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社會測量法的人是
『壹』 社會心理學的產生及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貳』 什麼也叫夥伴選擇法
同伴提名法。
同伴提名法是一種社會測量法。社會測量法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莫雷諾提出的,它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同伴提名法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種。同伴提名法的基本實施方法是:讓被試根據某種心理品質或行為特徵的描述,從同伴團體中找出最符合這些描述特徵的人來。
同伴提名法的基本實施方法是:讓被試根據某種心理品質或行為特徵的描述,從同伴團體中找出最符合這些描述特徵的人來。比如,研究者以「喜歡」或「不喜歡」為標准。讓幼兒說出班上他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三個小朋友,然後對研究結果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並作出解釋。
提名法測量的基本原理認為,兒童同伴之間的相互選擇,反映著他們之間心理上的聯系。肯定的選擇意味著接納,否定的.選擇意味著排斥。一個人在積極標准(如喜歡)上被同伴提名次數越多,就說明他被同伴接納的程度越高;反之一個人在消極標准(如不喜歡)上被同伴提名越多,就說明他被同伴排斥的程度越高。也就是說,同伴之間在一定標准上所進行的肯定性或否定性選擇,實際上反映著同伴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這樣,通過分析同伴的選擇結果,就可以定量地測量兒童同伴間的關系。
具體地說,同伴提名法在幼兒同伴交往研究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了解幼兒同伴群體的整體人際交往狀況、結構;第二,了解幼兒同伴群體中每一個幼兒的人際關系狀況及其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第三,根據其提名結果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社交類型(如受歡迎型、被拒絕型、被忽視型、一般型、矛盾型等),並結合其它方法研究各類兒童所具有的特徵。
『叄』 雅各布·莫雷諾的成就貢獻
莫雷諾與心理劇
莫雷諾是心理劇療法的創造者,並因此而著名。心理劇(Psychodrama)屬集體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一種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發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戲劇。通過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自己以前的行為習慣。心理劇的目標是誘發患者的自發行為,以便直接觀察他的病情。莫雷諾反對 S.弗洛伊德研究非自然的夢境,以及在診所里用語言復述夢境的做法。與此相反,他十分強調自然環境中的活動或行為,包括角色訓練。他認為,在群全環境中具備一種「共鳴」的真實的雙向內聚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比簡單的移情和宣匯復雜得多,涉及認知、願望、慾望、選擇和行為等方面。
莫雷諾的社會測量法
社會測量法是莫雷諾於1934年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用於研究團體內(特別是小團體)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謂社會結構,通過社會測量,人們可以了解人的人際知覺方式、團體凝聚力等團體特徵。在進行社會測量時,人們假設:在所有團體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使得各團體內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一種非正式的組織;這種相互偏愛或疏遠的關系會顯著地影響團體的士氣和效率。社會測量法要求團體成員根據研究者所提供的某種標准,選擇一位或多位同伴。目前,社會測量的選擇已包含相當廣的內容,它已不只是指「人」的選擇,還可以選擇信息交流渠道或組織層次,還可以要求被測人對數種選擇排出等級。
『肆』 社會測量法的創立者是誰
莫雷若
『伍』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陸』 最早提出社會測量理論的學者是誰
社會測量
社會測量(sociometry),一譯「社會計量學」或「社會測量技術」。對人際關系,尤其是人際親疏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術,對社會集團中人際吸引或排斥現象的評定。法國人口學家科斯特最早在其《客觀社會學原理》(1899)一書中制定。1934 年,奧地利心理學家莫雷諾在其《誰將倖存?》一書中進一步作了說明。現被應用於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精神病學等領域,對領導關系、適應社會的過程、某些社會集團的偏見以及態度、信仰或價值觀進行研究。具體實施時,常以直接詢問或問卷方式,請被試指出五個親密程度不同的人, 再用不同的技術,如社交矩陣或社網圖,對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分析,從而測定群體成員間的互動模式、個人被群體接受的程度及群體的內部結構和凝聚力。[1]
快速
導航
操作關鍵
功能
作用
創始人
方法
誤用誤解
特點
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測量的特點是:①自然科學測量的對象是有形物質的自然屬性;社會測量的對象不僅涉及人的自然屬性,如年齡、性別等,更多地涉及人的社會屬性,如意識、行為、態度等。②自然現象的測量工具大多是標准化的儀器,信度、效度很高,測量的誤差易於求得,社會測量工具的外在形式是問卷題目或量表(亦稱題器),信度和效度都較低,測量誤差較難掌握。
操作關鍵
測量的操作是按一定的法則對測量對象分派一定的數值或數字元號。即測量操作由測量對象、測量值和測量法則三要素構成:測量對象,指研究中所關注事物的屬性或特徵,如研究家庭所關注的是家庭結構、家庭功能等屬性;測量值,為數值或數字元號;法則,指根據對應關系將數值或數字元號分派給測量對象。確立法則是測量的關鍵。
功能
社會測量的功能是使社會現象的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化。數量化的結果不限於作數值上的闡明,也可作定性的闡明。社會現象的數量化,強化了對事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同時,也使統計學和現代數學的知識引進社會研究的領域,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分析事物的手段和內容更加豐富。
作用
