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保障

法的社會保障

發布時間: 2022-06-02 00:48:34

1. 現有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規

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2、《關於修改〈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3、《失業保險條例

4、《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5、《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6、《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7、《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

8、《工傷保險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10、《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三、行政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2、《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3、《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工教育的決定》

4、《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5、《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6、《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1)法的社會保障擴展閱讀

四、部門規章

1、《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2、《〈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3、《關於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4、《勞動部關於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通知》

5、《勞動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的通知〉》

6、《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7、《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8、《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

9、《關於頒布〈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

10、《勞動部職業培訓實體管理規定》

11、《勞動部關於印發〈就業訓練規定〉的通知》

12、《〈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實施辦法》

13、《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14、《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5、《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

16、《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17、《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18、《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

19、《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實施〈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20、《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

21、《關於貫徹落實〈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通知》

22、《社會保險稽核辦法》

23、《最低工資規定》

24、《關於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做好民辦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

25、《集體合同規定》

26、《勞動保障部、建設部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7、《勞動保障部關於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通知》

28、《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29、《勞動保障部、建設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30、《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31、《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五、司法解釋

1、《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2. 勞動合同法中關於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

法律分析:《勞動合同法》中對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規定較少,只有非常籠統的規定,僅在第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三)勞動合同期限;(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六)勞動報酬;(七)社會保險;(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想查閱關於社會保障的內容建議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法律依據: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三)勞動合同期限;(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六)勞動報酬;(七)社會保險;(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3. 社會保障法的種類

法律分析: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主要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社會福利法和社會優撫法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4. 《社會保障法》包含哪些內容

主要內容就是規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繳納、基金的使用作出更明確的強制規定。從條例上升到法律層面。

5.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6. 哪些是社會保障法

法律分析:社會保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種劃分。依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社會保障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優撫安置關系。依社會保障的體制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社會保障管理關系、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關系、社會保障給付關系、社會保障資金運營關系、社會保障監督關系等。概括地講,社會保障關系就是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國家、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具體有以下關系:政府與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之間的關系。其間包括了委託、管理和監督的關系,政府委託並管理社會保障實施機構對社會成員進行給付和幫助,而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給付關系,明確國家的職責和義務以及社會成員應享受的保障性權利。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它是指社會保障職能機構由於職責劃分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管理機構、運營機構和發放機構,它們應各自有明確的分工,但又在職能上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統一運作的整體。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社會保障費用的徵收與繳納而發生的關系。這些關系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往往呈現出交錯復雜的特點。除此之外,就廣義而言,還有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與訴訟關系,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訴訟應採用行政訴訟的程序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十條 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第七十一條 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

第七十二條 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七十三條 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法律、法規規定。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第七十四條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收支、管理和運營社會保險基金,並負有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責任。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實施監督。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的設立和職能由法律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社會保險基金。

第七十五條 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國家提倡勞動者個人進行儲蓄性保險。

第七十六條 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

熱點內容
洪山法院張 發布:2025-05-02 12:30:02 瀏覽:294
合川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2 12:02:22 瀏覽:386
倫理道德定義 發布:2025-05-02 11:58:59 瀏覽:747
勞動法成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原因在於什麼 發布:2025-05-02 11:53:57 瀏覽:512
如何說服法官 發布:2025-05-02 11:53:25 瀏覽:331
藍黛收到法院 發布:2025-05-02 11:50:59 瀏覽:676
道德法然 發布:2025-05-02 11:35:52 瀏覽:597
國務院有關部門通知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2 11:10:41 瀏覽:606
合同法之整體 發布:2025-05-02 11:09:15 瀏覽:205
信貸職業道德 發布:2025-05-02 11:08:35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