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經濟法信用證法律制度

國際經濟法信用證法律制度

發布時間: 2025-05-16 22:07:01

㈠ 國際經濟法概論中,信用證.托收,是怎麼回事.

上面的老兄回答的不太正確~~~

簡單的說,信用證是根據買方的要求開立的一種有條件的銀行付款承諾書。賣方按合同和信用證規定的條款發貨,取得相關單據,然後將單據交銀行,只要所交單據與信用證規定的相符,並且單據之間也沒有矛盾,銀行就得付款。它是一種銀行信用。

信用證雖然是比較穩妥的結算方式,書本上都會說信用證是最常用的的方式。但在實際業務中並不是很常用,因為其費用很高。一般只是對信用不佳或者對還不熟悉的新客戶採用。通常業務中,買賣雙方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都會更傾向於用電匯的方式,甚至賒銷。

托收是出口人在貨物裝運後,開具以進口方為付款人的匯款人的匯票(隨附或不隨附 貨運單據),委託出口地銀行通過它在進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代進口人收取貨款一種結算方式。因此不是上面那位老兄那樣銀行先付款給出口商,而是出口商委託銀行代收貨款。出口商能否收到貨款,完全視進口人的信譽好壞,銀行不承擔責任。如果銀行先行付款給出口商,就屬於出口押匯或者銀行買斷了。

信用證其實風險也是非常大的,信用證雖然是根據買賣合同開立的,但開立之後就獨立於買賣合同了,因此銀行不會管你是不是按時按質按量履行了合同,銀行只認單據。這本也不難,但是有些不良的進口商會在信用證中規定一些進口商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單據,或者規定一些難以完成的條款,讓進口商無法取得銀行的付款。

這里涉及到的東西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去看看《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結算》。

㈡ 為什麼國際經濟法繁多復雜

國際經濟法是法學專業14門核心課程之一。國際經濟法主要研究跨國經濟活動中的法律問題。它是法律體系中的後起之秀,目前呈現出百花齊放、眾說紛紜的研究狀態。國際經濟法的研究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我們國家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歷史更短,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年輕就意味著不成熟,國際經濟法的許多基本性問題尚在探索之中,新的理論層出不窮。特別是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領域利益取向不同,就同一問題所持的觀點往往大相徑庭。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既要掌握學界的通說、現行的法律,也要研究前瞻性理論和立法動態。
國際經濟法內容繁多,體系龐雜。國際經濟法除總論部分外,還包含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經濟爭端解決法等分支,涵蓋國際經濟條約、各國涉外經濟法、涉外民商事法,內容繁多瑣碎,而且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國際經濟法還將發展出更多的分支,體系將更加龐雜。
國際經濟法的很多制度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如國際貿易術語、信用證、共同海損、用盡當地救濟等國際經貿慣例都是經過反復的實踐、在歷史的積淀下形成的,這些習慣性做法背後可能沒有高深的理論支撐,有些甚至用傳統的法律理論無法解釋。因此我們在國際經濟法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掌握各種制度規則的內容,更要學會將所學的法學知識、理論運用於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除導論部分外,我們將重點介紹五種常見的國際經濟活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際稅收、國際經濟爭端解決中的法律問題。
如何學好國際經濟法?前面我們介紹過,國際經濟法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同學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觸不到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活動缺乏感性認識,這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將面臨最大的障礙,對此我們要想辦法拉近和該課程的距離,課外多閱讀和國際經濟相關的資料,了解國際經濟中的新聞事件和熱點問題。在教學方面每一章節講授知識點之前我們將藉助案例或社會熱點問題導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探討和分析,幫助大家對抽象的規則建立一個更感性更深刻的理解。學習這門課程需要同學們有一定的民法、經濟法、國際私法的專業基礎,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國際經濟法與民法、商法、經濟法、國際公法等部門法的關聯性,注重國際經濟法與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經濟學的關聯性,學會融會貫通,形成體系性知識結構。在學習國際公約或國際經貿慣例時聯系我國國內合同法、海商法、保險法等國內法,進行比較研究。

㈢ 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問題:求專業速答,急急急···

1.買方不構成違約——因為,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買方如期開內出以賣容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所以,買方履行了合同中的開證義務,也就是買方沒有違約。

