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外部性經濟法

外部性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3-01 07:50:11

①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外部性

經濟來法的外部性與經源濟法的影響有共通之處,是指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活動對與此活動無關的第三人利益的影響,經濟法主體的特殊性使經濟法的外部效應變得難以避免,只能通過尋求法內措施與法外途徑的結合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產生或彌補其後果。通過對經濟法外部性的分析可以發現,外部性問題可能普遍存在於法的大部分領域。

② 經濟法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

經濟法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處理,應該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不足。

③ 經濟法中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是什麼

在我國,經抄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

④ 如何理解外部性

在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所謂外部性,又稱為外部效應是指經濟行為主 體的個體經濟行為的外在影響,表現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私人收益與社會收 益的不一致。也就是說,外部性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 所產生的外部影響,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主體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或者因此而獲得 補償。而外部性問題是與公共物品相互聯系的,二者都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 競爭性特徵。這種共同特徵的存在導致了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 「搭便車」行為 和其他只求獲取不肯付出等源自人的「自利性」屬性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產生的 後果就是經濟學理論中所說的外部效應。 經濟法的外部性與經濟法的影響有共通 之處, 是指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活動對與此活動無關的第三人利益的影響,經濟 法主體的特殊性使經濟法的外部效應變得難以避免, 只能通過尋求法內措施與法 外途徑的結合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產生或彌補其後果。 通過對經濟法外部性的分 析可以發現,外部性問題可能普遍存在於法的大部分領域。法律,包括經濟法被 經濟學家視為是一種公共物品,因此,經濟法本身同樣存在著外部性問題。經濟法 外部性問題的產生首先是源於經濟法的特徵,如經濟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導性等; 其次是源於經濟法的社會公共利益本位,這種社會公共利益本身的不確定和模糊 性也導致了經濟法外部性的產生。而在具體的經濟法實踐層面,這種外部性主要 體現在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這兩個環節。
一,通過對經濟法特徵的深入分析和解讀,有利於我們認識經濟法外部性問題 產生的原因,並深刻把握經濟法特徵與經濟法外部性之間的關系。 首先,經濟法具有經濟性。因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發生在直接的物質再生產 領域,具有明顯的經濟目的性。這種經濟性的重要表現,「是經濟法往往把經濟制 度、 經濟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直接規定為法律」「經濟法對經濟生活准則的表述」 , , 通常是 「由立法機關和其他有權機關直接將經濟制度、 經濟技術性規范通過為法,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如在經濟制度方面,國家通過制定頒布《預演算法》及其實施 條例,規定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確定各 自的財政支出范圍,同時按照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的預算收入。該法及其實施條 例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會影響到中央與地方的發展規劃與經濟運行,對中央和各地 方而言,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額外收益和成本,從而在中央和各地方,表現出不同 程度的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此外,在宏觀和微觀經濟管理層面,各種具體稅種的 實施條例、外商投資領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關於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等;以及, 在維護公平競爭和經濟有序流轉方面,《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規范土地使用與流 轉的法律法規等,都會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各地方之間、各行業和產業之間,以及 在各行業和產業內部,產生相應的額外收益或成本,亦即外部性,從而影響到社會 經濟生活的運行、發展。 第二,經濟法具有政策性。由於經濟法根源於國家對經濟的自覺調控和參與, 其要義就在於「對萬變之經濟生活及時應對,以求興利弊害,促使經濟盡速平穩發 展,並提高國家及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它的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 策的要求,」因此,「經濟的法律調整往往以政策先行,並賦予政策以法的效力,」而 由於政策本身受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經濟體制也非一成不變,經濟法受其影響, 第 1 頁 共 3 頁 時常處於變動之中也就順理成章。但是,由於政策本身對經濟社會現實的影響往 往比較直接,相應的政策性效應也會更加快速的在經濟活動中突顯,尤其是由於政 策本身往往針對性更強、目的性更鮮明,其制定與實施都會對特定的群體、階層、 行業等等,產生較為明顯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亦即外部性,從而改變這些群體、 階層、 行業等相互之間及其內部原有的(經濟)利益格局,並對它們以後的行為產生 影響。也因此,被賦予了法的效力的這些政策,亦即經濟法規范,就不可避免的具有 更加明顯——因為具有了法的特殊強制性效力——的外部性特徵。 例如在金融法 領域,隨著去年以來,針對表現為全國范圍內的房價普遍上漲、CPI 不斷升高等現 象的國家經濟過熱問題,央行在《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出台了一 系列的政策、命令、決定和指示,力求通過貨幣政策來發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宏 觀調控作用,為不斷升溫的中國經濟降溫,並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運行。在此 過程中,這些政策、命令、決定和指示等,首先是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制定頒 布實施的,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針對目前經濟形勢的「暫時性」政策,其次,也是 最重要的是,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的實施,已經或者正在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 尤其是對經濟活動中的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行業和產業,如養殖業、生活 消費品生產行業、房地產行業、城市居民、消費者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些或 者是正的效應或者是負的效應,必將會影響到當前與未來不同群體的經濟行為和 選擇,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最後,經濟法具有行政主導性。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經濟 關系的產物,調整的是直接體現國家意志的經濟關系,從而與政府的管理和參與有 著密切關系。 」經濟法上的國家干預,源於現代經濟條件下的「市場失靈」,和市場 的缺陷緊密相關。就新制度經濟學的視域而言,政府幹預也不過是市場的一種替 代,換句話說,在某些情況下,國家干預比市場本身更有效率。而這種「更有效率」 意味著,國家的行政干預對相關主體所產生的影響更加直接、快速和深遠。然而, 無論是適度的干預還是過度的干預,政府幹預、參與經濟活動總會給不同的市場 主體、行業和產業以及其他特定的群體、階層,帶來或正面或負面的額外影響,亦 即會產生外部性。而對這種外部性的不同安排,就會相應的影響到相關利益主體 的經濟行為。事實上,經濟法作用的發揮,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通過對這種就不同 主體而言各不相同的外部效應的分擔與配置而得以實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價 格法》,該法授權國務院和省級政府在重要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顯著上漲或有可能 顯著上漲,或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劇烈波動等異常狀態時,可對部分價格採取限 制、提高、調整等干預措施。價格法的這些規定,對於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 之間的利益關系調整,以及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市場價 格異常的情況下,該法的實施能夠給不同的利益群體施加不同的影響,為不同利益 群體的經濟行為選擇增添不同的額外成本或收益。 這種或正或負的額外性利益變 動,必然會對相關群體產生規制性作用,從而最終起到維護經濟秩序,保證經濟平 穩運行的作用。 總之,經濟法由於其有效調整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具有鮮明的經濟性、 政策性和 行政主導性特徵。 這些特徵的存在是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調整、管理和規制等密切 相關的;這些特徵也從一個角度全面反映了經濟法的形貌和運行機理。深入的分 析這些特徵與經濟法外部性的關系,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經濟法外部性問 題的產生原因。事實上,也正是由於經濟法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徵,以及這些特徵 背後所蘊涵的利益分化與整合、利益格局的調整,會給相應的利益主體帶來這樣 那樣的額外成本或收益,從而造就了經濟法外部性問題的存在。
二 、就經濟法的制定而言,其外部性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中央與地方、國務院各 部門之間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不明確和模糊造成的,因為這種立法許可權本身就意味著 一定的經濟社會利益,這就呈現為經濟法實踐中的爭奪、推諉經濟法的立法許可權 和相關責任的問題。就經濟法的實施而言,其外部性主要體現為各種有法不依、 執法不嚴、執法犯法和經濟法治意識淡漠等現象。 針對經濟法實踐領域存在的 上述外部性問題,並結合經濟學理論中對外部性問題予以糾正的方法,如政府直接 管制、征稅或者提供津貼、重新界定產權、受影響的各方自願談判以及由外部性 製造者對他人所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等,對於中國經濟法的制定的外部性問題, 主要是採取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的經濟法立法權、 國務院各部門的經濟法立法權, 完善經濟法的立法程序制度,以及建立較為系統完善的經濟法立法損害賠償制度 等措施來予以糾正。對於中國經濟法的實施,主要是通過行政賠償制度、公務人 員制度和舉報制度的規范與完善來糾正其外部性問題。同時,由於任何制度設計 都無法迴避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都需要人來完成,加上 制度本身的非中性特徵,從而使得制度本身的外部性問題永遠不可避免,因此,加 強對各類市場主體或者說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經濟法律教育和經濟法治意識形 態的培養,對於經濟法外部性問題的克服都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的。 揚州學習中心 孫晨

