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贈與規定

合同法中贈與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3-20 11:39:37

『壹』 贈與合同訂立要注意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贈與合同訂立要注意的法律規定包括:1、贈與合同的內容要具體明確;2、贈與合同最好進行公證;3、如果贈與人在贈與財產時對受贈人有一定的要求,則可作為一個贈與的條件;4、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約定辦理有關手續的內容;5、贈與人應在贈與合同中說明贈與財產存在的瑕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條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第六百五十八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第六百五十九條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或者其他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貳』 合同法 贈與

贈與合同是諾誠合同,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成立,贈與方有贈與義務,受贈方有接受義務,但是在動產轉移之前、不動產登記之前,贈與方有任意撤銷權。但是經過公證的、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不可撤銷。另外即使已經轉移和登記,贈與人也有法定撤銷權。因此,
1、贈與甲的電腦可以撤回,因為動產未交付;
2、贈與乙的電腦已經公證不可撤銷;
3、贈與丙的電視機因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的近親屬,可撤銷,行使的是法定撤銷權,權利的行使期限由規定,須在知或應知之日起1年內行使;
4、可以不再履行。雖然按照法律規定,教育屬於社會社會公益的內容,對教育的贈與屬於不可撤銷的贈與,但是法律也規定了贈與人的贈與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即當發生贈與人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家庭生活的,可以就沒有履行的贈與部分不再履行贈與義務,已經履行的無權要求返還。老王經濟狀況嚴重惡化嚴重影響家庭生活,5萬元尚未轉移,因此可以解除贈與合同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叄』 關於贈與合同的民法規定有哪些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肆』 關於贈與合同的民法規定有哪些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版
《中華人民共和權國合同法》第191條規定: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依據本條規定,贈與人對贈與財產承擔責任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無論贈與是否附義務,只要贈與人有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之情形存在,造成受贈人損失的,均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如無第一種之情形,贈與又沒有附義務,贈與人對贈與財產的瑕疵不承擔責任;
(三)附義務的贈與,贈與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伍』 合同條款中的贈與能否作為法律依據

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條款只要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並且不違反版法律和強制性的行政法權規都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但合同條款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約定,不屬於法律規定,所以雙方在合同中有「贈予」的約定不能視為法律依據。

『陸』 關於贈與的法律規定

「贈與」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一回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質答是財產所有權的 轉移。贈與行為一般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完成,即簽訂贈與合同(也有口頭合同和其它形式)。法律術語稱這種合同為諾成性合同,顧名思義就是只要「承諾」就可以「成立」。基於該合同的諾成性,贈與人做出意思表示時雖未實際取得但將來可以取得的財產,也可成為贈與合同的「標的」。贈與,是指既不需要付息也不需要還本,是「標的」單方面轉移。

『柒』 《合同法》對贈與的任意撤銷有何限制

對贈與的任意撤銷,《合同法》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得撤銷贈與。」根據該規定,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贈與的財產已轉移其權利的,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根據《合同法》規定,任意撤銷,是指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如果贈與的財產一部分已交付並已轉移其權利,任意撤銷贈與僅限於未交付並且未轉移其權利的部分,以維護贈與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
(2)贈與合同訂立後經公證證明的,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也就是說,可以任意撤銷的贈與合同限於未經公證的贈與合同。而贈與合同訂立後,當事人交由公證部門公證,表明其贈與意願的表達已十分慎重,因此經過公證證明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
(3)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論當事人以何種形式訂立,不論是否經過公證,也不論贈與的財產是否已轉移其權利,贈與人均不得任意撤銷。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贈與,主要是指為了救災、扶貧、助學等目的或為了資助公共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所為的贈與。此類贈與的公益性質,決定了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履行道德義務的贈與,由於當事人之間有著道義上的因素,如果允許贈與人任意撤銷,則與道義不符。因此,此類的贈與也不得由贈與人任意撤銷。

熱點內容
第三者會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14:42:54 瀏覽:244
法官在人民法院的級別 發布:2025-07-02 14:40:09 瀏覽:322
未解除勞動合同擅自離職需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14:22:49 瀏覽:883
大榭司法局 發布:2025-07-02 14:13:23 瀏覽:536
清華經濟法報錄比 發布:2025-07-02 14:12:45 瀏覽:248
2018年新勞動合同法調崗制度 發布:2025-07-02 14:12:39 瀏覽:676
談道德虛偽 發布:2025-07-02 14:07:30 瀏覽:682
勞動法不交三險怎麼處罰 發布:2025-07-02 14:07:19 瀏覽:968
201910年以上工齡新勞動法 發布:2025-07-02 14:03:12 瀏覽:280
利辛法院李 發布:2025-07-02 14:02:55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