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有名法律關系

合同法有名法律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5-28 14:44:25

⑴ 什麼是合同法律關系,如何從合同的法律關系來審查合同

一、什麼是合同法律關系
合同法律關系指由合同法律規范調整的當事人在民事流轉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怎麼從合同法律關系來審查合同
從合同法律關系來審查合同首先應明確合同法律關系是指當事人因合同的訂立、變更或消滅所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它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要素組成。而審查合同主體是審查合同的基礎。合同的主體即合同的當事人,他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一)自然人
自然人包括中國公民以及在中國從事民事活動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民法通則》將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作為公民特殊形態而納入到自然人中。但個體工商戶具有依法登記核準的字型大小,並以該字型大小對外交往,也可歸到其他組織中。
在審查合同時,自然人做為合同主體的,就要審查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否適當。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自己訂立合同,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訂立合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自己訂立合同;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訂立與行為能力相適應的合同。《民法通則》第九至十三條對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合同法》第九條和第四十七條又近一步規定了自然人的行為能力的問題。
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除了審查他們具有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外,還要審查他或他們是否具備農村承包經營的能力和合夥人的資格。
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要根據其所屬國或居住國的具體法律規定和行為地國的法律規定,審查其行為能力的效力。
(二)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又可以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企業法人訂立合同的情況比較普遍。下面僅以企業法人為例來說明。
企業法人作為合同當事人所涉及的以下幾個問題著重予以審查:
1、企業法人超營業范圍的合同效力問題。
企業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取決於其經營范圍,超越經營范圍的行為就是無權利能力和無行為能力的行為,由此訂立的合同是否當然地無效呢?根據最高人法院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而認定無效。但是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審查超營業范圍的合同要重視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當事人在合同中不違反法律規定,又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
2、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員超職權范圍訂立的合同問題。
企業法人在對外訂立合同時,由其法定代表人、工作人員或其他代理人代理其訂立合同。《民法通則》第63條至第68條對代理行為作出規定。《合同法》第48條、第49條、第50條對代表人和代理人的越權代理的效力作出了具體規定。法定代表人或者工作人員超越代理權范圍訂立合同的,除相對人知道越權的事實外,仍然由企業法人承擔責任;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訂立合同,除企業法人追認或者構成表見代理外,由代理人自負其責。
3、企業法人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
具有企業法人條件的企業應以該企業所有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有限責任。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以外,不能追究其他法人的連帶責任。
確定法人的條件,原則上應依工商登記為准。但雖經登記確不具備法人條件的企業,由其開辦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法人注冊登記時,投資不足的,且企業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在審理案件中,應判令投資方補足其投資用以清償債務。注冊資金不實的,由開辦單位在注冊資金不實的范圍內承擔責任。核准登記後,開辦單位,投資人或其他人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避免責任的,應依法追回。明確了上述問題在起訴時有利於明確被告及其訴訟請求范圍。
4、涉及企業法人、工作人員犯罪的合同責任承擔問題。
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進行經濟犯罪的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除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外,企業法人應承擔賠償責任。但他人明知企業法人的工作人員利用其職務之便進行違法犯罪而與之來往的除外。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合同的種類主要有幾 種

中國《合同法》分則部分規定了十五類有名合同
基本合同類型,分別是:買賣合專同、屬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及居間合同;
《合同法》又規定具體合同的類型如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憑樣另買賣合同、試用買賣合同,都屬於買賣合同中特殊類型,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勘察,設計合同和施工合同,是建設合同中的具體類型,這些具體合同類型也屬有名合同。
《擔保法》規定的保證合同,抵押合同和質押合同等。

⑶ 合同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於合同的司法解釋有以下幾條:
1、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存在爭議,人民法院能夠確定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標的和數量的,一般應當認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對合同欠缺的規定以外的其他內容,當事人達不成協議的,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關規定予以確定;
2、當事人未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從事的民事行為能夠推定雙方有訂立合同意願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的「其他形式」訂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3、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懸賞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情形的除外。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應當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在合同書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與簽字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百六十六條 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依據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爭議條款的含義。
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相關條款、性質、目的以及誠信原則等予以解釋。第四百六十七條 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本編通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適用本編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合同的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⑷ 合同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合同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是(平階一一平等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擴展:

勞動合同回法原本應答該是勞動法的下位法,應該由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但當時發生了黑磚窯事件,導致該法上了人大全會並審議通過,結果是這部法的位階就與勞動法平級,且後法優先於前法。
但勞動法並未廢止,很多條款仍然在執行,比如加班工資制度就是勞動法上有,勞動合同法上沒有的。
說《勞動法》2008年1月1日前使用不準確,准確的描述是兩法規定不一致的條款,2008年1月1日前按勞動法執行,2008年1月1日後按勞動合同法執行。供參考

⑸ 合同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⑹ 什麼是合同法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⑺ 合同法調整哪些法律關系

不受合同法調整的主要關系類型
1)有關身份關系的合同
如婚姻合同(婚約)適用內《婚容姻法》、收養合同適用《收養法》等專門法。
2)有關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的行政合同
例如政府特許經營合同、公務委託合同(如稅款代扣合同即是)、公益捐贈合同、行政獎勵合同、行政徵用補償合同等。
3)勞動合同
4)政府間協議

⑻ 《合同法》的法律特徵

合同,又稱契約,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某種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專。《合同法》中所指的屬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而屬於民事法律領域的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以及其他法律性質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憑借行政權力、經濟實力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合同是多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合同的主體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同的成立是各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

3)合同是從法律上明確當事人間特定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文件。合同的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實現當事人特定的經濟目的。

⑼ 合同法是什麼

什麼是合同?什麼是合同法?合同又稱契約,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某種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解除、終止、違約責任等合同關系。下面找法網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一、什麼是合同?

