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認為的提高社會生產的重要方法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⑴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實踐)。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並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以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並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⑵ 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1.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並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2.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以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並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3.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⑶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
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3)馬克思認為的提高社會生產的重要方法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它既表現為人的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變化性,又表現為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性發展包括人的社會關系的普遍性發展和全面性發展,意味著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個人社會交往的普遍性、人對社會關系的共同控制以及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中充分而協調地發展自己的全部特性。
三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表現為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的發展和完善,以及各種素質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要體現在價值的實現上,它標志著個人能夠滿足社會的某種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
四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發展,從內容上體現為個人傾向性的充分展現和滿足,社會價值的更加優化,以及各種個性要素的相互協調。
五是人類的全面發展。包括人類特性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類能力的全面發展、人類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實現。
⑷ 馬克思主義哲學題庫
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的理論來源是( )
A.古希臘羅馬哲學 B.中世紀唯名論哲學 C.德國古典哲學 D.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B.經濟和政治的關系問題 C.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 D.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問題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結束了( )
A.作為「科學之科學」的哲學 B.一切唯心主義哲學 C.一切唯物主義哲學 D.一切思辯的哲學
4.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是( )
A.掌握基本理論 B.親自參加實踐 C.理論聯系實際 D.虛心向人求教
5.物質的惟一特性是( )
A.實際存在 B.運動變化 C.可感知性 D.客觀實在性
6.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錯誤是( )
A.誇大運動的絕對性 B.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 C.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D.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
7.時間和空間( )
A.同物質運動無關 B.是一種先驗的形式 C.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D.是運動著的物質自身
8.醫學科學證明,如果人的大腦皮層受損,就會喪失思維能力,沒有意識。這說明( )
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C.人腦健康自然會有正確的意識 D.意識是對外界事物的正確反映
9.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 )
A.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 B.實踐第一的觀點 C.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D.對立統一的觀點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D.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11.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盡管在發展中曾遇到和仍將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但它已經取得並將繼續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勝利。這說明( )
A.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B.事物的發展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
C.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D.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區別在於( )
A.真相是客觀存在的,假象是主觀想像的 B.真相是表現本質的,假象是不表現本質的
C.真相深藏於事物內部,假象外露於事物表面 D.真相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
13.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D.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與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的對立
14.宋代陸游的詩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里是在強調( )
A.讀書不能獲得真知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
15.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是( )
A.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B.從感覺到知覺,從知覺到表象C.從概念到判斷,從判斷到推理 D.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
16.在判斷一種觀點的是非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偉人之是非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C.以多數人的意見定是非D.以實踐的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定是非
17.人類與動物界的最根本的區別是( )
A.人類有意識,動物無意識 B.人類有群體組織,動物無群體組織
C.人類有宗教信仰,動物無宗教信仰 D.人類會製造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動物則不會
18.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地理環境是( )
A.自然條件的單純富饒 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熱帶C.土地肥沃、雨量適中的平原 D.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19.人口因素可以( )
A.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C.制約和影響社會發展 D.決定國家的貧富強弱
20.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 )
A.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B.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C.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D.勞動者與剝削者的關系
21.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於( )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B.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22.下列各組屬於技術社會形態系列的有( )
A.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 B.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C.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 D.古代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
23.「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句話說的是( )
A.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完全相同B.社會發展不受人的思想動機的影響C.社會發展是純粹自發的過程D.社會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
2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