2、賣方應承擔違約責任——因為,實際上是賣方違約,即是賣方收到信用證後不久,合同貨物的價格大幅上漲,因此賣方以買方出現財務危機,喪失支付能力構成預期違約為由拒絕交貨,而根據《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的規定,信用證是開證行對受益人的有條件的付款承諾,是獨立於合同之外的,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單獨的單據買賣,即信用證一經開出,即構成開證行和受益人(賣方)之間的單據買賣,且開證行是信用證的付款人,即與開證申請人是否出現財務危機沒有關系,即使開證申請人倒閉,只要受益人交單相符,開證行也會承擔對受益人付款。所以,實際上是賣方違約,因此,賣方要承擔違約責任。

㈣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求解答 萬分感謝

1.銀行沒有義務追回貨款。信用證是賣賣單據的業務,銀行不對貨物瑕疵承擔任何責任。
2.無權拒絕向銀行付款。銀行只要審查單據符合信用證上的要求,就應向受益人支付貨款,而開證申請人亦必須付款贖單。
3.有權受理,因有仲裁協議。
4.應迅速跟對方協商採取措施補救;協商不成,立即提起仲裁。

㈤ 國際經濟法 我國A公司以每台500美元CIF天津的價格條件從日本B

(1)A公司不可以向中國銀行追回貨款。信用證付款程序合法,流程結束。
(內2)A公司執單向容保險公司索賠。按保險公司的要求,提供證明。
(3)SHIPPER協助A公司向保險公司索賠。
(4)向SHPPER和保險公司索賠。
如果A是騙子怎麼能夠買到保險,怎樣能發貨並取得提單是問題。 可能是你的假設吧,這種事在日本發生的概率比絕大多數國家都低。

㈥ 國際經濟法的法學體系

怕你看不到圖片

國經分為國際貨物貿易法、國際貿易管理法、其他領域專法律制度。

國際貨物貿易屬法又分為國際貨物買賣法(CISG和INCOTERMS)、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法(提單三規則、三大險別)、國際貿易支付法(托收、信用證)

國際貿易管理法分為對外貿易管理法(對外貿易法和貿易救濟制度)和世界貿易組織法(GATT、GATS、DSU)

其他領域法律制度包括國際知識產權法、國際投資法、國際稅法、國際融資法。

㈦ 國際經濟法中出票地,行為地,付款地有什麼區別

國際經濟法中,信用證的出票地,是指開出信用高仔證的銀行所在地,一般為出口商所在國。
行為地,是指雙方交貨的戚畢汪地方。
付款地,就是在哪個地方付款,這個沒有確定的地方,主要依雙方的約定。數前

㈧ 請教關於國際經濟法方面的問題

(一),請分析可能涉及到哪些法律問題和國際慣例?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主要涉及的法律有三類:

第一類是國際條約主要有:

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時效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適用公約》、1924年《關於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公約》(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1978年《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公約》,等等。其中,1980《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迄今為止有關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一項最為重要的國際條約。

我國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關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有兩項保留:1,必須採用書面形式;2,在我國,該公約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營業地點分處於不同的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

第二類是國際貿易慣例主要有: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和《華沙---牛津規則》。對於前者,我國在外貿業務中也大量使用。

第三類是有關國家的國內法:

我國對於貨物買賣合同所產生的各種關系,主要由《民法通則》、《合同法》來調整。但是,對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尤其是外國當事人,上述規定就很難適用了。

(二),這些法律問題和國際慣例的效力如何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解答:國際條約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最重要淵源。我國和美國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因此,如果合同中沒有排除該條約的適用,即使沒有約定也適用該公約。

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貨物買賣法的另一個重要淵源。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合同內規定採用某項慣例,它對雙方當事人就具有約束力。在發生爭議時,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可以參照國際貿易慣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我國對於貨物買賣合同所產生的各種關系,主要由《民法通則》、《合同法》來調整。但是,對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尤其是外國當事人,上述規定就很難適用了。

#################

《相關完整的法理簡述》

國際貨物買賣法的淵源有三:一是國際條約;二是國際貿易慣例;三是 有關的國內法。

一、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是國際貨物買賣法的重要淵源。有關國際貨物買賣法的國際條約主要有: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時效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適用公約》、1924年《關於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公約》(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1978年《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公約》,等等。其中,1980《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迄今為止有關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一項最為重要的國際條約。