社會測量(Sociometric Methods)一種研究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方式的工具。運用社會測量,可以了解群體內的人們如何選擇朋友、選擇工作和其他活動,為心理學研究人員提供大量關於群體結構及其變更方式的情況。
創始人
社會測量的創始人是J.L.莫雷諾。他曾對學生課堂結構進行了大量觀察和研究,明確論證了從幼兒園到八年級的群體結構,在此基礎上於1934年寫成關於群體演變的著作《誰能倖存》。由於運用了社會測量,研究人員對群體各種屬性的分析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用莫雷諾的話來說,社會測量「要求一個人在他作為或將要成為其中一員的團體內選擇朋友」。在作選擇時,選擇者不受任何限制,選擇的朋友也不限於他或她自己的團體。為了測量人們的社交性選擇,測量必須根據規定的標准(坐在一起或在一起工作)來決定人們相互之間的感情(吸引或排斥)。用二維空間來表示這些選擇,作出社會測量圖示。
『柒』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關系
人際關系 網路名片
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屬於社會學的范疇。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僱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系均有極大的影響。如何搞好人際關系也是一門學問。
目錄[隱藏]
人際關系之定義不同定義
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之本質目標
角色
人際關系之類別
青少年人際關系1.影響青少年人際關系之原因
2.父母師長要如何面對代溝問題?
良好人際關系1.如何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2.如何維系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相處
人際關系之形成發展階段1.定向階段
2. 情感探索階段
3. 情感交流階段
4. 穩定交往階段
人際關系的測量
人際關系的改善如何改善好人際關系?
(一) 人際關系的定義
(二) 人際關系的作用
。(三) 人際交往的一般原則
(四)影響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因素
人際關系的要素
圓通的人際關系各講主要內容
關系的保障
人際關系的深度人際關系之定義 不同定義
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之本質 目標
角色
人際關系之類別
青少年人際關系 1.影響青少年人際關系之原因
2.父母師長要如何面對代溝問題?
良好人際關系 1.如何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2.如何維系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相處
人際關系之形成發展階段 1.定向階段
2. 情感探索階段
3. 情感交流階段
4. 穩定交往階段
人際關系的測量
人際關系的改善
如何改善好人際關系? (一) 人際關系的定義 (二) 人際關系的作用 。(三) 人際交往的一般原則 (四)影響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因素人際關系的要素圓通的人際關系
各講主要內容 關系的保障人際關系的深度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之定義
不同定義
人際關系(relationships)有許多不同之定義,茲將較具代表性的如下面列出並做比較: 人與人之間相互認知,因而產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系。 指在某一段時間里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藉由思想,感情,行為表現的相互交流,而產生的互動關系。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廣義的人際關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亦是社會關系。 所以人際關系可說是人與人之間,在一段過程中,彼此藉由思想、感情、行為所表現的吸引、排拒、合作、競爭、領導、服從等互動之關系,廣義的說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社會關系。
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1)、趨同性原則 (2)、互補性原則 (3)、互利性原則 (4)、回報性原則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極為重要,其重要性可由下列四點說明: 人際關系是人之基本社會需求。 人際關系可助人自我了解。 人際關系可達到自我實踐與肯定。 人際關系可用以自我檢定社會心理是否健康。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之本質
人際關系的本質:人際關系從屬於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是我們在社會實踐中與人產生的交往關系。受個人的直接影響。人際關系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的人際關系。具發展性。
目標
人際關系之目標乃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諧組織、安定社會與世界大同。 步驟 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須從個人品德修養做起,按部就班,再推己及人,擴充於團體之中。 環境條件 人和環境相互互動,因環境改變,人際關系也會產生改變,因此人際關系的狀況會受環境影響。
角色
不同角色會有不同之功能與態度,人在環境中應先認定自己角色,再設定當有之人際關系。 規則 人際關系之進行需按團體規則進行,此規則大略。包含法律、禮節、道德三方面。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之類別
人際關系的類別有許多學者提出,茲列於後比較: David Hingsburger (1989) 朋友型人際關系 愛情型人際關系 性愛型人際關系 職員/專業型人際關系 Tong Lake (1981) 權力之人際關系 交易之人際關系 愛情之人際關系 張宏文 (1996) 陌生(strange) 相識(acquaintance) 朋友(friend) 愛侶(lover) 孔子(周代)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由上可知,人際關系會因角色、職責、關系、身份而不同。
[編輯本段]青少年人際關系
1.影響青少年人際關系之原因
