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的法律調整與經濟法的關系如何

經濟的法律調整與經濟法的關系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6-01 20:37:05

① 試論述經濟關系與經濟法律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應當與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有所區別。
首先內,經濟法律關容系是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後所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經濟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利益關系。前者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後者屬於經濟基礎的范疇。
其次,經濟法律關系要靠法律來保障,經濟關系靠客觀經濟規律來支配。
最後,經濟法律關系的存在以經濟法的存在為前提;經濟關系的存在,不以法的存在為前提,它是客觀存在的。

② 如何理解經濟法體系與經濟法調整對象關系

經濟法體系,是指由各種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組成經濟法體系的經濟法部門應當是多層次的,並且是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體系不同於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後者是指由多層次、門類齊全的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經濟法體系的構成要素是經濟法部門,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構成要素是經濟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2)組成經濟法部門的法律規范都是經濟法律規范,而在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中的法律規范不一定是經濟法律規范。當然,兩者有一定的聯系,一方面,作為經濟法體系構成要素的經濟法部門中的經濟法律規范,一般通過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建立經濟法體系必然要求建立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

③ 分析經濟法,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事實之間的關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內法律部門。在現階容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調節或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的規定在經濟法主體之間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構成。
經濟法律事實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經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
經濟法是經濟法律關系產生和維持的前提和保障,沒有經濟法,就不存在經濟法律事實,也不會產生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實施、運行的必然結果。經濟法律事實是連接經濟法和經濟法律關系的紐帶,沒有經濟法律事實的存在,就不會產生經濟法律關系。

④ 如何理解經濟法體系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的關系

如下:

部門法的體系構成主要取決於其調整對象,經濟法的體系構成也是如此。

對應於經濟法調整的兩類社會關系,經濟法體系首先可分為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兩大部分,從而形成一個基本的二元結構。

其次,宏觀調控和市場規製法進一步細分,從而形成經濟法體系的各個部門法。宏觀調控法包括財稅調控、金融調控和計劃調控法;市場規製法包括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保護法。經濟法體系可以大略概括為財金計劃調控法,兩反一保規製法。

經濟法體系特性

1.穩定性

這是由「體系」的特點來決定的。它是一種框架,是—種結構。只有保持穩定,才能夠支撐整個體系的存在並被不斷的完善,而不是搖搖欲墜,幾欲倒塌之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穩定性是保證經濟法作為—個獨立法律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2.發展性

穩定是相對的穩定,任何事物都是從存在走向發展。只有具有發展性,事物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急劇的社會變遷背景下,經濟法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也是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也就是說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並不是一成不變,不斷會有新的經濟領域涌現出來,需要國家進行必要的干預。這也意味著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規出現,不斷的補充進我們已經架構的體系之內,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

3.和諧性

也即整體性與關聯性。構成經濟法體系的各種經濟法律、法規並不是簡單的羅列,它們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是它們是按照邏輯統一性而被梳理在一體系架構內。

是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並存在特定的依賴關系,否則由經濟法體系構成的經濟法就不能發揮作為—個獨立法律部門所應有的作用。

4.科學性

經濟法體系的科學性是保證其穩定性和發展性的前提條件。構建—個科學的經濟法體系,對於經濟法這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存在與發展來說,總覽其全貌,把握其內在構成要素,理順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不斷將其完善,都具有重要作用。

⑤ 經濟法律關系是什麼

經濟法律關系作為許多法律關系的一種,除具有法律關系的一般特點之外,還有其本身的特徵。

1.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相統一的法律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之間盡管有差別,但它們又是有機聯系,相互統一的,是統一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2.經濟法律關系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的。任何法律關系都是以當事人之間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為內容。在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則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否則不是經濟法律關系。這種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直接反映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體現了經濟性。

3.經濟法律關系除法律規定允許採用口頭形式外,均應採用書面形式。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一般採用法定的書面形式來表示,以體現經濟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和嚴肅性,並作為將來可能發生爭議的處理依據。

⑥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經濟法關系的要素是什麼

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是國家在宏觀調控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的三要素:
1.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經濟法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享有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加者。
經濟法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即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享受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資格或能力。一般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取得:法定取得、授權取得。
2.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指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又稱權利客體、義務客體或權利客體。它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沒有法律關系的客體作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
3. 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主體間在一定條件下依照法律或約定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人們之間利益的獲取或付出的狀態。

