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

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

發布時間: 2022-02-19 15:52:35

合同法中預期違約的救濟方法

根據《合同法》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回方可以在履行期限答屆滿之前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救濟方式有例如向毀約方在履行期到來前履行合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以及解除合同

⑵ 預期違約的法律規定

《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同時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債務」。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 拒絕履行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這在中國是一種創新的制度,對中國《合同法》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具體操作中的困難。預期違約制度是積極、主動的制度,一經認定預期違約的構成,債權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訴,讓違約方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承擔違約責任,這也是最大的一個特點。

在實踐中,鑒於明示預期違約當事人採取明確的意思表示,屬於一種明顯的、確定的毀約,比較容易判斷,但在實踐經濟活動中,比如金融活動中,明示毀約就鮮有發生,默示毀約的情況偏多。如何判斷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可以從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同時也可以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判斷,而不僅限於依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合同法》94條第2項規定了「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方面判斷默示預期違約,而沒有規定從客觀事實方面判斷,容易導致預期違約制度的濫用,並有違鼓勵交易的合原則。

⑶ 在合同法里如何解釋"預期違約"

預期違約就是指對方明確表示或者以其行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另一方可以提前主張違約責任

⑷ 請問這是否屬於法律中的預期違約現象

合同行為(契約)和違約行為都屬於法律事實,因為二者都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只是在進一步的劃分上,二者屬於不同的歸屬,合同行為屬於法律行為,違約行為屬於事實行為。(需要附帶指出的是,傳統民法上,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界定並未加入合法性的考量,所以事實行為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等,這些都屬於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據法律規定的要件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實。國內還有另外一種分類方法,以梁慧星教授為代表,認為法律行為必須是合法行為,合法行為包括事實行為,在這種分類中,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只能作為違法行為的子概念,同時不能歸類為事實行為。北大魏振瀛教授為代表的則採取前一分類。民法的司考命題人、召集人是李仁玉,其是魏振瀛的弟子。所以你直接按你看的書來答題。我介紹一些背景知識供參考。)
回到你所提出的問題,違約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這樣的例子很多。為了方便理解,我還是以一個合同的整個過程來給你介紹一下。 1月1日甲就出售名貴古畫給乙簽訂合同,約定乙2月1日支付貨款,甲4月1日交付古畫。乙於2月1日支付了貨款。
(1)若甲至4月1日拒絕履行(或者交付的古畫並非事先約定的古畫),這都屬於實際違約(合同法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
(2)若甲於3月1日函告乙,該畫不賣了(或者甲於3月1日明確告訴乙已將該畫贈與了丙),這屬於預期違約(合同法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前者為理論上說的明示預期違約,後者為理論上所說的默示預期違約)。
這是完整的案件事實。逐一分析,甲乙簽訂合同這一合同行為引起了法律關系的變動(產生了合同債權債務,甲負有交付古畫的債務,享有請求乙交付貨款的債權,乙負有交付貨款的債務,享有請求甲交付古畫的債權。因為合同行為才在甲乙之間產生這一法律關系。)而在甲違約(不管是實際違約還是預期違約)場合,因為甲的違約行為,使得違約責任的債權債務發生,即守約方(乙)有權請求甲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因為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得繼續履行、賠償損失、違約金等債權債務發生。在合同簽訂後,甲能請求乙付款,乙請求甲交畫。在違約後,乙請求甲繼續交畫同時賠償損失(或者給付違約金)。這兩種條件下,債權債務是因為不同的法律事實發生的。 上面案例中的第二種情況就是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在我國合同法上規定在第108條和94條第二項,另外第68條不安抗辯權也吸收了英美法預期違約制度。預期違約場合,發生預期違約(在履行期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守約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即乙可以在4月1日後5月1日前就請求甲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給付違約金等違約責任。而不必等到5月1日才主張。使得救濟更為及時。

⑸ 合同中預期違約和如何解除合同

因預期違約導致合同解除問題是: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即拒絕履行;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債務人須有明確的拒絕履行的表示,這種表示是明示的而不是默示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

⑹ 在合同法中應該如何表述,預期違約的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⑺ 合同預期違約制度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中國《合同法》第108條規定了預期違約制度,同時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債務”。
這在中國是一種創新的制度,對中國《合同法》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具體操作中的困難。預期違約制度是積極、主動的制度,一經認定預期違約的構成,債權人就可以向法院起訴,讓違約方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承擔違約責任,這也是最大的一個特點。
在實踐中,鑒於明示預期違約當事人採取明確的意思表示,屬於一種明顯的、
確定的毀約,比較容易判斷,但在實踐經濟活動中,比如金融活動中,明示毀約就鮮有發生,默示毀約的情況偏多。如何判斷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可以從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同時也可以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判斷,而不僅限於依當事人的行為判斷,《合同法》94條第2項規定了“當事人一方的行為”
方面判斷默示預期違約,而沒有規定從客觀事實方面判斷,容易導致預期違約制度的濫用,並有違鼓勵交易的合原則。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將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等四種情況作為默示毀約的合理理由。《合同法》68條規
定:先履行合同義務的當事人,當對方出現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或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時,對方當事人刊登不安抗辯權,要求提供擔保而不得的,也可認為其有確切證據,則構成默示毀約,對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其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
在具體操作中,一般可以適用《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可以讓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履行提供擔保或要求債務人恢復他的履行能力,如果債務人拒絕提供或在合理期限沒有恢復履行能力,債權人則有權解除合同,也可認定債務人構成預期違約,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第108條規定:造成預期違約的,非違約方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合同法》中並沒有具體的規定這個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原則上講,有幾種方式可以適用。
(1)適用賠償損失責任時,履行期到來之前,法院讓債務人承擔賠償責任,這個期間是債務人本應當享有的期間利益,那麼在這之前就承擔違約責任,實際上是剝奪了債務人的期間利益。在操作時應當適當作一些扣除,不能夠像實際違約場合那樣計算出來一個數額以後,算出多少就讓債務人承擔多少,要做出適當的調整。
(2)違約金責任時,違約金是當事人約定的,一旦違約了,就要承擔這種責任,這種責任在預期違約場合,在履行期到來之前,法院可以判決讓違約方承擔這么一種違約責任。
(3)強制履行,原則上《合同法》沒有把這種責任給予排除,當事人如果請求,也可以在預期違約場合適用強制履行。究竟怎樣適用呢?對此,在英美衡平法上也確實有這類案件,他們的做法是,在履行期到來之前做出這個判決,但是實際履行要等到履行期到來,才讓去履行,他們是這樣處理這個問題的。

熱點內容
臻顧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18 14:49:00 瀏覽:792
全國道德模範及事跡 發布:2025-07-18 14:45:03 瀏覽:85
2017新婚姻法首付 發布:2025-07-18 14:37:57 瀏覽:16
行政訴訟法七日 發布:2025-07-18 14:36:42 瀏覽:218
胃炎三聯療法治多久 發布:2025-07-18 14:31:03 瀏覽:698
勞動法最新人事 發布:2025-07-18 14:13:17 瀏覽:460
法院輔助人員工作 發布:2025-07-18 13:55:39 瀏覽:206
如何介紹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8 13:53:26 瀏覽:608
法律法規合規評價報告 發布:2025-07-18 13:49:50 瀏覽:150
婚姻法講座通知 發布:2025-07-18 13:49:44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