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調整國家社會公民基本關系的法是

調整國家社會公民基本關系的法是

發布時間: 2022-02-26 04:12:38

Ⅰ 什麼是行政法,它調整什麼關系

行政法,是規范有關行政之組織、職權、任務、程序以及國家暨其他行政版主體與人民間之權利義權務關系之法規例外情形亦包括人民相互間之權利義務關系的公法法規。行政法是國家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規定著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職責許可權、活動原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此來調整國家和各種行政機關之間,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同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者說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所謂調整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就是規定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Ⅱ 為什麼說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Civil law),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重要部門法之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Ⅲ 國防法是調整國家在——和——領域內最重要,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的法律

國防法是調整國家在國防活動中的軍事社會關系,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會關系的法律

Ⅳ 衛生法主要調整哪些社會關系

衛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衛生法律規范調整的衛生行政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之間在衛生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調整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內容和性質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調整范圍的法律規范性文件。一般來說,衛生法主要調整以下三方面的社會關系。
(一)衛生組織關系
衛生組織體制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必須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衛生組織活動中,重要的是用法律法規將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葯衛生組織的法律地位、組織形式、隸屬關系、職權職責以及權利和義務的范圍等固定下來,形成合理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只有理順了這些關系,國家才能對衛生工作進行有秩序的有效的組織和領導,醫療衛生組織才有活動的准則。衛生組織是各種衛生社會關系的主要參加者和責任承擔者,依法管理、依法成立是保證各種醫葯衛生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例如,《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防疫站工作條例》等,明確這些醫葯衛生機構的法律地位、職責范圍和工作方法等,保障它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從事相應的衛生活動。
(二)衛生管理關系
衛生管理活動是指國家衛生行政機關和其他有關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人們的生活衛生、生產衛生以及其他與人體健康、人類生存和發展有直接關系的社會活動進行領導、指導、監督和評估,以控制有害於人體健康因素產生和發展的活動。從內容上看,衛生管理活動大致包括公共衛生管理活動、醫政管理活動,葯政管理活動、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管理活動等。從管理關系的性質上看,衛生管理活動可以表現為衛生行政管理關系,如衛生行政機關和醫療衛生組織之間的醫政管理關系;也可以表現為衛生職能管轄關系,如衛生管理活動中的行政復議、衛生糾紛解決活動等。總之,在衛生管理活動中,國家衛生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民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一種縱向的衛生行政法律關系。
(三)衛生發展和服務關系
衛生發展活動是指人們為改善和提高個人和社會現有衛生水平而實施的有利於社會衛生事業發展的各種建設性活動,如個人衛生習慣的改善、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醫葯技術的科學研究等。衛生服務活動是各種衛生組織和公民向人們提供一定的衛生咨詢和指導服務、醫療和技術服務等活動。衛生服務活動中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平等性、自願性、有償性等特徵,是一種橫向的衛生活動關系。

Ⅳ 法律調整的方法

法律調整方法是指法藉以作用予社會關系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如果說法律調整對象問題回答的是法律影響和作用的對象是什麼的話,那麼法律調整方法問題回答的則是法律怎樣對它的調整對象施加影響,發生作用。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同時又是人的行為規范,法律是通過規范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行為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的。因此,規范社會關系主體的行為,是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總方法。法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系化的法律在運用這一總方法來調整社會關系時,又演化出一系列具體方法,構成一邏輯嚴密的方法體系。
(一)通過對主體抽象行為妁一般規范,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翊整.
憲法和部門法的總則對社會關系的調整集中體現了法律調整的這一方法。憲法關於國家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規定,關於國家主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國家機關職權的規定,關於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的規定,都是對主體行為的一般規范,其目的是實現對社會關系的最一般的法律調整。部門法的總則關於該部門法基本原則的規定,關於主體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規定,關於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一般界限的規定,關於法律責任的一般規定,也是對主體行為的一般規范,其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對其調整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調。部門法的總則為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調整。採用了如下方法:
1.規定本部門法的基本原則。為主體的行為提供基本准則;
2.規定本部門法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為主體在本部門法調整的范圍內可以實施的行為劃定大體的界限;
3.規定本部門法的法律行為,在本部門法范圍內劃清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基本界線。
(二)通過對主題具體行為的具體規范,實現對具缽社會關系的具體法律調整
部門法的分則和單行法規對社會關系的調整集中體現了法律調整的這一方法。部門法在規范人的具體行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時,又使用了以下方法:
1.將主體的一定行為和主體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事實與一定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聯系起來,引導主體實施正常行為,以取得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後果。
2.規定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為主體在具體社會關系中可以實施的行為和應當實施的行為劃定范圍。
3.將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違反義務的行為與一定的法律責任聯系起來,鞭策主體在相互關系中實施正常的行為,警戒主體在相互關系中實施反常的行為。
體系化的法律通過對主體行為體系化的規范方法,使主體行為正常化,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使社會關系秩序化,也就實現了。

