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轉移經濟法
㈠ 注會經濟法,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1.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
1.讓與人:指原債權人;受讓人:指新債權人。
2.這條規定了債務人抵銷權。說的是,債務人如果版是新債權人權的債主,且這比債先於或者同時和自己欠的債到期,那麼可以對新債權人主張抵消。
3.4兩條是非常復雜的擔保法律問題,三言兩語講不清,你給的分太少,自己去查擔保法教材吧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㈡ 《經濟法》債權人的代位權和撤銷權的特點
債權人的代位權有如下特點:
第一,代位權是債權人代替債務人的債務人主張權利。由此可見,代位權體現了合同對外效力。即債權人債權的效力不僅及於債務人,而且及於與債務人發生合同關系的第三人。盡管代位權和撤銷權同樣是針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但代位權和撤銷權又是有區別的。撤銷權針對的是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積極行為,行使撤銷權旨在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代位權針對的則是債務人不行使債權的消極行為,行使代位權,旨在保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當然,這兩種方式都是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保全債權、保障債權的實現。
第二,代位權是一種法定債權的權能,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債權人都享有此種權能。換而言之,債權一旦產生就當然包含代位權,它隨著債權的轉移和消滅而發生轉移和消滅。在這一點上,代位權與債務人之間的追償權是不同的。所謂追償權,通常是在連帶之債中某個連帶債務人代其他債務人還了全部債務,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義務的債務人償付其應當承擔的份額。追償權並不是債權的固有權能,也不是隨債權產生而產生的權利,只是因為代其他債務人履行義務而產生的權利,所以它和代位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第三,代位權是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的權利。可見債權人並不是債務人的代理人,代位權也不同於代理權。債權人代債務人行使權利,雖可以增加債務人的財產,但其行使權利,旨在保護自己的債權,而不是單純為了債務人的利益行使此種權利。
第四,代位權在內容上並不是對於債務人和第三人的請求權。它是在債權中包含的、除請求權以外的權能。此種權能稱為保全權能。它不同於請求權的原因在於,在內容上它是為了保全債權,而且在履行期到來之前,債權人為了保持債務人的財產也可以行使代位權。可見,代位權並不是請求權。由於代位權是為了保全債權而代替債務人行使權利,而不是扣押債務人的財產或就收取的債務人的財產並優先受償。因此,它也不是訴訟上的權利,而是一種實體權利。對此種權利,學者一般認為,屬於債權所固有的一種特別權利。
撤銷權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1)從性質上講,撤銷權屬於形成權。形成權是撤銷權的上位概念, 撤銷權是形成權的下位概念。「形成權者, 依權利者一方之意思表示, 得使權利發生、變更、消滅或生其他法律上效果之權利也。」「撤銷權, 謂依自己之意思表示, 消滅法律行為的效力為內容之權利, 即為形成權之一種。」
(2)享有撤銷權的主體撤銷的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正是由於當事人一方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或者說是意思表示存在瑕疵,其才會被賦予合同的撤銷權。
(3)撤銷權是一種從權利。我們這里所說的撤銷權是可撤銷合同中的撤銷權,當然地,是以主合同的存在為之行使前提。也就是說,撤銷權是附隨於合同而產生的,是基於可撤銷合同所產生的從權利。在合同未被撤銷之前,撤銷權是存在的,當主合同根本未成立或者已被撤銷,也就不會存在撤銷權。
(4)撤銷權是一種專屬權利。撤銷權是專屬於合同中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意思與表示不一致的一方當事人,或者可撤銷合同之利益受損人,而不應當是雙方當事人。此外,撤銷權不能轉讓,只能是屬於合同當事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行使或者轉讓給他人,但因合同權利之整體轉讓除外。
(5)撤銷權受期限限制。因可撤銷合同往往只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實一方,如果該當事人自願接受合同,自願放棄行使撤銷權,抑或長期不主張,法律當認定該合同有效,否則在合同生效後很長時間再提出撤銷,就會不利於合同的效力確定以及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故而合同當事人的撤銷權,必須在一定的法律期限里行使,經過法律規定的行使期間,當事人不行使,撤銷權即告消滅。
(6)撤銷權的內容包括請求變更的內容。因可撤銷合同亦稱之為可撤銷、可變更合同,在該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中,法律賦予意思表示不真實一方以請求變更的權利。
㈢ 為了變更債權主體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但實際沒有轉讓屬於什麼行為
答復如下:
一、甲通過隱名的方式,借用乙的名義拍得債權。乙是形式債權人,甲是真實債權人。
二、因該債權牽涉官司,官司過程中,真實債權人甲安排形式債權人乙和受讓人丙訂立了債權轉讓協議,但該債權根本沒有轉讓,這樣看來三方進行的是虛假轉讓,目的是否是規避法院判決呢?
