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12條

合同法第112條

發布時間: 2022-02-12 18:28:11

1. 解釋合同法法條

這里的損失一般是指實際損失,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回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答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因此,是包括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的,當然不是法院說了算,但是這個可以預見、應當預見的標準是具有一定的可裁量性的,法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

2. 如何理解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三條關於懸賞廣告的規定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三條解釋:【懸賞廣告】

第三條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懸賞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懸賞廣告的解釋。

【條文理解】

懸賞廣告,是指以廣告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之人給予報酬。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對懸賞廣告多有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657條、《日本民法典》第529條、《義大利民法典》1989條、《瑞士債法典》第8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64條也有規定。我國《合同法》對懸賞廣告未作規定。但在實踐中,懸賞廣告糾紛經常發生,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懸賞廣告糾紛較多,且有不斷上升趨勢。懸賞廣告適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在傳統的有報酬性的遺失物尋找等通常的民事行為之外,懸賞廣告還出現了證據懸賞、行政懸賞、刑事懸賞、執行懸賞等。另外,懸賞廣告因其於一定范圍內公開發布,且完成行為人為不特定的一人或者多人,與一般合同行為僅限於當事人雙方相比,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往往更受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關注。我國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審理過一定數量的懸賞廣告案件,雖然近來多承認懸賞廣告的效力,但由於缺乏法律依據,法官及社會各界對懸賞廣告的認識差異較大,案件的處理結果極不相同,社會的反映也眾說紛紜,已經影響到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社會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態度。因此,本解釋就懸賞廣告作了一般規定,以明確懸賞廣告的法律地位。

一、懸賞廣告的概念與類型

懸賞廣告是大陸法國家和地區民法普遍承認的一種民事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相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大致而言,懸賞廣告就是以公開的廣告的方式,對於實施某一行為的特別是對於引起某一結果而懸賞的人,有義務向實施了該行為的人支付報酬。懸賞廣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懸賞人做出懸賞廣告;二是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特定行為;三是完成特定行為人請求支付懸賞廣告聲明的報酬。因此,懸賞廣『告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而是一個動態的行為鏈結,由三個相互遞進的行為構成。懸賞人作出懸賞廣告是一種允諾,它是懸賞廣告產生的前提,是一種靜態的存在,可以稱之為存在型懸賞廣告;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使懸賞人的允諾條件在事實_[已經實現,此時懸賞廣告由於相對人的參與正趨於有效,此時可稱為生效型懸賞廣告;相對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則懸賞廣告的整個過程已經結束,此時的懸賞廣告可以稱為實效型懸賞廣告。

從國內實踐來看,懸賞廣告種類很多,除了通常的遺失物懸賞廣告以外,還出現了較多的特殊領域的懸賞廣告,如公安機關為偵破案件尋求線索的刑事懸賞,人民法院為強制執行而對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人財產的懸賞,還有案件的當事人進行的證據懸賞,以及報刊雜志的創意大賽等懸賞,企業的商標創意懸賞等等。盡管懸賞廣告的形式多樣,適用范圍越來越廣,但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對人性懸賞廣告,二是對世性懸賞廣告。

對人性懸賞廣告是指懸賞人對某個特定主體所作出的懸賞廣告,盡管該特定主體在懸賞廣告時並不為懸賞人所知悉,但懸賞廣告相對人卻是確定的。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遺失物懸賞廣告,再如,犯罪線索的懸賞廣告也屬於此類。其典型特徵是:懸賞廣告的相對方是特定的,並且相對方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如《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物權法》第10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可見遺失物的拾得人是確定的並且依法負有返還遺失物的義務,但其依法仍然享有獲得相應報酬的權利。如《物權法》第112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按照承諾履行義務。」再如,犯罪案件的證人就是知悉犯罪情況的特定人,且依法負有提供線索和作證的義務。對人性懸賞廣告對於當事人相對明確,且較為簡單,在處理時一般不會過於復雜。

對世性懸賞廣告是指懸賞人對不特定人作出的懸賞廣告。有獎徵文、創意大賽等就是典型的對世性懸賞廣告。其典型特徵是:懸賞廣告的相對人是不特定的,且相對方也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去完成該行為。如現在各大網站流行的原創作品大賽,網站作出大賽廣告,約定獲獎作品給予獎勵或者提供出版機會,參加作品大賽的人是不特定的,誰願意參加都可以,而最終能夠獲獎的作品也是不確定的。參加不參加作品大賽純屬個人意願和愛好,參賽人無法定參賽的義務。此類懸賞廣告由於相對人不特定且往往是數量眾多,因此其最終能否符合懸賞廣告約定的給付報酬的條件,需要經特別的程序才能確定,而不僅僅依靠相對人行為完成而確定,形成的糾紛案件較復雜。如前幾年某著名網站舉辦的一次創意大賽,最終結果是特等獎和一等獎多數空缺,結果引發了參賽者對評獎規則的爭議,並形成了訴訟案件。

二、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

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是事關懸賞廣告案件認定和處理的根本性問題,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問題。目前,學理上對懸賞廣告的性質主要有「單獨行為說」和「契約說」兩種觀點。「契約說」又稱之為要約說,這種觀點認為,懸賞廣告人對於特定人或不特定人作出的懸賞意思表示是一個要約,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指定行為是一個承諾,行為完成時,則契約成立。相對人在契約成立時,即有報酬之請求權。「契約說」是懸賞廣告最為傳統的觀點。依此觀點,懸賞廣告應適用民法關於法律行為和契約的一般規定,懸賞廣告也要求訂立契約雙方當事人之間必須有合意,即成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所以,法官在處理懸賞廣告案件時,就必須按照合同法的原則來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對「契約論」提出挑戰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不知道有懸賞廣告的人完成了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的,有沒有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的權利?二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的,是否享有懸賞廣告確定的報酬請求權?按照通常的契約理論,顯然不能認定於此上述兩種情形時,合同已經成立,並產生合同法上的債權和債務。因為按照合同成立的原則,雙方當事人的要約和承諾之間應當具有合致,而相對人完成行為是根本不知存在要約,則其完成行為不能認定為承諾。同樣,合同成立的前提是合同主體必須適格,即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訂立合同。