Ⅵ 憲法規定的內容和調整的社會關系

憲法主體之間產生的、以憲法中規定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調整的是社會政治關系。憲法規定的內容是國家制度基本原則,及國家的根本問題,主要包括國家性質、政權組織形式、結構形式、經濟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內容。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問題的內容極其廣泛,而且多採用原則性和綱領性的方式規定。受憲法規定內容的影響,憲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也不同於其他法律。憲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生活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其他法律所調整的則只是一般社會關系。
憲法關系的內容,是指憲法主體的憲法權利和義務,職權和職責。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基本內容,同樣,憲法關系的內容也表現為憲法關系各主體之間針對某一特定客體,根據憲法規范而確立的憲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其核心是根據憲法而形成的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由於憲法關系在主體地位、運作規律上的特殊性,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又以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是憲法關系的實質內容。憲法上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針對公民基本的權利和義務而言的,與其他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相比,它具有根本性,是實現其他職權和義務的前提。公民在憲法上的權利突出地表現為所有公民都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都有針對其他一切主體的權利能力。這同時也意味著所有其他主體,包括國家機關都有義務尊重並不得妨礙權利人行使權利。
憲法上的職權和職責主要是針對國家和國家機關而言的,與其他法律關系中的職權和職責相比,它也具有根本性,體現整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結構,不同的政治體制結構在憲法上表現出國家機關之間的不同關系。由於國家機關的權力並不是固有的,從根源上講都是人民的賦予的,權力本身屬於人民,國家機關只是在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而已。憲法規定了國家機關的基本的職權和職責,其他法律對國家機關的規定則是 根據憲法產生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
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Ⅶ 什麼法是為了調整國家,社會,公民生活中基本社會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Ⅷ 法律與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的聯系是什麼

法律與國復家的聯系:
法律是國家制文明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這種與國家政權的緊密關系,是法律制度區別於倫理道德、一般生活習俗的重要特徵,健全的法律制度構成了現代國家的基礎。沒有人民,不成其為國家,沒有領土,不成其為國家,沒有主權,不成其為國家,而缺乏健全的法制,而不成其為一個成熟的國家。

法律與社會的聯系:
首先,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源於社會生活;其次,法律除了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整體和大眾的利益與要求。再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法律制度的產生、發展以及外在的風格特徵,除受社會發展階段、國家類型等因素決定以外,還會受到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民族習慣、社會風俗等因素的影響。法律的發展取決於社會生活本身。

法律與公民的聯系:
在現代社會,法律的重心與終極目標在於確認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法律制度是每個公民最重要的人生保障。

Ⅸ 用來調整國家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關系的是什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Ⅹ 調整國家機關組織活動和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是什麼

根據「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是:
(一)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公民的。在憲法和法律的公民的權利,履行憲法和時間規律的義務,都是平等的,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二)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首先,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排除剝奪依法政治權利的人除外)的權利。其次,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示威自由的權利。三,任何國家機關的公民和他們的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並取得了相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權利的風險,但是不得捏造,對誣告陷害的事實的歪曲。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三)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四)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首先,任何公民,非批准或者決定,由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公安機關,案件暫時無人被捕。禁止非法拘禁和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公民的人身自由限制。公民對人體的非法搜查。其次,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公民以任何方式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三,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四,自由和公民的保護秘密的法律。
(五)公民享有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權利。首先,公民有權利和義務工作。其次,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第三,國家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企業和退休制度的組織依照法律規定,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第四,公民在年老,疾病或情況的無行為能力,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第五,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支持烈士恤,打折軍人家庭的家庭。國家和社會幫助殘疾人的工作,生活和教育安排盲,聾,啞和其他公民。
(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公民有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七)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公民有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八)婦女享有與男子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九)婚姻,保護受影響國家的家庭,母親和兒童。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宣傳展板 發布:2025-07-14 07:56:33 瀏覽:825
首先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是哪個省 發布:2025-07-14 07:56:31 瀏覽:386
法院開庭能帶手機嗎 發布:2025-07-14 07:52:45 瀏覽:36
四川的法治 發布:2025-07-14 07:43:22 瀏覽:684
求情信給法院的 發布:2025-07-14 07:42:24 瀏覽:783
上海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7-14 07:37:54 瀏覽:158
2014公司法修改 發布:2025-07-14 06:49:42 瀏覽:624
河北省人民法院長 發布:2025-07-14 06:32:19 瀏覽:77
崇文法院 發布:2025-07-14 06:21:04 瀏覽:855
地名學法規 發布:2025-07-14 06:20:24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