合同一旦簽訂就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經理人在簽訂合同時,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合同,合同有怎樣的法律特徵,合同應具備哪些條款才能產生法律自效力。

合同又稱契約,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某種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在合同概念之下,可以容納財產、身份、行政、勞動等不同性質的多種法律關系。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而同屬民事法律領域的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以及其他法律性質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

2、合同是多方當事人的法律行為。

3、合同是從法律上明確當事人間特定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文件。

4、合同是具有相應法律效力的協議。合同依法成立、發生法律效益之後,當事人各方都必須全面正確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要依法承擔違約責任。對方當事人可通過訴訟、仲裁,請求強制違約方履行義務,追究其違約法律責任

二、什麼是合同法?

1、合同法的特徵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解除、終止、違約責任等合同關系。

合同法具有以下特徵:

(1)合同法強調主體平等、自願協商、等價有償的原則。這些原則是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

(2)合同法貫徹契約自由的原則。在合同法中,主要是通過任意性法律規范調整合同關系。政府對當事人通過合同關系進行的經濟活動的干預,被嚴格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3)合同法從動態的角度為當事人提供財產關系的法律保護。合同法調整商品交換關系,即調整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我國的合同立法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由計劃經濟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開始的。繼《民法通則》為調整合同關系作了原則性規定外,還先後頒布了《經濟合同法》(1981年頒布,1993年作了修改)、《深圳經濟合同法》(1985年)和《技術合同法》(1987年),以及大量單行法規和條例。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培育和發展。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並於1999年10月1日施行。

2、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合同法的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合同法制度和規范之中的根本准則,是指導合同立法、合同司法和進行合同活動的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行為准則。概括起來看,我國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有:

(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當事人,在權利義務對等的基礎上,經充分協商達成一致,以實現互利互惠的經濟利益目的的原則。當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合同法》第3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等;三是合同當事人應當協商一致,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更不得以強迫、脅迫等手段簽訂合同;四是合同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2)自願原則。合同自願原則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自願原則體現了民事活動的基本特徵,是民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的特有的原則。民事活動除了法律強制性的規定以外,一律由當事人自願約定。《合同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

自願原則貫穿於合同活動的全過程:第一,訂不訂合同,由合同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決定;第二,與誰訂立合同,由當事人自己選擇對方當事人;第三,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在不違法的情況下自願約定;第四•,當事人可以協議變更合同內容;第五,當事人可以協議解除合同;第六,當事人可以約定違約責任,在發生爭議時,可以自主地選擇解決爭議的方式;第七,當事人有權對合同的形式如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公證形式等做出選擇。

(3)公平原則。根據《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要求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要公平合理,要大體上平衡,強調一方給付與對方給付之間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負擔和風險的合理分配。一是要求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要根據公平原則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得濫用權利、不得欺詐、不得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合謀;二是根據公平原則確定風險的合理分配;三是根據公平原則,確定違約責任。

(4)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應當誠實守信,善意地行使權力、履行義務,不得有欺詐等惡意行為。在法律、合同未作規定或規定不清的情況下,要依據誠實信用原則來解釋法律和合同,來平衡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

(5)合法原則。《合同法》第7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

⑽ 簡述合同法律關系三要素

它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要素組成。

主體:參加合同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客體: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包括行為,物,財產,智力成果。

內容:合同法律關系的內容,即是合同主要條款所規范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拓展資料

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律關系指由合同法律規范調整的當事人在民事流轉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1、權利

權利,是指權利主體依據法律規定和約定,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某種行為,同時要求義務主體做出某種行為或者不得做出某種行為,以實現合法權益。當權利受到侵犯時,法律將予以保護。權利主體不能以實現自己的權利為目的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或侵犯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一方面,權利受到國家保護,如果一個人的權利因他人干涉而無法實現或受到了他人的侵害時,可以請求國家協助實現其權利或保護其權利;另一方面,權利是有行為界限的,超出法律規定,非分的或過分的要求就是不合法的或不被視為合法的權利。

2、義務

義務,是指義務主體依據法律規定和權利主體的合法要求,必須做出某種行為或不得做出某種行為,以保證權利主體實現其權益,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一方面,義務人履行義務是權利人享有權利的保障,所以,法律規范都針對保障權利人的權利規定了具體的法律義務。

尤其是強制性規范,更是側重了對義務的規定,而不是對權利的規定。另一方面,法律義務對義務人來說是必須履行的,如果不履行,國家就要依法強制執行,因不履行造成後果的,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景陽說道德經 發布:2025-05-15 19:05:25 瀏覽:901
海口勞動法底薪是多少 發布:2025-05-15 18:59:49 瀏覽:27
法律知識網路課答案百度 發布:2025-05-15 18:49:47 瀏覽:505
2016法律援助志願者 發布:2025-05-15 18:33:20 瀏覽:690
2014年勞動合同法解讀 發布:2025-05-15 18:17:36 瀏覽:389
刑法槍斃 發布:2025-05-15 18:06:59 瀏覽:495
法院聘用製法警 發布:2025-05-15 18:01:11 瀏覽:948
考試作弊的刑法 發布:2025-05-15 18:00:37 瀏覽:988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屬於 發布:2025-05-15 17:59:52 瀏覽:37
經濟法基礎第一章第一節講義 發布:2025-05-15 17:54:33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