「單獨行為說」認為,懸賞廣告是因廣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負擔債務,在相對方面則無須承諾,僅以一定行為之完成為停止條件。換言之,懸賞廣告人為意思表示並非要求相對方之承諾,其效力之發生僅以一定行為之完成。懸賞廣告的單獨行為說,可以很好地解決契約說面臨的兩大挑戰:不知懸賞廣告存在的人完成了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均可以享有報酬請求權。單獨行為說認為,懸賞廣告自作出時即產生法律約束力,其後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只是作為取得報酬的一個條件,而不是一種承諾。所以,完成行為人主觀認識和行為能力則不在報酬支付的考慮因素之內。同樣,單獨行為說也存在自身的問題,其不能說明懸賞廣告的撤回、撤銷以及因撤銷所生之損害賠償問題。按單獨行為說,懸賞廣告一經發布就使懸賞人受到其在懸賞廣告中所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拘束,不能任意撤銷。但各國和地區多規定了懸賞廣告的撤回或者撤銷制度。如《德國民法典》第658條規定懸賞廣告可以有條件的撤回;《義大利民法典》第1990條第1款規定:「在前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之前,基於正當原因,允諾得被撤回。」《瑞士債法典》第8條第2款規定:「懸賞者在行為完成之前撤回懸賞的,除其能夠證明他人根本不能完成該行為的外,應當賠償他人善意地為完成懸賞廣告產生的費用。但賠償金額不應當超過報酬的數額。」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修正後的第165條也規定:懸賞廣告得於行為完成前撤回之,「預定報酬之廣告,如於行為完成撤回時,除廣告人證明行為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於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之責。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額為限」。《日本民法典》第530條第(1)項規定:「廣告人於完成其指定行為者期間,可以用與前廣告同樣的方法,撤銷其廣告。」此處懸賞廣告的撤回,在合同法上與要約之撤回實有相似之處。

但究竟是採用契約說還是單獨行為說,實屬理論上之爭議,而觀各國和地區懸賞廣告之制度設計,處理結果大致相同。「契約說」通過對無行為能力人和不知道懸賞廣告存在之人完成懸賞行為之報酬請求權作特別規定後,仍然得到充分之支持,此與采單獨行為說無異。同樣,採用「單獨行為說」的,也對懸賞廣告之撤回或者撤銷制度予以規定,肯定懸賞廣告人之懸賞自由。正如王澤鑒先生所指出的,「懸賞廣告法律性質的爭論,嚴格言之,是一個法律學方法論上的問題」。「對具體問題之解決,並不因為採用何說而異,僅是說明方法不同而已」「在法學方法論上,應采實質標准。」近年,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修正案對懸賞廣告規定進行了修改,其意在正式採用「契約說」,以免理論爭論影響法律適用。台灣學界對該次修正有很大爭論,王澤鑒先生對此有不同見解。蘇永欽先生的認識可能更有意思,他認為,「由於懸賞廣告可以用契約方式作成,也可以採用單獨行為方式創設行為人(廣告人)一方的給付報酬義務,兩者皆不違反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則,則立法者究應以何者為『典型』,決定的關鍵就在該社會中懸賞廣告的實務以何者為多,一般人以何種態度看待此類廣告。」所以,台灣地區「民法」關於懸賞廣告修正案「不論以契約還是單獨行為作為懸賞廣告的主要類型都不要緊,本次修改的貢獻,不在『正確』選擇了契約作為主要類型,而在把主次類型分得比較清楚。」

本司法解釋將懸賞廣告規定其中,在懸賞廣告的性質上當然可以解釋為採用了「契約說」。由於此處只是對懸賞廣告作了原則性規定,以期使懸賞廣告能夠取得普遍效力的法律依據,但規定過於簡單,法官處理各類懸賞廣告案件時必須充分進行解釋,准確把握懸賞廣告制度全部內涵和體系結構,以避免簡單采契約說而忽視特別情形的規制。

三、懸賞廣告的構成及效力

懸賞廣告之成立,按「契約說」,即須有要約和承諾,成立懸賞廣告合同。懸賞廣告是不要式合同、不要物合同、有償合同和雙務合同。具體而言:

1.懸賞廣告之要約

懸賞廣告的要約,就是懸賞人以公開聲明的方式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意思表示。

(1)懸賞人。從懸賞廣告實踐來看,懸賞人的范圍很廣,懸賞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組織,並無特別限制。法人中既有民事主體的公司、企業,也有事業法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機關法人也成為懸賞廣告的主體。近年廣泛引發社會關注的懸賞廣告案件,多數與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有關,如犯罪線索懸賞、執行懸賞、交通違法懸賞等等,都曾引發社會熱議。懸賞人必須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發布懸賞廣告的,可以按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則》有關合同效力的規定處理。

對於懸賞人在發布懸賞廣告後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的,該懸賞廣告所產生的報酬支付債務如何來承擔,通說認為應當按照繼承法之規定處理,由繼承人承受其權利義務;如果屬於法人的,則應納人法人清算程序處理,仍由該公司享有權利,並以其財產承擔債務。

(2)以公開方式發布懸賞廣告。懸賞應當以公開形式予以聲明,即以「廣告形式」作出懸賞的意思表示。以「廣告形式」其意在要求懸賞應當以針對不特定人而聲明,而不僅限於廣告法規定的廣告方式。既可以在報刊上登載,也可以在廣播電視上播放;既可以在公開場合進行張貼,也可以當街喊叫;既可以是文字方式,也可以是語言方式。不特定人,以屬於多數為已足,一定范圍之人,亦無不可。

(3)須有一定行為的完成。完成一定行為是懸賞廣告要約的實體內容之一,它是懸賞人和相對人之間權利義務產生的基礎。一定行為,既可以是積極的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既可以是對懸賞人有利益的行為,也可以是對懸賞人不利益的行為,既可以涉及公利的行為,也可以涉及私利的行為,既可以是只有特定人能夠完成的行為,也可以是多數人都能完成的行為。完成一定行為,懸賞廣告中應當有一定期限的限制,行為之完成應當在期限內,超出期限的,不能產生懸賞廣告中完成一定行為的效果。

該行為應以合法行為為限,凡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行為,均不能成為懸賞廣告之「行為」。即使完成了該行為,也不能產生懸賞廣告之效力。所以,本條解釋規定「但懸賞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外」,意即懸賞廣告如果存在法律規定無效情形的,不能產生懸賞廣告的效力,應按照無效合同處理。

對於在懸賞聲明之前已經完成一定「行為」的,是否可以按照懸賞廣告而取得報酬請求權,應當細究懸賞之本意,即看懸賞人意在促使完成一定行為還是重點在於一定行為,如果屬於前者,在懸賞前已經完成的行為不符合懸賞要求,如果屬於後者,在懸賞前已經完成的行為符合懸賞的要求。比如,刑事犯罪的親屬為及早破案而發布對提供破案線索的人給予報酬,在發布懸賞廣告之前有人已經向公安機關提供了破案的線索,而正由於該線索,使公安機關順利破案,懸賞人其意在能有線索幫助破案,而不在於是否在懸賞後提供破案線索,因此應當認定提供線索的行為符合懸賞廣告要求。

