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法
㈠ 德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法典有哪些
公元843年, 法蘭克王國分裂,東部法蘭克逐漸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公元919年, 薩克森公爵一世創立了德意志封建王朝,開始了封建德國的歷史。自公元11世紀至12世紀以後,德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到13世紀,境內形成全面封建割據狀態。與這種分裂割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相適應,德國在1871年統一前,始終以其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樣性為主要特徵。中世紀德國法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
(一)14世紀以前日耳曼法佔統治地位時期
1.這一時期, 德國主要沿用由法蘭克時代的日耳曼法演變而來的地方習慣法(邦法)。13世紀時,開始編纂習慣法法典,較為著名的有:
(1)《薩克森法典》
(2)《士瓦本法典》
2.14世紀前後,隨著城市的興起,開始出現城市法,它們都比較詳細地規定了有關商品貨幣關系的法規。
(二)15世紀以後全盤繼受羅馬法時期
德國法對羅馬法的繼受早在13世紀即已開始。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興起、 羅馬法的復興和注釋法學派的影響,這種繼受日漸廣泛。1495年帝國法院正式確認羅馬法為德國民法的有效淵源,各邦法院也加以正式援引,從而導致德國法對羅馬法的全盤繼受。
15世紀末葉,涌現了許多羅馬法學家,他們特別偏重對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注釋與研究,並且注重創造出了一些抽象的法的概念,因而被稱為「概念法學」或「潘德克頓法學」學派,他們根據《學說匯纂》 擬定法律的編纂體系,這對後來的德國立法有很大影響。
但是,德國對羅馬法的繼受並未完全排斥固有的日耳曼法。1532年德意志帝國中央議會以帝國名義頒布了《加洛林納法典》,這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典,共179條。它無次序地列舉了犯罪和對犯罪行為的各種懲罰,以刑罰異常殘酷為特色。它被作為範本予以推行,被多數邦國長期援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它反映了德國封建後期刑法的特點。
(三)18世紀末開始的法典編纂時期
許多邦進行了法典的編纂,巴伐利亞於1751年率先編纂了刑法典,之後,又制定了訴訟法典和民法典,其他各邦紛紛仿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794年的《普魯士邦法》,又稱《普魯士民法典》,它以大量篇幅確認和鞏固農奴制度、貴族特權、教會干預世俗法律事務的特權等,同時又宣布所有權是人的最重要和絕對的財產權,是全部法典的基礎。在1900年被《德國民法典》取代之前,它一直施行於普魯士。
㈡ 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是( )
德國於1883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 德國於1883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律回, 即《疾病社會答保險法》;1884年,頒 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又頒布 《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法》。以此為標 志,世界上開始有了社會保險制度。
《社會保障法案》的誕生 美國於1935年頒布了 社會保障法案》 美國於1935年頒布了《 (Social Security Act),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具 Act),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綜合特點的社會保障法律, 有綜合特點的社會保障法律,而且也第一次使 用了「社會保障」這個詞。它的頒布,標志著 用了「社會保障」這個詞。它的頒布,標志著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式產生。
故本題 選A.
㈢ 德國為什麼稱為經濟法之母
因為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而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3)德國社會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1、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2、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3、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4、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5、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
㈣ 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是德國的勞工疾病保險法嗎
早在1883年,德國通過立法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社會醫療保險。
世界上最早實專行工傷保險的國家屬是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它於1884年實行了《工人災害賠償法》。隨後英國推行了《僱主責任法》;法國、美國、日本等也在各國的法規中規定了職業傷害賠償原則,形成了僱主責任保險,即受害者或其遺屬直接向僱主要求補償,僱主(或僱主聯台會)直接給他們支付津貼。僱主責任保險雖然有一些對受害者或其遺屬的賠償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賠償費經常是一次性支付,缺少受害者或其遺屬真正需要的長期補償,僱主往往無法擔負大額賠償,所以受害者難以及時、公正地得到賠償。
㈤ 外國法制史的法國法、德國法和日本法的歷史沿革
(1)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法國封建制時期的法律制度,一般指9世紀上半葉到18世紀下半葉持續近1000年的法蘭西王國時期的 全部法律。其起始時間的標志,是公元843年 法蘭克查理曼王國的分裂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在法國封建製法的形成和發展中,歷經了三個階段,即公元9世紀至13以習慣法為主時期、公元13世紀至16世紀習慣法成文文化時期和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王室立法成為主要法律淵源時期,它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近代法國法律制度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憲法,構成了法國「六法」體系。由於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套成熟的思想理論作指導,所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法律指導比較系統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比較系統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其他資本主要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3)現代法國法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連續遭到三次經濟危機的襲擊,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復雜。為了應付緊急形勢,縮小了議會權力,加強了行政權利,政府的委託立法議案在議會中占據優勢。同時,為緩和人民群眾強烈的民主運動,於1919年4月和1927年7月,進行了兩次選舉制度的改革,對原來的法典進行某些修改與補充。判例作用有所提高。法國的法律制度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繼續進行變革。 (1)封建法制的形成與發展。德國原為法蘭西王國的一部分。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國推舉薩克森公爵為國王,開創了德意志王朝。封建時代的德意志長期處於封建割據之中,後來普魯士邦逐漸強盛,並先後戰勝奧地利和法國,為統一德意志各邦掃清了障礙。