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一些社會現象

法與一些社會現象

發布時間: 2022-03-02 17:11:50

1. 法是社會生活的_____現象

一直以來,法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和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它是產生於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它的作用拓展,曾經在階級統治中發揮很重要的控製作用,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它僅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人便必然有社會,國家或許終有一天會消亡,社會卻會是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來保證每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證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慢慢發揮出來的。
法一直作為一個與國家相連的歷史范疇在討論,確實原始社會存在「嚴格的法則」、「道德的法則」,但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法律是有很大區別的約束方式,並不是恩格斯講的「歷史的法」,但自階級社會出現後,法律便作為統治階悉世級控制和剝削被統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最初不存在的,那麼到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會存在,我想並非如此,一切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歷史性,說明有其現實需要才會出現雹陸明,但是否會隨歷史發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無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階級社會中法主要是用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而社會發展到當代,法職能有了更大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為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設法治方面越來越多。可見,法已成為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會就一直傳承演變下來的「嚴格法則」、「道德法則」一起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就算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復雜社會規范社會秩序、保障正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固有觀念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會消亡,隨之一切相關社會現象也會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個地球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美國還是會叫美國,也還是要有美國人組織的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那是的國家可能僅是作為地區稱謂或國別存在,但並不能就此論定它將消亡,它不在存在剝削、統治的作用,但是源告社會管理的職能還是要繼續而且更好的發揮下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和法的認識應該有所改觀,我們更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避免其低效、腐敗等問題的滋生。而法便是規范管理、保證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工具,如何開展法制建設,強化法律對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規范和約束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國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為只有規范、健全的法制體系才能保證公平、有效率的社會秩序。

2. 法是否是與人類社會相始終的現象為什麼

法不是與人類社會相始相終的現象

具體概述:
http://wenku..com/view/a1c2a90790c69ec3d5bb7584.html

3.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

法律現象的一個層面是指曾經存在過和現在存在著的法律,它是各個國家依據強制力確定的法律制度。它表現在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可稱之為實在法、人定法等文本法針對法律現象起著直接的約束、規製作用,是具體的法律規章。以文本法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的直接目的是解析法律是什麼,其立足點和研究方法是對事實的分析、歸納、總結。

在法律現象的研究中,文本法是以真實為標準的,只要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歷史或現狀,便是實事求是、有科學價值的理論。與理想法不同,文本法對法律本質特徵的界定結論只能說明法律過去或現在的內涵而不能用以指導未來的立法。

(3)法與一些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律現象研究既可以用於科學地闡述法的本質,又有自己直接的現實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質或許有助於深刻認識法律現象,然而卻不能代替法律現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研究混為一談。

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將本質視為現象,或者將現象視為本質,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與錯誤。因此,律現象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法學研究對象包括法律現象和與法律有關的現象針對法律現象,各國學者和理論流派都有自己的見解。

4. +50 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標準是什麼

法律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最大特點是明確性、規范性和確定性,從而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准確、具體且可預測後果的行為准則。

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一、法律與社會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法律;法律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法律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對獨立性的重要表現。

二、法律和政治 政治是法律的指導;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體化、條文化。

三、法律和道德

法律和道德在根本的社會階級屬性方面是一致的。區別是:

1、存在的時間不同。

2、調整的范圍不同。

3、實施的方法不同。

4、表現形式不同。

5、法律體系的一元化和道德體系的多元化。

法與其他社會現象(法與社會)
http://course.cug.e.cn/law/zxkt.htm

你看看這個吧,法理的各章講解。

5. 法的現象和法律現象有什麼區別

區別是:法的現象所包含的范圍要比法律現象要更加廣闊,法的現象往往包含著法律現象。相比之下,法的現象更加的抽象,而我們研究法更多的是從法律現象出發研究。

法律現象是反映法的存在和運作的社會現象。法律現象是能夠被我們直觀的感受出來,是感性的;同時法律現象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法律現象又是豐富的、具體的。

法律現象是綜合的、整體的、動態的法律范疇,法律現象活生生的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邊,瞬息萬變,無時無刻都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地在發展運動中豐富自己,創造自己。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法律現象是直觀的。但是直觀卻並不意味著簡單,最具體的往往是最復雜的。對於法律現象的研究,往往不是研究法律現象的本身,而是研究法律現象背後深刻的法的本質、法律意義。



其次,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什麼是法的現象?

法是法的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法的現象是社會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在國家規范領域的外部特徵和聯系。

法的現象是一個綜合性、概括性的概念,包括靜態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以及法律文件,也包括動態的法律調整和與法有著直接的、不可分割聯系的表現形式,如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意識等等。

可以這樣說,因為法的本質我們是看不到的,法的本質的呈現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而法的現象就是這個尋找到法的本質的探索過程。法的現象是法的本質的外在表現,只有通過法的現象我們才能夠深刻的理解法的本質。

6.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6)法與一些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7. 如何從道德與法律兩個不同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比如兩個無相互救助義務的自然人,其中一個身陷危險境地,另一個人可以救助他而對他見死不救這種情形。
在道德上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並不構成犯罪。

8. 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特徵: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

9. 法律現象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種什麼現象

法律現象並非一個法律名詞,在法律范疇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法律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法律行為的概念: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

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

以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法律事實。

成立條件

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

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③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結構

法律行為的結構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為有一個內在的、主觀的領域,包括動機、目的和認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現方面,即法律行為外在地客觀表現為行動、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發生法律上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法律行為包括直接意義上的作為,也包括不作為(即對於一定行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稱為積極的法律行為,後者稱為消極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

熱點內容
行政法院集中管轄 發布:2025-07-11 05:27:41 瀏覽:754
宗教制定法規和規章 發布:2025-07-11 05:27:33 瀏覽:344
食品生產主體虛假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1 05:27:33 瀏覽:661
社會與法頻道提供線索 發布:2025-07-11 05:17:43 瀏覽:998
道德經有和無 發布:2025-07-11 05:14:04 瀏覽:151
河南省不動產實施條例 發布:2025-07-11 04:46:11 瀏覽:531
是名道德 發布:2025-07-11 04:46:09 瀏覽:960
集資詐騙律師 發布:2025-07-11 04:31:21 瀏覽:160
行政法法的效力 發布:2025-07-11 04:30:32 瀏覽:282
寵物寄養企業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1 04:29:49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