⑤ 經濟法是保障並約束政府經濟管理活動執法嗎

述)答:經濟法的產生是多種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國家條件和法律條件等。其中,最基礎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條件是經濟條件,但基本認為經濟法的產生離不開「市場失靈」。(一)「市場失靈」及其表現:「市場失靈」是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或者市場機制雖然能夠發揮作用,但成本過高。「市場失靈」主要是指發生於19世紀末20是基礎的大規模市場失效情況,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公共物品缺失。公共物品是滿足人們公共需求的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指該物品一旦供給就無法排除他人來消費或享用;非競爭性是指不論多少人來消費或享用該物品,均不會對他人的消費或享用產生效用上的影響。2、外部性。即個體行為對他人或社會的附加效應和外部影響。正外部性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類似於公共物品。對負外部性行為,市場機制的解決方式主要是談判。3、信息偏在。即信息不對稱,任何交易中都可能出現信息不對稱,但在壟斷和社會化階段,不僅交易標的、交易方式更加專業,交易主體間地位差異也是常態,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由此變得更加廣泛、程度也更為嚴重。信息偏在問題的最終解決,一方面需要強化各種信息披露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法律對長期以來處於信息弱勢地位的主體予以特別保護。4、競爭失效。不加限制的自由競爭必然帶來壟

⑥ 市場經濟有哪些弊端 經濟法是如何克服這些弊端的

1、第一個弊端是市場失靈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和低效率。其主要表現是壟斷、市場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市場的盲目性和收入的不公平。解決壟斷的方法主要有:管制、國有化和反壟斷立法三種。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是市場失靈的第二個表現形式,因此,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收入來為社會提供這些公共物品,市場失靈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市場的外部性。市場的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給這項經濟活動以外的第三方或者社會的影響。國家需要安排和調節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對各種資源實行有效的管制。收入不平等是市場失靈的最後一種表現形式。為了防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種現象的發生,也需要國家來進行調控。法律方法中主要有反壟斷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固定行政方法和招標投標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可持續發展法和促進科技進步法等。
2、市場經濟的第二個弊端是經濟不穩定。極端的表現是幾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整體經濟穩定是宏觀調控的總目標,就國內而言,經濟穩定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減緩經濟周期以及經濟增長。在經濟繁榮時,國家應該進行調控不使繁榮成為過熱。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應該設法盡快結束衰退,啟動增長。國家經濟調節的工具就應該是需求調控和供給調控。需求調控的工具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表現在法律領域就是財政法和金融法。如上所述,經濟穩定維護法作為宏觀調控法的組成部分,不但具有維護經濟穩定的功能,而且也有維護市場秩序、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
3市場經濟的第三個弊端是社會的不公平。經典的表現就是兩極分化。如果沒有國家的調控,富人、窮人就必然發生沖突,正如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正是因為貧富差距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更有甚者導致整個社會同歸於盡,使得市場機制不復存在。通常國家是採用收入分配政策和法律來實現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縮小收入差距的。國家通過「削富濟貧」,努力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平等化,以緩和社會矛盾的沖突。

