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司法考試題2017
茄信 司法考試2017年經濟法考點:虛假宣傳行為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產品的質量、性能、成分、用途、產地等所作的引人誤解的不實宣傳。以廣告或其他方式銷售商品,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促銷手段。但各類虛假廣告和其他虛假宣傳,或擾亂視聽,有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或直接誤導用戶及消費者,使其作出錯誤的消費決策,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或侵犯其他經營者,特別是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合法利益,造成公平競爭秩序的混亂。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均將此類行為作為必須派納罩禁止的違法行為予以規范。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廣告法第3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第4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1.行為要件。
(1)行為的主體是廣告主、廣告代理製作者和廣告發布者。在某些情況下,三者身塵鬧份可能重疊。(2)上述主體實施了虛假宣傳行為。(3)上述虛假廣告或虛假宣傳達到了引人誤解的程度,因而具有社會危害性。(4)主觀方面,廣告商在明知或應知情況下,方對虛假廣告負法律責任;對廣告主,則不論其主觀上處於何種狀態,均必須對虛假廣告承擔法律責任。
2.法律責任。
根據責任主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1)經營者(廣告主)的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1款規定,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入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可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2)廣告商的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應知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這里的「依法」,指依廣告法。廣告法第37條規定的罰款,指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連帶責任。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廣告主應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承擔全部民事責任。
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㈡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條約終止和暫停施行的原因
1.條約本皮蘆悉身規定。實踐中締約方通過條約本身規定所引起的條約終止的情況主要有:
條約規定的期滿並且沒有延期;條燃乎約規定的其他解除條約的條件成立,如某一特定事件的發生。
2.條約當事方共同的同意。條約可因當事方在締約後明示或默示的共同同意而終止或暫停施行。一項條約某當事方與條約締約國咨商後,經全體當事國同意,條約可以終止或暫停施行。
3.單方解約和退約。條約是經過全體締約國一致同意才締結的,在條約有效期內,各締約國負有忠實履行條約的義務。除條約明文規定允許一方退約或解約外,一般不經其他締約國的同意,不得單方面終止或退出條約。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規定,只有經確定某一條約的當事國原意為容許有廢止或退出的可能,或由條約的性質可認為含有廢止或退出的權利,當事國才可以單方廢止或退出該條約。在這種情況下,當事國必須提前12個月通知其陂止或退出條約的意思。
4.條約履行完畢。條約規定的事項已履行完畢,條約即告終止。條約因締約各方分別將條約規定的權利義務完全履行完畢而終止是條約終止的最常見情況。
5.條約因被代替而終止。條約的全體當事國就同一事項締結後訂條約,如果以後訂條約為准,或先後訂立的兩條約內容不合,使兩條約不能同時適用,則先訂條約終止。
6.條約履行不可能。條約締結後,如果實施條約所必不可少的標的物永久消失或毀壞,以致不可能履行條約時,當事國可以此為理由終止或退出條約。如果不能履行屬於暫時性的,則當事國只能暫停條約的實施。並且,如果這種履行的不可能是由於當事國本身違反國際法而造成,則當事國須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7.條約當事方喪失國際人格。當一國分裂為數國或並入其他國家而喪失其國際人格時,它所締結的雙邊條約即行終止,除非有一個新國家繼承該國的對該條約的權利和義務。
8.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使得以此種關系為適用條約必不可少的條件的條約終止。其他條約不受斷絕外交關系或領事關系的影響。
9.戰爭。戰爭發生使交戰的締約國間的政治條約、雙邊的商務條約終止。其他雙邊條約暫停施行。但關於戰爭法規方面的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不得終止。
10.一方違約。條約當事國一方違約時,他方可以終止該條約或暫停條約的施行嘩爛。這是作為對對方不法行為的一種對抗,但應滿足必要和成比例原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因一方違約,締約他方有權終止或暫停施行該條約,但條約當事國一方的違約必須是重大的違約,包括:(1)條約當事國一方非法片面終止條約;(2)違反條約規定,且這項規定是實現條約的目的和宗旨所必要的。一方並不嚴重的違約不能導致另一方的廢約。
