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與會計的關系
Ⅰ 完成合同法的完成合同法的會計處理
舉例說明如下:C建築公司承建一項工程,施工期3年,有關資料為:
完工百分比法下的有關數據計算如下:
現列示完成合同法和完工百分比法下的會計處理如下:
完成合同法完工百分比法
1998年
1、記錄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900000900000
貸:應付工資、庫存材料等900000900000
2、記錄開出賬單結算款
借:應收賬款800000800000
貸:工程結算800000800000
3、記錄收到工程款
借:銀行存款600000600000
貸:應收賬款600000600000
4、確認合同收入和費用
借:主營業務成本900000
工程施工--毛利(無分錄)3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999年
1、記錄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14680001468000
貸:應付工資、庫存材料等14680001468000
2、記錄開出賬單結算款
借:應收賬款14000001400000
貸:工程結算14000001400000
3、記錄收到工程款
借:銀行存款13000001300000
貸:應收賬款13000001300000
4、確認合同收入和費用
借:主營業務成本1468000
貸:工程施工--毛得(無分錄)108000
主營業務收入1360000
2000年
1、記錄實際發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11320001132000
貸:應付工資、庫存材料等11320001132000
2、記錄開出賬單結算款
借:應收賬款18000001800000
貸:工程結算18000001800000
3、記錄收到工程款
借:銀行存款21000002100000
貸:應收賬款21000002100000
4、確認合同收入和費用
借:主營業務成本35000001132000
工程施工--毛利500000308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40000001440000
5、結清工程施工和工程結算賬戶
借:工程結算40000004000000
貸:工程施工40000004000000
完工百分比法下,此項建造工程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列示如下:
資產負債表(部分)
19981999
流動資產
應收賬款200000300000
存貨:
工程施工1200000 2560000
減:工程結算8000002200000
已完工尚未結算款400000360000
Ⅱ 合同法在會計實踐中的作用
您好,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對於合同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提版高。合同所具有的對於經濟業務權的先導作用,使得合同管理成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內部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許多單位尤其是規模較大的單位都設立了專門的合同管理機構或配備了專職或兼職的合同管理人員。我國有關法律法規也把合同管理作為單位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對其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如《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規定,企業法律事務機構(指法律顧問機構)履行管理、審核企業合同,參加重大合同的談判和起草工作的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Ⅲ 合同法跟會計有什麼關聯
公司產品往來一般要按合同約定價格來交易,工人工資也有合同制約,能和會計無關?
Ⅳ 《會計准則》與《合同法》對租賃的幾種劃分
依據《合同法》上文對租賃合同和融資資租賃合同的定義,不難看出,合同法上的租賃和融資租賃至少存在以下區別:
1、租賃僅涉及出租人和承租人兩方當事人,而融資租賃涉及出租人、承租人和出賣人三方當事人。
2、租賃僅涉及法律規定的租賃合同這一類有名合同,而融資租賃涉及法律規定的融資租賃合同和買賣合同這兩類有名合同。
3、租賃涉及的租貨物的所有權在整個租賃過程中(包括租賃前、租賃期間和租賃後)自始至終都確定歸出租人,而融資租賃涉及的租賃物的所有權雖然在租賃期結束前確定歸出租人,但是在租賃期結束後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屬需要依據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約定,至於約定的時間,可以在租賃期結束前的任何時候,包括租賃開始日之前、租賃開始日和租賃期間。不過,如果出租人和承租人對租賃期結束後的所有權歸屬沒有約定,那麼,依據《合同法》第250條的規定,「出租人和承租人可以約定租賃期間屆滿租賃物的歸屬。對租賃物的歸屬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
4、租賃關系中,承租人無權選擇租賃物的出賣人,而融資租賃關系中,承租人對租賃物的出賣人有選擇權。
二、《會計准則》及相關解釋、講解對租賃的劃分
《會計准則》第2 章對租賃進行了劃分。依據《會計准則》第2章第4條第1款規定:「承租人和出租人應當在租賃開始日將租賃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據此,租賃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會計准則》第2章第6條規定了融資租賃的認定標准,即「符合下列一項或數項標準的,應當認定為融資租賃:
( 一)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購買租賃資產的選擇權,所訂立的購買價款預計將遠低於行使選擇權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而在租賃開始日就可以合理確定承租人將會行使這些選擇權。