A.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 B.人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C.開拓進取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25.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 )
A.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B.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變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形式 D.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6.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 )
A.政治路線 B.組織路線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 D.思想路線
27.在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B.社會制度的先進或落後 C.物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學指導思想的正確或錯誤
28.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標準是( )
A.社會秩序的穩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生產力的發展 D.自然環境的改善
29.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 )
A.個人對社會所作奉獻的多少 B.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C.個人知識才能的多少 D.個人從事的職業是否重要
30.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社會發展的( )
A.兩個不同的階級 B.兩條不同的道路 C.兩種不同的結果 D.兩種不同的狀態
二、多項選擇題
3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這是因為( )
A.它把科學的實踐觀作為自己的重要觀點 B.它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結合起來
C.它把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 D.它把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匯集起來
E.它把現代社會科學的成果匯集起來
32.下列各項表述中正確說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關系的有( )
A.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 B.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設自然就搞好了
C.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互為條件
D.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協調發展E.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動力
33.下列各項包含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的有( )
A.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B.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D.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E.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34.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對立表現在是否承認( )
A.否定是自我否定 B.否定與肯定的區別 C.否定中包含著肯定 D.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拋棄 E.否定是「揚棄」
35.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 )
A.改造與被改造的實踐關系 B.反映與被反映的認識關系
C.相互依存的關系 D.相互作用的關系 E.第二性與第一性的關系
36.下列各項正確反映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人口狀況的優劣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C.人口增長的快慢可以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D.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
E.人口的結構和人口分布狀況決定國家的強弱
37.下列各項屬於生產關系范疇的有( )
A.歷史主體和歷史客體的關系 B.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 C.勞動產品的分配方式
D.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 E.政治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
38.下列各項屬於無產階級政黨選擇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則有( )
A.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則 B.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C.由各國共產黨自己決定、反對國際組織發號施令的原則 D.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爭取革命的和平發展的原則
E.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首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原則
39.下列各項屬於英雄創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有( )
A.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人們的眼界 B.剝削階級的偏見曲解歷史的發展
C.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高 D.認識上的直線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後思想的消極作用
40.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系是( )
A.世界觀決定人生觀 B.人生觀是世界觀的基礎
C.人生觀對世界觀有重大影響 D.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E.人生觀和世界觀沒有必然聯系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
41.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7分)
42.簡述真理標準的辯證法。(7分)
43.簡述勞動在從猿到人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6分)
44.簡述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與社會分工的關系。(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兩手抓」的重要意義。(12分)
46.運用交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說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意義。(12分)
47.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12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A 4.C 5.D 6.D 7.C 8.B 9.C 10.B11.D 12.D 13.C 14.B 15.A 16.D 17.D 18.D 19.C 20.A 21.A 22.B 23.D 24.D 25.D 26.C 27.C 28.C 29.A 30.D
二、多項選擇題
31.ABC 32.ACDE 33.ACE 34.ACE 35.ABCD 36.BD 37.BCD 38.BC 39.ABD 40.ACD
三、簡答題
41.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時代的潮流。(2分)
(2)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哲學的全部優秀成果,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結合,從而成為完備而徹底的唯物主義,使哲學第一次成為科學形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偉大認識工具。(3分)
(3)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為時代的發展服務,又不斷地用新的實踐經驗充實自身,使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2分)
42.答:(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確定的、絕對的,又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堅持真理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就是在真理標准問題上堅持辯證法。(2分)
(2)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是指:第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此外沒有別的標准;第二,無限發展著的實踐對人們的一切認識都能做出確定的檢驗。(2分)
(3)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相對性是指:第一,實踐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對現有的一切認識都做出確定的檢驗;第二,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經過實踐證實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對的近似的正確性,還需要繼續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3分)
43.答:(1)勞動促使類人猿前、後肢分工,創造了人的手,從而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這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標志,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2分)
(2)勞動使猿腦變為人腦,推動了語言與意識的產生和發展。(2分)
