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越劇婚姻法全部唱詞

越劇婚姻法全部唱詞

發布時間: 2022-05-25 09:00:46

⑴ 疑惑:《梁祝是為了宣傳《婚姻法》嗎

有種玩笑說法,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版《梁祝》,是為了配合宣傳《婚姻法》拍攝的,專其主題屬是反封建。但在今天,反封建已經不是時代的主題了。

新版越劇《梁祝》,其中有一場戲,那就是在萬松書院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高山流水」戲,即描繪他們的相見相識,非常詳細地把兩人怎樣來電的感覺,一五一十講清楚。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祝英台愛上樑山伯很正常,但梁山伯喜歡上「男」同學祝英台,豈不成了中國《斷背山》了嗎?

對此問題,主演茅威濤解釋說,新版越劇《梁祝》肯定不是中國古代版《斷背山》。梁祝相識相近,其實是源於兩人性格的互補——梁山伯是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使命的一個謙謙君子,甚至有些迂腐;而祝英台去讀書其實是去玩的,她把嫁人的事丟在腦後,是個極有現代精神的人。梁山伯看見祝英台,就會感覺這是他心底所嚮往的自由的生命形態。這就是產生這段偉大愛情的原因。茅威濤表示,新版越劇《梁祝》如果能把這些說清楚,相信現在的年輕人也一定會被感動的。

⑵ 評劇劉巧兒 守昌唱詞

評劇唱詞

(喇叭牌子)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裡頭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愛上他呀。

但願這個年輕的人哪他也把我愛呀,

過了門,他勞動,我生產,又織布,紡棉花,

我們學文化,他幫助我,我幫助他,

爭一對模範夫妻立業成家呀。

來在了橋下邊我用目觀看哪,河邊的綠草配著大紅花呀。

河裡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樹上的鳥兒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著小筐兒忙把橋上啊,合作社交線再領棉花。

這段曾經風靡全國的唱腔採用的是「喇叭牌子」。傳統中這個曲牌用嗩吶伴奏,唱詞虛詞襯字多,曲調簡單粗糙。

初排《劉巧兒》時這段唱曾遭到非議(夏淳執導),徐文華在幾種板式都不理想的情況下,提議用這個曲牌,節奏跳躍靈活,但由於舊評劇中此調比較庸俗,所以要推陳出新。

經改革後的這段「小橋送線」,其前半段,伴奏樂器中去掉嗩吶,改為弦樂,細膩傳情;

過門也變化得長短靈活;演唱時也去掉不必要的襯字;

後半部有數板,半說半唱,用高低木魚和三弦襯托;

最後幾句對橋下景色的描繪與人物此時的心境融合起來,傳神傳情。

(慢三眼)

巧兒我採桑葉來養蠶,蠶做繭兒把自己纏。

恨我爹他不該把婚姻包辦,怨只怨斷案不公拆散了姻緣。

那一日裁判員錯斷了案,為什麼還不見政府來傳。

愁得我飯到口難往下咽,急得我睡夢里心神不安。

眾鄉親全怕我們夫妻離散,意見書十幾張送給專員,

但願得馬專員按公而斷。

「採桑」一段以慢板為基本結構。

第一句是典型的傳統調式,流暢自然。「恨我爹……」一句,「3」音的出現使曲調發生變化,尾句一字一音,「辦」字用下滑音,顯得深刻又有力度。「拆散了姻緣」打破原結構,改變強弱拍的關系,休止符不在板上而在中眼,使「拆」字碰板起唱,加強語氣。

「愁的我」速度減慢,曲調簡化,弱拍起唱,一字一拍;「急得我」急起中眼次強拍,速度稍快。以上兩句還有一種明顯的對比效果。「那一日」第一、二分句採用較平的旋律,多長音,到第三分句成為華彩樂句,連續出現清晰短促的頓音,類似歌劇中的花腔女高音,這就是別具一格的「疙瘩腔」。

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馬專員,為什麼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退了婚難以美滿?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夠團圓?

莫不是意見書他還未見?莫不是怕對不起糊塗的裁判員?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裡搗亂?莫不是怕鄰居們說些個閑言?

左也思右也想難遂心願,我只得耐著性兒等到明天。

(2)越劇婚姻法全部唱詞擴展閱讀

原名封芝琴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

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

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巧兒

⑶ 紅樓夢的越劇和評劇的鑒賞

越劇《紅樓夢》是根據小說《紅樓夢》改編的縮減本。它的唱詞內容主要出自原書中描寫寶黛愛情的回目。但部分唱詞也涉及其他回目。如:《黛玉焚稿》一折中,涉及到海棠社,《讀西廂》一折涉及北靜王送小禮物給寶玉等等。評劇《花為媒》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作品改編而來。原作不存在賈俊英其人,主人公王俊卿娶了兩個老婆。(李月娥、張五可),解放後根據婚姻法,有藝術家加工整理,添加賈俊英。
這兩部作品一悲一喜,在布景上,僅以兩劇的舞台版為例,《紅樓夢》則較為寫實,追求唯美效果,《花為媒》,則秉持傳統評劇的舞美風格,在扮相上,《紅樓夢》採用古裝頭(術語),《花為媒》一般用大頭(術語),《紅樓夢》為越劇徐派、王派代表作品(僅越劇還有其他流派擅演此劇,且文辭亦有所不同。其他劇種此劇亦多用越劇徐王版文辭,但錫劇與黃梅戲不同)。唱腔上,以寶玉哭靈、黛玉焚稿、葬花、讀西廂為最富盛名的生旦角選段,其中尤以哭靈一折清板唱段最為獨特。
《花為媒》是新派代表劇目,大團圓結局。其中賞花(春季里風吹萬物生)、洞房(張五可用目瞅)還有照菱花為最富盛名的唱段。其中,「玫瑰花開顏色鮮」一段的曲調為新鳳霞首創。

