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與物權法沖突時
A. 《物權法》第15條與《合同法》第51條有沖突嗎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回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答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B.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矛盾沖突問題
合同法和物權法是不一樣的,兩者是有區別的:
一、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前是債專權關屬系;後是物權關系。
二、前者實行「意思自治」原則,後後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三、前者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後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四、前者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後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C.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關系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物權法主要貫徹的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之所以要法定,對此學者的解釋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原因在於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則的濫用;有的認為,物權法定主義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優先於債權),因此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第三人並不知道,如果允許當事人僅提高其合意便創設物權,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是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也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舉個抵押權的例子,抵押權必須有法律承認,才能成為物權,成為物權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抵押權。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後,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後才能成立抵押權,如果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抵押權就成立,而無需法律規定,這樣就非常麻煩。假如我有一套房產,價值一百萬,欠了很多人的錢,我只想把這一百萬給張三,不給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張三之間訂立一個抵押合同,如果通過合同就可以隨意創設物權的話,張三就享有物權了,它可以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人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交易就沒有秩序。抵押權是財產的負擔,如果不符合規定條件,可能產生欺詐。物權法定是各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D. 《合同法》與《物權法》中有關天然孳息歸屬問題的規定發生沖突怎麼解決
關於天然孳息及來法定孳息歸源屬的規定。1.天然孳息的概念和歸屬。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屬性所產生的物。天然擎息的范圍非常廣,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如耕作土地獲得糧食和其他出產物,種植果樹產生果實,養殖牲畜獲得各種子畜和奶產品等。天然孳息,自從與原物脫離後,會立即產生歸屬的問題。本法明確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法定孳息的概念和歸屬。法定孳息(利息、租金等),按照一般的交易規則,利息應由債權人取得,租金應由出租人取得,但也不排除其他情形的存在。本法規定,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E. 物權法191條2款 合同法84沖突否
這是有區別的抄 物權法191條第二款是對抵押物的轉讓的規定,是物權的轉移的規定,合同法84條是對債轉移的規定。
物權轉移只要物權是合法有效,轉移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就可以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對債權人的權益不會帶來實質的影響,故不需要債權人同意。這是促進市場交易的要求。
合同法84條涉及的是債務的轉移,債務轉移給第三人,那麼就受第三人的償還能力、信用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需要債權人認識到風險後同意才有效。這是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沒有矛盾
F. 合同法第163條和物權法第116條的沖突以及如何適用
這個兩個條款毫無疑問具有沖突的,物權法116條顯然是對合同法163條的補充,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回基本法理原則,應答當以物權法的規定為准。
合同法163條對孳息做了相對硬性的規定,即孳息僅歸於所有權人;物權法116條是對孳息作出了寬松詳細的規定,但充分考慮、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僅有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才區分所有人權人和用益權人的歸屬問題。
因此,應當首先適用新法,即物權法116條。
G. 物權法與合同法相抵觸怎麼辦
適用物權法,在物權法中明確規定的,因為新法優先於舊法
H. 該交易行為是否有效,如何協調關系物權法與合同法的
一、《房屋轉讓協議書》是出於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屬於合法有效,依法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附《合同法》 第三條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第四條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五條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二、房屋未辦理過戶登記,買房未實現《物權法》意義上的房屋「買賣」。 依據《物權法》第九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也就是說,房屋需要到不動產登記機關辦理「過戶」手續,那房子才真正屬於買方。 也可以說,雖然上述《房屋轉讓協議書》是合法有效的,應當依法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因房屋未履行《物權法》以及關於房屋產權登記的行政程序,該房屋尚不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房主」。這也是房產交易市場,為什麼會經常出現「一房二賣」問題的根源之所在。 三、《合同法》與《物權法》的關系。 在本房屋買賣中,《物權法》屬於特別法。
四、買方的維權思路。 (一)依據《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請賣方向法院提供該《房屋轉讓協議書》違背的何法律、行政法規?否則,該《房屋轉讓協議書》不得依違反《合同法》第7條的規定而導致無效。 (二)請買方說明簽訂《房屋轉讓協議書》時,收取的2萬元其性質如何? 該2萬元民間稱為賣「購房指標」指標的錢,也即買方將房屋購入再賣出的預期收入。 特別注意:如該單位現在已經有職工將房屋賣與單位以外的人,則本案賣方收回房屋的理由根本就不存在。 (三)如該房屋確定登記在賣方名下,則原買方支付的費用應當加算利息返還;並應當根據2006年當地市場同戶型商品房房價格計算出買方受到的損失,應當由賣方承擔(因簽訂上述協議,買方無過錯)。 同時,若買方已經實際佔有該房屋,若賣方將該房屋出賣,則該買方有優先受讓權。
I. 《物權法》與《合同法》沖突的時候,應該依照哪個法阿
法律規定,新法舊法發生沖突時,新法優先
物權法為新法,故適用 物權法
J.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問題~
lmsnoopy,你好。來
你的問題屬於正自式的法的淵源的效力原則的問題。同一位階的法的淵源之間的沖突原則包括:1.特別法優先原則 2.後法優先或者新法優先原則
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