我國是該公約的成員之一。我國對該公約的態度是:基本上贊同公約的內容,但在公約允許的范圍內,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以下兩項保留:

1、關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的保留。

按照該公約的規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不一定要以書面方式訂立或以書面來證明,在形式方面不受限制。這就是說,無論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都認為是有效的。這一規定同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關於涉外經濟合同(包括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的規定是有抵觸的。因此,我國在批准該公約時對此提出了保留。我國堅持認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必須採用書面形式,不採用書面形式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無效的。

2、關於《公約》使用范圍的保留。

《公約》在確定其使用范圍時,是以當事人的營業所處於不同國家為標準的,對當事人的國籍不予考慮。按照《公約》的規定,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是處於不同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又都是該公約的締約國,該公約就適用於這些當事人間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即《公約》適用於營業地處於不同的締約國家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對於這一點,我國是同意的。

但是,該公約又規定,只要當事人的營業地是分處於不同的國家,即使他們的營業地的所屬國家不是《公約》的締約國,但如果按照國際私法的規則指向適用某個締約國的法律,則該公約亦將適用於這些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

這一規定的目的是要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使它在某些情況下也可適用於營業地處於非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對於這一點,我國在核准該公約時亦提出了保留。根據這項保留,在我國,該公約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營業地點分處於不同的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

二、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貨物買賣法的另一個重要淵源。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合同內規定採用某項慣例,它對雙方當事人就具有約束力。在發生爭議時,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可以參照國際貿易慣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國際慣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際商會制訂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該通則制定於1935年,1953年做了修訂,近年來為了適用國際貨物運輸方式的變化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又於1980年和1990做了兩次修改。現行的文本是1990年修訂本。該通則在國際上已獲得了廣泛的承認和採用,我國在外貿業務中也大量使用。

2、國際法協會1932年制訂的《華沙---牛津規則》。該規則是針對CIF合同制定的,它對CIF合同中買賣雙方所應承擔的責任、風險與費用做了詳細的規定,在國際上有相當大的影響。

3、國際商會制訂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和《托收統一規則》。這是兩項有關國際貿易支付方面的重要慣例,它們確定了在採用信用證和托收方式時,銀行與有關當事人之間的責任與義務,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我國在外貿業務中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一些慣例,此處不一一列舉。

三,國內立法:

我國對於貨物買賣合同所產生的各種關系,主要由《民法通則》、《合同法》來調整。但是,對於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尤其是外國當事人,上述規定就很難適用了。

㈨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輔導教材(電子版)

司法考試欄目為考生整理分享關於司考(卷一)國際經濟法輔導教材:國際經濟法的概念概述(電子版),歡迎考生前來參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考生。

第一章導論

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范圍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國際經濟關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僅指國家、國際組織間的經濟關系,狹義國際經濟關系的主體一般限於國家和國際組織。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括狹義的國際經濟關系,還包括不同國家之間的個人、法人、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有人稱之為跨國經濟關系。國際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廣義的國際經濟關系。

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既包括國際法上的經濟關系,又包括國內法上的涉外經濟關系;既有縱向的關系,又有橫向的關系;既有公法的關系,又有私法的關系。國際經濟法是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獨立法律學科。具體從法律關系的性質上考慮,其調整的范圍包括:

1.有關國際貨物貿易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支付與結算、進出口法律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2.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包括商業性服務、通訊服務、建築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文化及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3.有關國際投資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資本輸出、資本輸入、投資保護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4.有關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著作權的國際保護、國際許可證貿易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5.有關國際貨幣與金融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貨幣、跨國銀行、國際貸款、國際證券、國際融資擔保、跨國銀行的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6.有關國際稅收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包括與國際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和國際重疊征稅、國際逃稅與避稅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7.有關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法律規范與制度。

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能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人格者。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組織。

1.自然人。國際條約及各國法律一般均規定,自然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不僅應具有~般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且還應具有能從事國際經濟交往的權利能力或資格。有些國家法律對本國自然人從事某些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進行限制。

2.法人。法人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應具有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人的行為能力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通過自身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14條,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權利義務等事項,適用登記地法律。第2款規定,法人的主營業地與登記地不一致的,可以適用主營業地法律。又依1988年《民通意見》第184條的規定:「……外國法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的民事活動,必須符合我國的法律規定。」除條約另有規定外,各國都有權規定外國法人在內國享有的權利和進行活動的范圍。法人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國際經濟交往活動都有法人的參與,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