就心理層面而言,生理的變化,意味著他不再是孩童,不能再用孩童的方式去接觸世界和處理事情。另外,隨著自我的擴展,他要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他要確定自己已長大,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他也還在尋找自己行為的規范。於是,一方面要掙脫舊有的束縛,學做大人、學做自己,卻又放不掉對親情的需要;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再加上他認為成年人不了解他,他也不願意(或害怕)在成年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迷惑。凡此種種,表現在行為上較常見的是:沖動、情緒不穩定、脾氣乖張、容易生氣、叛逆反對、愛批評、沒禮貌、神秘兮兮、顧左右而言他、沮喪憂郁、矛盾沖突等等。 近年來學生過度資訊化、道德價值混淆、家庭功能減退、學校作風保守,教師與學生沖突,同儕適應不良。成為學校極大之困擾,特別教師對學生輔導時,常處於敵對之立場,不易有輔導成效,改進此現象首先因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建立人際關系時,應先教導學生正確人際關系之成長及人際吸引原則
2.父母師長要如何面對代溝問題?
了解孩子在此時期的改變,包容他們為追尋自我所表現的行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所激怒。願意隨著青少年的轉變,改變自己對待他們的方式,進而謀求行為和問題的改善;有效的溝通是彼此間的橋梁。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會議,在合理的期望下,賦予他們責任感。安排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主動接觸、關懷,並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擾,必要時予以支持、疏導。技巧地引導孩子談論性事。父母可以在較輕松自然的狀況下,詢問孩子的交友狀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得以在嘗試錯誤之中學習與成長。
[編輯本段]良好人際關系
1.如何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溝通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態度、事實、信念和想法的過程,所以良好的溝通指的就是一種雙向的溝通過程,不是你一個人在發表演說、對牛彈琴,或者是讓對方唱獨角戲,而是用心去聽聽對方在說什麼?去了解對方在想什麼?對方有什麼感受?並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饋給對方。溝通過程中可能因溝通者本身的特質或溝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傳送訊息者與接收者間必須借著不斷的回饋,去澄清雙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輕而易舉的事就能幫助我們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深度自我認識及接納。 常持誠懇的態度。 謙卑溫柔的心。 適度自我表達。 尊重別人並欣賞自己。 尋求共同價值觀之夥伴。 排除人際障礙。 服務之人生觀。 遵守團體規則。 積極人際成長。
2.如何維系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相處
人際關系之外在表現即是倫理,而倫理是人與人之間合理的分際與職分,論語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際,各盡職分的意思。人際關系便是以此為基礎,讓每個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職責、位子而有適當之思想、言語、行為模式及價值觀而達良好之組織氣氛,進而提高組織效能。 增進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首要條件,以下幾項通則提供參考: 站在對方立場設想,將心比心,並且用溫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溝通。 了解溝通的障礙並且盡可能去突破。 得有與人溝通的意願,以一顆開放的心靈傾聽,千萬不要立即下價值判斷,而最好以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去設想。 當一位好聽眾,用我們的心靈去聽聽對方的想法與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後要坦誠地告訴對方,我們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 善解人意,我們不一定要贊同他人與我們不同的意見,但是如果我們能了解他人,我們自己也會快樂無比。 加強對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也是能與他人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技巧之一。 要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影響了與周圍的人的關系。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之形成發展階段
奧爾特曼和泰勒對人際關系進行系統研究後提出,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1.定向階段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初步確定要交往並建立關系的對象,包含對交往對象的注意、抉擇和初步溝通等。人們對人際關系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生活中,人自然而然地特別關注那些在某些方面能夠吸引自己興趣的人。但究竟把誰作為自己人際關系的對象,常常還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理性的抉擇。選定交往對象後,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去接觸對方,了解對方,通過初步溝通,人們可以明確雙方進一步交往並建立關系的可能與方向。定向階段通常是個漸進的過程,但也不缺乏戲劇性的發展。比如兩個邂逅相遇卻一見如故的人,其關系的定向階段就一次就完成了。
2. 情感探索階段
在這個階段,雙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實的情感聯系。盡管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捲入,但還是避免觸及私密性領域,表露出的自我信息比較表面,因此仍然具有很大的正式性。
3. 情感交流階段
在此階段,雙方的人際關系開始出現由正式交往轉向非正式交往的實質性變化。表現在彼此形成了相當程度的信任感、安全感、依賴感,可以在私密性領域進行交流,能夠相互提供諸如贊賞、批評、建議等真實的互動信息,情感捲入較深。
4. 穩定交往階段
