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分析社會問題分支法

分析社會問題分支法

發布時間: 2022-02-23 04:38:04

Ⅰ 跪求分析社會問題的角度方法!

社會交換行為可視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人際關系則是社會互動的結果。文章通過角色關系分析,把社會交換行為、人際關系與社會角色結合起來,說明社會交換行為與人際關系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指出社會交換行為類型與人際關系好惡親疏的密切關系和社會交換原則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要知道,別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去主動交往。
對主動交往來說,我們應該讓別人覺得值得與你交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值得與我們交往。無論怎樣親密的關系,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面來「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系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系,使我們面臨人際關系的窘境。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只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只佔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後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一方面,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強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大多數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給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
但不怕吃虧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不要過多地付出。過多的付出,對於對方來說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覺得很累,導致心理天平的失衡。這同樣會損害已經形成的人際關系
而對於把握交往的分寸來說,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對象多少和周期長短。

Ⅱ 如何用社會學理論分析社會問題

這個要充分發揮社會學想像力。一般的社會學理論都有獨特的範式,針對不同的社會現象,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採用不同的理論進行分析。既可以從理論範式角度把社會問題套進去,也可以針對社會問題的不同方面採取不同的理論。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Ⅲ 以近幾年來中國的一個社會問題為例,分析該社會問題的現狀,分析其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

中國社會的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盲目發展經濟和政府體制不健全造成的,社會大多數人都"向錢看」,嚴重忽視了責任感,道德心,好人難生存!要想改變現狀只有 成立社會主義兩黨制,有效監督,民眾有所訴求;再則要大力投入教育事業,重視人才;最後要精簡黨員,一粒老鼠屎毀壞了一鍋粥!

Ⅳ 如何分析社會問題

對於社會問題從古至今都是大家所共同關注的,在這里我只說些我個人對社會問題的分析途徑.首先社會是一個由若干元素,細胞組成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看待問題時要全面地,聯系地看問題.其次,具休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某一特定的事或物來探討.透過某些事物的表面現象來看本質.最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到問題.

