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行使不安抗辯權
① 行使不安抗辯權如何通知算有效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合同的履行是有先後順序的,如果先履行合同的一方有證據證明後履行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那麼行使不安抗辯權怎樣的通知才算有效的?下面由小編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
行使不安抗辯權如何通知算有效
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時,履行通知義務的,先履行人可以通過電話、信件、郵件等的方式通知對方,對方收到通知後就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八條 【不安抗辯權】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對方行使抗辯權不通知怎麼辦
行使抗辯權沒有進行通知就是單方面的決定,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該抗辯權的行使沒有效果,因此行使方以不安抗辯權為由拒絕履行到期債務的,就屬於惡意不還債。對於債務人不還債的情形,債權人的做法是:
1、行使後履行抗辯權
後履行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未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到履行期限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部分履行的權利。
也就是說,後履行一方可以行使後履行抗辯權。這一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七條中有所體現:「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後履行抗辯權屬延期的抗辯權,只是暫時阻止對方當事人債權的行使,不是永久的抗辯權。如果對方當事人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那麼後履行抗辯權消滅,當事人應當履行自己還債的義務。
2、向法院起訴
先履行一方未通知並不還債導致後履行方的債權無法實現,這種情形下後履行方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對方履行還債義務。同時對由於對方不履行還債義務造成的損失可以要求賠償。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時,履行通知義務的,先履行人可以通過電話、信件、郵件等的方式通知對方,對方收到通知後就有效。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進行法律咨詢。
② 合同法之不安抗辯權案例求解
你好,本案不成立不安抗辯條件。蔡某購房借款系夫妻共同債務,離婚並不妨礙夫妻對該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③ 如何行使不安抗辯權
所謂不安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有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
1.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合同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須是基於同一雙務合同且具有對價關系的互負債務,沒有對價關系的互負債務,不發生不安抗辯權;(2)後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的債務尚未屆履行期限;(3)先履行合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後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現實危險。
2.可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情形
根據《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後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先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1)經營狀況惡化,即後履行債務的當事人經營狀況發生惡劣的變化從而導致財產大量減少,從而引起履行債務的能力喪失或可能喪失;(2)後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在履行期屆滿前,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3)喪失商業信譽,即後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在商業行為上已經給人留下了失去誠實信用的感覺;(4)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3.行使不安抗辯權的附隨義務
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的當事人應履行下列兩項附隨義務:(1)通知義務,即主張不安抗辯權的應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及時通知對方;(2)舉證義務,即主張不安抗辯權的應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應當舉出證據證明對方有法定的不能履行債務或者有可能不能履行債務的情形,否則,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4.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依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根據此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效力為:(1)暫時中止履行合同債務,及時通知對方;(2)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債務,否則構成違約;(3)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履行後,另一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也未提出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④ 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的審判前限是指什麼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事由: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來逃債;喪失商業信譽;或者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事由。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⑤ 合同法案例分析: 表見代理、不安抗辯權、留置案例
(1)甲公司與乙公司之間轉讓機床的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
公司董事長王某如果是在經股東會特別決議通過或事後追認的情況下,該合同有效。反之則無效。因為有甲公司股東會決議規定,對精密機床的處置應經股東會特別決議。
(2)甲公司中止履行的理由能否成立?為什麼?
:成立。為屬於行使《合同法》規定的不安抗辯權。
(3)甲公司能否解除合同?為什麼?
:可以。因為乙公司拒絕提供擔保,並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符合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法定條件。
(4)丙公司能否行使留置權?為什麼?
:可以。雙方是合同關系。
⑥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結果是什麼
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結果如下
按合同法第68條規定,先給付義務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的,有權中止履行。所謂中止履行,就是暫停履行或者延期履行,履行義務仍然存在。在後給付義務人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此處所謂適當擔保,既指設定擔保的時間適當,更指設定的擔保能保障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得以實現。至於擔保的類型則在所不限,可以是保證,也可以是抵押、質押等。
按合同法規定,先給付義務人中止履行後,後給付義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 不安抗辯權
當擔保的,先給付義務人可以解除合同。解除的方式,由先給付義務人通知後給付義務人,通知到達時發生合同解除效力;但後給付義務人有異議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與仲裁機構確認合同解除效力。 後給付義務人的行為構成違約時,應負違約責任。 先履行方符合以上適用條件,即取得不安抗辯權。先履行方行使不安抗辯權將對雙方當事人產生何種影響,這就是不安抗辯權的效力。根據後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內是否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可將不安抗辯權的效力劃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次效力
(1)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應通知對方,並給對方一合理期限,使其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行既是行使權利的行為,又是合法的行為,當先履行方於履行期滿不履行債務或遲延履行,並不構成違約。中止履行乃暫停履行或延期履行之含義,因此它不同於解除合同,其目的不在於使既有合同關系消滅,而是維持合同關系。如果先履行方解除合同,則其行為構成違約,後履行方可要求其承擔債務責任。先履行方中止履行,應當通知後履行方,通知方式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均可。借鑒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有關規定。我認為,該合理期限的確定應根據個案具體情況而定,但以不超過30天為宜。 (2)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未提供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先履行方可以拒絕。 (3)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先履行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後,先履行方不獲對待給付的危險消失,因此應當恢復履行合同。此時,充分體現了不安抗辯權的一時抗辯權的性質。
第二次效力
如果合理期限屆滿,後履行方未提供適當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則發生第二次效力,即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損害賠償。中國合同法明確賦予先履行方以解約權,這是對大陸法系各國不安抗辯權制度的重大發展,從而使得該制度能夠為先履行方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保護。
⑦ 在合同法中,合同的保全與行使不安抗辯權的聯系與區別
合同保全主要是代位權和撤銷權兩種制度,目的在於為債權人提供保護,防止債務人不當轉移財產。不安抗辯權是抗辯權的一種,只能在對方已明顯無力履行合同時才能行使,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
⑧ 合同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時 是否需要推通知對方當事人
一般來說,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通知對方當事人。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主張不安抗辯權時,必須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
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屬於違約行為,仍應履行合同義務,並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