這是人際關系發展的最高水平。雙方在心裡上高度相容,彼此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絕大部分的私密性的領域,分享自己的生活,成為「生死之交」。但是實際上,能夠達到這一層次的人際關系的人很少,人們在與自己的親朋好友的關系大多都處於第三階段的水平上。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的測量
社會測量法 ①測量人際關系常用的是莫里諾1934年提出的社會測量法。 ②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里諾提出的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③社會測量法的基本假設是團體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使得各個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組織,這種相互偏愛和疏遠的關系會對團體的士氣和效率產生顯著的影響。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的改善
當與人發生矛盾、口角戰爭,而你們又是在一起上班的同事時,可能生氣過後會想到過後給自己工作帶來了困難。但是要自己先低頭,未免有些難,多微笑,試著寬容;用交流傳遞友誼 用關愛創造友誼 用寬容維護友誼;朋友在人生中很重要!為別人找想,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別人的感受!講究說話的方式!這樣會好的!不用擔心!還有個人的開朗樂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個人魅力也很重要!社會是復雜的,想要立足就得先懂得用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來武裝自己。不懂得護自己的人你說能在群中混嗎?學會社會方方面面的知識後與人交往你會覺得人際關系好處得很。比如學些養熱帶魚的,家居的,名車,游戲,棋類等等。與人交住你得學著了解他,這很重要的,急人所須吧。人與人的交住是在互利的基礎上成立的,而不是圖個人利益。友情則是建立在情趣相投,困難互助的基礎上的。 要學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性格。做朋友,首先要的就是彼此之間一定要講「誠信」,這是前提,這樣就會給對方一種感覺,「你這個人比較可靠。」對方才願意和你交往另外,我們不能讓別人認為我們很自負,對別人顯示出興趣或表示同情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別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恐懼和希望。
如何改善好人際關系?
保留意見: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謹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迴避。 認識自己: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並培養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並把握住它,則所有的人都會在某事顯赫。 決不誇張:誇張有損真實,並容易使人對你的看法產生懷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說話簡明扼要,決不誇張抬高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是說謊的一種形式。它能損壞你的聲譽,對你的人際關系產生十分不好的影響。有損你的風雅和才智。 適應環境:適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雜事上,要維護好同事間的關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必須使人們總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點的人會使人保持期望,不會埋沒你的天資。 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做教師,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贊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按「型」處理職場人際關系 言簡意賅: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於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而你則會達不到目的。簡潔明了的清晰的聲調,一定會使你事半功倍。 決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長處常掛在嘴邊,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點。這無形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結果則是使別人更看輕你。 決不抱怨: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自己做的事沒成功時,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使事情做圓滿。適度的檢討自己,並不會使人看輕你,相反總強調客觀原因,抱怨這,抱怨那,只會使別人輕視你! 不要說謊、失信:對朋友同事說謊會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這是你最大的損失。要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目光遠大: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為冬天准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人或事。
(一) 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因此,人際關系的變化一發展決定於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種關系發生作用的結果,人正是通過和別人發生作用而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 人際關系的作用
