圍是法人或具有營業執照的其他組織的民事經濟活動的范圍,是國家准予其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其民事權利能力。如果法人或其他組織超越經營范圍活動,是違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規定的,是非法的。然而為了有利於現代民商法促進交易、增加社會財富價值目標的實現,也有利於對善意第三人權益的保護,我國合同法採用了越權規則」理論。而且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十條規定中明確了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的合同,除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認定合同無效。⑶更進一步說,就是違反法律和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如果可以補辦的,仍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而不是無效合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中的第九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從該規定中明顯可以看出,如果補辦了,合同就生效,沒有補辦合同就無效。無效合同的補正與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無效合同的補正是合同當事人對無效合同進行修正,從而使合同變為有效的行為,⑷補正後合同才有效,而補正前的合同是無效的,補正這一行為並無溯及力,從實際上說,補正這一行為使雙方建立了一個新的合同。而效力待定的合同的補助行為是一種追認行為,是有溯及力的。這說明立法對此採取的放寬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維護契約的法律約束力,鼓勵交易,保護交易安全。

③ 合同法主體、客體是指什麼

合同的主體是指具有締約能力的合同當事人,自然人、法人及依法成立的其他非法人組織,都可以成為合同當事人。

合同主體是合同關系的主體,又稱為合同當事人,包括債權人和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依據法律和合同的規定履行義務;而債務人則依據法律和合同負有實施一定的行為的義務。

合同的客體是指合同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合同當事人權利與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它體現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與關系。

簡單地說,主體就是指簽訂者的資格;客體指合同簽訂的具體對象(如購物合同中的「物」)。如果合同是房地產合同,客體就是房屋;如果是銷售合同,客體就是商品;如果是服務合同,客體就是服務事項。

(3)合同法中關於當事人締約能力擴展閱讀:

建設工程合同的主體和客體:

建設工程合同是指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建設工程合同的客體是工程。這里的工程是指土木建築工程和建築業范圍內的線路、管道、設備安裝工程的新建、擴建、改建及大型的建築裝修裝飾活動,主要包括房屋、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橋梁、礦井、水庫、電站、通訊線路等。

建設工程的主體是發包人和承包人。發包人,一般為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即投資建設該項工程的單位,通常也稱作「業主」。按照國家計委1996年4月發布的《關於實行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的暫行規定》,國有單位投資的經營性基本建設大中型建設項目,在建設階段必須組建項目法人。

項目法人可按公司法的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由項目法人對項目策劃、資金籌措、建設實施、生產經營、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增值實行全過程負責。據此規定,由國有單位投資建設的經營性的工程建設,由依法設立的項目法人作為發包人。

國有建設單位投資建設的非經營性的工程建設,應當由建設單位為發包人。此外建設工程實行總承包的,總承包單位經發包人同意,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部分工程項目進行分包的,工程總承包單位即成為分包工程的發包人。

建設工程的承包人,即實施建設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等業務的單位,包括對建設工程實行總承包的單位和承包分包工程的單位。

④ 如何判定一份合同是否合法有效

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關鍵取決於合同當中的內容,以及簽訂合同的一些形式要件是否具備。(一)合同當事人必須具有簽約能力。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由此可見,在訂立合同時,注意當事人的締約能力和主體資格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二)合同必須具有對價或約因。(三)合同的內容必須合法。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四)合同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五)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符合以下情況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條【訂立合同的能力】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條【遵紀守法原則】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⑤ 在中國合同法中,當事人飲酒後有締約能力嗎

這個問題必須結合具體案件進行具體分析,當事人體質各異,酒精耐受力不同,飲酒程度不同,在沒有具體案情支持前提下,這個提問問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幫到了您,請採納。

⑥ 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相對人可以催......什麼叫做相對人請教該條款的解釋

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釋義】本條是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必備要件之一。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也必須要求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從主體資格上講是有暇疵的,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代簽合同的資格和處分能力。以前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此類合同時,基本上是認定為無效合同。本條將此類合同列入了效力待定合同中,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l)此類合同與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不同,它並非因為當事人故意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及社會公共利益,也不是因為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導致合同可撤銷,主要是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和處分能力而造成的。(2)這類合同可經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承認而生效,這種承認表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的合同是符合權利人利益的。(3)有利於促成更多交易,也有利於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因為相對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的合同,總是希望合同有效,並且通過有效合同的履行使自己獲得期待的利益,因此,通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使效力待定合同生效,而不是簡單地宣告這種合同無效,是符合相對人利益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要具有效力,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這種合同一旦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在沒有經過追認前,該合同雖然成立,但是並沒有實際生效。所謂追認,是指法定代理人明確無誤地表示同意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簽訂的合同。這種同意是一種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合同的相對人同意即可發生效力。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應當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並且應當為合同的相對人所了解,才能產生效力。特別指出的有兩點:(1)法定代理人以行動自願履行合同的行為也可視為法定代理人對合同的追認;(2)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必須是無條件的,法定代理人不得對合同的追認附加任何條件,除非合同相對人的同意。
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並非所有的都必須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本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所謂「純獲利益」在我國一般是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某合同中只享有權利或者利益,不承擔任何義務,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對於這些純獲利益的合同,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該合同不具有效力。同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獨立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相適應的合同,這類合同一般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合同,如購買書本、乘坐交通工具等;對於不能完全辨認其行為的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狀況允許時,可訂立某些合同,而不經法定代理人追認。除此之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就必須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合同的相對人可以催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l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所謂「催告」就是指合同的相對人要求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時間內明確答復是否承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法定代理人逾期不作表示的,視為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設立相對人的催告權,可以避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從而維護相對人的利益。但是相對人的催告應當用明示的方式作出,同時,相對人在催告中一般要設定一個期限,本條規定1個月為限。超過這個期限,法定代理人不作答復的,則視為拒絕追認。
本條第二款除了規定相對人有催告權外,還規定了相對人有撤銷合同的權利。這里的撤銷權,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未追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之前,撤銷自己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在此類合同中,僅有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權,而沒有相對人的撤銷權,那麼,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作出追認前,就不能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進行選擇,只能被動地依賴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或者否認,這對相對人是很不公平的。設立相對人的撤銷權,正是為了使相對人與法定代理人能有同等的機會來處理這類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但是相對人撤銷這類合同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1.撤銷的意思表示必須是在法定代理人追認之前作出,對於法定代理人已經追認的合同,相對人不得撤銷。
2.只有善意的相對人才可以作出撤銷合同的行為。所謂「善意」,這里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簽訂合同之時並不知道或者也不可能知道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倘若相對人明知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仍然與對方簽訂合同,那麼相對人就沒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3.相對人作出撤銷的意思表示時、應當用通知的方式作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此類合同的撤銷。

熱點內容
雲南毆打保安法官 發布:2025-07-23 06:18:57 瀏覽:296
新的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7-23 06:15:30 瀏覽:496
會計初級經濟法萬題庫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3 06:11:08 瀏覽:315
企業研發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3 05:52:06 瀏覽:247
共業律師 發布:2025-07-23 05:50:45 瀏覽:653
2014年經濟法期末試卷 發布:2025-07-23 05:46:28 瀏覽:555
自學考試經濟法概論考啥 發布:2025-07-23 05:31:18 瀏覽:817
南沙法院6 發布:2025-07-23 05:18:51 瀏覽:375
抑鬱症勞動法病假規定 發布:2025-07-23 05:17:19 瀏覽:476
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3 05:02:39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