2.懸賞廣告的承諾

懸賞廣告的承諾與一般合同的承諾不同。一般的承諾是一種意思表示,並須向要約人作出,以承諾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懸賞廣告的承諾,是以完成一定行為為意思表示的方式,完成一定行為時承諾生效。此即懸賞人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支持」之本意。當然通常情況下,懸賞廣告的承諾應當以行為人知道有懸賞廣告存在為前提,即完成行為以對懸賞廣告要約之承諾為目的。但這只是通常情況,對於特殊的兩種情況,應當特別對待:一是對不知道有懸賞廣告的人完成一定行為的,不能以行為人行為時不知懸賞廣告存在為由使其不享有報酬請求權。對此有兩種解釋:擴大承諾范圍,懸賞廣告的承諾以完成行為即為成立,不以知道懸賞廣告為必要;將不知懸賞廣告存在之情形設為特例,准用懸賞廣告承諾的法律效果,即享有報酬請求權。兩種解釋方法其結果相同,均無不可。對此各國法律均設特別規定。二是無行為能力人完成一定行為的,是否享有報酬請求權。懸賞廣告是契約行為,承諾人應當是適格的合同主體,以有行為能力為必要。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一定行為的,原則上不能當然作為承諾,在處理上,可以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有關規則,由法定代理人追認而確定其生效,當然也可以享有報酬請求權。盡管如此,可能使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理論上權利保護不足,但實踐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情形很少見,加之法定代理人追認制度,似可解決好這一問題。

3.懸賞廣告的效力

懸賞廣告成立後的法律效果有兩方面:一是行為人的報酬請求權,二是行為結果的歸屬。

(1)報酬請求權。報酬請求權是懸賞廣告最主要的法律效果。懸賞廣告中一般都會明確約定支付一定的報酬,這是完成行為人享有報酬請求權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懸賞廣告會對支付報酬的數額有明確約定,如「如有提供破案重要線索者,支付酬金五十萬元」,或者「評為一等獎之作品,獲得獎金一萬元」,「請拾到者歸還,失主願以五千元重謝」等。懸賞廣告有明確約定的,支付報酬時則以約定為准。也有一些懸賞廣告對支付報酬的數額沒有具體約定,只是說「請予歸還遺失物,失主願重金酬謝」。重金酬謝,只是說明要給予酬謝,但酬謝的數額並不明確。加之我國《物權法》關於遺失物歸還的報酬也沒有明確規定,具體標准還需要法官自由裁量。但一般應當符合:下不低於完成行為人為此付出的費用等成本,上不高於懸賞廣告人因此而獲得的最高利益。如歸還遺失物的,不能低於拾得人的保管費用、返還費用,不宜高於遺失物本身的價值。總之,應以生活之常識、常理,按照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報酬的數額。

(2)完成懸賞廣告行為所產生的成果的歸屬。一般的完成懸賞廣告行為都會產生成果,有的成果不能獨立存在,如提供線索破案,結果是破案,但不能作為獨立價值而確定其歸屬;有的成果則可能成為法律上承認的獨立價值的財產,如文稿、商標、專利等等。那麼這些完成行為的人取得報酬請求權後,這些完成行為之成果該如何確定其歸屬Z參考各國立法例,原則上這些成果的歸屬應按照懸賞廣告的約定處理。懸賞廣告沒有約定的,原則上歸行為人所有。

四、懸賞廣告的適用范圍

懸賞廣告在兩種情況下效力受到限制:一是對於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完成負有特定合同義務的人;二是對於完成懸賞廣告確定的行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

(一)對於懸賞廣告約定的行為負有特定的合同義務

根據懸賞廣告人與相對人的合同約定,該合同相對人對完成懸賞廣告中的行為負有合同義務的,則該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的行為,同時也是其履行與懸賞廣告人合同義務的行為,這就產生同一行為滿足兩個法律關系的情形。此種情形,應當採用特別約定優先的原則,該合同相對人只能按照其與懸賞廣告人之間單獨的合同約定承擔相應的權利義務,而不適用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比如,游泳場館按照其與顧客簽訂的合同,負有在顧客游泳過程中出現緊急情況的救助義務,不能因為其進行的救助行為與懸賞廣告約定的行為一致,而要求取得報酬。

(二)行為人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

行為人負有完成該行為的法定義務的,行為人完成懸賞廣告的行為,不能依據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行為人負有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法定義務的情形相對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國家公職人員依據法律規定,履行其職務的行為,即使與懸賞廣告所指定的行為一致,也不能依據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因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承擔著履行好職責的法定義務,即使沒有懸賞廣告也應當完成其職責。如果允許懸賞廣告適用於國家機關人員履行公職的行為,其結果會導致公權力行使如同交易,不利於維護公權機關的形象,同樣,如果允許適用懸賞廣告,也與公權力之性質相違背。公安機關就負有犯罪偵查和維護治安的職責,破案是其法定義務,不得推辭。如《人民警察法》第19條規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期間,遇有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應當履行職責。」第21條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諸如制止犯罪、追捕逃犯、捉拿盜賊、尋找價值重大的遺失物、解救人質等都屬於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警察完成以上工作即使是在非公職期間,仍然屬於其法定職責,仍然不能按照懸賞廣告請求支付報酬。國家質檢部門就應當對產品質量問題進行檢查監督,海事救撈局對遇險漁民的救助也是法定職責等等。當然一般情況下,國家公職人員在執行公務之外,按照懸賞廣告要求完成一般的民事行為的,與其他民事主體一樣,也有權享有民事權利,在完成懸賞廣告的指定行為後可享有報酬請求權。

2.依據法律規定負有完成某行為的義務的人,完成該行為時也不能取得報酬請求權。如犯罪受害人對提供破案線索的懸賞廣告,如果犯罪人提供了犯罪線索的,不能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再比如,竊賊偷了人家的東西,失主尋物懸賞廣告,竊賊歸還該物的,也不能按照懸賞廣告取得報酬請求權。還有因其在先行為而產生了完成某一行為的義務的,即使完成了該行為,也不能按照懸賞廣告請求支付報酬,如帶未成年人去游泳,未成年人出現溺水,該人就負有救助的義務,不能因為其救助行為而向未成年人的家屬要求支付懸賞廣告約定的報酬。