在整個封建時代,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元化是德國法最基本的特點。習慣法、地方法、教會法、羅馬法以及帝國法令長期並存。封建時代最著名的習慣法匯編是《薩克森法典》,大約編纂於1220年,其內容主要是關於民事、刑事問題和訴訟規則,以及調整封建關系的采邑法。封建時代後期出現了一部以帝國名義頒布的刑法典——《加洛林納法典》(1532年頒布)。該法方面的內容,被多數邦國長期授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近代德國法律體系的形成。1871年,普魯士以「鐵與血」的政策完成了統一德國的任務,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德國以原普魯士邦國的法律制度為基礎,建立近代法律體系,先後頒布了憲法、刑法典、刑事訴訟法典、民事訴訟法典、法院組織法、民法典和商法典,成為大陸法系的又一個典型。由於德國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德國革命帶有不徹底性,封建專制主義沒有受到根本批判,近代德國法律體系也帶有很強的封建君主專制色彩。與此同時,由於德國具有「潘德克頓學派」的理論基礎,德國法相對於19世紀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而言,結構更加嚴謹,邏輯更加嚴密,概念更加准確。
(3)魏瑪共和國時期法律的發展。1919年,戰敗的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由於政體的變化和社會化思潮的影響,德國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在沿用原有法律的同時,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調整社會經濟的法律和保障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立法和勞工立法的先導。
(4)法西斯專政時期德國法的蛻變。1933年,納粹黨頭目西特勒出任總理,開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西特勒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將國家政治生活全面納入戰時軌道。在憲政方面,頒布了《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德國改造法》等一系列法西斯法令,廢除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和聯邦制,維護西特勒個人獨裁和納粹一黨專政。在民事法律方面,頒布了《卡特爾變更法》、《強制卡特爾法》等法令加強對壟斷組織的扶持,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控制,並且頒布了《世襲農地法》、《德意志血統及名譽保護法》等單位法律,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鞏固法西斯政權的統治基礎。在刑事法律方面,原先法律中的民主原則被徹底拋棄,代之以種族主義原則。
(5)二戰後德國法的變化。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由於英、美、法、三國和蘇聯對德國的分別軍事佔領,德國曾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990年10月3日才實現統一。戰後西德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了魏瑪共和國的法制,並根據1949年波恩基本法確立的和平民主原則,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了修改,使其中的封建因素大為減輕。兩德統一後,基本上實行原西德的法律制度,但是也根據情況對新問題進行了若干修改。 (1)封建法制的形成和發展。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從大化革新至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法律制度,其形式內容及法律觀念均受到中國封建法律以及法律文化的深刻影響。
(2)近代日本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通過一系列改革綱領,著手進行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隨之,圍繞著經濟和司法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也廣泛開展起來,為建立西方化的資產階級法制奠定了基礎。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法開始走上全面西方化的道路,以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法律為模式相繼編纂了一系列法典,使日本資產階級法律體系最終得以確立。
(3)現代日本法的發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30多年間,日本法律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以1932年軍事獨裁體制的確立為標志,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經過不斷改革,法制建設趨於完備化;後一階段則與軍事獨裁統治統治相適應,法制走向法西斯化。二戰後,日本法律制度較多接受美國法的影響,法律風格有所變化,並建立了以國會為中心的責任內閣制,賦予公民較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而且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立法活動。
日本法以善於吸取外來發達的法律制度見長,體現了東西法律文化的融合。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二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在當代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別具一格。
㈥ 單項選擇題76:下列有關德國法和法國法的表述,正確的是
下列有關德國法和法國法的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A.德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習慣法匯編是1220年的《加洛林納法典》B.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但尚未形成「六法」體系C.魏瑪共和國時期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德國改造法》等D.由於德國民法具有「潘德克頓學派」的理論基礎,相對於19世紀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而言,其結構更加嚴謹,概念更加准確答案:D解析:本題考點為大陸法系。A 項,德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習慣法匯編是1220 年的《 薩克森法典》;B項,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憲法》,構成了法國「六法」體系。C項,1919 年,戰敗的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期。由於政體的變化和社會化思潮的影響,德國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在沿用原有法律的同時,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調整社會經濟的法律和保障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立法的先導,而《清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德國改造法》表明的是法西斯專政時期德國法的蛻變。(2003年)
㈦ 德國法具有哪些不同於法國法的特徵,a,屬於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法律 b,更注重