(三)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但租賃期占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
(五)租賃資產性前特殊,如果不作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會計准則》第2章第10條規定,經營租賃是指除融資租賃以外的其他租賃。經營租賃中,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最終不轉移給承租人,租賃視界期屆滿後,承租人可以選擇退租或續租,但是不享有優惠購買選擇權。對此,2006年10月30日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應用指南(下載)第2條第2款明確釋明:經營租賃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租賃期屆滿後,承租人有退租或續租的選擇權,而不存在優惠購買選擇權。
三、融資租賃、租賃、經營租賃、經營性融資租賃和融資性融資租賃的關系
《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不等於《會計准則》規定的融資租賃,《合同法》規定的租賃不等於《會計准則》規定的經營租賃,經營性融資租賃也不等於經營租賃。《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的范圍大於《會計准則》規定的融資租賃的范圍,也就是說,《會計准則》規定的部分經營租賃屬於《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據此,經營性融資租賃的范圍小於《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因為《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還包括《合同法》定義的全部租賃。
融資性融資租賃等於《會計准則》定義的融資租賃。融資性融資租賃的范圍小於《合同法》定義的融資租賃的范圍。實際上,經營性融資租賃和融資性融資租賃是依據《會計准則》有關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劃分對《合同法》定義的融資租賃的劃分。據此, 明顯可以獲知,《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的范圍要大於《合同法》定義的租賃的范圍,也就是說,《會計准則》規定的部分經營租賃是《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即經營性融資租賃。依據《合同法》簽訂的租賃合同只能按《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進行會計處理。但是,依據《合同法》簽訂的融資租賃合間,既可以按《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進行會計處理,也可以按《會計准則》定義的融資租賃進行會計處理,具體應當依據出租人和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約定。
《合同法》定義的租賃、融資租賃,《會計准則》定義的經營租賃、融資租賃,以及依據《會計准則》有關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劃分對《合同法》定義的融資租賃劃分出來的經營性融資租賃和融資性融資租賃,功能和風險防範點等都是不同的。例如,租賃、經營租賃和經營性融資租賃具有表外融資功能,而《會計准則》定義的融資租賃,即融資性融資租賃,不具有表外融資功能。
Ⅳ 法與會計的關系
會計與法律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各個相關法律方面:
(一)會計法與財政法的關系。
財政法是國家為調整財政關系而制定的法律規范。
所謂財政關系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在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形成的,以國家為主休的分配關系。
它產生並貫穿於國家財政活動之中,具體表現為預算關系、稅收關系、企業財務關系以及預算外資金和財政監督方面的關系。財政法與會計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財政法調整的財政關系和會計法調整的會計關系都是通過財務關系連接和滲透的。財政關系中包括企業財務收支的分配與調度關系,而會計關系中包括企業財務收支的核算與管理關系。財政法與會計法調整的對象相互依存、互為條件。
財政關系是以國民經濟總體活動為對象,而會計關系則是以國民經濟具體經濟活動為對象。由於總體活動是由微觀個別活動構成的,其總量組成及其變化最終取決於微觀中的個量積聚及其變化。
二者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既決定了財政關系只有通過會計關系才能實現,又決定了會計關系的處理必須按財政關系的要求來進行。當然,會計法與財政法是有一定區別的。
具體說,一是具體調整對象不同。財政法調整的是財政關系,而會計法調整的是會計關系。
二是法律關系的內涵不同。會計關系是基層組織發生的微觀經濟管理關系,而財政關系是較高層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
三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財政法律關系主體一方始終是代表國家的各級財政機關,財政機關單方面的意願可以產生、變更或終止財政法律關系。而會計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不固定性,有時一方是國家管理機關,一方是社會經濟組織,有時雙方都是社會組織。
四是調整原則不同。財政法通常採取「無償」原則,法律關系的內容基本是一種縱向的分配與再分配關系,著眼於宏觀經濟分配。
而會計法則採取「有償」與「無償」有機結合的原則,法律關系所涉及內容既有國家與集體利益,也有個人利益;既有縱向方面,也有橫向方面;既著眼於微觀領域,也涉獵宏觀經濟調控。
