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史學與社會科學

法史學與社會科學

發布時間: 2022-03-08 19:58:54

❶ 簡史比較教育史上的"借鑒時代","因素分析時代"和"社會科學方法時代"的區別與聯系。

借鑒時代作為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它的開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雜志》上連載發表《關於比較教育的工作綱要和初步意見》為標志的,「比較教育」這一術語也是在這部書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借鑒時代的另幾位重要的比較教育學家是法國的庫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身為外國教育情報調查人的庫森,受法國教育部長之命考察普魯士的教育,並把考察結果寫成了《關於普魯士公立教育情況的報告》,為法國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參考。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教育督察長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訪問歐洲歸來,撰寫了一
本著名的《第七年報告》。這是一份對歐洲各國教育進行了歷時6個月的考察以後提交出來的報告書。
本階段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介紹外國教育經驗,方法是訪問調查他國情況,並以其作為改進該國教育制度的借鑒。
當時人們相信把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國都積極向國外派遣專家,從教育先進的國家學習經驗,以期為我所用,比較教育因此得以產生和發展起來。但這一時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網路全書式的;往往忽視別國教育與當地計會生活的聯系,忽視對別國的教育經驗在該國的可行性的深入討論。
————————————————————————————————————-
20世紀上半葉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比較教育學科的形成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因素分析,也被稱為因素分析時代。

因素分析時代的開端,是以1900年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發表論文《我們從對別國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為標志的。
薩德勒是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撰寫了28卷的《教育問題專題報告》,自1897~1914年陸續發表。這些報告,詳細地描述了歐洲各國、美國以及英屬領地的教育狀況,分析了不同地區教育的社會文化背景,總結了教育經驗,並指出了教育發展的趨勢。他認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對的,必須重視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決定教育制度的各種因素。他還提出民族特性這個概念來說明教育的思想和實踐,並且強調學習外國經驗的目的在於改進該國的教育制度。美國比較教育學家康德爾深受薩德勒的影響,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時代比較教育的特點。德國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國的漢斯(NicholasHans,1888~1969)也是因素分析比較教育的代表人物
————————————————————————————————————————
從50年代起直到現在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三階段,是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綜合研究,這一階段也被稱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在社會科學方法時代,比較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研究規模的迅速擴大、研究方法層出不窮、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領域的擴大等方面。
僅從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樣。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研究中除了歷史法之外,還使用了各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較方法》一書中認為,比較教育研究工作應分為四個階段。
(1)描述。主要任務是描述個別國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為此,開始時必須廣泛收集資料,了解各國教育的實際狀況。收集資料的方法有閱讀資料和直接觀察兩種,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國進行考察。
(2)解釋。主要任務是對所了解的教育情況進行解釋,以便不僅了解事物是怎樣的(How),而且了解事物為什麼會那樣(Why)。為此,必須對影響教育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應當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有關學科的研究成果。
(3)並列。主要任務是把所要比較的國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較的形式排列起來,決定比較的格局,並且設立比較的標准。然後進一步分析資料,提出比較分析的假說。
(4)比較。主要任務是對第三階段所列材料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驗證第三階段所提出的假說,然後作出一定的結論。
美國的諾亞(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被認為是比較教育研究中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的典型。他們在其合著的《比較教育科學的探索》一書中,從分析比較教育的歷史發展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手,提出了比較教育研究的科學方法。他們認為,現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假說、數量測定、參照研究和理論分析。據此,他們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程序應當是:
①確定問題;②提出假說;③明確概念(提出指標);④選擇例證;⑤收集數據;⑥整理數據;⑦說明結果。

70年代以來,比較教育研究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沖突論和依附理論應運而生,出現了一些以批判性範式為題的新研究。這些研究既採用了宏觀層次又採用了微觀層次的觀點。此外,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Ecation)是近年來教育國際化和教育問題全球化在比較教育理論界的一種反映。比較教育本來就是一門從不同國家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學科,但隨著國際社會發展在多方面的全球化現象日益增加,教育現象也越來越表現出全球化的特徵,於是,比較教育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從一般的對不同國家教育的比較向對一些全球化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進行總體性考察和研究擴展。