(3)勞動形成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在生產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結成了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人們還從事其他社會活動,形成其他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2分)
44.答:(1)社會分工與職務高低同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聯系。一般說來,一個人所任職務越高、從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也越大,貢獻也應當越多,與此相應,他的社會價值也應越大。(2分)
(2)不能把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與社會分工和職務高低的關系絕對化。職務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會價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他是否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以及貢獻的大小。一個人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越多,他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如果一個職位很高、擔負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盡職守,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是以權謀私,不擇手段地向社會索取,他不僅沒有社會價值,而且是社會的蛀蟲。相反,一個從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盡心盡力地為社會做貢獻,他的社會價值就高於前者。(4分)
四、論述題
45.答:(1)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種居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服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實際工作中,應首先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為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順利解決創造條件。(4分)
(3)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還要注意解決好其他社會矛盾,堅持一系列「兩手抓」: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進步。(4分)
46.答:(1)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學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第四,交往有利於人自身的發展。
(2)自從歷史進入「世界歷史」以後,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特別是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以來,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分)
(3)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有利於利用和吸收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利用世界各國的自然資矗 巴夤 南冉 芾砭 椋 岣呔 眯б媯 鈾儻夜 緇嶂饕逑執 ㄉ璧姆⒄埂5詼 謖 紊鮮敵卸醞飪 牛 欣 詬謀洳緩俠淼氖瀾繒 沃刃潁 ⒑俠淼氖瀾繒 沃刃潁 叢熗己玫暮推轎榷ǖ墓 駛肪場5諶 誑蒲 幕 鮮敵卸醞飪 牛 欣 諼夜 萍既瞬諾吶嘌 涌煳夜 萍肌⑽幕 ⒔逃 亂檔姆⒄埂?6分)
47.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實踐性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顯著特徵,又是區別於其他哲學的顯著標志。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2分)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變革舊世界和改變現存事物作為自身的任務和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就是通過人的能動的活動,特別是通過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實現對舊世界的改造,並用共產主義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離不開其他社會實踐,也離不開科學的實踐。它在科學實踐中產生,又反過來給科學實踐以世界觀的指導。(4分)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觀規律對舊世界的變革;它的科學性是堅持在對舊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觀規律。(2分)
⑸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對嗎
馬克思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並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各個不同部門的一個共同的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紀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歸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因而,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在於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系、社會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會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
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和發展 人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所謂人的主體性,是指人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應具有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方面上看,表現為人的主動性、自主性、選擇性、創造性;二是從人的自然、社會的責任方面上看,表現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覺性等。人的主體性應是這兩方面的統一,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人的主體性的片面理解,都不利於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發展。
2. 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更顯得重要所謂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指人們的德與智、知識與能力、素質與職能、心理與生理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這種內在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是人們追求的生活質量的更高目標的現代標志。 3. 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研究人從不脫離開具體的社會關系,他是這樣概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通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為第二個階段創造條件」 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一方面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前提和目的,離開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也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手段,沒有社會各方面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的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其二,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⑹ 17.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指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是( )
正確答案是C: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⑺ 馬克思(辨析題)
哲學——解放的頭腦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德意志意識形態》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的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的解放的頭腦,也就是說,它是解放者(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 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證明它的合規律性,哲學作為人的解放的頭腦就應當承擔這樣的一個任務。
『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麼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 ——《德意志意識形態》
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他能生產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數據和生產數據,而動物不能。 人一旦進入生產勞動,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 因為要勞動,所以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以及其它社會關系。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構成的社會存在又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便不是完全沒有規律可循的了。
生產勞動為主要形式的物質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的活動產物,但他們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的力量。 因此,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