(二)會計法與審計法的關系。
審計法是調整審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所謂審計關系,是指審計機關及其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財政財務收支活動實行審計監督,在採取一切必要的審計手段過程中所發生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審計就是審查會計。
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工作方法,審計都源於會計。因此,會計與審計關系密切,聯系廣泛。從法律角度看,會計法調整的會計關系和審計法調整的審計關系都包含著一種監督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是由會計活動引起的。
審計關系如果離開會計關系就不復存在,而會計關系的實現也往往要藉助於審計關系。當然,會計法與審計法是有區別的。審計關系是一種廣泛的經濟監督關系,不僅包括對會計活動監督,而且包括對其它有關經濟活動的監督。
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始終是國家各級審計機關或部門或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而會計法律關系的主體則不一定,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會計法堅持真實性和統一性原則。而審計法則強調其權威性和獨立性原則。
會計和審計雖然都具有監督作用和職能,但會計監督基本上屬於部門、單位內部的監督,而審計監督則屬於更高層次的經濟監督。
(三)會計法與金融法的關系。
金融法是調整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指在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中各主體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
金融法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金融法是指銀行法,廣義的金融法除包括銀行法外,還包括其它與金融活動有關的法律,如貨幣法、票據法、證券法、信託法、保險法、擔保法等。會計法調整的會計關系和金融法調整的金融關系,都是以貨幣資金的運動為主要內容的。
會計法律關系和金融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具有一致性,二者往往通過貨幣資金的運動而銜接。但是,會計法屬於基本經濟法范疇,而金融法屬於部門經濟法規。金融法律關系基本上是橫向的平等關系,而會計法律關系則縱橫都有。
金融法有其獨有的法律原則,即統一平等、歸口管理原則,按計劃發放貸款與擇優扶持原則,物資保證原則,按期歸還、收取利息的原則,以及財政、物資、外匯綜合平衡原則等。
會計法注重於如實反映原則和效益均衡原則等。
(四)會計法與統計法的關系。
統計法是調整統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統計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國家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統計時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具體指統計調查、分析和提供統計資料的統計管理關系和統計指標的統計監督關系。
會計和統計二者都主要是從數量和價值方面反應和監督經濟活動情況,為經濟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主要是數據資料),共同遵循真實性、統一性、政策性、群眾性、獨立性等原則。會計與統計在工作中往往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統計要藉助於會計核算資料,而會計也需要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活動實施控制與考核。
會計法與統計法又有區別。統計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始終是國家各級統計機關,而會計法律關系的主體則具有不固定性。
統計法律關系的客體具有廣泛性,幾乎包括所有的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而會計法律關系涉及的范圍要相對窄一些。統計法律關系的內容具有規范性,即主體的統計行為必須依照統計法律規范進行,具有無償性。而會計法律關系則是無償與有償的有機結合。
Ⅵ 合同法在中級會計的第幾張
「合同法」是中級會計經濟法第五章的知識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是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99年3月15日通過,於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同時廢止。
合同的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Ⅶ 合同法的原則與會計基本原則的關系
合同的定義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平等主體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合同的締結和履行過程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合同雙方是平等的法律關系,而《合同法》就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的法律。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有一些協議也是以合同名義出現的,但事實上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並不平等,這種合同不屬於《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也不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比如:單位內部的管理制度、內部承包責任制合同、行政機關的命令、具有行政指令色彩的合同等。