懸賞廣告適用的上述例外情形,為一般通例。現實中也經常見到如犯罪受害人家屬獎賞破案的警察的情況,獎賞負有法定或者合同義務的人的情形。此種獎賞原則上屬於道德層面,由當事人自願履行。如果人民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除非當事人在懸賞廣告中明確確定不適用上述例外,一般不宜支持支付報酬的請求。

五、懸賞廣告的幾個特殊問題

(一)數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報酬請求權問題

實踐中數人完成懸賞廣告行為的,如何確定報酬請求權問題,是實務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一般可分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1.數人先後分別完成該行為的,除非懸賞廣告中有特別約定,一般應由先完成該行為的人取得報酬請求權,後完成行為人不能取得報酬請求權。

2.數人共同完成該行為或者同時分別完成該行為的,由該數個行為人共同取得報酬請求權,每人有權獲得報酬的相等部分。

(二)懸賞廣告的撤回問題

允許懸賞人於一定條件下撤回懸賞廣告,是各國和地區通行的做法。如《德國民法典》第658條規定:「到行為實施時為止,懸賞廣告可以被撤回。只有在撤回被以與懸賞廣告相同的主要公告,或者以特別的通知進行撤回時,撤回才有效力。」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65條第1項規定:「預定報酬之廣告,如於行為完成前撤回時,除廣告人證明行為不能完成其行為外,對於行為人因該廣告善意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之責。但以不超過預定報酬額為限。」

懸賞廣告的撤回,在時間上各國和地區規定並不一致。德國以行為實施前為必要,而瑞士、我國台灣地區則以行為完成前為必要。按契約說,承諾成立前,要約可以撤回,我國《合同法》對此有規定。所以,懸賞廣告原則上應以行為完成前為時間上的限制。如果行為已經完成,則懸賞廣告已經完成生效,即不能再撤回要約,只能是撤銷懸賞廣告,其後果也是合同違反而非違反要約。

懸賞廣告撤回,在形式上應當以不低於懸賞廣告方式。撤回懸賞廣告應當採用與懸賞廣告相同或者優於懸賞廣告方式的形式,才能產生撤回的效力。如果不能符合此項要件,則懸賞廣告的撤回不產生法律效力,懸賞廣告仍然有效。但對於明知已經撤回的行為人,該撤回有效。

懸賞廣告撤回,在法律效果上,按照撤回的情況而有不同。如果是在行為實施前撤回的,由於行為並未發生,懸賞廣告失效後,不會產生其他法律後果。如果撤回於行為完成前進行,懸賞廣告失效後,依懸賞廣告實施一定行為的人,因懸賞廣告被撤回而遭受的損失,可以請求懸賞廣告人給予賠償,賠償額以懸賞廣告約定的報酬額為限。如果懸賞廣告人能夠證明,該行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3. 合同法112條的構成要件,是否可作為合同撤銷或解除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損害賠償請求權需要具備:
1 有違約行為。
2 有損失後果。
3 違約行為與財回產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答
4 違約人有過錯,或者雖無過錯,法律判定應當賠償。

根據上述要件可以看出,僅憑112條並不足以使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立。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4. 論合同不履行的幾種形態及產生的後果1

諺語說:「財富的一半來自於合同。」現代社會,合同已經滲透到形形色色的人們的生活當中了,比如說,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你去菜市場買菜,你和賣菜的人之間就形成一個買賣合同關系,你付錢,他給你青菜,這個青菜就是標的物,拿走青菜是你的權利,付錢是你的義務。那麼,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合同到底是什麼?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又叫契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合同法所調整的合同所反映出來的內容的性質具有經濟上的意義,排除身份方面的有關協議。其實合同就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當事人的內在意思意思;二、當事人表示這種意思的行為。而當這種意思表示達到一致時,就成了合同。
2、合同的法律特徵
合同應當具有如下法律特徵:
(一)、合同是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的民事法律行為,而非單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合同至少要有雙方當事人參加,須由雙方或多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形成合同關系,一個主體不可能形成合同關系。如果雙方或多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不一致,就不能達成協議,合同就不能成立。
(二)、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產生滿足民事法律上的效果,包括設立變更或終止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設立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當事人依法成立合同後,在他們之間成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變更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依法成立合同關系之後,合同的主體、客體和權利義務內容的變化,從而形成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當事人依法成立合同後,當事人之間既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歸於消滅。例如,買賣雙方通過訂立買賣合同,便在雙方當事人間產生了買賣關系;如果在買賣合同訂立之後,雙方當事人同意對原合同進行修改或通過協議終止原來的買賣合同,便變更或終止了他們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三)、合同是當事人各方在平等、自願基礎上產生的法律行為。平等是指合同當事人之間所法律地位平等,不允許任何一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自願是指當事人自己的締約意志是自由的,符合契約自由的基本原則。
(四)、合同是合法行為,而不是違法行為。依法訂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違法訂立的合同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3、合同的有效成立是合同履行的前提。
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之間達成協議建立合同關系,是合同的存在、合同產生效力的前提,合同的成立是單一的,而合同的效力是多元的,它是指法律對已經成立的合同的進行的評價,即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約束當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強制力合同的效力,分為四類包括合同的生效、無效合同、可撤銷和可變更的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生效的合同即有效合同就是指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便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並能夠產生合同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你們雙方的意思即合同的內容就是法律。合同的有效成立需要以下要件:(一)、主體合格。當事人應具備訂立合同的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二)、意思表示真實。意思表示真實是合同生效的一個重要構成要件,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為應當真實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產物,是一種當事人之間的合意。這種合意是否產生法律上的效力,取決於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三)、行為不違反法律及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第52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法律、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在法律用語上往往表現為「禁止、必須、不得」等等,它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違反。(四)、形式合法。《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二、合同的履行及不履行
合同有效成立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合同的恰當履行。
合同履行是指債務人全面地、適當地完成其約定義務,債權人的合同債權得到完全實現的行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履行應遵循以下原則:(一)、適當履行原則。即合同的當事人按照合同規定的內容全面正確地完成合同義務。(二)、協作履行原則。即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合同當事人應當遵循的相互協助、相互配合的准則。(三)、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指合同的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遵循公平地考慮對方的正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善意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准則。
2.合同的不履行幾種形態。
而合同的不履行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的不完全。當代中國有很多借錢不還的人,這是典型的合同不履行。俠義上的合同不履行是指無正當理由完全不履行合同義務,包括履行不能、拒不履行、預期違約,此外根本違約也等同於完全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包括遲延履行、部分履行、不適當履行等。
(一)、履行不能。履行不能是指債務人由於某種情形,事實上已不可能再履行債務的情況。這種履行不能是嗣後不能。因為筆者認為按照羅馬法的觀點來說,「不能給付的債務不是債務。」自始不能導致的必然是合同無效。履行不能的法律後果,要依導致履行不能的事由是否可歸責於債務人或債權人而定。判定的基本標準是,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例如,甲乙雙方簽訂租房合同,在交付使用前,房屋因台風而倒塌,致使租房合同履行不能。因事件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而免責,否則如果說是因為甲的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則甲應該承擔違約責任。
(二)、拒絕履行。拒絕履行是指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後,能夠履行債務而拒不履行。拒絕履行在法律上的直接後果就是使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繼續履行,同時債權人可以基於法律或合同的規定,要求債務人承擔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
(三)、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明示違約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肯定的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違約是指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在履行期限到來時,將不履行合同,而另一方又不願意提供擔保。我國《合同法》108條規定,「當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預期違約拒絕履行是合同的主要義務,這樣才能構成預期違約。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在預期違約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享有如下的補救權利。
ⅰ1、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2款確認了此種權利。解除合同可以使債權人從原有的合同中解脫出來,尋找新的合作夥伴;而且基於是否解除合同的主動權掌握在債權人手中,這對債權人是很有利的。
ⅱ2、賠償損失。當合同宣告解除後,債權人確因對方的毀約而造成的損害的,應可以要求賠償,但損害賠償的范圍應根據毀約時的損害來確定。
除此之外,非毀約方應該還具有拒絕對方作出撤回毀約的意思表示的權利。
(四)、遲延履行。遲延履行又稱遲延給付,是債務人對於已經屆滿清償期限的債務,能履行而未履行的情形。。包括債務人遲延履行和債權人遲延履行。債務人遲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屆滿,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時,在債權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屆滿,債務人能履行債務而未履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債務人遲延履行的,應承擔遲延履行的違約責任,承擔對遲延後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的賠償責任。債權人遲延履行表現為債權人對於債務的履行應當接受而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即遲延受領。若債權人遲延造成債務的損害,債權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五)、部分履行。部分履行是指合同義務人就其對債權人的全部債務只作部分履行,沒有全部履行完畢。這個部分是數量意義上的,若是質量上有瑕疵,則構成不適當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在規定產品不合格和具有缺陷的責任時,未將數量不足規定在質量不合格當中。區分部分履行和不適當履行的主要意義在於:首先,是否適用法律關於擔保義務的規定。產品質量法第14、28條規定了生產者和銷售者對商品質量負有明示和默示的擔保義務,在交付的產品的數量不足時,是不違反擔保義務的。再者,在責任問題上,不適當履行主要是負修理、更換、退貨,造成損失的,賠償損失;部分履行的,補交或拒收,補交以後還構成遲延履行的,負遲延履行的責任。
(六)、不適當履行。即指雖有履行但履行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的違約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加害給付、錯誤給付三種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謂的履行質量不合格的違約情形。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加害給付,是指債務人因交付的標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112條,債務人由於交會的標的物內在缺陷而給債權人造成人身或合同標的物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害時,債務人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錯誤給付是指指除瑕疵履行和加害給付之外的,債務人未按合同約定的標的、數量、方式和地點而履行的行為。