——————————————————選擇網路 比較教育

❷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區別和聯系

一、三者的研究目的不同:

1、人文科學的研究目的: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2、社會科學的研究目的: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

3、自然科學的研究目的:自然科學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並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二、三者的概述不同:

1、人文科學的概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

2、社會科學的概述: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人類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等。

3、自然科學的概述:自然科學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

三、三者的涵蓋的學科不同:

1、人文科學涵蓋的學科:西洋古典學、宗教學、哲學、語言學、文藝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人際關系學。

2、社會科學涵蓋的學科: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人類學、民俗學、新聞學、傳播學等。

3、自然科學漢高的學科: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是科學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人們認知、維護、改善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工具。

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

❸ 有歷史學,也有歷史,都屬於社會科學,是吧

歷史學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基礎(之一)。但是,許多時候,許多歷史學家看不起社會科學,認為社會科學家不能夠完善描述歷史事實,甚至誤讀歷史。而隨著社會科學的逐漸進步,許多社會科學家也開始看不起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學家看不到歷史背後的「規律」。這是一個不健康的局面。事實上,歷史學和社會科學應該相互支持,但又相互監督,這樣才能共同促進人類社會的知識進步。

歷史學和社會科學的聯系和不同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歷史只是人類社會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按照科學實在主義(scientific realism)的理解,我們的真實世界有三個層次:真實的(real)、事實的(actual,比如歷史events/事件)、經驗的(empirical,指我們的個人經歷)。經驗領域只覆蓋我們的經驗(experiences),事實領域只覆蓋我們的經驗和具體的事件(它們可以被我們描述)。而真實領域則包含經驗、事件和(因果)機制(mechanisms)。顯然,真實領域包含事實領域,而事實領域包含經驗領域。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因果機制這樣的真實,只有科學活動才能夠捕捉(或發現),而不可能直接靠觀察和記錄就能得到。我們只能先歸納事實,邏輯揣摩,然後通過科學研究才能確定因果機制的真實存在。
歷史學通常只關注事實的(actual)這個部分,而社會科學則關注真實世界所有的三個層次。也就是說,歷史學和社會科學所關注的對象盡管有重疊,但卻是不同的。而正因為如此,盡管歷史學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基礎之一(因為歷史學提供一部分「社會事實」,所以我們都必須讀很多歷史),但歷史學不是社會科學,至少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如此。
也許歷史學家會說,他們也關注真實部分的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和結構(structure)。但是,歷史學和社會科學對獲取關於這部分真實世界的知識的方法使得歷史學和社會科學仍舊不同。
社會科學遵循下面的一個基本特性。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在確立一個真實的社會事實後(what),問出一個為什麼(why)的問題?也就是說,僅僅是陳述某一個(歷史)事實是社會科學的第一步,而不是終極目標。這也就意味著,僅僅是陳述歷史不是好的社會科學
更重要的是,對於為什麼(why)的問題,社會科學的回答方式是:什麼樣的因素(what factors,包括situations)、加上什麼樣的機制(what mechanisms?)、經歷了大致的什麼樣的過程(how,sequences、time)導致了一個(發生或沒有發生的)特定社會事實【這一點和自然科學也是一樣的】。而為了要獲取這樣的答案,社會科學在方法論上非常像自然科學,因為社會科學中最最核心的方法是比較,而且是「有對照的(controlled)」比較(大致也可以叫「structured & focused」的比較)。這種「有對照的」比較,無論是定量還是定性研究,其核心都在於對於不同的事件和案例問同樣的問題,並且用同樣的標准去衡量證據。
更進一步說,「有對照的」比較對於社會科學的作用好比是自然科學中的實驗室里的有空白對照的實驗對於自然科學的作用。正如沒有「有對照的」實驗就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自然科學一樣,沒有「有對照的」比較,就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實證)社會科學。這一方法論上的共同點使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樣都是科學,盡管他們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因為社會科學的「有對照的」比較不是真正的實驗室的實驗,社會科學中的「有對照的」比較是一種近似或者逼近自然科學的實驗。
社會科學對於「有對照的」比較的高度要求(或者依賴)基本意味著,除了利用一個案例來證偽某一個假說的嘗試(critical test)之外,任何單一案例的討論通常都不是好的社會科學。而相比之下,歷史學家通常都是討論單一案例:歷史學家對一個社會事實的「解釋」通常的方式是:A+B+C+D+E導致了某一個結果。即便歷史學中存在比較,通常也不是「有對照的」的比較。
好的社會科學家非常尊重歷史,但又和歷史學家閱讀歷史的方式不同。社會科學家從歷史歸納一些出一些東西,加上邏輯推理,來發展一些包含了因素和因果機制的理論,然後又回到歷史中區尋找支撐理論的證據。社會科學家顯然也可以非常精細地讀很多歷史,包括一些被歷史學家所忽視的歷史。此外,好的社會科學還可以探究並且運用比歷史更遙遠的社會事實。畢竟,到了上古時期,歷史學無濟於事,而是考古學和考古人類學的領域,而社會科學不僅可以運用這些知識,還能夠促進考古學和考古人類學的發展。比如,社會科學家關於戰爭起源的理論將運用考古學、考古人類學、進化生物學的知識,從而來理解人類社會如何從一個無戰爭的世界演變成為一個戰爭變得普遍和殘酷的世界。

