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責任政府

經濟法責任政府

發布時間: 2025-08-31 09:10:27

A. 經濟法主體主要是什麼

經濟法主體的主要類型包括以下幾類:

一、國家或政府

在經濟法領域,國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它主要通過制定經濟政策、法規規章,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調控。國家作為經濟法主體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管理、市場監管和公共資源配置等方面。

二、企業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經濟法領域中的重要主體。包括各類所有制企業,如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這些企業在經濟活動中,要遵守經濟法律法規,遵循市場規則,依法經營,依法納稅。企業的經濟活動和行為受到經濟法的規范和調整。

三、個人

個人也是經濟法的重要主體之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如消費者、勞動者等,享有經濟權利,也要履行相應的經濟義務。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如消費、投資、勞動等,都要遵守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此外,個體經營者如個體工商戶等,也是經濟法中的重要主體,他們依法經營,依法納稅。

四、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在經濟法領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機構在經濟活動中提供金融服務,如信貸、保險、證券發行等,其行為受到經濟法的規范和調整。金融機構的合規運營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穩定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經濟法主體主要包括國家或政府、企業、個人以及金融機構等。這些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受到經濟法的調整和規范,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在經濟法實踐中,各主體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行事,確保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B. 經濟法對政府工作的影響

在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研究政府在經濟法主體中的角色定位,能更加明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權力界限。結合經濟法的本質來定位政府在經濟法中的角色,經濟法不應單純地屬於公法,它還兼具私法性質。公法領域,政府作為主體不容置疑;而私法領域,政府並不必然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
在我國,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C. 獨立的經濟法責任有哪些

法律解析: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1.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2.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3.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4.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5.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法律依據:

《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 經濟適用住房管理應建立嚴格的准入和退出機制。經濟適用住房由市、縣人民政府按限定的價格,統一組織向符合購房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出售。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實行申請、審核、公示和輪候制度。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審核、公示和輪候的具體辦法,並向社會公布。 《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 城市低收入家庭申請購買經濟適用住房應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當地城鎮戶口; (二)家庭收入符合市、縣人民政府劃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標准; (三)無房或現住房面積低於市、縣人民政府規定的住房困難標准。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的家庭收入標准和住房困難標准,由市、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商品住房價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結構等因素確定,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向社會公布一次。 《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 經濟適用住房資格申請採取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市(區)、縣人民政府逐級審核並公示的方式認定。審核單位應當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狀況等情況進行核實。申請人及有關單位、組織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D. 經濟責任制的經濟法理

