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路口
『壹』 滴滴安全考試30道題答案!怎麼做也不通過求答案
「你今天考試通過了嗎」?年過半百的老張問候著同行。而同行小李則報以輕蔑的一笑:「這有何難」!
自從滴滴發布安全自查新規,要求司機每天答對兩道安全知識考題才能出車以後,這句話已經成了滴滴司機們每天的問候語。就像從前互相問候「你吃了嗎」一樣。
這讓我想起了法律行業的司法考試。近些年的考卷上,法律職業倫理的比重不斷提升。似乎只要知道這些紙面的大道理,就可以在現實中抵禦聲色犬馬的侵襲,成為組織和群眾放心的法律人。然而事實是,法律職業群體的倫理素養並未因為強化考試而顯著提升。
司法人員貪污受賄,不是因為不知道這樣做涉嫌犯罪,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了也不會被發現,或者被發現了也能承受相應的代價。同樣的道理,利用網約車違法犯罪的人並不是缺乏相應的法律或安全知識,而只是在那個時候寧願鋌而走險。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我們國家甚至還有專門的《考試法》。但考試,只能解決知識問題,不能解決道德問題。而知識本身,並不能保證它被合乎道德地使用。
滴滴把答題考試作為安全整改措施之一,註定會成為笑料。而這笑料恰恰是民粹逼出來的。
滴滴最近的整改可謂是嘔心瀝血啊,先是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接著暫停夜間服務,現在又來個出車前答題[允悲]——不分好歹一刀切,答對兩道題就能確保安全了?這樣做的意義何在?這腦子真不知道裝了什麼。
密集公布整改措施,可能是為了向社會表決心,說明他們很努力。可實際作用呢?怎麼隔靴搔癢的嫌疑那麼大?
網約車是個好東西,滴滴的問題不在於「花式炫技」,嚴把司機入門關、建立賞罰分明的評價機制和高效實用的反饋應急機制,再加上便捷科學的聯動協作模式,真正解決突出的問題,比這些花樣好多了。
『貳』 傳播學與心理學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傳播學的發展受到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約,西方的傳播學代表了一種研究傳播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是研究關繫到被組織的、有目的的、有技術工具或沒有技術工具的信息傳播過程。作為一門學科,傳播學在西方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傳播學」這個概念才得以確立。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經驗—功能主義學派、控制論和結構主義方法論三大基礎學派迅速崛起,傳播學這門學科受到其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影響,傳播學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數學家或政治學家,在各自的領域證明自己這一門學科的研究結果,這就形成了傳播學的多學科和交叉性的特點。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WilburSchramm)是一位著名的傳播學教育家,他在1963年出版的《人類傳播學》(The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一書中指出:「傳播學不是一個我們稱謂物理學或經濟學那樣的學科。傳播學更像是一門十字路口上的學科,有很多學科予以穿插,但沒有停下來。」在我國,傳播學是在上世紀90年代才真正的開始發展起來,並與新聞學合並成為一級學科。由於學科背景單一,研究題材范圍狹窄,還不能在哲學、社會科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近十幾年,盡管不斷有人在這方面努力探索,一些學者,就大眾媒介與農村、現代化、兒童、女性等課題展開了一系列實證調查,方法比較規范,成果也十分顯著,但從學科研究的總體發展水平來看,還是「鳳毛麟角」。但不管怎樣,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中國傳播學在學科的交匯點上形成和發展起來,其中心理學和社會學對傳播學的發展影響最大,有學者認為,傳播是幾乎無所不在的人類活動,因此,傳播研究很難不涉及心理研究。早期的傳播研究主要是心理學者(和社會學者)在進行,所以,一些現在歸入傳播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如1946年至1961年間由霍夫蘭領導的「耶魯傳播與態度改變計劃」,實際上又都是心理學的研究。「1」
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的研究突破理論的圍牆,走向應用研究的廣闊天地。心理學在大眾傳播心理方面的研究,就是心理學在傳播學研究中的應用。心理學是對人的活動及規律的研究,涉及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從心理學的角度或觀點研究傳播活動,其價值在於,在傳播活動中是否存在著其他活動中不能充分表現的心理現象,也就是傳播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或心理規律的特殊表現。應該說,大眾傳播心理研究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研究在大眾傳播活動中,傳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研究。隨著傳播學對人類傳播現象及其規律進行綜合傳播心理研究的深入,由此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大眾傳播心理學。有學者把狹義大眾傳播心理學定義為:是研究異空間同時或繼時同質地不斷更新性大眾傳播活動中當事人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及其規律的一門心理科學。這里的當事人包括采寫者、被采寫者、傳輸者和傳受者。由於傳播心理學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報紙、雜志、廣播、計算機網路等,廣義的主持人也包括司儀主持人、廣播主持人等。電視作為傳播活動的中心之一,電視節目主持人有其獨特的心理過程和規律,本書只把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研究作為研究主題,因此,以下研究只在此范圍內研究傳者與受者的心理及其行為規律,並對不同性別的主持和不同性別的電視市場進行研究。
『叄』 交通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一)行為責任原則
如果當事人對某一起交通事故負有責任,則必定因其由行為引起,沒有實施行為的當事人不負事故責任。
(二)因果關系原則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認定交通事故責任時,必須認定哪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關於那些行為在事故中起作用,與事故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行為才起作用。
(三)路權原則