⑦ 經濟法經濟關系經濟法律關系三者有什麼聯系

1、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2、經濟關系
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諸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3、經濟法律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是指國家調節或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的規定在經濟法主體之間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要素構成。
(1)主體
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經濟法律關系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客體的佔有者、使用者和行為的實踐者。主體是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的承擔者,失去了主體就不存在權利這種可能性以及義務這種必要性轉化為現實權利義務的條件,因此也就談不上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在我國,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內部組織、自然人。
(2)客體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沒有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活動就失去了意義,權利義務也就失去了目標。
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有:有體物、經濟行為、智力成果、權利。
(3)內容
經濟法律關系內容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實質和核心,是聯絡各主體、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直接體現了法律關系主體的要求和利益。只有主體、客體,不通過權利義務互相聯結,也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外,還包括經濟法律關系的權力。
所以,經濟法律關系的三個要素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抽去其中任何一個就不能構成經濟法律關系,變更其中任何一個,也不再是原來的經濟法律關系。
4、三者的聯系
(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特定的經濟關系,而不是一切經濟關系;經濟法更不調整經濟關系以外的其他社會關系。比如說,財產贈與關系、財產繼承關系雖然是經濟關系,但不在經濟法的調整范圍之內;經濟法律關系是思想關系、意志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人身關系也不是經濟關系,它們不屬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范圍。
(2)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決定了經濟法調整的具體形式和內容,與此同時,經濟法律關系對經濟關系存在巨大的反作用。

⑧ 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關系的聯系與區別

經濟法律關系屬於經濟關系的范疇之內,經濟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而經濟法律關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國家干預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根據經濟法律規范規定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存在以經濟法的存在為前提;經濟關系的存在,不以法的存在為前提,它是客觀存在的。

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關系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內容不同:

1、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經濟法律關系內容是經濟法律關系的實質和核心,是聯絡各主體、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直接體現了法律關系主體的要求和利益。

只有主體、客體,不通過權利義務互相聯結,也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外,還包括經濟法律關系的權力。

所以,經濟法律關系的三個要素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抽去其中任何一個就不能構成經濟法律關系,變更其中任何一個,也不再是原來的經濟法律關系。

2、經濟關系的內容:除了勞動佔有關系之外,經濟關系的另一方面是勞動交往關系。勞動交往關系是從社會分工中產生的。社會分工以生產條件的差異為前提,以物質利益交換為內容。

這種關系反映社會的經濟當事人是否交換他們之間的勞動,如何交換勞動。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出現後,勞動交往關系就表現為商品經濟交易關系。

二、兩者的性質不同:

1、經濟法律關系的性質: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後所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

2、經濟關系的性質:經濟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利益關系。

三、兩者的運行基礎不同:

1、經濟法律關系的運行基礎:經濟法律關系要靠法律來保障。

2、經濟關系的運行基礎:經濟關系靠客觀經濟規律來支配。

⑨ 經濟法體系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的關系

法律分析:經濟法的體系構成主要取決於其調整對象。對應於經濟法調整的兩類社會關系,經濟法體系首先可分為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兩大部分,從而形成一個基本的二元結構。其次,宏觀調控和市場規製法進一步細分,從而形成經濟法體系的各個部門法。宏觀調控法包括財稅調控、金融調控和計劃調控法;市場規製法包括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保護法。經濟法體系可以大略概括為財金計劃調控法,兩反一保規製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⑩ 簡述經濟法,經濟關系和經濟法律關系這三者的聯系

經濟法律關系與經濟關系的區別:
1.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調整特定的經濟關系後所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經濟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利益關系。前者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後者屬於經濟基礎的范疇。
2.經濟法律關系要靠法律來保障,經濟關系靠客觀經濟規律來支配。
3.經濟法律關系的存在以經濟法的存在為前提;經濟關系的存在,不以法的存在為前提,它是客觀存在的。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關系和經濟法律關系都是衡量經濟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而經濟法是一個法律范疇,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求選為最佳呀)

熱點內容
有刑法專業 發布:2025-05-02 13:23:20 瀏覽:373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2011 發布:2025-05-02 13:03:29 瀏覽:503
洪山法院張 發布:2025-05-02 12:30:02 瀏覽:294
合川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2 12:02:22 瀏覽:386
倫理道德定義 發布:2025-05-02 11:58:59 瀏覽:747
勞動法成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原因在於什麼 發布:2025-05-02 11:53:57 瀏覽:512
如何說服法官 發布:2025-05-02 11:53:25 瀏覽:331
藍黛收到法院 發布:2025-05-02 11:50:59 瀏覽:676
道德法然 發布:2025-05-02 11:35:52 瀏覽:597
國務院有關部門通知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2 11:10:41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