現代國家日益趨向於混合經濟、後現代主義、經濟自由和經濟民主化和合作主義,這使得國家法律模式越來越趨向於公私混合型,越來越注重對組織的協調與促進,注重對組織內部行為的管理與鉗制,經濟責任制正是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下,成為政府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在公有國家內,經濟責任制與國家所有權緊密融合,使得其以法律的形式來實現,公有國家的特性使得其法律不斷地對組織加以宏觀和微觀的調控管理,經濟責任制正是在這一前提下與經濟法完全融為一體。經濟責任制本身是在經濟法的理論、原則和價值觀上建立起來的,它在公有社會內部,以制度的建設,實現了經濟法的理念,它是公有社會中經濟法的核心制度。
第一,經濟責任制是經濟法上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具體制度體現。責權利相統一作為經濟法上的核心原則,強調經濟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受國家強制力的評價性,強調責任的重要性。各經濟法主體對國家、對社會都負有義務(責任),必須首先盡責,責字當先。這一原則能夠集中反映市場經濟對法律的要求,能夠全面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它明確解釋了經濟法的本質,使之與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區別開來,使經濟法成為一個有著顯著獨立標志的法律部門。
第二,經濟責任制是與現代法律的發展趨勢相一致的,是與經濟法的出現及其調整對象緊密吻合的,它從根本上反映了經濟法的精髓所在。應當認識到,分工與專業化和組織一體化的進程,是合而為一的,任何對其偏頗的理解都是對現代經濟生活的一種片面的理解,由此出發,市場同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經濟責任制正是在這意義上,是以市場為基礎而不是排斥和不兼容的。
第三,經濟責任制是克服激勵困境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因而它在經濟法的組織管理關系的調整中居於核心地位,由此決定了它在經濟法中的地位。激勵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是與個人主義相聯系的,它是由於個人對於私人目標或利益追求所導致的。因而,在公有國家出現之後,經濟個體經濟利益與經濟目標的沖突往往使得組織利益與目標得不到實現,因而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實現對經濟個體行為的引導,就是公有國家經濟生活中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激勵與管理的統一性,使得經濟責任制在公有國家的經濟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 作為經濟法的核心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同其他經濟法律部門之間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說,經濟法的每一個法律部門及其下屬的法律規范,都包含有一定的經濟責任製法律規范或其因素。
第一,經濟責任制同國家所有權之間的關系。國家所有權實現方式從根本上而言,是經濟責任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涉及國有資產的投資經營,無論是既有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及其改革,還是依法掌握特定國有資產的機構,企業與其它主體合資經營公司企業,都離不開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制度」。同時,在國家所有權制度內部,國有資產的經營形式等法律規范就是經濟責任制的內容,「所謂資產經營形式,是指用以落實企業法的規定,具體規范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保障雙方權益的企業經營國有資產的責任制形式」。國家所有權的管理和實現要依賴於經濟責任制,國家所有權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權,它不能在法律僅僅保護其對於財產的「支配權」的基礎上自己實現組織管理關系安排,因而它必然依賴於經濟責任制對於組織管理關系的調整。因此,國家所有權制度成為經濟法的法律部門也是必然的。
國家所有權制度同經濟責任制是不可分離的,任何離開經濟責任制的國家所有權必將出現種種官僚主義、內部人控制等等弊端。權力腐蝕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蝕人,在國家所有權制度內,由於國家作為一個擬制體,它在現代國家必然依賴於科層制度(官僚制度)來實現,因而,無論是對於代表所有權的政府,還是享有經營權的競爭性主體,都具有追求自我利益的趨勢,因而,要實現國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要對這些組織加以約束。經濟責任制將責任放在第一位,強調法律上受強制的義務。因此,國家所有權與經濟責任制是相輔相成的,是表裡的關系。
第二,經濟責任制與經濟管理制度的關系。經濟管理制度是經濟法的重要制度,在政府已經日益參與經濟調控和直接經營的今天,試圖恢復純粹的自由主義是不可能的,現代各國均採取了「混合經濟」。國家採取主動式的經濟管理也是經濟法的根本所在,而國家一旦採取了主動介入的態度,就不可能回頭。因而,經濟管理是國家經濟管理職能的具體體現。政府經濟管理的理論依據在於「市場失靈」,但是,政府參與經濟管理,並不意味著它必然能夠將經濟管理好,同時,政府的經濟管理並不能代替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政府同市場應當是互補的。政府官僚機構的特性,決定了它不能自然而然的以經濟效益作為經濟管理的目標。
應當看到,經濟法中的經濟管理法律制度,其中有關經濟管理法律責任的法律規范,構成了經濟責任制中一般經濟責任制的內容,我國的既有法制中,這部分的規范往往是通過行政法來實現的,因而,在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責任制的確定是經濟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方向。

熱點內容
民間的手寫的借貸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1 07:12:04 瀏覽:12
法治高於行政 發布:2025-09-01 06:58:05 瀏覽:433
良渚立法 發布:2025-09-01 06:55:51 瀏覽:5
新勞動法關於產檢假 發布:2025-09-01 06:47:14 瀏覽:523
教師需要具備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01 06:46:32 瀏覽:204
我國環境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 發布:2025-09-01 06:28:13 瀏覽:256
海商法中特別提款權的定義 發布:2025-09-01 06:26:48 瀏覽:596
道德和平論 發布:2025-09-01 06:17:17 瀏覽:663
法院可以向職工提供法律援助嗎 發布:2025-09-01 06:08:42 瀏覽:705
膠州法院網址 發布:2025-09-01 05:55:56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