⑷ 評劇的由來,評劇的特點都有哪些

評劇的創始人是成兆才老先生。
最初的評劇有挺繁雜的曲調,俗稱『蹦蹦戲』、『蓮花落』,等等。直到六十年代,還有人把看評劇稱呼為『看落子』。評劇的名稱據傳說還是李大釗老前輩給定的名,因為當初評劇曾經叫『平劇』,引起了與『平劇』的爭議,(當初京劇稱『平劇』)李大釗出面,拿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平劇的『平』字加了一個言字旁,變成了『評劇』,意思是評古論今,說唱藝術,平息了當初的爭議。
評劇確實是吸取眾家所長,河北梆子、京劇,越劇、都是她曲調寶庫,老藝術家們豐富了評劇腔調,自成一派,在華北、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先後拍出了電影《劉巧兒》《秦香蓮》《花為媒》等等劇目,解放初期東北推出來《小女婿》,有效的配合了新中國婚姻法的宣傳。評劇造就了白玉霜、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雲、筱俊亭、華淑蘭、魏榮元、馬泰、等等藝術家。
評劇的特點,她不像京劇、河北梆子那樣高亢,評劇較為『平』和,唱腔也是按敘事的腔調唱出唱詞,以二六板式為主要節奏,伴奏是以『板胡』為主弦,配樂器有二胡、中胡、低音胡、大提琴、揚琴、三弦、琵琶等等。
六十年代開始,評劇舞台非常活躍,「奪印」、「江姐」等等劇目充斥在各地舞台和各種廣播之中。

