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真實意願
① 合同法和經濟合同法有什麼區別經濟合同法現在還有效嗎
目前已經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這個概念,此法律已經被《中華版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權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99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五號公布 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 則
第四百二十八條 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② 簽合同疏忽細節,違背真實意願,如何處理
違背意願簽訂勞動合同可以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效,需要舉證證明內違背容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 《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第八十六條勞動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確認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
所謂無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不發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無效合同卻由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無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一般來說本法所規定的無效合同都具違法性,它們大都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例如,合同當事人非法買賣毒品、槍支等。無效合同的違法性表明此類合同不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立法的目的,所以,對此類合同國家就應當實行干預,使其不發生效力,而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合同的效力。
2.無效合同是自始無效的。所謂自始無效,就是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以後也不會轉化為有效合同。由於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效力。對於已經履行的,應當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方式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本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本項是對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經濟生活中出現很多以此類合同的方式侵吞國有資產和侵害國家利益的情形,但是受害方當事人害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若此類合同不納入無效合同之中,則不足以保護國有資產。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的種類很多,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等。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並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於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欺詐行為既可是積極的行為,也可是消極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就是虛假陳述,如將劣質品說成優等品;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負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的。(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於錯誤,而他人由於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指行為人以將要發生的損害或者以直接實施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恐懼而與之訂立合同。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而使他人產生恐懼。將要發生的損害可以是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等方面的,這種損害必須是相當嚴重的,足以使被脅迫者感到恐懼。如果一方所進行的將要造成的損害的威脅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任何根據的,或者受脅迫方根本不會相信的,不構成脅迫。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實施不法行為,直接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為的損害和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簽訂合同。這種直接損害可以是對肉體的直接損害,如毆打對方;也可以是對精神的直接損害,如散布謠言,誹謗對方。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要具有如下構成要件:(1)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即脅迫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受脅迫方從心理上造成恐懼而故意為之的心理狀態,並且脅迫人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受脅迫者作出的意思表示與脅迫者的意願一致。(2)脅迫者必須實施了脅迫行為。如脅迫者必須要有以將要有的損害行為或者接對對方施加損害相威脅的行為。如果沒有脅迫行為,只具有主觀上的故意,不構成脅迫行為。脅迫在合同中常常表現為強制對方訂立合同而實施的,也可以是在合同訂立後,以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變更或者解除合同。(3)脅迫行為必須是非法的。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是給對方施加一種強制和威脅,但這種威脅必須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理由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則就不構成合同中的威脅。如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如對方若不按時履行合同,就要提起訴訟,則因為提起訴訟是合法手段,不構成脅迫。(4)必須要有受脅脅迫者因脅迫行為而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思與脅迫者訂立的合同。如果受脅迫者雖受到了對方的威脅但不為之所動,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或者訂立合同不是由於對方的脅迫,則也不構成脅迫。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所謂惡意串通的合同,就是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非法勾結,為牟取私利,而共同訂立的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例如,甲企業產品的質量低劣,銷不出去,就向乙企業的采購人員或者其他訂立合同的主管人員行賄,然後相互串通訂立合同,將次品當成合格產品買入。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還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由於這種合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本法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將此類合同納入了無效合同之中。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合同。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此類合同中,行為人為達到非法目的以迂迴的方法避開了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以又稱為偽裝合同。例如,當事人通過虛假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合同。由於這種合同被掩蓋的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且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所以本法把此類合同也納入了無效合同中。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違反了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無效。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對於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社會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沒有採用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提法,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確立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實質上是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例如,與他人簽訂合同出租賭博場所。