三、如果上面的分析沒有錯,那甲、乙、丙的行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嫌疑,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是債權轉讓協議無效。
至於三人行為是否涉嫌犯罪,需根據具體案情而定,建議向專業刑事律師咨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㈣ 關於經濟法的案例
您好:
我想我能給你一個滿意的解答,厭惡那些冒充添分的人,我的郵內箱是[email protected],有問題容給我發郵件。這道題答案我保證是絕對正確!
答:(1)乙03年2月10號以甲企業的名義向丙購買價值2萬元貨物的行為有效。
解析:根據我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十九條規定:投資人對受託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員職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乙雖然未經過甲同意,做出超越其職權的行為,但對善意第三人則不構成約束,甲可以追究乙的責任,但對善意第三人的買賣行為依然合法有效。
(2)首先:用A企業的銀行存款和實物折價共90000元(10000+80000)清償所欠乙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稅款後,剩餘78000元用於清償所欠丁的債務;
其次:A企業剩餘財產全部用於清償後,仍欠丁22000元,可用甲的個人財產清償。即用甲的個人財產清償時,可用甲個人其他可執行的20000元財產清償,不足部分,可用甲從B合夥企業分得的收益予以清償,或由丁依法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甲在B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用於清償。
㈤ 債權轉移或轉讓必須經過債務人同意嗎
債權轉移不需要債務人同意,但一定要知會債務人。
㈥ 經濟法中的可轉換公司債是什麼
可轉換公司債券是指發行人、發行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在一定期間內依據約定的條件內可以轉換容成股份的公司債券。
可轉換公司債券本身具有債權與股權性質,在轉換成公司股票前代表債權與債務的關系,轉換成股票後代表上市公司所有權的關系
㈦ 轉讓和轉移的區別對於經濟法來說
轉移,在《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中,將轉移分為經常轉移和資本轉移,資本轉移計入國際版收支平權衡表中的資本和金融賬戶,從而使得國際收支口徑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致。
轉讓就是把自己的東西或合法利益或權利讓給他人,有產權、債權、資產、股權、營業、著作權、知識產權轉讓、經營權、租賃權等等。
㈧ 經濟法里關於破產債權的問題
1、可用於清償債權的破產財產的數額為300萬。計算方式為:420萬資產—20萬破產費用—60萬職工工版資—40萬國家稅金權=300萬2、甲能獲得清償的數額為60萬。計算方法及依據:有財產擔保債權100萬元因其享有優先權而不計入普通債權的范圍,銀行貸款並有優於其他普通債權的效力,應與其他普通債權一起參與破產分配,所以該公司的普通債權的數額為500萬元,而總資產300萬減去已設立擔保不能予以分配的100萬餘下200萬,分配比率為200萬÷500萬=0.4,所以甲能獲得的清償數額為150萬×0.4=60萬。
㈨ 經濟法第幾章講債權轉讓
經濟法第三章《合同法》借款合同主要講的就是債權,第三章的物權轉讓涉及的內容有債權的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