1、幸福感研究表明,結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們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們所獲得的人際關系發生了作用。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的。如果人際關系不順利,就意味著心理需要被剝奪,或滿足需要的願望受挫折,因而會產生孤立無援或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反之則會因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2、心理健康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緊張所引起。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可減少或防止心理緊張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有些設計精巧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聯系是由於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發生了作用。在絕大多數場合下,社會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保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 3、身體健康協調而親密的人際關系有利於身體健康,尤其是在手術後的康復階段更需要人們多關心
。(三) 人際交往的一般原則
(1)平等原則。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2)相容原則。相容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涵、寬容及忍讓。要做到心理相容,應注意增加交往頻率;尋找共同點;謙虛和寬容。為人處世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要體諒他人,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別人犯了錯誤,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計較,以免因小失大,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只要幹事業、團結有力,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 (3)互利原則。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互助互利。可表現為人際關系的相互依存,通過對物質、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換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滿足。 (4)信用原則。信用即指一個人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輕許諾言.與人交往時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作偽,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賴.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就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取別人的信任,產生使人樂於與你交往的魅力。上述這些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處理人際關系不可分割的幾個方面。運用和掌握這些原則,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
(四)影響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因素
1、空間距離的遠近空間距離是影響交往的重要因素。人員在空間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間的親密關系。空間距離的接近使雙方相互交往、相互接觸的頻率不斷增加,彼此間更容易熟悉。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的要素
人際關系(交往)其實質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一般具備以下幾方面要素。 交往的主動性 人們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不是一方領導另一方,而是雙方都是活動的主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可碰到這樣的情況,如你上街購物,雖然你可主動地選擇某品牌的商品,但營業員也可主動向你介紹相關品牌的商品信息,供你選擇。這就是說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一方都是積極活動著的主體,所不同的是所處地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處於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機械地作出反應,而是根據自己的要求,興趣去理解和分析對方的信息並作出反饋,調整自己的言行,達到信息交流之目的。如在就醫過程中,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在診治方面醫生雖然是主動地下診斷開處方,但病人也並非是被動的,他也可向醫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葯甚至何劑量適合自己,醫生根據病人的反饋來調節自己的診治。 交往的互益性 單個個體的各種活動,雖然可能與外界有密切的關系,但不能稱之為人際交往。人際交往必須是在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進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動。一方發出信息會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這種反應反過來成為新的信息作用於前者。如一位護士對一位慢性病人講:「這個病你比我有經驗,所以還得多聽聽您的意見。」病人聽後會自然作出積極的反應。所以,人們在影響他人的同時,也接受著他人的影響。 交往的條件性 在人際交往中,首要的條件是雙方所使用的符號必須相同或相通,這是交往發生的必備條件。可以是語言符號,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如符號不同可鬧出許多笑話。例:一個外國人與本國人交往時,必須使用同一種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語言,或其他符號,否則易產生歪曲、誤解。
[編輯本段]圓通的人際關系
各講主要內容
