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同法追償權
『壹』 因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向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債務人追償
可以向債務人追償。
擔保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主要是合同所設定的保證、抵押、質押或其他擔保形式不發生擔保效力,擔保人還可能承擔擔保合同以外的其他民事責任。
無效擔保合同的擔保人在承擔了賠償責任後,享有追償權理由如下:
1、是法律無禁止性規定,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因過錯對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是從維護債權人的角度出發。擔保人因擔保合同無效而承擔了賠償責任,為維護擔保人的合法權益,也應當享有追償權;
2、是債務人無任何財產可供執行時,執行擔保人,無效合同的擔保人承擔責任後,這種追償權不能因債務人無財產而消滅,當債務人將來有財產時,擔保人可依法行使其追償權也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3、是擔保人承擔的責任原本屬於債務人的責任,債務人是終極責任人;
4、是從責任性質上,雖然擔保人的責任屬於締約過失責任,擔保人的過錯是決定其在擔保無效時繼續承擔責任的根據,但這種根據只是確定一定的代償責任的根據,擔保人承擔的責任仍有代償責任的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條 設立擔保物權,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訂立擔保合同。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擔保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三百九十二條 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貳』 最高人民法院新案由有沒有追償權
您好,案由中並沒有單獨命名為「追償權」的案由。具體內容可參照《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規定(2013年修訂)》。
為了正確適用法律,統一確定案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實際情況,對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如下:(摘錄部分)
十、合同糾紛
89、借款合同糾紛:(1)金融借款合同糾紛;(2)同業拆借糾紛;(3)企業借貸糾紛;(4)民間借貸糾紛;(5)小額借款合同糾紛;(6)金融不良債權轉讓合同糾紛;(7)金融不良債權追償糾紛;
120、服務合同糾紛:(1)電信服務合同糾紛;(2)郵寄服務合同糾紛;(3)醫療服務合同糾紛;(4)法律服務合同糾紛;(5)旅遊合同糾紛;(6)房地產咨詢合同糾紛;(7)房地產價格評估合同糾紛;(8)旅店服務合同糾紛;(9)財會服務合同糾紛;(10)餐飲服務合同糾紛;(11)娛樂服務合同糾紛;(12)有線電視服務合同糾紛;(13)網路服務合同糾紛;(14)教育培訓合同糾紛;(15)物業服務合同糾紛;(16)家政服務合同糾紛;(17)慶典服務合同糾紛;(18)殯葬服務合同糾紛;(19)農業技術服務合同糾紛;(20)農機作業服務合同糾紛;(21)保安服務合同糾紛;(22)銀行結算合同糾紛;121、演出合同糾紛;122、勞務合同糾紛;123、離退休人員返聘合同糾紛;124、廣告合同糾紛;125、展覽合同糾紛;126、追償權糾紛;127、請求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
『叄』 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後怎樣行使追償權
保證人的追償權指的是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後,可以向主債務人請求償還的權利。《擔保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由此可以看出,保證人的追償權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產生,其成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必須是保證人已經對債權人承擔了保證責任;(2)必須使主債務人保證而對債權人免責;(3)必須是保證人沒有贈與的意思。追償權是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後對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請求權,是基於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事實以及法律規定產生的,屬於新成立的權利。在實際生活中,常發生債權人、主債務人、保證人三方簽訂協議或者債權人與保證人雙方簽訂保證協議,對保證人追償權的相關事項進行約定。筆者認為,約定的追償權屬於債權轉讓的性質,不是法律規定的真正意義上的追償權,應適用債權轉讓的相關法律規定。另外,在保證合同中,債權人是基於對保證人的特殊信任而與保證人達成的保證協議。未經債權人同意,保證人不能隨意將自己承擔的保證責任的一部或全部轉讓給第三方,債務人也不能在未經債權人同意而擅自變更保證人、擔保金額、擔保期限及擔保責任范圍等。可見,保證人的責任有很強的法律身份性,筆者認為,保證人的追償權也是一項專屬權。 法律賦予保證人以追償權,目的在於保護承擔了保證責任的保證人的合法權益。關於追償權的保護問題,筆者試結合目前的法律規定及自身的工作實踐發表以下幾點意見: 一、保證人行使預期追償權。 《擔保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後,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保證人可以參加破產財產的分配,預先行使追償權。第四十五條規定,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債務人破產,既未申報債權也未通知保證人,致使保證人不能預先行使追償權的,保證人在該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可能受償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依照以上法律規定,預先追償權的產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權利主體只能是保證人;2、事實前提是債務人已進入破產還債程序;3、債權人未申報債權;4、權利行使必須在債權申報期內;5、權利行使方式是申報債權參加破產分配。預先追償權是以追償權為權利基礎,而追償權又是以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為前提的。債務人因終止清算,債權人未參與清算分配,勢必不能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必將導致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盡管保證人此時並沒有實際履行保證義務,但將來可能全部履行,即保證人雖沒有實際取得追償權,但將來因可能會履行保證義務而取得追償權。