❹ 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

名字不一樣~

選我為正確答案哦~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它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與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新聞學等。

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一般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范疇.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它們一般具有階級性質.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進程中,新科技革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趨勢日益加強。

❺ 轉帖:歷史學屬於社會科學嗎

其實我個人認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分類不是太必要,就像我們沒有必要強行把廣義上的自然科學強行分為自然科學(狹義)(理科)和技術科學(工科)一樣。人文學科(個人認為不能稱之為「人文科學」,因為文化學、藝術學、美學、語言學、文學這些學科屬於藝術類的,不具有科學的任何特徵)和社會科學本來就是互相融合、不分彼此的,它們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把歷史學劃到人文學科這邊,那麼請問經濟史、政治史、法制史、軍事史、民族史、社會生活史算什麼?難道這些研究的不是人類社會嗎?同理,人文地理學真的只是社會科學的分支嗎?如果這樣那文化地理學、藝術地理學、文學地理學、語言地理學、地域心理學該怎麼分類?還有哲學研究的對象難道只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包括人類社會嗎?顯然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本身密不可分,應該算作一個整體即「人文社會科學」。

❻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英國] 彼得·伯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zpKSYXywGcmJocZRFIM5w

密碼:ofie

書名:歷史學與社會理論

作者:[英國] 彼得·伯克

譯者:姚朋[等]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頁數:249

內容簡介: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彼得。伯克的經典之作。《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從各種角度追溯了歷史學和社會科學許多領域的興起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關系,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具有深遠的啟迪作用,擴大了社會理論的概念。作者論述了當代史學領域與社會學理論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術語與新概念(包括社會學家研究使用的術語與概念),評述了史學界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大師們的富有開創性的觀點與理論,對中外史學界與社會學界均有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獲牛津大學博士。曾執教蘇塞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及伊曼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員。伯克的研究專長為西方史學思想和歐洲文化史,致力於史學與社會科學理論的溝通,探索文化史寫作的新領地,是當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學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語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法國史學革命》、《歷史寫作的新視野》、《20世紀的歷史與歷史學家》、《什麼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樣性》、《圖像證史》、《義大利文藝復興》等數十種,作品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將在北大出版社「社會文化史譯叢」與「歷史學的實踐叢書」中陸續推出。