: 第一講 中西方人際關系 1.前言 2.中西方人際關系對比 第二講 圓通人際關系概述 1.引言 2.搞好人際關系的十大要領 第三講 人際關系起點之「一表人才」 1.如何理解「一表人才」 2.修煉「一表人才」的具體建議 第四講 人際關系起點之「兩套西裝」 1.「兩套西裝」的內涵 2.「兩套西裝」應符合社會文化背景 第五講 人際關系媒介之「三杯酒量」 1.人際關系媒介概述 2.運用「三杯酒量」交際應注意的事項 3.酒桌交際應對技巧 第六講 人際關系媒介之「四圈麻將」 1.關於輸贏的哲學 2.重視人際關系經營 第七講 人際關系交往之「五方交友」 1.「五方交友」的益處 2.勤於請教與「請」字文化 第八講 人際關系交往之「六齣祁山」 1.交友要交心 2.未雨綢繆結交知己 第九講 人際關系技巧之「七術打馬」 1.引言 2.「七術打馬」的交際妙用 第十講 人際關系技巧之「八口吹牛」 1.吹捧自己的技巧 2.吹捧的語言要適度 第十一講 人際關系修養之「九分努力」 1.努力與用心 2.努力與運氣的內在聯系 第十二講 人際關系修養之「十分忍耐」 1.忍耐的關鍵 2.少數服從多數的謬誤 3.合理追求圓滿 第十三講 人際關系根本之家庭關系 1.人際關系根本環節之夫婦 2.人際關系根本環節之父子 3.人際關系的其它根本環節 第十四講 人際關系的破壞因素 1.破壞因素之鋒芒與自負 2.破壞因素之輕率 第十五講 人際關系應從自我做起 1.對成長目標的自主選擇 2.人際關系的磁場論
關系的保障
物質基礎是人際關系的商業基礎保障,感情基礎是人際關系非利益的延伸。
[編輯本段]人際關系的深度
1.自我暴露的范圍與深度(Freedman,《社會心理學》,220-224,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中譯版) 社會心理學的大量研究發現,我們對於陌生人、熟人和親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廣度與深度上是明顯不同的。但人都有不願暴露的領域,特別是自我最深層的隱私。 自我暴露不能太快、太強烈,否則招人討厭。而且自我表暴露中相互性原則決定者喜歡,我們最喜歡那些和我們有著親密關系的自我暴露水平相同的人。 2.人際距離與人際關系:「空間也會說話」(Hall,1959) 一般來說,當我們和他人交往時,距離的大小取決於具體的情境及雙方的關系。當然,文化及習慣的影響也不容忽視。Hall(1959)將人們互動時的空間由近及遠分為四個層次:親密區、個人區、社交區和公共區。 人之所以要與他人保持距離,原因何在?對人際空間的需要。 領域性是動物也是人的本能。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他人的闖入會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侵犯,使人感到壓力、產生焦慮,從而調整與他人的距離。
『捌』 簡述社交測量法的實施方法
社會測量法是心理學家莫里諾(J.L. Moreno)於1934年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用於研版究團體內(特別是小團權體)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謂社會結構,通過社會測量,人們可以了解人的人際知覺方式、團體凝聚力等團體特徵。
莫里諾認為,在每一個群體中,成員與成員之間由於存在著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他們的心理上必然會產生相互影響,而這種相互影響也一定會反映在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上。那麼,如果考察成員之間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選擇行為或行為意向,就應該能夠了解成員之間的心理聯系狀況。
比如,成員相互之間進行肯定選擇,那就意味著他們之間在心理上是相互接納的關系,如果他們之間進行否定的選擇,那就說明他們之間在心理上是相互排斥的關系。所以,可以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成員在不同評價意義上進行肯定或否定選擇的時候,就反映出了這些成員之間在該評價意義方面的人際關系狀況。
『玖』 急求 人際關系社會學測量法 的定義~謝謝!
就是向團體中的每個成員提出針對某項活動的問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團體成員,然後,根據選擇結果用數字和圖來表示團體人際關系的方法。 社會測量法 ①由心理學家莫里諾1934年提出。 ②社會測量法: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③社會測量法的基本假設是團體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使得各個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組織,這種相互偏愛和疏遠的關系會對團體的士氣和效率產生顯著的影響。 定義: 社會測量法是一種測定團體人際關系的理論和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J.L.莫雷諾於1930年提出,後來許多心理學家參與研究形成莫雷諾學派,其成果發表在莫雷諾主編的《社會測量》(1937~1955)雜志上。 理論基礎: 莫雷諾的社會測量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性聯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情感性聯系的基本類型有吸引(喜歡)、拒斥(反感)和中性(漠視)。通過對人們之間的情感性聯系的測定,可以了解到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該理論不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並用團體中揭示出來的社會心理規律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但是,這種社會測量方法對於研究團體內的人際關系不失為一種有用的工具。 測量方法: 社會測量法是向一個團體中的成員提出一些問題,要求他們按照一定的標准選擇自己的朋友,再根據這些選擇來分析團體的人際關系。在設計社會測量時,研究者必須對下列3個問題作出決策:①向被試提出什麼樣的選擇標準的問題。②允許被試有多少個選擇。③一次測量提多少個問題。選擇的標准有強弱之分。例如,"畢業分配時你喜歡和班上的誰分到一起工作?"此問題對被試的生活較持久地起作用,屬於強標准。"你喜歡和班上的誰一起去郊遊?"此問題可能是臨時性、情境性的,屬於弱標准。問題也可以拒斥的方式提出。例如,"你不願意和班上的誰一起去郊遊?" 在社會測量中,允許被試的選擇數可以限定(如限定被試選擇喜歡或討厭者2~3人),也可以不限定。一次測量提多少個問題雖無嚴格限制,但一般提3~6個問題者為多。 測量結果表示: 社會測量所得結果,通常用4種方法加以處理:①圖示法。以小三角形或圓形代表團體中的每個人,他們之間的吸引或拒斥關系用實線或虛線連結起來。這種圖稱為社會關系圖。②矩陣法。作一個□×□的方形表格(□表示一個團體的人數),表格的首行和首列填上被試的編號,以數值或符號在表格內記入團體各成員之間的吸引或拒斥關系。③指數法。根據每個人被選擇數或被拒斥數計算出如地位指數、凝聚力指數等,比較其數值的大小。④統計法。用統計的方法處理團體成員的被選擇數或被拒斥數,如求等級相關、機遇比率等。 優缺點: 社會測量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能直觀地以數量化的形式表明團體的內部結構和人際間的吸引和拒斥關系。缺點是其信度和效度有時較低,難以查明人際吸引或拒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