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論

法與社會論

發布時間: 2022-05-29 00:17:35

① 簡述法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二者存在著極為密切並相互交錯的關系。法律社會學既是法學的分支版學科,又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權,是介乎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作為法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需要綜合各種社會因素來研究這些問題,後者則著重研究這些問題的法律方面。

② 法學論文和社會學論文的區分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
社會學論文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涉及人口學、人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統計學等領域,以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政策、社會制度的發展與沿革、人類與社會經濟的相互影響等為研究對象,是人們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精髓。

③ 法律和社會學是相反的嗎社會一直教我們人際關系,如何賺錢貪污腐敗。法律卻要求我們要實事求是

我不認同你的觀點。應該是社會在教導人們以基本道德觀念約束大家的行為,法律法規是規范我們行為規范。

④ 法社會學與社會法學的異同

一,法社會學是以社會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二,社會法學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編輯本段]我國現行的社會法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

⑤ 法社會學的原理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或「法學與社會科學」(Law and Social Science)。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或「法學與社會科學」
法律社會化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⑥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法律與社會

怎樣才能超越「法庭與律師的社會學」呢?德國社會學家盧曼在30年前提出的這個問題,在今天,大概仍然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學者所不得不深思的。
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和歷史學進入法律領域,固然增加了我們對法律的社會「面目」的認識,但同樣也導致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危險:各種法律關系中的法本身趨於剩餘化和邊緣化。從法律現實主義到批判法學運動,以及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法和經濟學等研究,都試圖將法律研究納入一個「開放的社會科學」之中,或至少使法學具有鮮明的社會科學色彩。但在法學援引社會學經濟學道德哲學以及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傳統(無論是概念理論還是學科特有的方法,定量統計或歷史學或民族志的敘事)時,當法學重新進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時,法學本身是否會喪失其獨特的研究傳統呢?畢竟,法學的研究傳統並非僅僅意味著盲點,它同樣具有洞察力。跨學科的研究往往能夠提醒我們注意到法律對各種社會領域造成的意外的後果,注意到法律現象往往於各種政治文化於社會的關系交織在一起,甚至把法律看作是根植於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系統環境的子系統,但在強調法律的社會性政治系和文化性的同時我們仍然欠缺真正的法律社會的理論來幫助我們理解法律的法律性而這恰恰是法律最重要的社會特徵和政治特徵。法律與社會的研究,並不僅僅要關注在歷史的不同階段或者在不同文化中法律的種種面目,還要關注化身在這些千變萬化面目中法律的本身;不僅要要理解,法律過程同時也是社會過程、經濟過程、政治過程或文化歷史過程,更要理解,在現代社會中,法律過程為什麼沒有變成上述這些過程的「附庸」或者所謂「附屬現象」,正如盧曼、哈貝馬斯等許多當代社會理論家所指出的,是理解復雜分化的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環節。

因此,關注「法律與社會」這一研究傳統的學者,不僅要棉隊法學內部的排斥,對法學傳統中法律的核心性、中立化和理性的想當然假設重新加以反思;同時,也要警惕來自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的「引誘」,對以這些研究傳統為基礎的任何還原論做法,對任何有意或者無意的忽視法律理性中應然與超越性因素的分析,都同樣要持有反思的態度。因為,跨學科或多學科的研究,往往並不能實現一種開放的社會科學,爾只不過是用另一種受到專業分工的紀律束縛的研究傳統,取代了現在這種研究傳統,用另一種封閉性取代了這種封閉性。所以,「法律與社會」所要克服的就不僅僅是來自現代法學內部的「樸素」態度,也要克服來自那些促請法律學者關注所謂法律的「社會」、「文化」或「歷史」因素的學科自身內部的「樸素」態度。探討法律的社會性,並只是探究法律如何影響法律之外的其他社會領域,或者反過來社會中的所謂「外在」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法律;「法律與社會」需要承擔更為艱巨復雜的任務。

自80年代以來,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以及整個批判法律運動,已經不在是「前衛」的法律思想,而有淪為成詞濫調的危險。所謂「內生變數」與所謂各種社會「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其表現就是簡單地將法律地「性的」「外生變數」聯系起來,這種簡單套用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是遺棄了法學這門所謂「最古老的社會科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內在關聯,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即處於法學理論,也處於社會理論的邊緣地位,將法學變成了一門社會理論的應用學科,無力推動法學理論和社會理論的發展。在《北大法律評論》的這期專號中,我們選擇的文章,盡管不夠全面,但關注的問題卻有共同之處,就是如何思考所謂「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法律作為社會理論的核心理論提供「理論的想像力」和「經驗的感受性」。