3.國家。國家是國際經濟法的主要制定者。在國際經濟法中,作為主權者的國傢具有獨立地參加國際關系的能力和直接承擔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一方面,國家有權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訂立國際經濟條約和協定,有權參加國際經濟組織的活動,有權對本國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行使永久主權等。另一方面,國家又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直接參加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可與另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訂立經濟合同。例如,國家可與外國私人投資者簽訂特許協議等。作為國際經濟法主體的國家在地位上具有特殊性,即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

4.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出現的國際經濟關系的新主體。國際經濟組織須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才能作為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並在其職能范圍內進行活動。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取決於各成員國建立該經濟組織的基本文件的規定。國際經濟組織享有一定的特權與豁免,此種特權與豁免來自於成員國的授權。

三、國際經濟法的淵源

1.國際經濟條約。國際經濟條約是國家及國際經濟組織為確定之間的權利義務所達成的書面協議。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的重要淵源。條約分為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多邊國際經濟條約是國際經濟法最主要的淵源,其內容涉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等各個領域。

2.國際商業慣例。國際商業慣例是在長期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經過反復使用而形成的不成文的規則。為了使不成文的國際商業慣例更便於掌握和查找,一些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或協會對不成文的慣例進行了整理和編纂,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國際商業慣例屬於任意性的規范,只有在當事人明示選擇適用的情況下才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當事人也可以對其選擇的商業慣例進行補充和修改。

3.聯合國大會的規范性決議。依傳統國際法,國際組織並無立法權,國際組織通過的決議一般來說只具有建議的效力,並不對其成員國具有強制力。但是隨著國際實踐的發展,理論界已傾向於肯定大會決議的法律拘束力,特別是有些聯大決議是旨在宣告國際法原則和規范的,應具有法律效力,且有的決議在國際實踐中已逐漸被接受,成為各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准則。

4.國內立法。國內立法作為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是指各國制定的關於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範文件,如一國的對外貿易法、外匯管製法、合同法、海商法、票據法、海關法等。各國在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上主要採用統一制和分流制。前者指所制定的國內經濟立法既適用於國內經濟關系,又適用於涉外經濟關系。後者指分別制定不同的法律以調整國內及涉外經濟關系。

5.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依法律的授權對司法實踐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的解釋。此類解釋由於對其他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約束力,因此,在我國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例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即是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及信用證案件時的重要依據。

此外,國內判例在普通法國家是重要的國際經濟法的國內法淵源,但判例在我國不屬於法律的淵源。

四、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被國際社會公認的、對國際經濟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國家經濟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國際經濟法領域內的具體體現,它構成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基礎。國家經濟主權表現在國家對其全部財富和資源的擁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以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權等。在內容上,該原則包括國家對其境內一切自然資源享有永久主權,國家對外國投資者及其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權,以及國家有權決定對境內的外國資產實施國有化或徵收的措施等。

2.平等互利原則。平等互利原則指所有國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國家應以平等的資格參與經濟活動,並平等分享成果。平等互利是國際經濟交往中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其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平等是實質上的平等,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互利指不能只謀取本方的利益,而置其他各方的利益於不顧。平等互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最惠國待遇是平等互利原則的一個典型範例。

3.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指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步縮小並消除窮國與富國的差距,發達國家應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以促進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依《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國際合作以謀求發展是所有國家的一致目標和共同義務。該原則首先強調的是承認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達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共同發展,就應加強各國間在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合作,當然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也包括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

熱點內容
道德經寵辱若驚 發布:2025-05-17 05:26:39 瀏覽:926
東方電子舞弊案注會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7 05:12:05 瀏覽:268
治安行政法的適用主體 發布:2025-05-17 05:03:35 瀏覽:940
面字道德 發布:2025-05-17 04:55:11 瀏覽:264
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 發布:2025-05-17 04:52:23 瀏覽:792
內存外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7 04:51:48 瀏覽:985
中國食品銷售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7 04:51:08 瀏覽:941
條例5開獎 發布:2025-05-17 04:46:52 瀏覽:541
有關行政法律制度的綜合案例 發布:2025-05-17 04:46:49 瀏覽:4
關於法治的資料50字 發布:2025-05-17 04:21:53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