⑸ 陸錦娟的演藝經歷

1941年,入陶葉劇團學戲,不久因病離開。之後,陸錦娟執意學戲,雖遭其父棍棒加身的阻止仍堅持要求學戲,後在母親的支持下,於1947年入上海金龍女子越劇團(科班)習藝,曾用藝名陸金娟,工小生,拜師裘鳳山。出科後,在某次掛牌寫名時,被寫成陸錦娟,此後一直沿用此名。
金龍女子越劇團為女子越劇科班,在滬成立於1947年。創辦人張耀金,地點在露香園路開明裡。第一批招收少年女徒14人,藝名均冠以「金」字,例如學花旦的張金花、張金英,學小生的陸金娟、沈金卿、徐金春,學老生的王金萍,學小丑的洪金哈,學老旦的周金玉等。學徒進班要簽「關書」,言明學戲3年,再幫師半年,生死不管,初學半年內飯費自理。教戲師傅有男班藝人裘鳳山,教上台引子、坐台白、賦子等文戲基本功,並請京劇師傅教武功,進行擱腿、下腰等基訓。半年後上台演出,請來客師唱主角,學徒做配角、跑龍套。科班跑碼頭至杭州時,又招收了張金月(花旦)等一批學徒。1949年夏,科班從崑山演到杭州時,部分年歲較大的學員離班而去,部分年歲較小的學徒仍隨班回上海,在福安游樂場等場所演出,直至1950年學徒期滿科班散夥。
陸錦娟進入金龍科班,3個月後就開始登台,半年不到就已經嶄露頭角,很得師傅的贊賞。此後,與科班協商一致,陸錦娟提前出科。
1949年,陸錦娟參加越劇姐妹班,任頭肩小生。演出劇目都是連台本戲,劇目有:《盤妻索妻》、《盤夫索夫》、《孟麗君》、《碧玉簪》、《借紅燈》、《唐伯虎點秋香》等,均為越劇男班師傅裘鳳山所授,先在明星,國泰劇場演出。之後又先後在合作越劇團、光明越劇團、合眾越劇團、天明越劇團等劇團演出。在合作越劇團參演《武則天》、《龍鳳花燭》等戲。在光明越藝社參演《龍虎寨》、《金玉鑒》、《一往情深》、《生死戀》、《得意緣》等戲。在合眾越劇團參演《富貴之家》、《碧血芳草》(即《棠棣之花》)、《河神》等戲。
1953年4月19日起,上海店員俱樂部配合宣傳婚姻法運動,邀請余彩琴、陸錦娟領導的天明越藝社,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陸錦娟飾演後梁山伯,自四月十九日起至五月十日為止,每天演出夜場,時間七時卅分,星期日加演日場,時間三時正,票價為一千五百元。 陸錦娟因扮相俊秀、台風高雅、唱腔優美而在演出過程中嶄露頭角,遂組建飛鳴越劇團(在當時屬於中型越劇團),任團長。1953年8月13日,陸錦娟率飛鳴越劇團在蘇州市新藝劇院掛牌公演,第一個打炮戲為《牛郎織女》。8月26日,飛鳴越劇團於蘇州新藝劇院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後改名為《三請樊梨花》)。 此為飛鳴第2個戲。總共在蘇州演出十八天,由陸錦娟、筱蘭芳、沈愛蓮主演。
1954年8月1日、2日兩天,解放、上藝、新光等三家國營劇場由安徽話劇團、雲華越劇團、飛鳴越劇團演出話劇「春風吹到諾敏河」,越劇《花木蘭》、《綵樓記》等戲劇,對解放軍進行慰問。其中《綵樓記》由陸錦娟主演。
1954年至1955年間,晨光、光明越劇團先後解散,部分主要演員加盟「飛鳴」。當時陸錦娟所在飛鳴越劇團中掛牌的主要演員有:小生陸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愛蓮、胡鳳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臉呂勝奎等。主要業務人員有編劇盛燮、李惠康、肖維璋、陳芎,導演袁浩,作曲潘祖德(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技導葉琴芳、孫江林等。全團在編47人。
1955年春節期間,杭州市開展了一次演好戲運動,飛鳴越劇團在杭州參加演出了《荔枝換絳桃》一劇,陸錦娟主演。
1955年7至8月,長江滬劇團、少壯越劇團、愛華滬劇團、飛鳴越劇團、黃桂秋京劇隊等,在各區文化宮、工人俱樂部巡迴演出,劇目為滬劇《海濱激戰》、《喜期》;越劇《四進士》、《天仙配》、《荔枝換絳桃》;京劇《三擊掌》、《春秋配》等。其中陸錦娟主演《天仙配》、《荔枝換絳桃》。
1955年8月15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文化宮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5年9月16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滬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6年1月,在全國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飛鳴越劇團成為了國營劇團,但自負盈虧。
1956年,飛鳴越劇團排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此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同名文學名著,陸錦娟飾演劇中人陳中(即小說中的於連),李蓉芳飾市長夫人。潘祖德任該劇唱腔助理。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飛鳴越劇團至蘇州演出,其中1957年1月1日至5日,上演《凄涼遼宮月》,6日至13日上演《三難新郎》,15日至20日上演《孟姜女》,均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此後,飛鳴越劇團相繼上演《雙珠鳳》、《團圓恨》、《風雨旗》、《鮫綃淚》(由南薇導演此劇)等戲,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7年,該劇團男班老藝人陳芎據姚水娟演出本整理改編《啼笑因緣》,將之壓縮成單本,4月,由飛鳴越劇團於解放劇場演出該劇。此劇中,李蓉芳飾沈鳳喜、陸錦娟飾樊家樹。陸錦娟在該劇中表現極為精彩,此劇也因此而轟動一時。