⑦ 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法從產生到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盡管如此,法學界對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仍然爭論不休。否定派認為由於經濟法不存在獨立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因此它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肯定派則主要從社會實踐角度尤其是克服市場失靈來論證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從表現上看,兩大不同觀點的爭論似乎只是局限於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問題上;其實,從更深層次上看,二者實際上是對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認識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本文擬對傳統經濟法理論有關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研究進行修正與完善來進一步論證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一、市場失靈現象分析
(一) 市場存在失靈情形
市場,原本意義上是指人們交換物品的場所,後來逐步演化為一種社會資源配置機制。偉大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將它比作 「看不見的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干預,這只手可以引導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利益最大化,這就是所謂的無形之手理論。[①]雖然市場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並不像無形之手理論描述的那樣是萬能。以庇古等人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通過規范分析得出,由於壟斷、外部性和社會不平等是內生於自由競爭市場卻又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市場是存在缺陷的,無形之手是會失靈的。[②]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又翻譯為市場失敗,它一般是指市場機制在一定場合下會導致資源不適當配置,使自由的市場均衡背離帕累托最優狀態。市場出現失靈的情形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從哲學角度來講,事物的兩面性以及發展變化原理說明市場不可能一直是完美無暇的,當市場運行環境變化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必然會暴露出來,市場也就出現失靈情形;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也證明:在現代經濟環境下,由於公共產品、外部性、壟斷(包括自然壟斷)、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均衡等因素的作用,單一的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不可能完成良性市場秩序的建設任務。[③]現代市場失靈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⑷失業問題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等等。這些表現形式都是市場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產物,市場失靈也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之一。
(二) 市場失靈是一種抽象的表述
市場失靈是人們對市場無法完成全部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現象所作地一種抽象語言概括。它雖然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的,但其各自內容卻往往具有相對的特定性。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不同階段的市場失靈的程度與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市場本身的功能是有限的。當市場運行的環境對市場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時,市場的相對缺陷也就暴露的越多,市場也就越發顯得失靈甚至出現完全的癱瘓。西方國家的的社會發展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當西方資本主義剛剛擺脫封建制度的約束時,由於當時的經濟運行環境要求相對較低,市場幾乎能夠完成所有的社會資源的配置。正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催生了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理論,它濫觴於整個古典經濟學時代。好景不長,伴隨著商品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市場失靈日益嚴重,例如弱性的交易規則導致欺詐泛濫逐步上升到商行為的不規范導致交易費用的大幅度增加直至出現1933年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危機。第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失靈也有差異。由於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市場失靈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間表現的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國家或者地區的市場失靈已經達到了政府公權必須赤裸的光明正大的進行干預的地步,目前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大部分屬於這種類型;而有的國家或者地區尚還處於市場自由配置的末期階段,這種情形一般發生在經濟比較落後的中小國家。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經濟發展水平基本處於同一層次的國家或者地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它們之間市場失靈具體情況也是不盡相同的,往往表現出帶有個性色彩。研究市場失靈的相對特定性對於我們界定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它表明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具體時間是不盡相同,對經濟法產生時間進行籠統下結論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市場失靈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的抽象表述,它本身具有客觀性,它不以人們的發現與否而改變存在。人們能夠認識到市場也會失靈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充分發揮人類的主動性去創造條件來逐步改變市場失靈的存在形式,逐步減輕其給社會帶來的副面影響。但人類不可能徹底的消除市場失靈,除非人類社會不存在商品交換。認識與肯定市場失靈的客觀性對於我們研究經濟法的產生必然性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我國傳統的經濟法理論一般都是以公共福利理論的「市場失敗」論作為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的最基本理由。筆者認為,雖然我國傳統的經濟法理論基本上清楚闡述了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但是其本身的表達方式和推理邏輯上需要進行局部的修正與完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學科之間的爭論。
二、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
(一)市場失靈催生相應的法律部門產生
