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法概念
㈠ 社會法的性質是什麼
社會法是彌補私法和市場經濟不足的新的法律體系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論》 第二條 調整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㈡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㈢ 社會法的概念和體系
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在概念上沒有本質或必然的聯系。
●其中分析法學派是以「權威性」制定作為定義法的首要因素。
●社會法學派以「社會實效」作為定義法的首要要素,要求規則在社會中實效有效。
非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內容的正確性(即道德)是法的必要因素。
●其中自然法學派認為,內容的正確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
●「第三條道路」主張,內容的正確性、權威性制定、社會實效是法概念的構成要素。
馬克思主義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的行為規范。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社會性,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最根本的社會因素
論述題
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以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對中國法治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答題參考
分析主義法學派認為,「權威性制定」為法的首要因素,對於中國的法治建設一定要堅持「奉法為尊」的精神,遵從法律、守護法律。
社會主義法學派認為,「社會實效」為法的首要因素,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注重社會實效,關注人民生活,保障其權利。
自然法學派認為,內容正確性是法概念的唯一要素。在法治建設中,我們要推崇善法,制定良法,提升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同感。
馬克思主義法學派認為,法是有國家制定或認可實施的,具有正式的、官方的行為規范,法的本質屬性最終體現為社會性,而物質生活條件是最根本的社會伊蘇
㈣ 社會法包括哪些法律
社會法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規定內容:
1、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3、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4、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5、實施的其餘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基本概念是什麼
法律分析:基本概念是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保障公民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此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它是據以制定其他法的法律基礎。從階級實質來看,現代憲法基本上分為資產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這兩大類型。我國的憲法為社會主義憲法。憲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資產階級憲法體現出資產階級的民主,社會主義憲法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民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㈥ 社會法屬於民法嗎
法律分析:首先社會法不是一個法律部門,與經濟法和民法不能相提並論,社會法是一個法理概念。因為法律發展到今天,一些法律當中兼備法定強制(公法)和自由約定(私法)的色彩,學界把這類法律統稱為社會法。社會法是中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㈦ 國家對社會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維護的法是社會法嗎
社會法是由大陸法系法學家提出來區別於傳統公法和私法概念的一個法域,主要著眼於解決一些特定的社會性問題。
我國現行的社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您所描述的類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它屬於刑事訴訟的特別法,規范和約束國家公權力行使是公法,不是社會法。
㈧ 請問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哪些屬於社會法
勞動合同法屬於社會法。
參考資料:
已經頒布的社會法法律法規(18件)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
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1981年)
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2006年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2001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年,2005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2年)
8.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年)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2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7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7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2010年)
㈨ 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如何理解社會法
【法律分析】
社會法是旨在保障社會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權益的法律,又稱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它包括以下規范性法律文件:《勞動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上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法》等
我國最高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它對社會法的理解態度大都會體現在頒布的法律文件中,可以透過不斷頒布的法律,最高立法機關對各個社會領域都進行了法律上的保障,從工人退休、退職到婦女權益、職業病等等。
【法律依據】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1978年)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1981年)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2006年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2001年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年,2005年修正)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2年)
8.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年)
9.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年)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001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7年)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7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2010年)
㈩ 社會法是調整什麼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法律分析】
社會法,是指規范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社會組織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現行有效的法律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關勞動關系、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安全生產法等。二是有關特殊社會群體權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如殘疾人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三是有關社會組織和相關活動方面的法律,如工會法、紅十字會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慈善法、公益事業捐贈法等。社會法是旨在保障社會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權益的法律,又稱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