5. 合同的違約責任有哪些

1、預期違約。即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行為。預期違約最早來源於英國法庭的判例,即1853年奧徹斯特訴戴納特爾案。後被英美法系國家廣泛採納,並形成一項制度。因此我國《合同法》第108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兩種形式,且守約方有選擇權,可以積極要求賠償,也可消極等待。
2、不履行。即完全不履行,指當事人根本未履行任何合同義務的違約情形。從不履行的原因看,既可能是當事人雖然能夠履行但是拒絕履行,也可能是當事人不能履行債務。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拒絕履行債務,債權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
3、遲延履行。即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而未履行債務。包括債務人遲延履行和債權人遲延履行。債務人遲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屆滿,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時,在債權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屆滿,債務人未履行債務。債權人遲延履行表現為債權人對於債務人的履行應當接受而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即遲延接受履行。
4、不適當履行。即指雖有履行但履行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的違約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給付兩種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謂的履行質量不合格的違約情形。加害給付,是指債務人因交付的標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分別規定於《合同法》第112條和第113條。
另外,債務人未按合同約定的標的、數量、履行方式和地點而履行債務的行為,主要包括:(1)部分履行行為;(2)履行方式不適當;(3)履行地點不適當;(4)其他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這些也應當屬於不適當履行。

6. 如何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2條規定

第一百來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源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因不履行或不符合……凡涉及對方造成其他損失的應當提供證據,證明與對方不正確履行,導致另一方有其他損失,可以依法主張。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屬於違約責任,具體內容列舉如下:

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109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110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111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113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114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116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117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118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120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121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7)合同法第112條擴展閱讀:

一、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共計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全部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和轉讓、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其他規定、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贈與合同以及附則。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8. 遲延履行合同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一、遲延履行合同會有什麼法律責任呢
給付遲延
限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到來後,能夠履行而無正當理由未能按期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務存在;(2)履行須可能;(3)未按期履行;(4)遲延履行無正當理由。給付遲延依法應承擔如下法律後果:1)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償付而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若遲延給付造成債權人喪失履行利益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94條規定解除合同,請求賠償損失;2)對在遲延期間因不可抗力造成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債務人依法承擔履行不能的責任,並不得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負責。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若債務人能夠證明即使其不遲延給付也會發生標的物毀損丟失的,則可免責;3)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受領遲延
即債權人在債務人於履行期內履行時無正當理由未能及時接受債務履行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1)須有合法債權存在;2)債務人已按期做出實際履行,且履行適當;3)債權人未按期接受履行;4)債權人遲延受領無正當理由。債權人遲延受領,依法應向債務人支付違約金或賠償因遲延受領而給債務人造成的損失,如保險費.提存費.運輸費等;若為金錢給付義務,債務人可停止支付受領遲延期間的債務利息;符合《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情況,債權人還應承擔交易價格風險責任。
瑕庇給付
即債務人雖履行了債務,但履行標的有缺陷,以致減少或喪失該履行標的價值或效用,致使債權人的履行利益未能得以充分的實現的行為。瑕庇給付的法律後果為:
1)債權人有權拒絕受領,標的瑕庇能夠補正的,債權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根據標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合理要求對方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因此而不負遲延受領的責任;
2)因瑕庇補正而致債務人遲延履行的債務,應承擔遲延給付的責任;
3)依《合同法》第112條的規定,債務人採取補救措施後,債權人還有其他損失的,債務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4)標的瑕庇不能補正或雖能補正,但對債權人已無實際利益的,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即退貨,並要求賠償損失;⑤經債權人催告債務不為補正的,債權人可請求法院判令了強制執行。
加害給付
即因債務人的不正當履行造成債權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損失的行為。如債務人交付有傳染病的家畜,致使債權人其他家畜感染死亡等。《合同法》對加害給付未做具體規定,但《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對此有明確規定。加害給付的法律後果為:債權人可依法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損失。其損失無論是人身損害還是財產損失,無論是實際利益還是可得利益,債務人均應賠償。此外,加害給付,一般易形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重合,當事人可依其實際情況選擇對方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
二、遲延履行致使合同違約處理
依《合同法》第120條的規定,違約各方分別按各自具體違約形態的法律後果分別向對方承擔相應責任,亦即不適用過失相抵原則。所謂過失相抵,是指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權利人亦有過失時,法官可按過失比例將損害在權利與義務人之間進行分攤,以減輕或免除義務人賠償責任的一種制度,過失相抵最先適用於侵權法領域,而近現代大陸法系及美英法系國家的民法大都將該制度擴展到合同法領域。《合同法》之所以未規定雙方違約實行過失相抵原則,主要考慮到雙方違約情況的復雜性,加之過失相抵與雙方違約在適用方面存在三大區別:
第一、過失相抵適用於法律規定所發生的損害賠償領域,而雙方違約適用於債務不履行領域;
第二、過失相抵是互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的責任抵銷,而雙方違約的責任承擔並不限於賠償損失,還包括實際履行、強行補正及支付違約金等其他責任方式,不同責任方式之間有時並不能抵銷;
第三、在過失相抵場合,雙方過錯是導致受害一方損害的共同原因,而在雙方違約場合,雙方各自違約通常是致對方損害的單獨原因。因此,對於雙方違約的處理,應首先分清雙方各自違約的具體形態,然後據以確定各方所應負的責任,並分別由各自向對方承擔。但參照《合同法》第99條、第100條的規定,若雙方所負責任為同種責任,依其性質可抵銷的,雙方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將各自承提的責任抵銷;若雙方所負責任為不同責任,但經雙方協商一致,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並可抵觸。此外,若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個以上的多數,在雙方違約情形下,會發生更為復雜的連帶責任或按份責任,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處理。
三、法律規定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9. 有關質量合同糾紛,要怎麼處理會比較合適

