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何處來社會與法
Ⅰ 哲學, 我是誰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你就是你。你從父母處來。你往人都要去的那個地方去。
Ⅱ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將要到何處去」
我是我,我又非我.多讀佛經,也許會給你答案.
還有塵歸塵,土歸土.人從土生,還歸土去.
記得當年有首很流行的小詩:
青春是北極的霞光,
愛情是美麗的花朵,
家庭是短暫的歡樂,
墳墓是永久的故鄉.
呵呵.
Ⅲ 我們從哪來我們為什麼要來我們將去往何處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劃分,未必能和實際情況完美地貼合,但幫助我們來理解人格的構成卻非常有效的。
本我是身體層面的,代表我們的原始本能,無論是對食物、車子、房子、異性、孩子的需求都在其中。本我在一般情況下都被描述為「潛意識」,一切的感情和慾望都從潛意識流淌出來。
自我是精神層面的,代表我們的思維,一般通過語言和想像工作,現在在思考怎麼寫這篇文章的是我的「自我」,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是你的「自我」。所有的理性都依賴於自我的思維、想像和分析。自我在一般情況下就是我們的「意識」。
超我是信仰層面的,代表我們的靈魂。每個人的信仰不同,有信神的、有信馬列的,廣義的來說道德、法律、科學、愛情、親情都可以被當成信仰,人道主義、民主主義等亦然。本我和自我的升華引導出了超我,所謂升華就是一定程度上不再將自我和本我作為最高的價值,而是將自我之外的或包括自我在內的某種存在作為最高價值。
我們要著重探討的是,如何將超我提高到最高的層次。無疑的,我們必須受到來自本我的自私羈絆,也必須突破來自本我的思維極限。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不是身體的奴隸而是身體的主人。身體是我們存在的前提而決不是我們存在的目的,否則我們就將自己動物化了,是勿庸置疑的墮落。如果活著就是吃遍所有的美食,看過所有的美景,聽過所有的美樂,睡過所有的美人,那麼我們只是一個可憐的仆從而已,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仆從。
其次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的思維不是萬能的,無論是推理的前提的不確定性和缺乏,還是推理的方法局限和落後,從某一時間點來看我們只能得到數量十分有限的正確知識和正確判斷。所以,如果我們迷信自己的智力,流露出理性主義者的狂妄和自大,將自己的意識當成最偉大的存在,我們將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或許我們有機會慢慢了解所有的真理,但問題在於我們的身體會衰老、死亡,我們的自我終會消失,有生之年曾經獲得的一切都會失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赤貧的農民和比爾蓋茨相比沒有絲毫的區別。所以,留給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提升到超我的高度,尋求到正確的信仰,完成完整的人格。
永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從某種意義來說,信仰能將我們引向超我,超我能將我們引向永生。什麼信仰才是正確的哪,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目排斥,恐怕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心來體會的,無私而謙卑的來體會的。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形而上學的原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亦。」
Ⅳ 高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該作品向觀眾展現了人類從生到死的三部曲,人們能夠看到許多令人疑惑的形象,感受到一股神秘的魅力,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能激發人們對人生的深層思考。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是法國畫家保羅·高更於1897年創作的布面油畫,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創作背景:
高更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年輕時當過水手,周遊過世界許多地方。後來從事證券交易工作,取得了極大成功,娶妻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並在這時期開始進行繪畫創作和收藏活動。但他日益厭倦文明世界的欺騙和狡詐,想回到人類淳樸、自然的幼年狀態中去。
為此,他放棄了擁有的一切,兩度到太平洋南部的塔希提島進行藝術創作和定居。在島上,他的生活貧困潦倒,又患上了嚴重的疾病,當聽到自己最愛的小女兒死亡的噩耗時,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服毒自殺,想徹底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自殺未遂。
這次事件後,他又投入到了空前高漲的藝術創作中,創作了這幅《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巨幅油畫。
Ⅳ 我們從何處來。
上帝造出來的。我們都是上帝的劇本中的角色,上帝編劇,我們演繹,沒有來處,沒有去處,一切只在上帝一念間。
Ⅵ 我從何處來一兩句概括
動物的屍體拼湊而來,最原始的我,是攜帶一串DNA的物質,上面有我的身份信息,當各種屍體拼湊好我之後,我的所見所聞都會上傳到雲端儲存為今世的記憶。
Ⅶ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介紹
這是高更以最大的熱情完成的一幅「宏偉的作品」。此時的畫家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心情沮喪,極端憤世嫉俗,他曾決定自殺,喝下毒葯卻被人救活。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熱情完成了此畫。此畫反映了高更完整的人生觀,表現了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雖然這些形象、色彩和構圖看上去很像神話傳說,再加之那富有異國情調的渺遠、神秘的意境,更加給人一種神秘感,其實畫家在此所表現的只是那些土著人一種偶然的臆想。此畫可以說是高更對塔希提島多年生活經驗的綜述,也是獻給自己的墓誌銘。
Ⅷ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往何處去
聖嚴法師著述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回的限制。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回的范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回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范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鎮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凈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凈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Ⅸ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又相合而去,我們是人類呀,人類從遠古而來,我們在走向未來。
Ⅹ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的作品賞析
可以說,這幅畫是高更的巔峰之作,也是一幅具有深刻象徵意義的油畫作品。高更曾就這幅畫的意義說道:「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這里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畫面長達四米半,從左到右依次向我們展現了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時間流逝和生命消失的過程。畫面的右端,地上躺著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他代表著生命的誕生和開始。中間一個正在伸手採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長和成熟。畫面的最左端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代表著生命的死亡和終結。畫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生命的過程和狀態。其中成雙成對的男女,代表著愛情以及生活;一個獨自深思的女人,象徵著人類自我的反省。背景中的偶像象徵著人類的精神信仰。整個大地代表母親,它孕育了一切生命,又終結了一切生命,使它們最終又回歸到她的懷抱。畫中的樹木、花果、動物——一切的生命都象徵著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一去不返。畫面左邊的白鴿是死後的靈魂象徵。
這幅畫是畫家對人生的總結,也代表著他最後的徹悟。放逐自己的高更,帶著現代文明人的烙印,只能在精神層面去追逐自己心靈中的人類樂園,但他要承受更多的文明人無法解脫的迷茫、憂傷、困惑和焦慮。他把這種種復雜的感情凝聚在具有象徵意義的繪畫形式之中,把人類原始的記憶,真實的現在以及遙遠的未來都濃縮在畫面上,把「認識自己」這一人類的千古哲學命題,通過自己的畫筆作了一次象徵意義上的解答,也讓自己的靈魂在解脫和升華中得到了涅槃。
象徵意義和追求原始性是高更藝術的兩大特色。他的繪畫充斥著神秘的象徵色彩,就如同這幅畫一樣,他讓人們跳脫語言和文字,通過這些畫面上的色彩和線條以及人物形象去感悟畫中的寓意。因此,有人把他歸位於象徵主義的名下。他厭惡現代文明,一直追求最原始、淳樸,反映生命本真的東西,這也使他的藝術更加風格化、個性化。在這幅畫上就擺脫了明暗對比以及立體透視等繪畫手法,而是將色彩直接平塗在畫布上,進行平面式的創作。高更的藝術,對20 世紀的現代派藝術,比如納比派、野獸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