1957年,陸錦娟參加農工民主黨。
1957年11月,去外埠巡迴演出離滬已半年的飛鳴越劇團從長沙遠地來信了解上海的文化學習情況,並在蕪湖也自發地進行了一次測驗。其中在長沙上演《雙獅圖》、《凄涼遼宮月》等劇目,均由陸錦娟主演。
1958年春節,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在解放劇場上演《鬧地府》。
1958年1月14日,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將現有新國營劇團、民辦公助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劃歸各區文化局(科)領導和管理的決定,陸錦娟所在之飛鳴越劇團被劃歸為虹口區管理。是年春,全國整風運動開始,至年底,飛鳴成為除上海越劇院外留存下來的11個越劇團之一。該年,飛鳴越劇團演出了《台灣來的女客》。 陸錦娟在此劇中飾演反派角色。
1958年4月,飛鳴越劇團的主要演員何笑笑、沈愛蓮、李蓉芳、呂勝奎、陸錦娟、周素芳等,為了對青年演員表演藝術進行現場指導,每星期四、六的日場在解放劇場青年組演出《沉香扇》一劇中配演龍套角色。
1958年3至4月間,飛鳴越劇團再次上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8年4月,解放劇場和飛鳴越劇團,為了照顧有幼年子女的家庭婦女看戲,今後在每逢星期三上午九時,開辟「婦幼專場」,第一次演出為16日,劇目是《綠牡丹》,由陸錦娟主演。
1958年5月前後,飛鳴越劇團在解放劇場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日出》。
1958年5至6月間,飛鳴越劇團上演《十七年沉冤大白》,胡玉英扮演主角,陸錦娟在劇內飾演警察隊長,並專程邀請虹口區公安局警察同志教習學習槍械相關動作,此戲得到了公安部門經手辦案的同志和生活實事中的當事人的支持助力,演出非常成功。
1958年6月8日,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包括陸錦娟在內,在虹口公園參加上海舉行的宣傳總路線的活動,進行了表演。
1958年12月14日,飛鳴越劇團於人民大舞台演出《折紅梅》(即紅梅閣),由陸錦娟主演。
1959年春,飛鳴越劇團編寫了古裝劇《智審泥神》參加上海市文化局舉辦的上海市戲劇、戲曲會演,受到好評。該劇由盛燮編劇,鄭傳鑒導演,胡鳳英、沈愛蓮、李蓉芳、陸錦娟主演。當年5月,飛鳴越劇團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系統先進集體,以陸錦娟為首的劇團演員組被評為市三八紅旗集體。
飛鳴越劇團從1956年起一直在浙江省各地巡迴演出,1959年他們改變了路線,於十一、十二兩個月去滬寧線,南京蘇州等地演出,劇目有《智審泥神》,《鄭成功》等,其中《鄭成功》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9年8月,為慶祝建國10周年,飛鳴、青年、出新、青山等越劇團分別演出《智審泥神》、《團圓之後》(即團圓恨)、《紅霞》和《神燈》。其中陸錦娟主演《團圓之後》,參演《智審泥神》。
1960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的歷史劇《卧薪嘗膽》,宣傳春秋戰國時代越國人民發憤圖強、反抗吳國侵略的故事,陸錦娟飾演勾踐。
1960年,飛鳴越劇團上演《靈堂成親》,由盛燮編導,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春節,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演出《牆頭馬上》。 此為七幕十場傳統劇,陸錦娟飾裴少俊,轟動一時。後被多次演出,精心打磨,成為陸錦娟演出的主要劇目之一,有崑曲團前去觀摩學習,對陸錦娟飾演的裴少俊作出了較高的評價。
1961年6月,飛鳴越劇團上演《牆頭馬上》,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8月,飛鳴越劇團再次上演古裝戲《靈堂成親》,陸錦娟飾姜斌,朱依萍飾鳳姑。演出很受觀眾歡迎,在1962年春亦曾演出過,並有不少年輕觀眾寫信給陸錦娟,有讀者來信說「你向鳳姑小姐只用眼珠這么一轉,鳳姑小姐就領會你的求愛的動機了,立刻以落帕為名,贈帕為實地一笑而去......你眼神里的戲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覺暗暗敬佩你的藝術才華」。
1961年秋冬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於嵊泗列島東海戲院,劇目有《靈堂成親》、《牆頭馬上》、《三請樊梨花》(此為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出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等,均由陸錦娟主演,除在菜園演出外,還到馬關等地巡迴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銷售一空,還要賣出很多「站票」,來滿足觀眾需求。
