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按中斷處理

經濟法按中斷處理

發布時間: 2022-05-26 23:22:24

1. CPA經濟法中的訴訟時效和保護時效

前者是指權利人來明知自己的權利自受到侵害,而超過2年或1年訴訟時效,仍然不行使法定權利,喪失勝訴權。

後者是指權利人在20年內還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超過20年訴訟時效,仍然不行使法定權利,喪失勝訴權。

因為,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是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開始。

如:借條中規定了還款日,那麼,債權人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就是還款日,因為,這時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自己可以行使債權。如果超過2年沒有中斷訴訟時效,導致其債務變成自然債務,喪失勝訴權,債務人可以以債權人超過訴訟時效,要求判決債權人敗訴。

如果借條中沒有規定還款日,那麼,在20年內債權人隨時都可以向債務人要求償還債務,並受法律的保護,當然,債權人向債務人提出償還要求的時候,2年的訴訟時效就開始起算了。債權人20年內都沒有中斷訴訟時效,也導致債務變成自然債務。

2. 經濟法中,「最長訴訟時效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的延長,但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等規定」。但在訴訟

這二段話是復從二方面表制達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並不矛盾.
1「最長訴訟時效可以適用訴訟時效的延長,但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等規定」中「最長訴訟時效不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中斷、中止」,說明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斷、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
2「在民法規定的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內,訴訟時效中止的持續時間沒有限制」表示在最長訴訟時效期間內,出現中止情況,訴訟時效就延續到中止情況結束後,補足規定的訴訟時效為止。也就是表示在訴訟時效期間出現中止情況,實際的訴訟時效允許超過最長訴訟時效。

3. 經濟法的問題

這個屬於訴訟時效而非除斥期間,訴訟時效是可變期間,有中止和中斷,例如你去要求其支付損害賠償或者去法院起訴,訴訟時效就中斷,應當重新起算;而除斥期間沒有中止和中斷,過完自然年的2年就失效了。此外,過了訴訟時效是失去了勝訴權,仍然有索要賠償的權利;而除斥期間經過了,則實體權利消滅,就沒有索要的權利了

4. 經濟法,訴訟時效中斷。B,C怎麼解釋c中丙欠乙10萬,還了8萬,其訴訟時效為什麼中斷。

cpa經濟法吧,輕一上有解釋的,關於連帶責任,代位訴訟很明白的
這個嚴格按照條文走就行了

5. 經濟法簡答題訴訟時效的中斷和中止的區別有哪些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6. 經濟法 導致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有哪些 簡答題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中,因發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中斷的事由消除後,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

(一)訴訟時效中斷的概念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已開始的訴訟時效因發生法定事由不再進行,並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喪失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40條確認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況和事由,「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適用條件

1.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實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其特點在於均是當事人有意識的行為,包括起訴、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出現即引起時效的中斷(具體事由後述)。

2.中斷訴訟時效的法定事由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任何階段均產生中斷的法律效力。而且訴訟時效中斷的次數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說,訴訟時效因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後,權利人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再次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3.從訴訟時效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從而法定事由發生之前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與重新計算的時效期間沒有關系,在此種意義上,民法學稱訴訟時效中斷為根本性障礙。

(三)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一)訴訟時效中斷的概念

訴訟時效中斷是指已開始的訴訟時效因發生法定事由不再進行,並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喪失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140條確認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況和事由,「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二)訴訟時效中斷的適用條件

1.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實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其特點在於均是當事人有意識的行為,包括起訴、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行為。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出現即引起時效的中斷(具體事由後述)。

2.中斷訴訟時效的法定事由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任何階段均產生中斷的法律效力。而且訴訟時效中斷的次數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說,訴訟時效因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後,權利人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再次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3.從訴訟時效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從而法定事由發生之前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與重新計算的時效期間沒有關系,在此種意義上,民法學稱訴訟時效中斷為根本性障礙。

(三)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根據民法通則第140條的規定,中斷訴訟時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訴訟(起訴)、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請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承諾)。這些事由區別於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都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而實施的行為。訴訟時效的目的是促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消除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從而訴訟時效進行的條件是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如果當事人通過實施這些行為,使權利義務關系重新明確,則訴訟時效已無繼續計算的意義,當然應予以中斷。

1.起訴。即權利人依訴訟程序主張權利,請求人民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起訴行為是權利人通過人民法院向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方式。故訴訟時效因此而中斷,並從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時重新起算。

2.請求。這里指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作出請求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這一行為是權利人在訴訟程序外向義務人行使請求權。改變了不行使請求權的狀態,故應中斷訴訟時效。

3.認諾。即義務人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直接向權利人作出同意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基於義務人認諾所承擔的義務,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重新得以明確,訴訟時效自此中斷,並即時重新起算。認諾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部分清償、請求延期給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擔保等。

7. 年《經濟法》備考知識點:訴訟時效的終止和中斷的區別

您好,
1、訴訟時效的中斷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進行中,因發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時效中斷的事由消除後,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起算。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有以下三種1.權利人提起訴訟2.權利人在訴訟外向義務人提出權利要3.義務人向權利人表示同意履行義務。
2、訴訟時效的中止
訴訟時效的中止是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產生而使權利人無法行使請求權,暫停計算訴訟時效期間。《民法通則》139條規定:「在訴訟時效進行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因不可抗拒力或其它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訴訟時效中止有以下條件:1.訴訟時效的中止必須是因法定事由而發生。這些法定事由包括兩大類: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災害、軍事行動等,都是當事人無法預見和克服的客觀情況;二是其他阻礙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情況。2.法定事由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始產生中止訴訟時效的效力。3.訴訟時效中止之前已經經過的期間與中止時效的事由消失之後繼續進行的期間合並計算。而中止的時間過程則不計入時效期間,為此,民法把時效中止視為訴訟時效完成的暫時性阻礙。
3.訴訟時效中斷與中止的區別
(1) 發生訴訟時效中止的事由是由於當事人主觀意志以外的情況,而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則取決於當事人的主觀意志即當事人行使權利或履行義務的意思表示或行為。
(2) 訴訟時效中止只能發生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而訴訟時效中斷則可發生在時效進行的整個期間。
(3) 訴訟時效中止是時效完成的暫時障礙,中止前已進行的時效期間仍然有效,待中止事由消除後時效繼續進行;而訴訟時效中斷則是時效完成的根本性障礙,中斷以前已進行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中斷以後重新起算,故中斷前後實際上是兩個訴訟時效。

8. 經濟法中止和中斷的區別

法律分析:經濟法訴訟時效的中止和中斷的區別在於中止的事由是由當事人主觀意志以外的情況,而中斷是取決於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的,而且中止只能發生在訴訟時效的最後六個月,中斷沒有限制時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條,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一)不可抗力;(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熱點內容
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5-16 11:52:03 瀏覽:605
38婦女節維權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6 11:36:35 瀏覽:297
財經法規題庫及答案解析 發布:2025-05-16 11:34:58 瀏覽:714
道德缺失的表現 發布:2025-05-16 11:34:15 瀏覽:897
貴州民族大學2018年法律碩士 發布:2025-05-16 11:32:48 瀏覽:18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16 11:31:00 瀏覽:598
勞動合同法有關員工離職 發布:2025-05-16 11:16:20 瀏覽:253
新刑事訴訟法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的規定 發布:2025-05-16 11:00:52 瀏覽:83
台灣勞動法資遣費 發布:2025-05-16 11:00:46 瀏覽:166
會計基礎與財經法規 發布:2025-05-16 10:51:50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