市場失靈是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機制的反動,它往往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副面影響。因此當市場秩序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協調時,政府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措施與手段進行的干預,制定相應的法律便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由於市場失靈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表現,因此不同時期針對市場失靈的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學者對此進行作了一定的歸納與總結,他認為「伴隨著商品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交易費用逐漸增大,民法商法、經濟法相繼產生。其產生的軌跡具體呈現為:首先,平等交易主體之間因欺詐、違約等行為導致的交易費用增加,不具體強制性的交易規則演變成具有強制性的民法規范,以保證交易規則被遵守,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費用;其次,市場主體規模擴大,內部交易費用增加,商行為不統一、不規范導致交易費用增加,商法產生並從民法中獨立出來;再者,交易費用繼續增加、市場經濟秩序崩潰,以政府公權力直接干預市場交易行為和間接調空宏觀經濟的經濟法產生。」[④]依據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市場失靈催生了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三個法律部門的相繼產生這樣的結論。
(二)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不可替代的法律部門
通過前面的分析,市場失靈理論已充分的證明了相關法律部門產生的必然性。目前,雖然法學界對民法與商法的關系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總體上還是沒有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爭論的那麼激烈。肯定派與否定派是針鋒相對,各執一詞。從爭論的結果上來看,如果從純粹的傳統理論分析,否定派則佔有很大的優勢;如果從社會實踐來看,肯定派則佔有上風。這場爭論實質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檢討並試圖尋求新的理論來論證經濟法部門的存在。筆者認為,既然市場失靈理論已經證明相關法律部門產生的必然性,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社會現實來討論經濟法的存在情況,而不是固守和套用傳統的理論。由於所謂的法律部門本質上只不過是學者根據大量已經存在某類法律規范而在理論上對它們所作的一種抽象上的歸納與表述,因此討論一個法律部門是否存在,其最直觀有力的依據就是看看相關法律規范是否大量存在;如果社會現實客觀存在大量的某類法律規范,那麼該法律部門就是獨立存在的。民法和刑法兩個法律部門的形成與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以此為標尺,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則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從目前社會現實來看,無論是我國還是其它相對發達國家都現實的存在數量相當多經濟法律規范。理論源於實踐。既然社會實踐中客觀的存在經濟法部門,那麼理論上則一定可以得到論證。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市場失靈必然催生一大批法律和一系列法律部門的產生與發展,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新老法律部門的分離和新興的法律部門的獨立。雖然新興的法律部門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其往往有個發展過程;但也正是在這些過程中,法律部門體系逐步發生巨大演變。從諸法合體到刑民分裂,進出現民商分離……。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註定法律部門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當社會發展到傳統的法律部門無法包容時,新興的法律部門則應孕而生。民法如此,經濟法亦是如此。自19世紀後半葉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現存的法律對現實的調節與控制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現實呼籲新類型法律的產生以彌補現存法律的漏洞與不足。這種現象最先出現在美國的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中,羅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證明。在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與傳統立法風格迥異法律。學者將這些眾多而且帶有政府幹預內容這一共性的法律籠統稱為經濟法。經濟法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本身的內容都是民法、商法等傳統法律部門無法包容。對於這點,我國很多學者的著作已經做了很多的比較與論述,這里就不贅述了。但值得補充的是有關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問題。在討論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時,我國曾經出現經濟行政法論之說。筆者認為,該理論的最大缺陷就在於混淆經濟法與行政法產生的根源。行政法產生的根源與刑法一樣,主要基於顯示國家主權;而經濟法的產生則是基於市場失靈。政府因市場失靈而所做的行為與政府基於國家主權而所做的行為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差異。前者是政府與市場的博弈;而後者是政府對公民的統治。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活動主體的競合而否定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對其它否定法律部門的否定。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降低交易費用的法律方法可以有多種選擇。作為市場失靈催生的法律部門,民法、商法、經濟法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價值。
(三)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與相對偶然性
市場客觀上是會失靈的,市場失靈需要大量的法律來矯正,而這些法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傳統的法律部門所無法涵蓋,這些法律又被很多學者命名為經濟法。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經濟法的產生是客觀必然的,而且具有絕對性。它是市場失靈的抽象普遍性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只要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市場失靈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經濟法必然應社會發展需求而產生。認識到市場失靈與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對於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超前立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值得指出的是,超前經濟法立法並不意味著對市場失靈導致經濟法產生理論的否定,因為超前的經濟法立法目的還是在於規制市場失靈。
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絕對的必然性與相對的偶然性是有機統一的。肯定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並不能否定其產生的相對偶然性。所謂經濟法產生的相對偶然性是指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法產生時間和方式往往因各種具體因素的影響呈現很大的差異,它是市場失靈的相對特定性的表現與必然結果。認識到經濟法產生的相對偶然性對於我們解決經濟法產生的時間爭議問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經濟法產生具有相對偶然性說明了籠統討論經濟法產生時間的做法非科學性。