1962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度演出《啼笑因緣》。由李惠康重新編劇,戲從樊家樹方面切入,以沈鳳喜的人世遭遇作陪襯,著重描寫樊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及其失落,突出黑暗社會和反動統治對美好事物的摧殘。導演袁浩,作曲潘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陸錦娟飾演樊家樹。該劇在上海麗都(後改貴州)、解放、群眾、光華等劇場演出,滿座4個多月,極為轟動。
1962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演出精彩劇目,並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再次上演《靈堂成親》。
1962年11月,上海劇團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前往崇明縣廟鎮、堡鎮等地,著名演員陸錦娟參加了演出。
1962年12月21日,飛鳴越劇團開始在紅都戲院上演根據吳趼人同名小說改編的新戲《恨海》(此戲由陸錦花最早演出)。 陸錦娟飾男主角陳伯和,因其成功塑造男主角而被認為削弱了對封建主義揭發批判,故而被批評。此劇於1963年,1964年分別多次上演,均由陸錦娟領銜演出。
1962年,盛燮根據電影《摩雅傣》改編越劇《琵琶鬼》,又名《摩雅傣》,由陸錦娟領銜演出。
1963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次演出《啼笑因緣》,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深受觀眾歡迎。
1963年夏,飛鳴越劇團上演《雷鋒》,並送戲下鄉,由陸錦娟飾演雷鋒,因其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雷鋒各時期的形象而受到觀眾好評。
1963年4月16日起,越劇界陸續上演現代劇,其中飛鳴越劇團演出的是《霓虹燈下的哨兵》。8月間,飛鳴越劇團在麗都劇場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在這以前,「飛鳴」已先後在三個劇場演過這出。 陸錦娟在該劇中出演主角指導員路華。飛鳴越劇團兩個月來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收到了不少青少年觀眾的來信。 來信說:「過去我們看的戲,就是《靈堂成親》《攔轎鬧婚》等等,我們所欣賞的就是演員的美貌和文質彬彬的姿態。可是看了你們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我們被南京路上好八連戰士們的共產主義品格感動了。」另一位觀眾也寫道:「你們演得很成功,我想你們一定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的。」飛鳴越劇團還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學習小組。
1963年10月28日,飛鳴越劇團於上海群眾劇場上演《年青的一代》。 在上演前,進行了三次認真排練,每次都作了修改提高。 陸錦娟領銜主演,極具感染力,獲得觀眾好評。上演三天,每天客滿,很多街道居民還包了專場來看。 有讀者來信稱:「當你在舞台上讀著血書的時候,我與你一起泣不成聲,流下了眼淚。」
1964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黃浦劇場上演了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大型現代劇《祝你健康》(又名《千萬不要忘記》)。 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 2月,在市文化局統一安排下,上海戲劇界組織文化工作隊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組成了「青浦隊」,去金山、嘉定、寶山、青浦縣的農村,作為期3個月的巡迴演出。7月1日,上海越劇院邀集區縣越劇團,座談自1963年來演出現代劇的情況,准備向市委陳丕顯書記匯報。會議由袁雪芬院長主持,合作、少壯、飛鳴、青山、出新等越劇團的負責人出席座談。
1964年2月2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浦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
1964年2月,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再次上演《年青的一代》,陸錦娟飾演區英才主演此劇。
1964年8月,飛鳴越劇團在上海大世界游樂場開始演出《年青的一代》(陸錦娟主演)、《依萊汗》(即《摩雅傣》,陸錦娟主演)、《水晶洞》、《南海長城》(陸錦娟飾演區英才)。 之後10月1日,國慶期間,本市各越劇團均演出現代劇,並在《新民晚報》刊登聯合廣告。
1964年9月,飛鳴越劇團上演革命現代戲《豹子灣戰斗》,陸錦娟在劇中飾演主要角色連長。此劇在排演階段,專門請了當地駐軍前來輔導,請解放軍同志帶領演員於「三伏天」進行訓練,並挨個糾正動作。在市區演過以後,已帶到崇明縣的村鎮去演出。陸錦娟領銜主演,受到了觀眾好評,並有觀眾以此劇為內容投稿至《文匯報》。
1965年2月,春節期間,上海上演的越劇劇目均為現代劇: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八一風暴》。