馬克思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來說明人時,他立足於實踐的基礎上。
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
人改造世界,世界也改變人。
因此人只有在實踐基礎上,在以實踐為基礎的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才能得科學的唯物的說明。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明人的問題的根本特徵。
階級斗爭
[編輯本段]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由於金屬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生產物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系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只有聯系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系結構的變化,才能理解:
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斗爭是不可避免的; 階級斗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
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資本論》
現代階級關系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數據的分離。 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范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從早期的簡單走向復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
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階級社會相比效,資本主義社會會使互相對立階級日益簡單化。
『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雖然建立了階級理論/學說,但是沒有解釋階級轉化相關的理論,尤其是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轉化為有產階級的情況。
政黨理論
[編輯本段]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黨宣言》
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須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 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這些核心作用,就不會有無產階級斗爭的勝利。
國家理論
[編輯本段]
從階級及階級斗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斗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用暴力來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以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系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范圍之內,那就是國家。 這樣,作為統治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就應運而生。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起來,進行暴力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的專政,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或社會主義國家,直到消滅階級和國家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到來為止。
「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復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卡爾·馬克思 《法蘭西內戰》
革命導師馬克思
[編輯本段]
1843年10月的一天,普魯士西部科隆出版的《萊茵報》上登出一則啟事,招聘一位學識豐富的人當主編。
招聘啟事登出的當天,一個穿西裝、滿臉絡腮鬍子的人來到編輯部。他就是卡爾·馬克思,看上去有四十來歲,顯得很穩重。
可是,當報社老闆問他年齡時,得知馬克思只有25歲,吃驚的臉上不免露出不信任的神情,說:「馬克思,雖然你給我們寫過不少文章,質量也不錯,可是你這么年輕,能擔此重職嗎?」
馬克思微微一笑說:「先生,您的憂慮是無可非議的。可是,學識的高低與年齡無必然關系。請您耐心些,花五分鍾看完我的應聘材料再說,您還可以考考我!」
於是,報社老闆看起了應聘材料,當他知道馬克思擁有耶拿大學哲學系的博士學位時,態度馬上變了,笑著說:「太抱歉了,請你原諒我剛才的失態。」接著,就拿出了聘書。聘請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
馬克思應聘報社主編,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宣傳革命道理,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沒落,喚醒人民的覺悟。他上任不久,普魯士的萊茵省議會討論「林木盜竊」問題,要立法處罰盜竊者。誰是盜賊呢?議會把矛頭指向了廣大農民。
馬克思立刻深入調查,把事情搞清楚了。原來,普魯士西部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一直都是當地農民、牧民生活的來源。後來,被幾個貴族和地主強行霸佔,還劃分了勢力范圍。他們在森林裡伐木,在附近開了許多木材加工廠,肆意剝削當地居民;又在草原上開辟了牧場和奶製品廠,以牟取暴利。這些森林和草原,本該是屬於當地農民、牧民的,可是,貴族地主們「反客為主」,不允許農民去森林裡撿枯樹枝當柴燒,孩子們到草地上去采草莓、蘑菇,也被視為偷竊。議會要立法,就是要從法律上承認,貴族地主霸佔的土地屬於他們的私有財產。
這真是黑白顛倒!馬克思和同仁們都感到憤憤不平,就寫了許多文章登在《萊茵報》上,抨擊議會的無恥行徑,並要求地主貴族把森林和草原還給當地農民。這些文章深得人心,《萊茵報》的發行量也一下子猛增。
專制的普魯士政府是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他們立刻下令查封了《萊茵報》。馬克思從此覺悟到,單靠輿論是無法推翻專制統治的,無產者只有聯合起來,通過武裝斗爭才能奪取勝利。
卡爾·馬克思(1818—1883)生於普魯士(現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城。1848年2月,他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發表,這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第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64年創立了「第一國際」,從此,國際工人階級有了自己的組織和行動綱領。
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研究,作為他創立的經濟學的主要關注對象和核心之一,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並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概念、內容,從經濟學的層面上做了科學系統的界定和論述。可以說,馬克思當之無愧地是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學說的奠基人和最偉大的貢獻者。
⑻ 馬克思主義哲學題目
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的理論來源是( )
A.古希臘羅馬哲學 B.中世紀唯名論哲學 C.德國古典哲學 D.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
2.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B.經濟和政治的關系問題 C.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 D.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問題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結束了( )
A.作為「科學之科學」的哲學 B.一切唯心主義哲學 C.一切唯物主義哲學 D.一切思辯的哲學
4.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是( )
A.掌握基本理論 B.親自參加實踐 C.理論聯系實際 D.虛心向人求教
5.物質的惟一特性是( )
A.實際存在 B.運動變化 C.可感知性 D.客觀實在性
6.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錯誤是( )
A.誇大運動的絕對性 B.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 C.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D.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
7.時間和空間( )
A.同物質運動無關 B.是一種先驗的形式 C.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D.是運動著的物質自身
8.醫學科學證明,如果人的大腦皮層受損,就會喪失思維能力,沒有意識。這說明( )
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C.人腦健康自然會有正確的意識 D.意識是對外界事物的正確反映
9.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是( )
A.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 B.實踐第一的觀點 C.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D.對立統一的觀點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D.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11.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盡管在發展中曾遇到和仍將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但它已經取得並將繼續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勝利。這說明( )
A.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B.事物的發展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
C.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D.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區別在於( )
A.真相是客觀存在的,假象是主觀想像的 B.真相是表現本質的,假象是不表現本質的