結束語
掐指一算,有關經濟法獨立性之爭已有將近上百年的歷史。適度的理論崢嶸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如果忽視現實而過度的進行理論爭議則適得其反。客觀規律和現代社會實踐已經證明了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因此從理論研究的社會目的角度來看,有關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有必要畫上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

⑧ 經濟法題目

1.C
2.C
7.A
17.C
31.ABC
32.ABCD
33.ABD
43.BCD
44.ABCD
45.ABC
47.ABCD
49.ACD

⑨ 簡述經濟法的淵源有哪些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范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二、經濟法的淵源:

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它規定的多是基本經濟關系。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1)行政法規其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執行法律規定及履行憲法規定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需要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

⑩ 從經濟法角度分析滴滴打車

您好。
從純粹的經濟法角度來看,打車軟體既不損害利益攸關者,也不存在著經濟規制對應的系統性風險(金融規制)、外部性風險(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如公司資本規制)等問題。但目前各地政府均出台了一些限制措施,從法律上來看,這是屬於行政或者社會規制。作出這樣的規制措施,理論上需要存在「對公共利益的損害」。推斷總結起來,在監管者的眼中,第一,和已有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基礎設施發生了沖突,比如電話叫車;第二,損害了一視同仁提供服務,無法達到普遍服務,比如老人小孩不會使用;第三,行車安全,比如開車不許用手機。

熱點內容
保安員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30
房產交易條例 發布:2025-07-12 08:54:42 瀏覽:89
法律知識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08:37:01 瀏覽:23
社會與法內容2017 發布:2025-07-12 08:22:06 瀏覽:906
香港出入境條例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393
行政法基本知識2018 發布:2025-07-12 08:05:34 瀏覽:607
民法的條例 發布:2025-07-12 08:02:15 瀏覽:805
有法院築牢 發布:2025-07-12 07:59:16 瀏覽:913
秦腔戲刑法 發布:2025-07-12 07:38:11 瀏覽:86
潘業文律師 發布:2025-07-12 07:37:59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