❼ 一般來說,法律分支除了法學法律史學還包括什麼

法學的六大分支

1、理論法學,又稱基礎法學。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中國法律院系為這個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

2、法律史學。可分為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

3、國內法學。指一國各部門法學,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環境法學、刑法學、訴訟程序法學以及軍事法學等。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因此,在國內法學體系中,憲法學佔有主導地位。

4、國際法學。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

5、立法學。研究立法原則、規劃、立法體制、立法風格、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以及法律匯編、立法評價等問題。

6、法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一些邊緣學科。如科技法學、法醫學、司法鑒定學、司法精神病學、法律統計學等。

2法學的主要課程有哪些

法理學、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邏輯學、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總論、民法分論、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刑法總論、刑法分論、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法律英語、公文寫作與處理

❽ 歷史學是科學還是人文

  • 所謂人文科學,是指一些以人的內心活動、精神世界以及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觀表達的文化傳統及其辯證關系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的學科體系,它是以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為學術研究主題的學科,它所研究的是一個精神與意義的世界。
    人文科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最早的學問就是人文科學。古人把人類的各種學問都統一稱之為「智能之學」,或曰「哲學」,其實就是人文之學。

  • 社會科學是一種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通常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等。社會科學的形成遠遠遲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從具體時間來看,社會科學中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以經驗的方法對社會進行實證研究的學科都是從18世紀中後期才開始獨立出來,到19世紀才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的理論結構。社會科學的出現是歐洲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是近代以來西方自然科學與技術變革興起與迅速發展的產物。

  • 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研究對象的不同。人文科學研究的是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積淀下來的文化。人文科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的技術,而在於為人類提供一個意義的世界,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依歸。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如果說人文科學是研究人的主觀世界和人類的精神文化的話,那麼社會科學關注的中心則是客觀的人類社會,它是外在於具體個人的。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社會進行研究,它們對經濟、政治、法律、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或整體的考察,對人類社會的結構、功能、機制、變遷、動因等等進行深入研究,目的在於獲得關於人類社會運行與發展的系統知識和理論,使人類能夠更好地、更有效率地管理社會。

    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義分析的方法,是一種解釋的方法,而社會科學則較多的引進了自然科學的方法,實證的方法。

  •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社會及人文科學研究中的主流》中則列舉了11個學科: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人口學、語言學、人類學、史學、藝術及藝術科學、法學、哲學。並認為前5種學科屬於社會科學,後6種屬於人文科學。

  • 這說明,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確實有某種難以割裂的內在聯系。例如,歷史學就是一門兼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屬性的學科,從研究對象看,歷史學無疑屬於社會科學,但從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歷史學更屬於人文科學。

❾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哪些

導論
一、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人類對社會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和作用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定位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
(二)正確對待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
第一章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三)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
(一)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
(三)調查研究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一環
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一)在實踐中檢驗理論
(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一、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
(一)生產力系統
(二)生產關系系統
(三)上層建築系統
(四)人口系統
(五)自然環境系統
二、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
(一)社會有機體
(二)經濟社會形態
(三)技術社會形態
一、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二)結構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
(四)開放性原則
第三章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斗爭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
(三)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一、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一)「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三)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
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第六章 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後記

熱點內容
法治理念的引導功能 發布:2025-07-08 02:15:05 瀏覽:125
條約在行政法中的適用 發布:2025-07-08 02:15:04 瀏覽:598
丹麥國婚姻法 發布:2025-07-08 02:09:22 瀏覽:475
三方頂賬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8 02:08:41 瀏覽:504
甘肅省第二批法官入額 發布:2025-07-08 01:51:44 瀏覽:110
法律法規的ppt 發布:2025-07-08 01:50:06 瀏覽:269
什麼人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8 01:49:24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考試判斷題 發布:2025-07-08 01:47:47 瀏覽:80
律師hk 發布:2025-07-08 01:31:52 瀏覽:547
勞動合同法夜班人到白板 發布:2025-07-08 01:12:17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