當然,這種「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還有某些更深刻的背景。今天,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強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並不等於法律的實質化,並非只有哈貝馬斯所謂「社會福利」範式的法律才具有社會性,「自由派——市民範式」的法律和程序取向的法律同樣展現了法律與社會的關聯,只是關聯的形式更復雜、更微妙。因此,法律的自主性,並不象有的「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者認為的那樣,表明法律缺乏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聯,換言之,是指法律的非社會性,而是盧曼所言,代表了功能分化社會的歷史進化結果。就中國的現實處境和具體問題而言,「分化」並非一個尚待理解的事實,而是一個尚待實現,甚至在某些時候被認為是不應實現的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就更容易帶有濃厚的「實質化」色彩,甚至「去法律化」的色彩,隱含了危險的政治意涵。因此,這種研究就尤其要重視法律與社會的深刻/復雜,而非簡單直接的關聯;要重視法律的規范努力和建構作用,而不僅僅是法律的經驗處境。

當然,從學科背景來看,也許法學出身的學者,更願意藉助「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拓展或校正法律研究中常見的技術偏頗與過度規范化的取向;而所謂「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更願意藉助這種研究,來重新理解現代社會的規范性與各種程序技術,彌補70年代以來社會理論的「規范化不足」和喪失理解應然問題的社會性能力等諸多欠缺。套用英國著名法律史學者milsom的一句話,「社會理論家看到的法律現象,太大了,以致於正在思考的律師根本就看不見」。所以,如果說「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是要給理論和實踐中的「律師」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野的話,他同時也意味著為法的思想傳統於實踐技術找到一個更寬廣的活動空間;而接納法學的社會科學或社會理論,並不只是一味的向這個回家的戰士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同樣需要傾聽正義女神子孫們的聲音,它們從中得到的,或許比法學所得到的更多。

⑦ 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和哲學的關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回社會結構、社會活答動及其進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二)法學與哲學
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總結和概括。哲學與法學的關系十分密切,19世紀之前,法學一直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隨著人們對法學認識的發展,法學逐漸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但法學始終受到哲學的巨大影響。法學與哲學的關系在法理學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法理學是對法的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

⑧ 法學和社會學,哪個專業稍微好一點

兩個專業,好壞是無法區分的,只能說不一樣。從功利角度講,現在法學院的畢業生內,遠多於社會容學的畢業生,當然,需求量也會大一點。這個就要看你自己的判斷。從務虛的角度講,我個人認為社會學更能培養人開闊的思維,而法學的形式邏輯相對更嚴密,也相對僵硬一點。因此,法學與社會學,沒有好壞之分,只能說兩者有區別。至於硬要說好壞,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⑨ 請從法學和社會學層面談談你對婚檢制度的看法

個人認為不應該,我的意思是不應該強制要求進行婚檢。《婚姻登記條例》屬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而《黑龍江省母嬰保健條例》則是省級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法律效力低於《婚姻登記條例》,按照《立法法》規定,該省在對《黑龍江省母嬰保健條例》進行修改時,發現《黑龍江省母嬰保健條例》中關於強制婚檢的規定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相悖時,該省人大常委會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廢止。但同時矛盾的地方在於《母嬰保健法》規定要婚檢,而且規定了婚檢的具體項目和內容,而新的《婚姻登記條例》沒有提及婚檢的要求。按照法律的層次,《母嬰保健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頒布的法律,而《婚姻登記條例》不過是國務院的一個行政法規,其法律的層次、級別都低於《母嬰保健法》。《母嬰保健法》的出台背景是為了適應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促進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婚姻登記條例》是規定婚姻登記的條件、程序等一系列問題的行政法規。3個法律法規的調整范圍存在著本質不同,作為地方性法規的《黑龍江省母嬰保健條例》作出和上位法《母嬰保健法》一致的規定,符合法制統一的原則,但隨後規定的「憑婚前醫學檢查證明,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婚姻登記機關在辦理結婚登記時,應當查驗並留存男女雙方婚前醫學檢查證明。沒有婚前醫學檢查證明的不予辦理結婚登記」超出了該地方法規的調整范圍,而且與《婚姻登記條例》中取消「強制婚檢」的規定相悖。希望能幫助到您。

⑩ 什麼是法社會學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社會法是我國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

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熱點內容
2016法律援助志願者 發布:2025-05-15 18:33:20 瀏覽:690
2014年勞動合同法解讀 發布:2025-05-15 18:17:36 瀏覽:389
刑法槍斃 發布:2025-05-15 18:06:59 瀏覽:495
法院聘用製法警 發布:2025-05-15 18:01:11 瀏覽:948
考試作弊的刑法 發布:2025-05-15 18:00:37 瀏覽:988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屬於 發布:2025-05-15 17:59:52 瀏覽:37
經濟法基礎第一章第一節講義 發布:2025-05-15 17:54:33 瀏覽:334
法律法規死傷標准 發布:2025-05-15 17:52:33 瀏覽:622
民法與思政 發布:2025-05-15 17:47:31 瀏覽:190
如經濟法般 發布:2025-05-15 17:43:29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