Ⅳ 社會問題包括哪些分析社會問題應從那些角度出發或者看待社會問題的常用思維方式

自己看看

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
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指社會關系失調,影響社會大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
構成要素
主要指構成社會問題的基本成分或單元。對於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社會學家有不同的看法。美國社會學家R.C.富勒認為,社會問題有客觀和主觀兩種因素。前者表現為威脅社會安全的一種或數種情況;後者表現為社會上多數人公認這種危害,並有組織起來加以解決的願望。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也認為,社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共同生活發生了障礙,一是社會進步發生了障礙。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社會問題涉及的人數,或為社會全體成員,或為社會部分成員。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區分了個人麻煩和公共問題兩個方面。他認為,在社會上流行一時,同時又使個人深感其害的問題不一定就是社會問題。只有超出個人特殊生活環境,與人類社會生活、制度或歷史有關的,威脅社會多數成員價值觀、利益或生存條件的公共問題,才具備形成社會問題的條件。
60年代以來,社會學家越來越重視社會問題構成要素的分析。R.K.默頓提出了一種兩維分析方法,認為一方面社會問題從類型角度應有社會解組和離軌行為之分;另一方面社會問題應有潛在性和外顯性兩種特性。與此同時,有些社會學家強調社會問題的破壞性,認為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應包括問題的社會性、紊亂性和破壞性。即社會問題必然是社會共同具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和功能失調、社會規范和社會生活發生紊亂,並直接造成社會日常生活的破壞。
中國社會學家大多從4個方面來考察社會問題的構成。有的學者認為,判定一種社會現象是否為社會問題,應從以下 4個方面來考察:①發生的情境;②價值、規范和利益幾個方面的失調或破壞;③並非由個人或少數人引起或所能負責的;④必須有多數人或整個社會採取行動加以改進。另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問題的構成應考慮它的形成原因、影響范圍、問題的性質和社會後果等4個方面。一般認為,社會問題由下述4種要素構成:①必須有一種或數種社會現象產生失調的情況;②這種情況必定影響許多人;③這種失調情況必須引起許多人的注意;④必須通過集體行動予以解決。
社會問題的特徵
主要表現為普遍性、變異性、復合性和周期性4個方面。普遍性,指社會問題自始至終存在於每個民族、國家和社會的現實生活中;變異性,指社會問題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或社會,表現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復合性,指社會問題在產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現形式以及後果等方面的復雜的性質,即社會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復合而成的,常常是幾種社會問題同時並存,並引起一系列破壞性的社會後果;周期性,是指社會問題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時間規律性。通常說,社會問題總的時間進程及其階段性,是周期性的兩個基本含義。社會學家則特別強調周期性中潛伏性和反復性的特徵。
當代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在各時代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在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和發展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無一不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巨大的人口壓力相聯系。首先,人口壓力使社會在提供現有人口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突出表現為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壓力造成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它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大障礙。預測未來社會問題的主要矛盾將集中到生態環境上。如不及早解決,它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是全球性的、毀滅性的破壞。
勞動就業問題源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關系失調。這種失調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但它作為社會問題主要指人口過剩及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造成勞動人口失業或待業現象。中國的勞動就業問題,首先表現為就業不充分;還存在現有從業人員冗員嚴重、勞動生產率低下、就業及待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問題。就業問題的社會後果,一方面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誘發社會動盪及社會犯罪;另一方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威脅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近30年來,世界各國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突出特點是:犯罪次數增多、犯罪年齡提前、蔓延廣泛、手段殘忍、團伙作案突出、反復性增強、改造難度加大。
老齡問題又稱人口老齡化問題,一般指人口中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從而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項重大社會問題。目前在發達國家較為突出,不發達國家則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輕化掩蓋了這一現象。從人口年齡構成上看,中國將在20世紀末、下世紀初進入老年型社會。但由於人口基數大,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中國老年人口總數都將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齡化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一系列影響和問題,它要求對社會生產、消費、分配、投資、社會保障及福利、城鄉規劃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
德國社會學家較早開始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他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把社會問題理解為勞工問題。許多人都對勞資關系、階級矛盾、分配關系、就業、工會、罷工、勞工住宅及婦女就業等開展過廣泛研究。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較為寬泛。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觸,要有一種適合、平衡和規律,才能使社會關系協調,才有社會運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如果一旦失去適合、平衡和規律,就會出現社會問題。早期美國社會學家大多將社會問題的起因歸結為社會變遷時發生的社會失調。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認為,社會變遷時快時慢,這一快一慢之間往往出現文化失調,社會問題即產生於文化失調。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富勒提出,多數人認為偏離他們持有的某些社會規范的社會狀況即為社會問題。40年代中後期,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歸納了當時社會學關於社會問題的種種解釋,認為對社會問題下定義可以有 4種角度:①奧格本的社會變遷和文化失調的角度。②認為社會問題並無特殊內容,無論什麼社會情況,只要引起社會上多數人的注意,並需要社會集體採取行動以求調整和補救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③社會心理學派認為,社會問題不僅是一種見得到的現象,更主要的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價值判斷。④富勒等人提出的社會問題的主客觀標准。其中,客觀標准就是說它是可以確認的,其存在具有數量上的可驗證情境;主觀標准指人們認識到某種社會問題對其價值觀造成威脅的情形。孫本文在總結歸納社會問題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定義。他認為,社會問題是社會全體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會進步發生障礙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默頓等人總結了40年代以來的社會問題研究,提出社會問題應包括3個方面的含義:社會期望或願望的事物安排的中斷;社會規定的正當東西的破壞;社會所珍視的社會模式與關系的脫節。依據這種理解,他們認為社會問題有社會解組和離軌行為兩種類型。
教育、社會治安、住房、征地搬遷、環保
北京消息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群眾對教育、社會治安、住房、征地搬遷、環保等五大社會問題的關注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去年10月底,國家統計局組織進行了第五次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此次調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抽取了967個縣(市、區)中的5302個鄉、鎮、街道,10431個村(居)委會,共調查了104107個家庭,每個家庭隨機抽取一名16歲以上的人員。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5年全國群眾安全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是這次調查的結果。
調查顯示,與2004年相比,選擇"教育問題"的佔16%,上升了1.4個百分點;選擇"住房問題"的佔4.4%,上升了1個百分點;選擇"環保問題"的佔5.8%,上升了1.1個百分點;選擇"征地搬遷問題"的佔2.3%,上升了0.3個百分點。
其中,公眾對教育問題關注程度的上漲幅度最高,環保問題則緊隨其後。
同時,群眾對社會風氣、就業失業、腐敗等問題的關注程度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公報顯示,選擇"社會風氣問題"的佔18.5%,比2004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選擇"就業失業問題"的佔15.4%,下降了1.3個百分點;選擇"腐敗問題"的佔12.6%,下降了1.7個百分點;選擇"工資待遇問題"的佔7.5%,下降了0.9個百分點。
盡管公眾對不同問題的關注程度有漲有降,但社會風氣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以及教育問題仍然是2005年公眾最為關注的三大民生問題。
有關專家表示,公眾對不同問題關注程度的漲跌直接反映了其對不同問題的擔憂程度,這不僅可以檢驗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建設的成果,而且能夠成為今後政策制定的"指路標"。
例如,公眾對失業問題關注度的下降,實際上就從一個側面肯定了我國就業環境的改善以及政府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Ⅵ 試論述分析社會問題的理論及主要觀點

摘要 理論研究

Ⅶ 社會學怎樣分析研究社會問題和現象

  •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Ⅷ ( )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領域,是一門用社會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分析人口社會問題的學科。

社會學學派及分支
歷史社會學派
社會統計學派
社會學分支
社會學史
教育社會學
社會思想史
社會學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
實驗社會學
數理社會學
應用社會學
職業社會學、工業社會學、醫學社會學、城市社會學、鄉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環境社會學、青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學、犯罪社會學、越軌社會學、婦女問題、種族問題、社會問題、社會群眾及分層問題、社區、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人口社會學
比較社會學
社會地理學
文化社會學
藝術社會學、知識社會學、道德社會學
歷史社會學
經濟社會學
軍事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史、實驗社會心理學
公共關系學
社會人類學
組織社會學
發展社會學
福利社會學
人口學
人口經濟學、人口社會學、人口學說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學、人口生態學、區域人口學、人口系統工程、人口預測學、人口規劃學、人口政策學、計劃生育學

熱點內容
海南大學在職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7-15 11:33:25 瀏覽:221
談談對法律和經濟法的認識 發布:2025-07-15 11:26:28 瀏覽:304
吵架和道德 發布:2025-07-15 11:24:51 瀏覽:15
我國經濟法實施的現狀簡答 發布:2025-07-15 11:13:12 瀏覽:706
經濟法中的市場的概念 發布:2025-07-15 11:05:17 瀏覽:295
甘肅省勞動合同法產假 發布:2025-07-15 11:04:40 瀏覽:440
2018年經濟法考試重點匯總 發布:2025-07-15 10:58:54 瀏覽:199
調取證據怎樣知道法官姓名 發布:2025-07-15 10:48:57 瀏覽:368
民法多選題答案 發布:2025-07-15 10:48:55 瀏覽:1000
永川區司法局 發布:2025-07-15 10:39:51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