您好:
買賣合同質量糾紛是因買賣合同質量產生爭議而提起的訴訟,即買受人認為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而提起的訴訟,在此種訴訟中,原告一方當事人即為合同的買受人一方;而被告則為合同的出賣人一方。 (一)買賣合同標的物質量標準的確定規范 質量是指產品的優劣程度。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優劣直接影響買受人能否實現其訂立合同的目的。買賣合同質量糾紛是司法實務中出現較多的糾紛類型。根據《合同法》第153條的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的質量要求,這是出賣人在買賣合同擔負的主要義務之一,在法學理論中表述為出賣人的質量瑕疵擔保義務。在司法實踐中,應當依以下原則確定判斷買賣合同標的物是否合格的標准:1.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標的物的質量標准,只要該約定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即可以按當事人約定的標准判斷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是否符合要求。 2.當事人對合同標的物的質量標准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可以按照買賣合同的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3.當事人就有關標的物的質量標准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仍然不能確定的,則依《合同法》第62條第1項的規定,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這也是與《民法通則》以及以往的合同法律規定相一致的。但是,我國《合同法》對標的物的質量標準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其他國家法律規定中一般是要求合同標的物應當符合通常使用目的和其他特定目的來確定的。而我國《合同法》則是首先要求質量應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如果沒有這些標准時,才按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這里的「通常標准」應與國際公約以及國外法律作相同的解釋,即符合中等品質的要求。 4.出賣人的說明構成對標的物的明示保證。說明是指出賣人向買受人所作的關於標的物的構造、性能、特徵、功用和注意事項等方面的陳述。出賣人在出賣標的物時,往往會通過產品介紹、產品說明書等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對標的物的品質進行說明,如果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但出賣人提供了有關標的物的質量說明的,該說明即構成出賣人對標的物品質的明示擔保,如果實際交付的標的物與該說明不符,即屬於交付標的物的質量不符合要求。 (二)標的物質量瑕疵的表現及認定 所謂質量瑕疵,又稱品質瑕疵、物的瑕疵,是指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不符合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標准,或者法律規定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通常標准和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準的情況。質量瑕疵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標的物的外觀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標准或者依法確定的標准,即標的物的表面瑕疵,通常是指標的物的外觀、品種、型號、規格、花色等方面的瑕疵,對於表面瑕疵,買受人一般情況下無須通過特殊的檢驗就可以發現。 2.標的物的內在瑕疵,即標的物的內在質量不符合要求。對於標的物的內在瑕疵,則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檢驗或者使用才能夠發現。 3.標的物的包裝瑕疵,即買賣合同的標的物的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採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對於「足以保護標的物」的推定,應當理解為出賣人須以使用標的物損耗最小、安全、實用的方式包裝標的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首先是包裝是否牢固;其次是包裝是否符合運輸的要求,特別是不同運輸工具的特定要求;再次是包裝標志是否符合通用要求等。 (三)質量異議的認定標准 質量異議,又稱質量瑕疵通知義務,是指買受人認為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時,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向出賣人發出通知,否則視為標的物質量合格。該通知即為質量異議,該一定期限即為質量異議期限。因此,買受人是否在質量異議期內向出賣人為質量異議的通知,直接影響到買受人所提起的買賣合同質量糾紛案件的審理。質量異議既是買受人的權利,也是買受人的法定義務。根據《合同法》第157條、第158條的規定,我國《合同法》確立的質量異議制度包括兩項容:1.買受人對標的物質量的檢驗義務。《合同法》第157條規定,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內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應當及時檢驗。在買賣合同中,只有買受人對標的物進行檢驗之後,才能確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是否符合要求,以決定出賣人是否違反了質量瑕疵擔保義務。因此,各國法律基本上都將買受人對標的物的檢驗規定為買受人的一項義務。關於對合同標的物質量的檢驗,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關於驗貨人,買受人應當檢驗標的物,但並不意味著驗貨人必然就是買受人,除買受人及其代理人自行驗貨以外,實踐中還存在由買賣雙方共同驗貨,以及由買賣雙方指定有關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驗貨的情形。 ②關於檢驗方法,對標的物質量的檢驗方法,可以由買賣雙方在合同中進行約定,也可以不在合同中約定而由檢驗人以通常的方式進行檢驗。 ③關於檢驗時間,這是《合同法》規定的買受人檢驗義務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檢驗時間包含著驗貨開始的時間以及驗貨延續的時間兩個方面,驗貨開始的時間一般是在標的物交付之時,由此,檢驗標的物的開始時間一般有:出廠時驗貨、裝運前驗貨、裝運時驗貨、卸貨時驗貨、在買受人營業地驗貨等。關於驗貨延續的時間,參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8條第1款的規定,買受人必須按實際情況可行的最短時間內檢驗貨物或由他人檢驗貨物。而其中實際情形可行的最短時間主要是根據貨物的性質、交易的情況和貿易慣例決定。我國《合同法》第157條規定,買受人收到標的物時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內檢驗;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應當及時檢驗。所以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情況下,如何確定檢驗的合理期限,我們認為,根據《合同法》規定的精神,結合司法實踐,可以從表現瑕疵與內在瑕疵兩個方面進行判斷:對比較容易發現的表面瑕疵,買受人須按標的物的性質,依通常的程序,從速檢驗其所受領的標的物;對內在瑕疵,應按標的物的性質、買賣合同的種類等進行綜合判斷,對不能立即發現的瑕疵,依我國《合同法》第158條的規定,其檢驗期最長也不得超過2年。 ④關於驗貨地點,一般而言,驗貨地點是在標的物的交付地。但是也允許當事人對驗貨地點作出特別約定。 ⑤關於驗貨費用,如果合同中已經有明確約定的,應按合同約定處理。如果合同中未作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如果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合格的,則檢驗費用由買受人承擔;如果標的物的質量經檢驗不合格的,則應由出賣人承擔。 2.買受人對標的物質量瑕疵的通知義務。根據《合同法》第158條的規定,買受人發現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的,應在質量異議期限內履行通知義務,在質量異議期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買受人將會失去請求出賣人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權利。結合《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對買受人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應當作如下認定: ①在約定的檢驗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有標的物的質量檢驗期的,買受人應當在約定的檢驗期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即如果當事人之間對檢驗期間有約定的,依照合同自由原則,自應適用當事人的約定。 ②未約定檢驗期間的,為買受人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質量瑕疵的合理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這是與各國的立法相一致的。所謂合理期間,是指買受人對標的物進行正常檢驗以及通知出賣人所必需的時間。它包括兩個時間—發現瑕疵所需時間和進行瑕疵通知所需時間。區分瑕疵的不同情況,對於表面瑕疵,即存在於物的表面,無需專門檢驗,從標的物外觀或憑買受人的生活經驗就能發現的瑕疵,從買受人受領標的物時即應通知;如一時不能通知的,在能夠通知時應立即通知;另外對於屬於包裝好的標的物,需要開包後才能發現表現瑕疵,買受人對開包後發現數量或者表現質量瑕疵的,應在開包後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無論如何,買受人間隔較長時間才通知的,視為怠於通知。如出賣人數次催要貨款,買受人未通知,直至出賣人向法院起訴才通知的,視為標的物沒有質量瑕疵。而對於內在瑕疵或者隱蔽瑕疵,即存在於物的內部,需經使用或專門測試才能發現的瑕疵,買受人應在發現後的合理期間內及時通知出賣人。對於「合理期間」的確定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這可以結合「怠於通知」進行理解,即一般要求買受人在發現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時應當立即通知出賣人,但是如買受人一時不能為相關通知的,在能為通知時應當立即通知;如果發現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時,放任不管,不以為意,相隔較長一段時間才為通知的,可以視為怠於通知。 ③未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提出質量異議的最長法定期限為兩年。不論標的物的質量存在表面瑕疵,還是隱蔽瑕疵,買受人自收到標的物之日起兩年內未提出質量異議的,法律視為標的物沒有質量瑕疵,買受人無權提出質量異議。此條規定的2年期間,一般認為是訴訟時效期間,即無論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數量是否短少、質量是否存在瑕疵,經過2年後,買受人即喪失對出賣人的請求權。《合同法》的這一規定也是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9條的規定相一致的。我國《合同法》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瑕疵的主張規定2年的訴訟時效的原因是,現代經濟流轉速度快、數量大,不應使買賣雙方的關系長期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而質量瑕疵擔保責任是純為買受人利益而設定的,為平衡雙方利益,自然應對買受人的權利作一定的限制。 ④有質量保證期的,應在質量保證期內提出質量異議。根據《合同法》第158條的規定,如出賣人對標的物的質量定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為買受人提出質量異議的最長期限,而可以不受2年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如國家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對標的物進行包修、包換、包退的標的物,在其保證期內,賣方必須承擔質量瑕疵責任。