路權原則即各行其道原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現場指揮時,應當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揮通行;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當在確保安全、暢通的原則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則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證,是交通參與者參與交通的基本原則。現代化交通設施給所有的交通參與者規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線,行人、不同類型的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都有各自規定的通行路線。然而,在當前的交通環境中,極少有絕對的「專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強調交通參與者各行其道的同時,也要規范交通參與者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道路的行為,即「借道通行」的行為。在科學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參與者在使用非其法定優先使用的道路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安全。
(四)安全原則
(五)結果責任原則。行為人的行為雖未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但加重了事故後果,應負事故責任,即結果責任原則。
『肆』 長春街頭路虎車瘋狂挑釁後車並瘋狂別車,事發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超車別車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在很多的時候,有的人就是因為超車就發生了一些事故,而我們為了減少事故的發生,確實是要在馬路上面規范自己的行為的。而如今的汽車也是越來越多了,因為生活越來越好了,而汽車也確實是非常的方便。
所以說家裡面有條件的都會去買一個汽車,現如今馬路上面的汽車也是越來越多了。在12月19號的時候,吉林長春的街頭就發生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有一輛路虎汽車在街頭的馬路上面瘋狂的別車,導致一家私家車差一點就追尾了。
SUV的車主連續經歷了兩次這樣的事情,他也是有一些害怕了,於是就直接地停在了路邊,這個路虎司機也是覺得沒有任何的興趣了,所以說就直接的把車開走了。這個路虎的司機肯定是要受到一些懲罰的,不可能說他想隨便超車,就隨便超車的,馬路上面是有一些規定的。而我們國家也是有道路交通法的,不可能說他想在馬路上面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
『伍』 根據法律規定飲酒後可以騎自行車上路嗎
可以。醉駕的對象是機動車,並不包括自行車,自行車屬於非機動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屬於醉酒駕駛機動車,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
機動車一般是指本身具有動力裝置,可以單獨在公路及城市道路行駛,並完成運載任務的車輛。根據國家有關機動車輛安全檢驗標準的規定,機動車類型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大型汽車:指總質量大於4500千克,或車長大於等於6米,或乘坐人數大於等於20人的各種汽車。
(二)小型汽車:指總質量在4500千克以下(含4500千克),車長在6米以下,或乘坐人員不足20人的汽車。專用汽車:指專門設備且有專項用途的汽車包括掃地汽車、儀器車、郵政汽車、汽車吊車等。特種車:指有特殊專門用途的緊急用車輛包括消防汽車、救護汽車、工程車搶險車、警備車、交通事故勘查車等。
(5)社會與法路口擴展閱讀:
喝酒時酒精的刺激使人興奮,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喝多,當酒精在人體血液內達到一定濃度時,人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及控制能力就會下降,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對於酒後駕車者而言,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發生撞車的幾率越大。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
『陸』 法制安全教育聽後感作文
人生如同一張白紙,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給這張白紙著色的過程,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會留在這張人生的紙上。有的人留下的是一張色彩斑斕的紙,上面滿是絢麗的圖案;有的人留下的則是灰暗一片;更有的是還沒來得及在這張紙上添滿色彩,這張紙就早早飄零! 周三,我們聽了一場法律講座,聽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法律,聽起來雖覺得離我們很遠,但它實際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無處不在。
做這個報告的是一位正在服刑的少年,不僅如此,他是正擁有美好青春的一位年輕少年。他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又是如何的後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
他用自己犯的過錯來告訴我們要樹立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位社會的好公民。同時還提醒我們要慎重交友並且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是一個處於失去自由的人發自內心的悔恨和領悟。他想把這些道理傳達給擁有自由的我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啟發,甚至產生了不小的心靈震撼。
在我們的身邊,一些同學總是犯錯誤,法律意識淡薄,屢教不改。他們認為只要自己不去殺人放火就行了,犯點小錯誤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要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你不能夠及時改正錯誤,繼續發展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後被公安機關抓獲,受到應有的制裁。我們正處在花樣的年華,詩樣的年齡,誰願意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地方度過本該非常美好的日子呢?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如何做出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後悔一生。聽完這節課,我想這對於我以後的人生道路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給了我許多真理和啟發,告訴我要想成才必先學會做人,我會一直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