C.真相深藏於事物內部,假象外露於事物表面 D.真相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
13.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D.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與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的對立
14.宋代陸游的詩中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里是在強調( )
A.讀書不能獲得真知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
15.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是( )
A.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B.從感覺到知覺,從知覺到表象C.從概念到判斷,從判斷到推理 D.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
16.在判斷一種觀點的是非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偉人之是非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C.以多數人的意見定是非D.以實踐的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定是非
17.人類與動物界的最根本的區別是( )
A.人類有意識,動物無意識 B.人類有群體組織,動物無群體組織
C.人類有宗教信仰,動物無宗教信仰 D.人類會製造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動物則不會
18.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地理環境是( )
A.自然條件的單純富饒 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熱帶C.土地肥沃、雨量適中的平原 D.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19.人口因素可以( )
A.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C.制約和影響社會發展 D.決定國家的貧富強弱
20.生產力范疇反映的是( )
A.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B.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C.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D.勞動者與剝削者的關系
21.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由於( )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展規律 B.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D.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22.下列各組屬於技術社會形態系列的有( )
A.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 B.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C.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 D.古代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
23.「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句話說的是( )
A.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完全相同B.社會發展不受人的思想動機的影響C.社會發展是純粹自發的過程D.社會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
2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 )
A.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 B.人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C.開拓進取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25.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 )
A.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B.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變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形式 D.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6.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 )
A.政治路線 B.組織路線 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 D.思想路線
27.在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B.社會制度的先進或落後 C.物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學指導思想的正確或錯誤
28.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標準是( )
A.社會秩序的穩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生產力的發展 D.自然環境的改善
29.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於( )
A.個人對社會所作奉獻的多少 B.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C.個人知識才能的多少 D.個人從事的職業是否重要
30.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社會發展的( )
A.兩個不同的階級 B.兩條不同的道路 C.兩種不同的結果 D.兩種不同的狀態
二、多項選擇題
3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這是因為( )
A.它把科學的實踐觀作為自己的重要觀點 B.它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結合起來
C.它把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 D.它把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匯集起來
E.它把現代社會科學的成果匯集起來
32.下列各項表述中正確說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關系的有( )
A.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 B.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搞好了,精神文明建設自然就搞好了
C.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互為條件
D.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協調發展E.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動力
33.下列各項包含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的有( )
A.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B.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D.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E.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34.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對立表現在是否承認( )
A.否定是自我否定 B.否定與肯定的區別 C.否定中包含著肯定 D.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拋棄 E.否定是「揚棄」
35.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包括( )
A.改造與被改造的實踐關系 B.反映與被反映的認識關系
C.相互依存的關系 D.相互作用的關系 E.第二性與第一性的關系
36.下列各項正確反映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人口狀況的優劣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C.人口增長的快慢可以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D.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
E.人口的結構和人口分布狀況決定國家的強弱
37.下列各項屬於生產關系范疇的有( )
A.歷史主體和歷史客體的關系 B.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 C.勞動產品的分配方式
D.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 E.政治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
38.下列各項屬於無產階級政黨選擇革命的形式和道路的基本原則有( )
A.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惟一形式的原則 B.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C.由各國共產黨自己決定、反對國際組織發號施令的原則 D.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爭取革命的和平發展的原則
E.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首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原則
39.下列各項屬於英雄創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有( )
A.生產規模的狹小限制人們的眼界 B.剝削階級的偏見曲解歷史的發展
C.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高 D.認識上的直線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後思想的消極作用
40.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系是( )
A.世界觀決定人生觀 B.人生觀是世界觀的基礎