雙邊條約當事方之一重大違約時,它方有權終止該條約,或全部或部分停止其施行;多邊條約當事國一方有重大違約時,其他當事方有權以一致同意的方式,在這些當事方與違約方的關繫上,或在全體條約當事方之間,全部或部分停止施行或終止該條約。
11.情勢變遷。情勢變遷是指條約締結後,出現了在締結條約時不能預見的根本性變化的情況,則締約國可以終止或退出該條約。「情勢變遷」是「條約必守」的一個特殊例外。為了防止濫用情勢變遷原則,保持較穩定的條約關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情勢變遷原則的適用規定了嚴格的條件限制:(1)締約時的情勢必須發生了不可預見的根本性變化;(2)締約時的情勢構成當事國同意受條約拘束的必要根據;(3)情勢變遷的效果將根本改變依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范圍;(4)確定邊界的條約不適用情勢變遷原則;(5)如果情勢的改變是由於一個締約國違反條約義務或其他國際義務造成的,這個國家就不能援引情勢變遷終止或廢除有關條約。
㈢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條約的解釋
條約的解釋是指對條約條文和規定的真實含義予以說明和澄清。《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了條約解釋應遵循的主要方法和規則。
(一)條約解釋的一般規則
1.根據通常含義和上下文。條約解釋應按照條約用語在其上下文中的通常意義來解釋。條約的用語應給予其通常的含義,一個詞語有時可能有幾個含義,因而不能孤立地予以解釋,必須結合條約的上下文,解釋該詞語在條約中的實際含義。條約的上下文除約文外,還碰友模包括條約全體當事國之間就該條約的締結所訂立的與該條約有關的任何協定,或個別締約國間締結或作出的並經其他當事國接受的與該條約有關的任何文書。與條約上下文一並考慮的因素還有該條約當事國之間嗣後訂立的關於條約的解釋或其規定的適用的任何規定;確證該條約各當事國對條約的解釋意見一致的在該條約適用上的任何嗣後慣例;適用於該條約各當事國之間的關系的任何有關國際法規則。
2.符合條約的目的和宗旨。條約是為一定目的締結的,條約的目的和宗旨貫穿於整個告哪條約之中。解釋條約要選擇最符合其目的和宗旨意義,而不能相反。
3.善意解釋。是指條約的解釋應以誠實信用履行條約為出發點進行,解釋不能使得一方不公正或不公平地優於另一方,也不能試圖阻撓或破壞條約的履行。善意原則直接源於「條約必須遵守」的規則,在條約的解釋中有重要作用。
(二)條約解釋的輔助規則
1.條約解釋的補充資料。如果以上述規則解釋條約,意義仍不明確或難以解釋,或所得結果顯屬荒謬或不合理時,可以使笑緩用解釋條約的補充資料,包括條約的准備工作及締約的情況在內,如談判記錄、歷次草案、討論紀要等。但這些材料僅僅是作為上述解釋方法的輔助和補充,本身不具有決定性。
2.兩種以上文字的條約的解釋。(1)經兩種以上文字認證作準的條約,除條約中規定或當事國協議當遇到意義分歧時應以某種約文為根據外,每種文字的約文應同樣作準。(2)作準文本以外的條約譯本,不能作為作準文本,僅可以在解釋條約時作為參考。(3)在各種文字的作準約文中,條約的用語應被推定為有相同的意義。(4)除按規定應以某一約文為准外,在幾個作準約文中發現意義有分歧,而適用以上解釋規則不能消除分歧時,應採用顧及條約目的及宗旨的最能調和各約文的意義。
㈣ 2017年司法考試國際經濟法知識考點:不適用公約的合同
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公約》在第2條和第3條對不適用公約的合同分別進行了規定,《公約》第2條是從合同的種類上排除了六種不適用公約的合同:(1)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2)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3)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5)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6)電力的銷售。
上述第(1)類屬於消費合同,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各國的規定差異較大且多數具有強制性,因此公約排除適用。第(2)(3)類通過拍賣的銷售和由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進行的銷售均屬於比較特別的情況。公約認為應當仍然由各國的國內法來管轄這兩類交易。第(4)類有價證券,有些國家認為其不是貨物,它們不同於通常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公約考慮到這些因素,將這類交易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第(5)類船舶和飛機,在一些國家中也有特別的規定,這類貨物的交易必須履行登記過戶的手續。而哪些需要登記,如何登記,哪些不需要登記,各國的規定有比較大的差別。因此,對於船舶和飛機的國際交易,公約不予適用。最後一類電力也是因為該標的不可觸及的特殊性,電力在一些國家中不視為貨物,電力的國際銷售所遇到的問題與一般貨物的國際銷售不同,因此,也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
《公約》第3條還排除了對提供貨物與提供服務相結合的合同的適用,依公約的規定,下列兩種合同排除適用:其一,通過勞務合作方式進行的購買,如補償貿易;其二,通過貨物買賣方式進行的勞務合作,如技貿結合。這兩項不適用反映了公約適用范圍的一條原則,即公約適用於貨物的國際銷售,而不適用於勞務或服務合同,因為勞務或服務合同與貨物銷售合同有明顯的差別。排除的原因是這兩種方式,供方的義務主要不是提供貨物,而是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因此會產生一些調整單純的貨物銷售的公約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影響公約作為統一法的適用。但如上述合同中提供的勞務或服務沒有構成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的,則仍被公約視為是買賣合同。另外,如合同是由買賣和勞務兩部分組成的,則公約只適用於買賣合同部分。在許多貨物銷售合同中都包含有賣方同時提供相應服務的內容,如賣方銷售設備常常伴隨有安裝調試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