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從本條的規定可知,只有違反了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這是因為法律、行政法規包含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適用,如果當事人約定排除了強制性規定,則構成本項規定的情形;對任意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如當事人可以約定商品的價格。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或者必須為某些行為,如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等都屬於強制性規定;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只是指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的規定。由此可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本項的規定只限於法律和行政法規,不能任意擴大范圍。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如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了刑事法律或者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如我國稅收征管、外匯管理的法規。實踐中存在的將違反地方行政管理規定的合同都認定為無效是不妥當的。
④ 中國合同法中關於欺詐而簽訂的合同是如何規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條關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是無效的。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從法條上我們不難看出,合同欺詐的構成有四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也就是說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為因果,可見法律對欺詐認定的嚴謹性。
(4)合同法真實意願擴展閱讀:
欺詐要件的要點分析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欺詐的故意,首先要明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並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
2、對方陷入錯誤認識。簡單的說就是你征服了對方,讓對方相信你了,跟著你的思路走了,這是一般的陷入錯誤認識,這里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負有告知義務的機關或者個人該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睜睜的看著不說,都屬於這個情況。
3、因錯誤認識而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你已經跳進了對方給你挖的坑裡了,到這里整個欺詐行為已經完成,那麼是否構成欺詐,還的看第四條,因為我們還有善意的謊言嘛。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籠統的說就是你的欺詐行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習慣允許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惡意,是為了損害別人的利益而欺詐的,不是為了維護別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謊言。
⑤ 合同法 重大誤解
合同法的重大誤解。
1:重大誤解可分為雙方的重大誤解和單方的重大誤解。參考國外立法和國內審判實踐,我們認為,雙方重大誤解應當具備以下幾項條件:
2:與合同訂立時存在的事實有關。被合同雙方據以錯誤判斷的事實必須是在訂立合同時存在的事實,而不是在訂立合同後才發生的事實。這樣的錯誤便不是對合同訂立時所存在的事實的判斷錯誤,而是對合同訂立後將要發生的事實的判斷錯誤。
3:該事實必須是合同訂立所依據的基本前提條件。假設在4月份,一位土地承包人簽訂一項合同,按當時的市場價格出售將在6月份收獲的小麥,則訂立合同時的小麥市場價格便構成了合同訂立所依據的基本前提條件之一。
4:重大誤解須是本質性的,一般誤解不構成重大誤解。所謂重大誤解是本質性的,是指表意人如不發生重大誤解就不可能為該意思表示。實踐中本質性的重大誤解一般涉及行為性質、標的物、對方身份等重要因素。
5: 受重大誤解不利影響的合同方不承擔重大誤解發生的風險。換言之,重大誤解與某一事實相關聯,對於該事實發生重大誤解的風險已被設想到,或者考慮到相關情況,該重大誤解的風險應由重大誤解方承擔,此時該重大誤解方不得請求撤銷。
6:重大誤解非由表意人重大過失所引起,否則該表意人不得以重大誤解為由請求撤銷。:單方重大誤解除須符合上述各項條件外。但一方重大誤解,另一方已依對合同的信賴行事時,除非另一方也發生重大誤解,或另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重大誤解但未提醒,使對方一直處於重大誤解之中,不得主張重大誤解。
⑥ 如何理解合同法54條中的欺詐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正確認識其行為的法律意義,依法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構成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的民事行為。
當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並非全然無效,如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行為。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了上述兩類行為以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簽訂合同一律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 條第2項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再全部屬於無效,而應當區別對待,其中合同行為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而其他行為,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單方行為,則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遺囑無效。
三、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條件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這要求欺詐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欺詐。欺詐的具體表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三種情形。沉默也可以構成欺詐,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義務。
2.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這種主觀上的故意涉及兩個方面: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錯誤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詐方做出意思表示。雖然欺詐方有故意行為,並使得受欺詐方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最後受欺詐方沒有做出意思表示,則欺詐當然沒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詐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受有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4.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相對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因為欺詐造成的錯誤造成。如果欺詐方有欺詐行為,但是相對人並沒有因此而陷入錯誤認識,則不構成欺詐。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四、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願的意思表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亦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既然為脅迫行為,一定有脅迫人的預告危險,使得他人陷於恐懼的行為。對於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須是相對人,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對於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對於脅迫行為的理解,不要求該脅迫行為客觀上是否可能實現。如對於迷信者宣告將受神的懲罰,亦屬脅迫行為。
2.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此種故意分兩個層次:使相對人陷於恐懼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這種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實際上包含多個要素:首先受脅迫方因為脅迫人的脅迫而陷於恐懼;受脅迫方因為這個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與脅迫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五、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境地,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如本人或其親屬突患疾病等。當事人所處的這種境地是客觀的,不能是想像的。