C.人生觀對世界觀有重大影響 D.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E.人生觀和世界觀沒有必然聯系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
41.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7分)
42.簡述真理標準的辯證法。(7分)
43.簡述勞動在從猿到人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6分)
44.簡述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與社會分工的關系。(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的原理,說明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兩手抓」的重要意義。(12分)
46.運用交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說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意義。(12分)
47.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12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A 4.C 5.D 6.D 7.C 8.B 9.C 10.B11.D 12.D 13.C 14.B 15.A 16.D 17.D 18.D 19.C 20.A 21.A 22.B 23.D 24.D 25.D 26.C 27.C 28.C 29.A 30.D
二、多項選擇題
31.ABC 32.ACDE 33.ACE 34.ACE 35.ABCD 36.BD 37.BCD 38.BC 39.ABD 40.ACD
三、簡答題
41.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住了時代的潮流。(2分)
(2)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哲學的全部優秀成果,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結合,從而成為完備而徹底的唯物主義,使哲學第一次成為科學形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偉大認識工具。(3分)
(3)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為時代的發展服務,又不斷地用新的實踐經驗充實自身,使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2分)
42.答:(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確定的、絕對的,又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堅持真理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就是在真理標准問題上堅持辯證法。(2分)
(2)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是指:第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此外沒有別的標准;第二,無限發展著的實踐對人們的一切認識都能做出確定的檢驗。(2分)
(3)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相對性是指:第一,實踐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對現有的一切認識都做出確定的檢驗;第二,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經過實踐證實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對的近似的正確性,還需要繼續接受新的實踐的檢驗。(3分)
43.答:(1)勞動促使類人猿前、後肢分工,創造了人的手,從而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這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標志,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2分)
(2)勞動使猿腦變為人腦,推動了語言與意識的產生和發展。(2分)
(3)勞動形成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在生產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結成了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人們還從事其他社會活動,形成其他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了人類社會。(2分)
44.答:(1)社會分工與職務高低同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有一定的聯系。一般說來,一個人所任職務越高、從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也越大,貢獻也應當越多,與此相應,他的社會價值也應越大。(2分)
(2)不能把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與社會分工和職務高低的關系絕對化。職務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會價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他是否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以及貢獻的大小。一個人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越多,他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如果一個職位很高、擔負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盡職守,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是以權謀私,不擇手段地向社會索取,他不僅沒有社會價值,而且是社會的蛀蟲。相反,一個從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盡心盡力地為社會做貢獻,他的社會價值就高於前者。(4分)
四、論述題
45.答:(1)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種居於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服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實際工作中,應首先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不忽略次要矛盾。(4分)
(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為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順利解決創造條件。(4分)
(3)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還要注意解決好其他社會矛盾,堅持一系列「兩手抓」: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等。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進步。(4分)
46.答:(1)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第一,交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第三,交往是科學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第四,交往有利於人自身的發展。
(2)自從歷史進入「世界歷史」以後,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特別是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以來,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分)
(3)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有利於利用和吸收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利用世界各國的自然資矗 巴夤 南冉 芾砭 椋 岣呔 眯б媯 鈾儻夜 緇嶂饕逑執 ㄉ璧姆⒄埂5詼 謖 紊鮮敵卸醞飪 牛 欣 詬謀洳緩俠淼氖瀾繒 沃刃潁 ⒑俠淼氖瀾繒 沃刃潁 叢熗己玫暮推轎榷ǖ墓 駛肪場5諶 誑蒲 幕 鮮敵卸醞飪 牛 欣 諼夜 萍既瞬諾吶嘌 涌煳夜 萍肌⑽幕 ⒔逃 亂檔姆⒄埂?6分)
47.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實踐性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顯著特徵,又是區別於其他哲學的顯著標志。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2分)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變革舊世界和改變現存事物作為自身的任務和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就是通過人的能動的活動,特別是通過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實現對舊世界的改造,並用共產主義的新世界去代替它。(4分)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離不開其他社會實踐,也離不開科學的實踐。它在科學實踐中產生,又反過來給科學實踐以世界觀的指導。(4分)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觀規律對舊世界的變革;它的科學性是堅持在對舊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觀規律。(2分)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⑼ 馬克思關於教育的說法
教育的性質問題是回答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在馬克思之前和同時代,西方思想家有關教育性質的認識主要強調了教育的倫理性、神聖性、自然性等,致力於分析教育與人的內在精神成長、教育與信仰問題、教育與兒童內在自然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基於自己的唯物史觀,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問題,這在教育性質認識的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轉折。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提出,「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
你們的教育不也是由社會決定的嗎?不也是由你們進行教育時所處的那種社會關系決定的嗎?不也是由社會通過學校等進行的直接或間接的干涉決定的嗎?共產黨人並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