《合同法》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是在於:如果質量保證期是由國家規定的,當事人自然不得作變更,該質量保證期即當然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如果質量保證期是由出賣人承諾的,則買受人在這種情況下購買標的物,即意味著同意該承諾,此時質量保證期即為買賣合同中的質量保證期條款,當事人自然應當遵守。而質量保證期可能長於《合同法》第158條所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也可能短於2年,我們認為,只要約定有質量保證期的,均應按質量保證期確定質量異議的最長期限,而不適用《合同法》規定的最長期限即2年的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⑤質量異議期限的例外。《合同法》第158條第3款規定,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法律之所以作出此種例外的規定,是因為如果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所交付的標的物數量短少或者質量存在瑕疵的,此時出賣人主觀上即存在惡意或者重大過失,為平衡雙方利益,自然不應保護出賣人。 3.對買受人提出通知的形式要求。所謂通知,是指買受人向出賣人具體指明瑕疵之所在,在審判實踐中也稱之為質量異議。通知並非要式行為,用口頭或書面方式均無不可,無須特別方式,但是為便於證明,最好應用書面形式。對通知的內容,結合審判實踐,也應當作出相應的要求,即買受人提出的關於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的通知,應當包括以下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一,通知應當具體指明標的物瑕疵之所在,如機器設備無法正常運轉或者運轉速度達不到要求,而不能僅僅使用一般性的描述詞語,如「貨物質量差」、「質量不好」、「有瑕疵」等等,如果買受人未指明標的物存在的具體質量瑕疵,則可以認定該通知不具備質量異議的效力,視為沒有提出。其二,買受人表示不承認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符合質量要求,如果質量的瑕疵表現為數種時,應當分別通知,或者一一列明後一並通知出賣人,否則買受人就其未通知的部分瑕疵喪失請求權。 (四)買賣合同質量糾紛案件的審理確認規范。對於買受人以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而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受理後,應當首先對買受人是否在規定期限內向出賣人為標的物質量瑕疵的通知進行審理,經審理認為買受人沒有能夠在約定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向出賣人為標的物質量瑕疵的通知的,則依法應當確認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視為合格,一般情況下應當駁回買受人的訴訟請求。對於買受人在約定或者法律規定期限內為標的物質量瑕疵的通知且該通知的內容與形式符合通常要求的,即在審理過程中需要查明出賣人所交付的標的物是否存在質量瑕疵。對於此問題的查明與確認一般應通過以下步驟解決: 1.雙方當事人在訴訟前或者訴訟中已經對標的物的質量瑕疵作出確認,且對該標的物的具體質量瑕疵有一致認識,只是對出賣人應當承擔的質量瑕疵責任有爭議的,可以直接認定該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 2.雙方當事人雖然在訴訟前或者訴訟中均確認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但對瑕疵的具體內容有爭議,且影響到出賣人質量瑕疵責任的具體承擔形式確定的,如果可以由法官對具體的質量瑕疵進行直接認定的,可以直接認定。 3.如果雙方對標的物的具體瑕疵有爭議且法官又不能直接作出判斷的,或者對標的物是否存在質量瑕疵有爭議的,不能由法院直接作出標的物是否存在質量瑕疵的認定,而應向買受人釋明,由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內提出質量鑒定的申請,由法院委託有關質量鑒定機構對標的物的質量是否符合相關標准進行專業鑒定。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則》第25條第2款規定,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五)出賣人質量瑕疵責任的具體承擔 出賣人違反質量瑕疵擔保義務的,應當承擔質量瑕疵責任。根據《合同法》第155條規定,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可以依照《合同法》第111條的規定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即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可以根據標的物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選擇請求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如果質量不符合要求,造成其他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因此,出賣人承擔的質量瑕疵責任具體包括: 1.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的確定方法。如果合同中對出賣人違約責任有約定的,買受人可以按合同約定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在行使這些權利時,需要注意《合同法》第112條、第113條、第114條等相關規定的適用。如果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責任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應當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予以明確,首先由當事人對違反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違約責任形式內容進行補充協商,如果協商不成的,應當依照合同的有關條款以及交易習慣進行補充。如果適用《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後仍然不能確定出賣人的違約責任形式和內容的,則適用《合同法》第111條所規定的具體違約責任形式及內容。 2.出賣人依《合同法》第111條規定所應承擔的違約責任具體形式:①修理。當標的物可以修理,且修理並不影響標的物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時,應當首先考慮由出賣人對標的物進行修理。如買受人自行修理的,其修理費用也應由出賣人負擔。各國法律一般都沒有規定出賣人的這一責任形式,因為出賣人常常不是標的物的生產者,無法承擔修理義務,在標的物有質量瑕疵的情況下,沒有必要規定出賣人的除去質量瑕疵的義務。但是我國法律則規定出賣人應承擔除去標的物質量瑕疵的義務,如《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從我國目前的商品流通機制及產品維修的網點來看,規定出賣人的這一義務是必要的,基本上也是可行的。②更換。這一義務對應於國外法律所規定的代替給付義務,即標的物如為種類物時,在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的情況下,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另行交付無質量瑕疵的標的物,這是各國法律的一致規定。③重作。一般而言,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違反質量瑕疵擔保責任的,一般不會承擔重作的責任,重作這一責任形式主要發生於提供服務的合同中,如承攬合同等。重作只適用於某些特殊的買賣合同之中。 退貨。退貨責任形式一般對應於國外法律所規定的解除合同。國外法律對因質量瑕疵而解除合同的,規定了較為嚴格的條件,一般規定僅標的物的質量瑕疵極為顯著,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才能解除合同。在我國,依《合同法》的規定,亦應對此作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因為退貨就意味著合同的解除,而解除合同自然就應當符合《合同法》第94條第4項關於合同解除條件的規定,即只有在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瑕疵影響到買受人合同目的的實現時,才可以選擇適用退貨的違約責任形式。④減少價金或者返還應當減少支付的價金。如果買賣合同的標的物存在質量上的瑕疵,而買受人已經受領標的物,且標的物的質量瑕疵並未達到影響買受人合同目的的實現時,買受人可以請求依據標的物質量瑕疵的程度減少價金,這是各國法律一致的規定。由此,如果買受人同意接受標的物,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標的物的價格應當作合理的變動,也就是司法實踐中所指的「按質論價」,其單價和總價款應當適當降低。當買受人請求減少標的物價金的請求成立時,其如果已經向出賣人支付的價金超過了應當支付的價金的,則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向其返還應當減少的標的物的價金。 ⑤支付違約金。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對出賣人在交付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的情況下,約定出賣人應當向買受人支付違約金的,買受人在選擇適用違約責任形式時,可以同時要求出賣人向其支付違約金。 ⑥賠償損失。依《合同法》第112條的規定,如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質量不符合約定或者法律規定要求,造成買受人其他損失的,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賠償損失。上述出賣人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形式中,除違約金責任外,其中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金的責任均不涉及出賣人應當承擔的賠償損失責任,即使在出賣人承擔上述責任時或者過程中,買受人也仍然存在產生損失的客觀可能,而這些損失是基於出賣人違反質量瑕疵擔保責任這一違約行為而產生的,自然應當由出賣人承擔。如果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低於出賣人的違約行為給買受人所造成的損失的,買受人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調整,以彌補其所受到的損失。對於該損失,則依《合同法》總則的規定,既包括積極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特別是在生產設備的買賣合同中,可得利益損失的計算是此類案件的難點與重點問題,具體計算詳見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裁判標準的一般規范部分的內容。 另外,對於買受人所受到的損失,還可能是因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瑕疵而產生的加害給付所形成,如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致使買受人所產生的人身或者其他財產的損害的,在此種情況下,出賣人的加害給付既構成違約行為,也構成侵權行為,買受人可以選擇以侵權或者違約為訴由請求出賣人承擔侵權民事責任或者違約責任。

熱點內容
違法三同時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2 08:49:48 瀏覽:759
自血療法治皮膚病 發布:2025-07-22 08:49:37 瀏覽:660
徐州法律服務工作者 發布:2025-07-22 08:49:34 瀏覽:294
安檢行李被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2 08:48:06 瀏覽:753
東莞維權律師 發布:2025-07-22 08:25:47 瀏覽:730
婚姻法父母對子女個人的贈與 發布:2025-07-22 08:17:30 瀏覽:88
最高院婚姻法司法解釋精神病 發布:2025-07-22 08:07:21 瀏覽:661
南充法官犯罪 發布:2025-07-22 08:04:20 瀏覽:895
勞動法改革內容 發布:2025-07-22 07:53:42 瀏覽:574
法院是政法委管 發布:2025-07-22 07:36:07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