2.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當事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當事人做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在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認定中,特別需要注意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於自願。即應當區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動提出」,還是「被動接受」。如果行為人沒有利用當事人的危難境地迫使其做出於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主動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根據《民通意見》第70條的規定,構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要求行為結果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故意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主要特徵是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實施了違法行為。此種民事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當事人主觀上為惡意。即行為人明知或應知某種行為將造成對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損害,而故意為之。當事人出於惡意,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違法的意圖。
2.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串通,即當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實施某種行為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共同目的可以表現為當事人事先達成一致的協議,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對方或其他當事人明知實施該行為所達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但這種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無效的。
七、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對這類無效民事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它實際上涵蓋一切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相抵觸的、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八、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指當事人以合法的行為或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內容的行為。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來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這是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行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隱藏著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種無效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內容和目的非法,亦稱隱匿行為。當事人實施這種行為時,其表示出來的形式不是其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實意思,而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和行為掩蓋和達到其非法目的。如通過合法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
九、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
為了能夠很好地把握無效民事行為的具體類型,我們將幾種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為的效力狀態如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效力待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無效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民事行為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為(包括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無效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為——無效
⑦ 關於中國合同法的問題
1、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一)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所實施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二)合同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三)合同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產物,是意思表示一致達成的協議。
2、三部法律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
指導原則:突出意思自治在合同法中的作用。
3、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4、合同法律關系三要素為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客體(物、行為、權利等)、內容(權利義務)
5、訂立合同自願原則、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6、形式如下: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公證形式、鑒證形式、批准形式、登記形式、合同確認書
訂立口頭合同記得要及時固定證據。
7、合同條款主要有(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標的;(三)數量;(四)質量;(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七)違約責任;(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必備條款:當事人、標的、價款、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之所以需要有必備價款是因為缺乏這些條款合同不成立。
8、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
要約是當事人自己發出的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以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如合同第二十一條規定:「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9、要式合同是指必須按照法定的形式或手續訂立的合同。不要式合同是法律上不要求按特定的形式訂立的合同。如擔保合同
10、格式合同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合同。
⑧ 如何理解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是確定合同准據法的一項原則。合同雙方當事人有權選擇某一國的法律作為他們之間合同的准據法的准則。
《人民網》在《合同法》的立法經驗一文中。
第二條,《合同法》正確處理了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效率與公平、交易安全與交易便利等關系,確立了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基本原則。
合同自由是私法意思自治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也是市場經濟關系的本質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通過市場即交易活動使資源達到優化配置的經濟模式。
交易當事人只有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依自己的真實意願進行交易,才能真正達到「共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市場主體在交易中必須享有合同自由的權利。
合同自由要求當事人自主地依自己的意思訂立合同,是否訂立合同,與何人訂立合同,以何種形式訂立合同,如何確定合同的內容,訂立的合同是否變更或者解除,決定於當事人自己的意思,而不受任何外來的強力干涉。
《合同法》第4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同時,合同自由要求只有依自己真實意願訂立的合同才能發生預期的法律效力。依《合同法》規定,不是基於自己真實意願訂立的合同,無論屬於何種情形,違背真實意思的當事人均有權撤銷。
合同自由促使當事人主動、積極地進行有利於自己的交易,以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利益,從而形成自由競爭。合同自由原則是建立在交易雙方平等基礎上的,是以假定交易雙方是合理的「經濟人」,雙方經濟信息對稱為前提的。
然而,由於現實中的交易雙方並不都具有真正的平等地位,並非都是合理的經濟人,如果實行絕對的合同自由就會造成事實上不自由的結果,就難以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
因此,現代法無不在確認合同自由的同時對合同自由予以一定的限制。
(8)合同法真實意願擴展閱讀:
《合同法》的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