因此,預先追償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保證人的利益。但法律規定的預先追償權僅在債務人破產這一種情況下保證人才可以行使,但在債務人非因破產終止清算程序中,保證人是否應允許行使預先追償權呢?我們從《擔保法》第32條預先追償權的規定中,不難看出其立法目的在於保護保證人追償權實現。在債務人破產清算程序中,債權人沒有申報債權,保證人就可以在實際履行保證義務之前預先行使追償權。但如果僅僅只允許權利主體在債務人破產清算程序中享有預先追償權,卻不免有些狹隘。因為,破產是法人終止的原因之一,依據法律規定,法人還可能會因破產以外原因而終止。比如法人因法律、行政命令直接規定而撤銷;因違反法律的規定而被撤銷。因法人設立的目的已經實現或無法實現、法人章程所規定的存續期限屆滿或解散事由出現、法人的成員會議決議、法人合並或者分立等事由而解散;根據法律規定,法人終止時都應當進行清算,以清算企業債權和清算企業債務。在清算程序中,債權人有權申報債權,因債權人不向債務人申報債權的,將視為債權人放棄債權。如果在適用《擔保法》第三十二條時,僅僅限定在債務人破產清算的訴訟程序中,則可能因債權人在債務人因破產以外原因終止時未申報債權而致保證人追償權無法實現。筆者認為,在債務人非因破產清算程序中,也應允許保證人行使預先追償權。 二、保證人可要求主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反擔保。 我國《擔保法》第四條規定:「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時,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反擔保適用本法擔保的規定。」反擔保是指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的同時,又反過來要求債務人對自己(擔保人)提供擔保的行為,可稱為擔保之擔保,即是為擔保人提供的擔保。其目的是確保第三人追償權的實現。因此,保證人在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保證擔保時,可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反擔保的規定有利於避免或減少保證人追償權實現的風險,以保障其承擔擔保責任後對債務人追償權的實現。但反擔保在實踐中實用性不強,只有在債權人要求特定的保證人提供保證,而特定的保證人要求主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擔保的情形下才可能適用,一般情況下提供反擔保的擔保人可直接對債權人提供擔保,無需反擔保。而且,在反擔保方式為保證的情況下,仍涉及到提供反保證的保證人追償權實現問題。 三、保證人的代位權和撤銷權。 《合同法》七十三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依照這一法律規定,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前,債務人有怠於行使到期債權危害債權行為的,債權人有權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當債權人沒有行使代位權致使債務人怠於行使債權的狀態持續到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以後的,保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實踐中,由於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造成損害,債權人又沒有向法院行使代位權,致使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時債務人的到期債權已超過訴訟時效,對於此種情形應如何處理?筆者認為在債權人明確表示不行使代位權的情形下,應允許保證人預先行使代位權,以維護保證人的合法權益。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如果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當然地成為主債務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在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惡意逃債的行為侵害了保證人債權,保證人此時可以依據法律規定行使撤銷權。但是,在保證人承擔保責任前,保證人沒有成為債務人的債權人,此時主債務人發生《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逃債行為的,而債權人又未行使撤銷權的,其結果導致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其追償權很難實現,此種情形下應如何保護保證人的利益?依照目前的法律規定,撤銷權行使主體必須是債權人,由於債務人轉移財產時保證人尚未成為債務人的債權人,不符合撤銷權行使條件,因此保證人無法行使撤銷權。此時保證人的利益應如何保護?筆者認為認為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解決: 其一,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主債務人惡意逃債的行為發生在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前的,債權人享有撤銷權。按照權利轉讓的相關法律規定,如果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債權人的相關權利即轉移給保證人,此時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後受讓了債權人的相關權利,受讓的權利內容當然包括撤銷權,保證人因此能夠針對債務人的惡意逃債行為行使撤銷權。因此,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可實現對保證人利益的保護。當然,債權轉讓時債權人應通知主債務人債權轉讓的事實並且該撤銷權的行使沒有超過法律規定的時效。 其二,通過立法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借鑒《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五條之規定立法,即設定債權人通知義務以及賦予保證人撤銷權。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債務人有《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逃債行為的,債權人不行使撤銷權的,保證人享有撤銷權;債權人未行使撤銷權也未通知保證人的,致使保證人不能行使撤銷權的,保證人在行使撤銷權所恢復財產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四、債務人對保證協議不知情是否影響保證人追償權的行使。 在追償權糾紛中,債務人通常以其對債權人與保證人之間簽訂的保證協議不知情為由進行抗辯。筆者認為,債務人的這一抗辯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保證人的追償權是基於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事實以及法律的規定產生,不需要對債務人履行任何手續,因此債務人對保證協議是否知情並不影響保證協議的效力,保證人依保證協議的約定承擔保證責任後對債務人當然享有追償權。