合同的基本原則
合同的基本原則是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雙方應當共同遵循的原則。合同除應遵循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外,還具有其特有的原則,主要是:自願、等價有償、協商一致這三個原則。
1、自願原則,即合同自由原則,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1)締約自由,就是任何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和他人簽定合同;(2)選擇對方當事人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決定和什麼人締結合同,不和什麼人締結合同;(3)合同內容自由,就是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合同的具體內容;(4)設定變更和解除合同條件的自由;(5)訂立合同方式自由,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自由選擇合同的形式,包括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2、等價有償原則,即一方所承擔的義務需要另一方給付對價。雙方的這種給付在客觀上雖然在金錢上不一定是等值的,但卻應當是一方主觀上願以自己的給付換取對方的給付,這就是等價有償原則的體現。
3、協商一致原則,即合同是雙方進行充分協商後的結果,只有雙方意思一致,才可能簽訂合同。《合同法》規定雙方就合同主要條款協商一致,合同就成立。但是,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雙方簽約的時候,應做到全部條款的協商一致,這樣才能減少糾紛的發生。另外,合同的條款要明確具體,並且應像工藝流程、施工工藝一樣具有操作性。
合同的內容以及簽定合同應注意的事項
合同的主要內容一般應包括以下條款:
1、當事人的名稱(或姓名)、住所
(1)簽定合同應注意: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一定要准確,要用全稱。當事人是個人的,應寫明:姓名全稱、性別、住址、出生年月日、工作單位及職業、聯系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內容。當事人是單位的,應寫明:單位全稱、注冊地址、辦公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聯系方式等。詳細寫明當事人的情況,關繫到區分合同的當事人是誰以及在發生訴訟時判斷對方是不是與你簽定合同一方,誰有資格參與到訴訟或糾紛當中。
簽合同時,如果對方是法人的,應當對對方的營業執照進行核對,看是否一致。同時,還應到工商局核實一下,看對方是否真實並是否經過了年檢,有無變更、歇業或吊銷營業執照的情況等。如果對方當事人是個人,應核對其身份證。應注意把營業執照、身份證的復印件附在所簽定的合同後邊備查。
當事人的地址也要寫准確,這關繫到發生訴訟時哪個法院具有案件的管轄權問題。
(2)合同中的具體經辦人、授權代表或項目經理的問題
在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基本是由具體經辦人、授權代表或項目經理來實際辦理的,因此,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經辦人要簽署許多文件。但是,一旦發生糾紛或經辦人離開對方單位,而對方單位又拒絕對經辦人簽署的文件予以認可,那麼這些文件的效力將發生爭議。為避免上述情況,建議:簽合同時加上一條:本合同的具體經辦人是某某某、男/女、經辦人的簽字樣本是:......。該經辦人在履行本合同過程中,有權代表本公司簽署文件,該簽署具有法律效力。
2、合同的標的
合同的標的是指:雙方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簡單地說就是雙方要做一件什麼事情。在合同中要把標的物的情況寫清楚。如要加工某個產品,就要寫清楚產品的名稱、規格、外觀尺寸、顏色、光潔度以及內在的技術要求等。除了使用文字說明以外,有些還需要精確、清楚的圖紙來表達。不同的合同,其標的物的情況不同,有的是加工產品,有的是建設工程,還有的是合資建立一個企業。無論簽定合同是要做什麼,一定要把該標的物的情況詳細說明;二要對與標的物有關的權利歸屬和權利限制了解清楚;三要了解履行本合同所必需的批准文件對方是否已經取得。比如雙方簽定了合同,合同中約定一方要在對方的土地上合作建立企業,這時就要看對方對該土地上是否擁有合法的使用權,要驗證有關證照、發票
,還要核實標的物上有無設置抵押、擔保等權利。總之,盡量在簽定合同的時候弄清標的物的真實情況,並清楚地寫在合同中
Ⅷ 合同法 會計 離職 交接
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提出離職申請滿一個月就可以自動離內職。關於交接,為防後患(容你公司以你不進行交接造成損失對你提出起訴),你要提交離職交接申請。但是前提是你的這些申請都可以提供相應證據證明你確實提交,例如通過郵政郵寄的方式的郵寄存根。所有證據保存好,為了保護自己,為了避免麻煩。
這些都做全了,過一個月你就可以自動離職。
ps:如果你們單位由於你的上述做法而採取剋扣工資的做法,你可以就此事向勞動仲裁部門提出申訴。如果他不給你轉移檔案或者保險關系手續,你可以去勞動監察部門投訴。離職時你單位需要給你出示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書,不出具的事也可以去監察投訴。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祝你順利。
Ⅸ 當會計需要學習合同法嗎
學的知識越多對工作越有利,考取會計證書的時候是要學習經濟法的,而經濟法中也會提到合同法,所以還是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