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明確說明了教育的社會性及階級性,解開了資產階級自由派學者有關教育神聖、教育平等、教育自由等的神秘面紗,為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教育問題以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如何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
教育的價值問題是回答教育為了誰的問題。在19世紀之前的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關於教育的價值取向大體上有兩種主要的觀點:一種認為是為了人自身的完善,這是古典主義的觀點;一種認為是為了培養等級社會所需要的達官貴族或精英人物,這是世俗社會的觀點。
馬克思基於自己的社會立場和人性論主張,認為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止於人自身的完善,更不是為了培養達官貴族或精英人物,而應該與更大范圍的社會斗爭和進步關聯起來,喚醒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和社會責任,培育無產階級革命隊伍。
他說,「共產黨一分鍾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以便德國工人能夠立刻利用資產階級統治所必然帶來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國的反動階級之後立即開始反對資產階級本身的斗爭」。
通過教育動員無產階級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與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作現實的斗爭,從而贏得自身的解放和整個人類的解放,這是馬克思關於教育工作根本價值取向的基本認識,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和徹底的革命性。
教育的目的問題是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教育界幾乎都知道馬克思是主張人的全面發展的,反對人的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
但是,可能有人並不一定知道,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闡述並不完全是基於一種道德上的同情或熱望,也是從大工業生產對人的素質提出的客觀要求這個角度來討論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深刻地考察了16-19世紀人類歷史上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過渡時期分工的發展、社會經濟後果以及對人自身的影響。「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奪去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
甚至減輕勞動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為機器不是使工人擺脫勞動,而是使工人的勞動毫無內容」。在馬克思看來,造成工人階級這種片面甚至畸形發展狀況的,不單單是機器大工業生產,更為根本的是資本主義制度。
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找到了解釋人的片面發展、畸形發展的經濟根源、制度根源及其解決之道——用更加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替代已經阻礙生產發展和人的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
「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些主張對於前蘇聯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之後的教育事業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是我國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論基礎。
關於教師勞動的性質,馬克思也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教師是一種古老的職業,自古以來帶有濃厚的道德甚至是宗教色彩。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對物質生產過程的支配作用同樣體現在包括教育在內的非物質生產領域。
在學校中,教師對於學校老闆,可以是純粹的僱傭勞動者,這種教育工廠在英國數量很多。這些教師對學生來說雖然不是生產工人,但是對僱傭他們的老闆來說卻是生產工人。老闆用他的資本交換教師的勞動能力,通過這個過程使自己發財。戲院、娛樂場所等等的老闆也是如此」。
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教師的勞動與一些演員的勞動一樣,從社會性質上說是屬於僱傭勞動的一部分,為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准備合格的生產工人以及各種管理者;教師隊伍總體上也是龐大的僱傭勞動者的一員,為資本家間接地生產價值和剩餘價值。
(9)馬克思認為的提高社會生產的重要方法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
重溫馬克思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和革命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當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創新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使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總體達到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豐富和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但是,面向未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依然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如何分析這些挑戰和解決這些問題方面,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教育思想依然可以給我們提供思想指導和方法論啟示。
在教育性質的認識方面,馬克思的教育思想告訴我們,教育是具有社會性的,在階級社會當中教育具有階級性。這種認識對於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仍然是有意義的。
它意味著,教育者在看待教育時不能將教育從真實的社會制度、社會關系和社會運動中抽離出來,孤立、片面地看待教育,而必須將教育問題置於產生這種問題的社會制度、關系和運動中去看。
不同的社會制度、關系和運動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有時候,即便在形式上是同樣的教育問題,如教育質量與公平問題,在不同的社會制度、關系和運動中也會有不同的具體表現。
中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政治制度上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中國教育的根本性質應該是其人民性,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根本任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這個理念應當是教育系統制定和執行各項教育改革發展方針政策時應當始終堅持的一個核心理念。
教育的性質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根據,教育的價值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指針。中國的教育到底是為了誰?也就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之後,在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和深刻的反思。
從馬克思的立場來看,教育雖然有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但是教育的價值不止於此,同時也是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重要條件。
從這個方面來說,教育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與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解放在價值方向上應當是一致的,不能將教育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與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解放割裂開來,更不能將它們對立起來。
⑽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有以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並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科學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 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系的,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10)馬克思認為的提高社會生產的重要方法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原理是通過教育方針的制定而實現中國化的,這一過程完成於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1957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重要論斷,奠定了我國教育方針幾十年發展的歷史基調。
這與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最初所設想的那種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實現的理想目標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鮮明特徵。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分工把人與社會的關系推向某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為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使大多數人處於片面發展狀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之間的對抗性矛盾才會消解。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商品經濟和腦體分工的存在既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犧牲了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可以通過大力提高人的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