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合同法和物權法寫買賣合同
① 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區別
1、物權具有強烈的排抄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
2、原則不同。合同法實行「意思自治」原則,物權法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3、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合同法是債權關系;物權法是物權關系。
4、目的不同。合同法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物權法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5、相對性關系不同。合同法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物權法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1)根據合同法和物權法寫買賣合同擴展閱讀:
合同的法律特徵
1、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
4、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② 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中是依據合同法還是物權法
這個根據情況不同有不同的解釋。
如果是關於合同效力,如合同訂立是不是有瑕疵導致版合同無效、可權撤銷等,就是合同法問題。
如果合同沒問題,只是對房屋所有權等問題有爭議,就會涉及物權法。
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在財產損害賠償部分,應該說比侵權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要大。除了對於財產的直接損失,應予全部賠償外,對於財產的間接損失,
③ 合同法和物權法
你要是分析案例的話,看到這個案例首先應該從婚姻家庭法角度來考慮,而不是予以排除
是,這的確不是事實婚姻,但是可以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而關於解除非法同居關系的財產糾紛,有專門的司法解釋,雖然是很老的解釋,但是現行有效,應作為判案指導,即同居期間購置的財產按照共同所有處理
當然,因為你在敘述中沒有講明,所以也可能兩個人購房的時候不是同居關系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做出的主張多了去了
尤其是乙律師為什麼主張借款那麼傻?
實務中主張贈與不就得了,甲明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房產證的名字是誰,這么多年一句話不說,當年也是把錢直接匯過去,直接來贈與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你主張贈與金錢也好,主張贈與住房都行,因為怎麼都說的開,不過我推薦主張贈與金錢
如果是學理討論,硬要從理論上分析,沒有說得通的,或者說都可以說得通;問題就在於具體案件中學理討論幾乎很難有什麼意義啊,關鍵看的是舉證,能證明構成什麼就是什麼
比如甲律師的主張, 你得證明有委託這樣的意思表示吧,對於乙律師,你也得證明當時有借款的意思表示吧。
從這個簡單案件的敘述來看,都看不出來吧
第一,甲這么多年都沒要求委託的結果歸屬於自己,那不就是側面證明了不是委託
第二,甲同樣也沒主張過還錢,同時由於涉及到當事人之間親密人身關系,也不應該理解為是借款吧
④ 《合同法》與《物權法》中有關天然孳息歸屬問題的規定發生沖突怎麼解決
關於天然孳息及來法定孳息歸源屬的規定。1.天然孳息的概念和歸屬。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屬性所產生的物。天然擎息的范圍非常廣,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如耕作土地獲得糧食和其他出產物,種植果樹產生果實,養殖牲畜獲得各種子畜和奶產品等。天然孳息,自從與原物脫離後,會立即產生歸屬的問題。本法明確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法定孳息的概念和歸屬。法定孳息(利息、租金等),按照一般的交易規則,利息應由債權人取得,租金應由出租人取得,但也不排除其他情形的存在。本法規定,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⑤ 合同法163 與 物權法116如何選擇適用
」即第163條中的交付實際指的是所有權轉移。因為當時還沒有物權法,所以在所有專權轉移問題上,第163條表屬述的不是很准確。 即使不按上面的理解,依據新法優於舊法,也應當適用《物權法》,新勞動合同法全文。因為《物權法》是後制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他們都是全國人大制定。 對於你的案例,當然小豬是歸黃某所有。從物權角度講,適用《物權法》第116條;從合同角度講,當初約定的知識買賣母豬,而在合同完全履行之前又出現了小豬,屬於約定之外之物,當然不能按合同約定轉移。 法律學習不能僅盯單個法條,要注意「系統解釋」,系統解釋在法律解釋中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只看單個法條,那麼人人都是律師,法學也沒存在必要了。 順便小小宣傳一下,歡迎去鴻鵠商城()選購飛淘和麥丁
⑥ 合同法與物權法的區別
一、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前是債權關系;後是物權關系。
二、前者實行「意思自治」原則,版後後則是「權物權法定」原則。
三、前者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後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四、前者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後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⑦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矛盾沖突問題
這是個很有趣的法律問題。這兩個條款基於各自所屬的法律的制訂出發內點不同而對同容一個法律關系的不同方面進行了法律上的解釋。合同法傾向於解決合同關系人之間的法律問題,而物權法則是傾向於解決可對抗契約關系的所有權的問題。
委託人A,被委託人B在委託許可權之外將A的物品出售給不知情的第三人C,這里存在三種法律關系,代理關系、效力待定的買賣關系和第三人的所有權益保護,合同法51條解決的是A、B之間的代理關系、買賣關系這樣的契約關系,而合同關系僅約束合同當事人,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物權法106條對這種情況下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做出了保護性規定,即確立善意取得制度。
⑧ 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區別
一、調整范圍對象復不同:前是債制權關系;後是物權關系。
二、前者實行「意思自治」原則,後後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三、前者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後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四、前者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後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⑨ 《物權法》與《合同法》沖突的時候,應該依照哪個法阿
結論:
1、無產權不能轉讓的說法沒錯。人不能轉讓自己沒有的權利。專
2、但本案中07年雖沒屬有獲得門面產權本身,但根據政府承諾,村民獲得的是預期於10年取得門面的權利(期權)。該權利是可以轉讓的。
3、根據07年的合同,部分人已經將獲得門面的權利以1600/平方米的價格進行了轉讓,且合同已經 履行完畢。現在不可以在要求補償差價。(但獲得門面的人願意補償的除外。)
⑩ 合同法第163條和物權法第116條的沖突以及如何適用
這個兩個條款毫無疑問具有沖突的,物權法116條顯然是對合同法163條的補充,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回基本法理原則,應答當以物權法的規定為准。
合同法163條對孳息做了相對硬性的規定,即孳息僅歸於所有權人;物權法116條是對孳息作出了寬松詳細的規定,但充分考慮、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僅有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才區分所有人權人和用益權人的歸屬問題。
因此,應當首先適用新法,即物權法11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