期間,飛鳴越劇團還上演了《攔轎鬧婚》、《蝶林遇仙記》、《王十朋》(此劇為飛鳴越劇團常演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何文秀》,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其中《王十朋》與《何文秀》,均採用了與芳華越劇團不同的劇本,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1965年,飛鳴越劇團於光華劇場演出反映工業戰線上比學趕幫的《山花爛熳》,陸錦娟主演。
1965年7月,飛鳴越劇團上演《南方烈火》,陸錦娟在此劇中擔任重要角色。
1965年11月,飛鳴越劇團在大世界游樂場上演《南方烈火》,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主演。
1966年1月,上海各界向解放軍取經的慰問團先後滿載歸來,飛鳴越劇團以陸錦娟為首的演員,向戰士學習了刺殺技術後,演出的《瓊花》愈加出色。
1966年3月,飛鳴越劇團上演據同名川劇移植的革命現代劇《嘉陵怒濤》,陸錦娟主演。
1969年1月,各越劇團體在工、軍宣隊領導下,搞斗、批、改。上海越劇院和學館,被集中到交大分部學習。合作、少壯、春泥、青山、出新、東風、飛鳴等區屬越劇團,相繼下放到崇明縣各區五七幹校。
文革時期,飛鳴劇團一度改名為「向陽越劇團」,1971年正式解散。 1979年,虹口越劇團重組,由原「飛鳴」、「東風」越劇團部分人員組成。同年10月,定名為虹口越劇團,李明任團長。陸錦娟為該劇團的主要演員,於1980年初歸隊,在群眾影劇院演出大型神話劇《山河戀》 。
1980年2月16日,虹口越劇團在徐匯劇場演出《山河戀》,劇本由南薇、韓義等改編,導演南薇、鳳鳴,陸錦娟、朱惠芳主演,很受觀眾歡迎。尤其是其《送信》一折,陸設計之動作別具一格,風流而又雅緻,極為動人心魄。
1980年5月,虹口越劇團在上海共舞台演出《盤妻索妻》,陸錦娟飾梁玉書。
「由陸錦娟領銜演出傳統劇《盤妻索妻》,其時僅在共舞台上演日場,居然場場暴滿,連演兩個月上座率不衰,甚至出現通宵排隊購票、每人限購張數的熱潮,其受到觀眾的青睞程度於此可見。」
演出據芳華版本做了不同的處理,並不以尹派藝術規范為標准,而是獨辟蹊徑另有韻味,無論是唱腔中陸錦娟獨有的截然而止清雅別致的特色,還是其穩重硬朗清峻峭拔的演繹風格,均是別具一格,非常精到地刻畫了梁玉書的儒雅、溫存、正義、深情,如其洞房時幾次三番的欲走還留,賞月「猜心事」時別有特色的運籌帷幄,以及對娘子的無比寵溺和越劇中少見的親昵動作,塑造了一位獨具相府公子特色的冷麵柔情梁玉書形象,使原本完美而不太可能在現實中存在的「梁玉書」形象變得如同身旁人般地可親可近,故而有戲迷稱「陸錦娟令梁玉書的形象真實可信」。但因其動作設計,較為當時某些保守人士所反對,並遭到嚴厲批評,後因觀眾歡迎及個別同行之支持而不了了之。
1980年5月底,陸錦娟領銜之《盤妻索妻》在延安劇場連演三十場,後因疲勞過度和飲食不當而致病,請假未果,區文化課副科長令其隨團同去金山,陸錦娟遂抱病演出,歸後又在解放劇場堅持演出。
1980年7月1日,陸錦娟於解放劇場演出《盤妻索妻》,又有戲迷獻花,此前也一直有戲迷向陸錦娟獻花,群眾獻花事件被虹口區文化課副科長認為是不正之風,有人進而附和地提出相當荒謬的建議:要求團長做陸錦娟的工作,讓其向戲迷呼籲不要獻花。
1980年7月11日,陸錦娟因過度疲勞而失音,由備角尹美娣頂替其角色繼續演出,陸隨團壓陣。7月15日,陸錦娟病情好轉,要求演出,但被拒絕,後只允其演後半場。當晚,因劇團事先未與劇場講明陸只演後半場,也未能像原先一樣打出通告,再加演出前打幻燈,在陸錦娟名字上停留時間過長,尹美娣的名字一晃而過,使不少觀眾認為此場為陸錦娟主演,故而在尹美娣出場後,觀眾倍覺受騙而嘩然起鬨,在團長廣播說明情況後,劇場恢復平靜。
之後,陸錦娟被禁演。在戲迷和某些熱心同事支持下,陸錦娟向文匯報求助。文匯報於1980年12月5日頭版刊登《虹口區文化科個別負責人無視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強行剝奪越劇演員陸錦娟演戲權利》一文,並以記者調查附記的形式確證了陸先生文章的真實性。
1980年12月28日,文匯報在「讀者來信」一欄刊登了2封讀者來信,要求有關部門珍惜有藝術才華的演員,正確處理陸錦娟問題。 此後至1983年,未能找到陸錦娟之任何演出信息。
1983年,被閑置在家的陸錦娟受邀至舟山地區越劇團重演《盤妻索妻》一劇,並由電視台錄像拍攝。現有該劇之VCD,似為其唯一留存於世的戲曲影像資料。同年,李惠康又對《啼笑因緣》一劇進行加工,更名為《樊家樹與沈鳳喜》,由浙江舟山地區越劇團特邀陸錦娟飾樊家樹,再度演出,在杭、嘉、湖等地巡演,盛況依舊。此後至1986年,未能找到陸錦娟之任何演出資料。
1986年6月,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干預下,陸錦娟重新登台,在共舞台演出《盤妻索妻》,「觀眾踴躍,座無虛席,獻花觀眾絡繹不絕。音樂聲中大幕啟動,陸錦娟在幕後一聲『梁福梁寶,帶路!』引來滿堂紅彩。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觀看演出後,到後台熱烈祝賀:『你們劇團實力很強,大有希望。』」 有老戲迷稱,當時場面轟動,演出極受歡迎,曾出現在場觀眾們情緒激動而使演出不得不稍作停頓之事。另有當年觀看現場演出的戲迷的回憶:「戲院內觀眾情緒沸騰,叫好聲一片,蓋過陸老的聲音,我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看到的,特別使我終生難忘的情景:陸老謝幕,陸老眼淚都流出來了,觀眾都不走,全部在外面等陸老,人山人海,空前絕後。」上海文化藝術報亦存有《風雅小生陸錦娟》一文。 然而,此文中所稱將要重排之《啼笑因緣》,因種種緣故終究未能上演。之後,陸錦娟息影越劇舞台。 19世紀80年代,在陸錦娟先生演出《盤妻索妻》後,浙江嘉興市越劇團,浙江普陀越劇團紛紛按照其演出的《盤妻索妻》版本排演,浙江嘉興市越劇團為張薇主演(曾專程以學生的身份向陸先生求教此劇),浙江普陀越劇團為孟群亞主演(曾現場觀摩陸先生《盤妻索妻》演出,自學此劇),動作設計等均因襲陸先生演出版。