另外,保證人對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對債權人是有利的,對債務人的利益也沒有任何損害,從價值角度分析也不應該因為債務人不知情而影響保證人追償權的行使。但是,對於債權人在其對債務人擁有權利的范圍內與保證人簽訂保證協議轉讓某些權利,由於其屬於債權轉讓的范疇,債權人在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應通知債務人,否則,保證人只能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追償權。 五、關於保證人追償權糾紛案件的管轄權問題。 追償權是法定權利,具有獨立性。追償權糾紛一般應依照法律規定確定管轄地,即由被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不能依據債權人與主債務人之間簽訂的合同性質或者管轄約定來確定追償權糾紛的管轄權。但如果債務人與保證人對追償權糾紛管轄有特別約定的,應由約定的管轄地法院管轄。 六、關於追償權的訴訟時效問題。 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後,對主債務人享有追償權。保證人的追償權在性質上為債權請求權,應當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保證人的追償權因為保證責任的承擔而發生,屬於新成立的權利,因而應當單獨適用訴訟時效。限制保證人追償權的時效,包括訴訟時效和仲裁時效。《擔保法》對保證人追償權應當適用的時效未作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保證人對債務人行使追償權的訴訟時效,自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因此,保證人的追償權的訴訟時效實際上是適用《民法通則》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所規定的時效的,即保證人追償權的訴訟時效自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2年屆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針對目前很多情況下保證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法律應完善對保證人利益的保護制度,從而有效的保護保證人的利益。同時對保證人利益的保護、對保證制度的完善也有利於我國民事立法的完善,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肆』 追償權訴訟時效是幾年
法律分析:追償權的訴訟時效是三年,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伍』 最高人民法院 超過保證期間還款,有追償權嗎
如果保證人超過抄保證期襲間還款時,通知了債務人,則還款行為應視為債權的轉讓。保證人應享有一般債權訴訟權利。
保證人在超過保證期限後的還款行為,應視為債權的轉讓。
根據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債權轉讓是指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借款關系中新的債權人。另根據《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可見,債權轉讓不需債務人同意,只需通知債務人即可。
本案中,保證人在超過保證期限後向債權人還款的行為,應當視為債權轉讓的行為,即保證人已取代原債權人成為了借款關系中新的債權人,且保證人在還款後已告知原債務人,原債務人也未持異議,視為該債權轉讓已對原債務人發生法律效力,故保證人作為新的債權人而應享有一般債權,其向原債務人主張追償已付款項,應當得到法院的支持。
『陸』 借款糾紛中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追償權能否被債權人代位求償
您好,通俗的說要符合三個條件債權人才能行使代位求償權:
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債務已到期
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債務已到期
債務人不履行對債權人的還款義務,也不行使自己對次債務人的債權,債權人因此受到損害。
『柒』 民法中的代位求償權是如何規定的
代位求償權是這樣規定的:
保險代位求償權又稱保險代位權,是指當保險標的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權其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
代位求償權的性質:
關於保險代位權的權利性質,大致有三種觀點:
1、債權擬制轉移說,認為被保險人的債權雖因保險人償付保險金而消滅,但法律擬制該債權仍存在,並移轉給保險人。
2、賠償請求權說。該說認為保險人自給付保險金時起,便取得與已消滅之債權同一的賠償請求權。
3、債權移轉說。該學說認為代位求償權實質上是保險人對第三人債權的「法定受讓」,無須被保險人的讓與意思表示,也勿須債務人的同意。
該說目前為大多數學者所採納。我國《海商法》第252條即明確: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人支付賠償之日起,相應轉移給保險人。
《保險法》第45條第1款(修改前的《保險法》第44條第1款)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法上未明確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以保險人名義還是被保險人名義,以往對此存有爭議。目前審判實踐普遍接受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
2000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保險代位權的發生事由:
就代位求償權的實質來講,它當屬請求權,是一種債。按照傳統民法理論,債的發生事由自然應當可以成為代位求償權的發生原因。因此我們可以對代位求償權的發生事由做一個匯總,具體如下:
1、侵權行為
保險標的因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而遭受財產損失,依照法律規定,該第三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因第三人的過失碰撞造成保險人承保汽車的損失而向第三人追償,即為明顯例證。
2、合同責任
第三者在履行合同中違約造成保險標的損失或根據合同約定第三者應賠償對方的損失。如停車場收取保管費為車主保管車輛,因管理員疏忽而致車輛丟失,根據保管協議,停車場應承擔賠償責任。
3、不當得利
指沒有合法依據而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損失的事實,如拾得他人走失的動物。
4、共同海損
保險標的因共同海損造成損失,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上述損失後,有權向共同海損受益人代位追償。
5、產品質量責任
當產品發生責任事故,在具體的責任人無法查清的,由產品生產者承擔責任,則由保險人賠償損失。保險人在賠付後又查明事故的實際責任人是第三人的,應向第三人求償。
6、保證及信用保險的追償
保證及信用保險是從民法擔保制度中的保證發展而來的,它是就被保險人履約、信用等向債權人的一種擔保,在被保險人不履行債務或發生信用危機時,由保險人以支付保險金的形式履行保險合同項下被保險人的債務,由此,就產生了向被保險人追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