一、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特徵資本主義法是在封建時代的後期孕育、萌發,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而最終確立的。資本主義法律制度以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為基礎,它所體現的國家意志來自於占社會少數的資本家階級,因此,它與古代兩種歷史類型的法一樣,也屬於剝削階級類型的法。不過,由於資本主義法律制度是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條件下存在和運行的,所以,它又是近、現代法律文明的一種形態,其奉行的許多原則也就明顯不同於古代法律制度。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一個總體特徵就是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建立了資本主義的法治國家,這一特徵集中體現在下述原則之中。(一)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在法律史上,這一原則首次出現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上:「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後來,各國的資本主義立法都確認了這條原則。這一條原則是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首要的原則,因為它准確地反映了「自由地利用資本來剝削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本質的要求。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並不存在這樣的法律原則,那時,私有財產雖然受法律保護,但並未達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程度,因為在國家和專制王權面前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權利,國家和專制王權不受法律約束,它們對私人財產的侵犯不會引起任何法律上的責任。這一原則為交易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在任何人的財產權利都神聖不可侵犯這一法律表達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明顯的事實狀態,即,主要的社會財富壟斷在少數資本家手中,他們才是這一原則的真正受益者。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在近代資本主義法中具體表現為一種絕對的所有權,它允許所有權人幾乎可以完全任意地使用和處分自己的財產,任何人(包括政府)均不得干涉。這種絕對的所有權在後來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矛盾。到了20世紀初,所有權的濫用開始受到限制,這是資本主義法制發展史上現代法制區別於近代法制的重要標志。(二)契約自由原則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首次把契約自由上升為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它意味著承認一切人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可以在法律所界定的廣闊領域中自主地處分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並在交往各方達成合意的條件下建立或改變彼此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一原則是市場經濟關系本質要求在法律上的體現。市場經濟與自然經濟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是為滿足本人消費、交納地租和賦稅而進行的生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是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因此,市場經濟也就是自由交換的經濟,它在法律上就表現為一系列契約訂立和履行的總和過程。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人身佔有、人身依附、等級特權和專制王權都是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不相容的,也是與契約自由原則不相容的。可以說,契約自由原則不僅為重新安排和調整經濟生活提供了新的准則,也由此而對整個社會生活的重新安排和調整提供了參照,從而,現代文明、現代法制的第一種形態——資本主義文明和法制才能得以確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契約自由原則在形式上給一切人都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但是,對於不佔有生產資料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它只意味著決定把勞動力出賣給什麼人的自由,然而,在為了生存必須出賣勞動力、必須接受剝削這一點上是沒有自由選擇餘地的。因此,契約自由對於資產階級才具有完全的意義,對於普通工人則只有部分意義,它是以契約自由的形式實現的經濟強制。(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體現法國大革命之理想的《人權宣言》在第1條和第6條規定:「人們在自由上而且在權利上,生來是平等的。」「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保護或處罰都是一律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這一原則同前述兩條原則一樣,也是由資本主義法制首先確立下來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包括豐富的內容,其中最基本的精神有三點。第一,所有自然人的法律人格(權利能力)一律平等。這種權利能力生而具有,不以任何特定事實為條件,它實際上就是人權,即,任何人都享有的做人的權利和資格。第二,所有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基本法律地位。「公民」這一法律稱呼代表著一種法律地位,它與基本權利和義務相聯系。在一國主權管轄范圍內,任何人只要具有公民資格,就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基本權利和平等的基本義務。第三,法律平等地對待同樣的行為。法律在對行為施加保護和懲罰時,只關注行為的性質和後果,而不關注行為人的身份。這一精神被形象化地表現為西方文化中司法女神的眼睛總是蒙著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確立,是人類社會從古代法律制度進入現代法律制度最主要的標志,是等級社會和專制國家的死亡宣告,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也應看到,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結構中,這一原則的法律意義和社會意義是不同的。盡管所有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但法律規范中的權利只是一種可能性,權利的實現離不開必要的社會條件,在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信息資源實際不平等佔有的情況下,平等的權利對許多普通勞動者來說,很少具有實際意義。雖然在法律上,一個汽車裝配線上的工人也與他的僱主一樣有投資廠的權利,也與他一樣有競選總統和議員的權利,然而,這些平等的權利絲毫也不能改變資源的實際不平等佔有的階級差別。除了上述討論的三條原則之外,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還有人民主權、法律至;上(或憲法至上)、有限政府、分權制衡、普選代議等許多重要原則,不過,相對而言,這些原則都是為了保障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為了保障商品生產與交換在契約形式下進行,為了保障權利、義務的平等分配而被確立下來的。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資產階級以不同於古代社會的方式實施自己的統治,其整個階級的共同利益在其「法治國家」的穩定狀態下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
㈧ 最早提出社區概念的德國社會學家( ) 。
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於1881年首先使用"社區"這一名詞(一般譯為"共同體""團體"集體"公社"等),當時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習俗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的社會團體或共同體".
㈨ 俾斯麥當政時,德國最早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是什麼法
最早:1883年德國頒布了《工人醫療保險法》,
1884年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頒布了《傷殘和養老保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