1982年4月,虹口越劇團青年演員尹美娣學習陸先生主演的《靈堂成親》,在群眾影劇院重演該劇。
1993年3月30日,上海東南虹口越劇團學習了原由陸先生主演的《靈堂成親》一劇,在大眾劇場獻演新戲《火燒鳳樓》。尹派新人肖晨曦飾演姜斌。
文革後, 另有松江越劇團排演《靈堂花燭》,劇情情節包括唱詞與飛鳴版《靈堂成親》極為接近。
2005年12月30日下午,工程師越友聯誼會在南京東路社區文化中心主辦「著名越劇演員陸錦娟與越友見面暨新年聯歡會」,請來了19世紀70年代虹口越劇團的當家小生陸錦娟先生,見面活動的氣氛十分熱烈,幾位老觀眾介紹了以前痴迷陸先生的往事,越劇戲友們演唱了一個又一個的越劇片段,同陸先生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2005年12月31日,網友「擁星」(又名wangpeifei)在「陸錦花藝術網」發帖,首次以網友發帖的形式,介紹了陸先生。
2007年,杭州黃龍越劇團主要小生演員翁賽鳳因欣賞陸先生1983年錄像的《盤妻索妻》,而照其錄像版本進行演出,恰逢陸先生的老戲迷,遂通過其介紹辛苦找尋到已退出越劇舞台多年的越劇名伶陸錦娟,由翁賽鳳和孟科娟等人屢次專程前往上海向其請教學習《盤妻索妻》一劇。
2008年1月11日,網友書生還是舊衣巾建立了網路「陸錦娟吧」,此為陸先生在互聯網上的第一個論壇;並於同年1月30日發布博文集《陸迷之痴心戲語》(後改為《錦迷之痴心戲語》),一度引發討論熱潮。
2008年2月10日11日,舟山小百花越劇團在舟山劇院上演《盤妻索妻》全劇,以「陸錦娟」為藝術指導,其編排動作因襲陸先生1983年演出版本,主演為吳秋萍、陳亞玉。
2008年3月22日,陸先生因事而到杭州,黃龍越劇團在杭州游覽景點黃龍洞進行《盤妻索妻》的匯報演出,由翁賽鳳主演《荷亭》一折,孟科娟與王杭娟演出《露真》一折,內含陸先生新設計的身段動作,非常妥帖地體現了陸版盤妻所塑造的梁玉書獨有的那種柔情酷少的形象,獲得當地觀眾的好評。演出結束後,由陸先生對演員的表演做了點評。
2008年4月23日,(原武漢越劇團團長戲曲學校校長)賀亮敏等人於上海白玉蘭劇場演出《情探-送王郎》,演出結束後晚上老一輩藝術家陸錦娟先生為她們演出成功擺宴王朝大酒店以示慶賀。
2009年9月11日,蘇州戲曲廣播「吳越傳音」節目應網友秋水點播,播放陸先生的《山河戀·送信》。
2010年1月29日,網友愛好此道願守貧開始梳理編輯網路陸錦娟詞條,並於2月2日始梳理編輯盤妻索妻詞條與飛鳴越劇團詞條,3月12日始梳理編輯虹口越劇團詞條,並以網路為基礎逐步整理陸先生演繹劇目,以窮盡一切可找尋到的報刊書籍與網路資源為標准,至2010年3月15日,陸錦娟詞條歷經40次修訂,飛鳴越劇團詞條歷經30次修訂,虹口越劇團歷經8次修訂,基本定型,被網路授予優質詞條稱號,成為網路上陸錦娟、飛鳴越劇團、虹口越劇團最詳盡的介紹文章,其內容被互動網路、SOSO網路全文轉載,其中陸錦娟詞條亦被SOSO網路認定為「優質」。
2010年2月24日,網友望盡tylu接手天涯陸錦娟吧的工作,這是陸先生在網路上的第2個論壇。該吧力求建成為陸先生最全的資料中心,除收錄網路所有與陸先生相關資料外,吧主還整理發布了「劇目簡介」系列精華貼,部分內容首次公布於網路。
2010年3月29日,網路陸錦娟俱樂部成立。天涯陸錦娟吧及俱樂部以陸先生VCD碟片為素材,出品「陸錦娟之盤妻索妻」、「陸錦娟之盤妻索妻唱段剪輯」、「陸錦娟之梁玉書唱腔集錦」三套視頻,上傳於土豆網。
2010年6月3日,陸錦娟俱樂部開辟官方網路空間。 6月5日,開辟「陸錦娟俱樂部吧」。之後又分別在新浪博客、網易博客、土豆空間設立宣傳點。該俱樂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訪問了原飛鳴越劇團陸錦娟先生的同事們,並且公布了大量珍貴史料。
2010年9月,《飛鳴越壇陸錦娟》一書。此書由俱樂部獨立負責,核心組成員集資、編輯、整理,所有資金來源於俱樂部會員的集資。此書收錄照片共計179張,其中陸先生照片175張照片(96張劇照,43張單人照,33張合照,報刊照片收錄3張)其他照片4張(陸先生之母、裘鳳山師父、李惠康先生、潘祖德先生);收錄戲單73份(文革前戲單65份,文革後戲單8份);文字約為99400字,腳注共計86條。該書此書創越劇類書籍之六最。
2010年12月8日中波846蘇州戲曲廣播「戲迷大舞台」欄目,對陸錦娟俱樂部進行了訪談。
2010年12月18日中波1197上海戲曲曲藝廣播越滬藝苑在「戲曲書架」欄目介紹了《飛鳴越壇陸錦娟》一書,並播放了浙江電台室內錄音選段「洞房悄悄靜幽幽」。
2012年9月30日,正逢中秋節,陸錦娟俱樂部發布《自成一家演盤妻 獨驚斯世擅風流·陸盤妻資料集》,其內容包括陸盤妻的細節賞析、唱腔賞析及對昔日歷史的回顧,並有八份附錄,分別為碟片操作說明,陸錦娟主演的舟山版盤妻全劇劇本和全劇曲譜,陸錦娟主演的虹口版盤妻布景草圖與劇照,《淺談「陸盤妻」中謝雲霞對梁玉書的愛與恨》一文,山河戀相關資料及錦迷之歌相關資料(曲譜及詞、曲賞析文),《長詩為陸先生錦娟作(第二版)》。碟片部分,由2張DVD(D9),2張CD組成,並將陸錦娟新設計的身段動作舞台地位等內容,製作成2份視頻文件,附於碟片之中。其中CD部分,包含了陸錦娟在盤妻索妻中所有唱段及伴奏。同時,陸錦娟俱樂部應學習、演出「陸盤妻」的演員及票友的需要,製作「陸盤妻」全劇伴奏,為一碟裝。
2015年2月7日上午9點,陸錦娟因病逝世,享年82歲,2月9日下午1點40分,陸錦娟遺體告別儀式於上海龍華殯儀館雲宵廳舉行。

⑹ 求越劇《婚姻曲》的簡譜和歌詞!!! 為我老爸找的,有哪位知道的,請告知啊,謝謝了!!!!!!!!!!

紅太陽 當空照
五星紅旗迎風飄
敲鑼打鼓連天響
秧歌蓮湘齊歡笑
婚姻法 有保障
自由平等樂逍遙
千年內枷鎖已打開
封建禮教如山倒
從前是父母之命不可違
媒妁之言毒如刀
門當戶對像買賣
葬送男女多多少
從來男子地位高
三妻四妾盡管討
童養媳更苦惱
做牛做馬苦操勞
小寡婦淚如潮
公婆埋怨人譏笑
憂憂鬱郁把青春誤
一生幸福斷送掉
紅太陽當容空照
五星紅旗迎風飄
敲鑼打鼓連天響
秧歌蓮湘齊歡笑
婚姻法 有保障
自由平等樂逍遙
千年枷鎖已打開
封建禮教如山倒

⑺ 哪裡有下載越劇婚姻法伴奏MP3

360的公共網盤裡面有,
帳號名:戲曲下載h
登陸密碼是6個8,後面加一個小寫a

⑻ 《新婚姻法》的內容

目前我國婚姻法沒有修改,現在公布的也就是網上說的比較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婚姻法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對婚姻法作出過兩次解釋,2011年8月12日公布的是婚姻法解釋(三)。後附該解釋(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法釋〔2011〕18號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5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對人民法院適用婚姻法的有關問題作出如下解釋:
第一條 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條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第三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
(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第五條 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六條 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七條 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遺棄等嚴重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的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益行為,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別程序要求變更監護關系;變更後的監護人代理無民事行為能力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九條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雙方因是否生育發生糾紛,致使感情確已破裂,一方請求離婚的,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應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五)項的規定處理。
第十條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第十一條 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並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第十三條 離婚時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領取養老保險金條件,另一方請求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養老保險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婚後以夫妻共同財產繳付養老保險費,離婚時一方主張將養老金賬戶中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個人實際繳付部分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 當事人達成的以登記離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協議離婚為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一方在離婚訴訟中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財產分割協議沒有生效,並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第十五條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作為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在繼承人之間尚未實際分割,起訴離婚時另一方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在繼承人之間實際分割遺產後另行起訴。
第十六條 夫妻之間訂立借款協議,以夫妻共同財產出借給一方從事個人經營活動或用於其他個人事務的,應視為雙方約定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離婚時可按照借款協議的約定處理。
第十七條 夫妻雙方均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過錯情形,一方或者雙方向對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八條 離婚後,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財產未處理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分割的,經審查該財產確屬離婚時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分割。
第十九條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准。

⑼ 越劇《新婚姻法》

應該是戚派代表作《婚姻曲》。
戚雅仙的原唱只有mp3,唱詞如下:
紅太陽,當空照,五星旗幟迎風飄,敲鑼打鼓連天響,秧歌蓮湘齊歡笑,婚姻法,有保障,自由平等樂逍遙,千年枷鎖已打開,封建禮教如山倒!從前是父母之命不可違,媒妁之言毒如刀,門當戶對像買賣,葬送男女多多少,從來男子地位高,三妻四妾盡管討;童養媳,更苦惱,做牛做馬苦操勞;小寡婦,淚如潮,公婆埋怨人譏笑,憂憂鬱郁把青春誤,一生幸福斷送掉。幾千年,害人的封建和禮教,婦女們受苦受難受煎熬,雖然是,也有姐妹來反抗,怎奈何,鐵鏈枷鎖固又牢。現在是父母之命不足道,媒妁之言已取消,青年男女兩相愛,美滿的婚姻樂陶陶,你模範,我功臣,勞動生產熱情高,夫妻同把公約訂,保家衛國心一條,男女互相要平等,重婚娶妾辦不到,一夫一妻過時光,你敬我愛不吵鬧。童養媳,臉露笑,掙斷鎖鏈出籠牢,買賣的婚姻不成立,自己的侶伴自己挑。小寡婦,喜眉梢,脫離黑暗見光亳,堂堂正正對象找,再把幸福來創造。幾千年頂頭大山已推倒,多虧那共產黨好領導,姐妹們,真正的翻身在今朝,同心合力把生產搞。紅太陽,當空照,五星旗幟迎風飄,敲鑼打鼓連天響,秧歌蓮湘齊歡笑。婚姻法,有保障,自由平等樂逍遙,千年枷鎖已打開,封建禮教如山倒!

⑽ 羅漢錢的越劇劇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江南農村青年李小晚和張艾艾相戀,互贈羅漢錢和小方戒為愛情表記,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長等人的反對。
艾艾母親小飛娥發現女兒所藏之羅漢錢,回憶起20年前自己與戀人保安相愛,後來被父母拆散強迫嫁給張木匠的經歷,恐女兒日後蹈娘覆轍,於是拒絕了媒婆的說親。村裡另一對男女青年小進與燕燕也在相戀,在舊習慣勢力包圍中,他們為爭取婚姻自由相互支持。燕燕主動上門對小飛娥為艾艾「說媒」,經勸說同意將艾艾許配給小晚,但因村長阻撓而未辦成婚姻登記。
兩個月後,《婚姻法》頒布,兩對戀人終於圓滿結合。
該劇在「回憶」、「相親」、「燕燕說媒」等場中,細致生動地描寫了小飛娥的內心痛苦和復雜的思想變化。劇中安排了鬧龍燈的場面,充滿鄉土氣息。 1953年春節,浙江越劇團二隊首次以男女合演形式公演於杭州勝利劇院,連滿41場。導演王瑗,技導沈傳錕,作曲周大風、盧炳容,舞美設計裘雲飛。王媛飾艾艾,壽衛生飾李小晚,王愛勤飾燕燕,何賢芬飾小進,吳劍芳飾小飛娥,田成效飾張木匠,姚水娟飾五嬸,方海如飾村長。
此劇初次以同調異腔方法解決男女同台演唱,自此開始建立男腔。樂隊增加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王媛演唱的「十五月亮滾滾圓」唱段廣為流傳,後又上演近百場,並於1955年5至6月赴上海大眾劇場演出,越劇男女合演反響強烈。

熱點內容
離婚協議約定子女結婚費用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7 14:07:42 瀏覽:944
上海法院法官違紀 發布:2025-05-17 13:56:03 瀏覽:700
三校名師講義刑法劉鳳科 發布:2025-05-17 13:51:53 瀏覽:8
行政法學的英語 發布:2025-05-17 13:16:20 瀏覽:983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 發布:2025-05-17 13:05:42 瀏覽:881
中國司法部健康打卡 發布:2025-05-17 13:05:37 瀏覽:148
民法機能 發布:2025-05-17 12:50:24 瀏覽:246
合同未約定遲延交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7 12:49:43 瀏覽:493
法治節目名稱 發布:2025-05-17 12:49:41 瀏覽:112
單位可以請法律顧問么 發布:2025-05-17 12:30:35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