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退人員受勞動法保護碼
❶ 關於退養人員再就業後是否享受勞動法保護
這個相關法規是有規定的,
勞動部1996年頒布並實施(至今仍然有效)的《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12、13條規定如下:
12.已辦理廠內離崗休養或退養手續的原固定工,用人單位應當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明確權利義務關系,其離崗休養或退養的有關文件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
13.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
其實這兩條的解釋是比較模糊的,所以你只能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當年是全民下崗的時代,為了保持穩定,所以出台了這些規定。現在來看,當時所說的「離崗退養」到底算不算「享受養老保險金待遇」,那真的只能說是天才知道了。
其實勞動合同法上面也體現出這樣的精神,就是已經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就不再享受經濟補償金了。其實說白了就是說,你們都已經退休了,拿著很高的退休金,就沒有必要再給補償金了。
當然,就你這個個案來說的話,究竟應該怎麼認定,也很難講,但是你要理解勞動局的這個決定,因為這種個例沒有任何的法律具體規定,只能是說看他們的裁判了,那他們肯定也不可能裁判你這種屬於受理范圍,不然全市當年的退養職工都來鬧來了,這不又不穩定了么?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兩個字「維穩」就對了!
其實勞動合同法上規定過一個月不簽合同,給雙倍工資,本意也不是說不簽合同勞動者就真的有啥損失了,多給一個月工資作為補償,其實本意是要督促企業盡早簽合同,這樣打起官司來仲裁、法院省事了。所以說你硬是去要那個沒簽合同的錢,加上前面的顧忌,他們當然會商量出來一個這樣的結果了,也不奇怪!
當然,出了簽合同以外,其他的一些還是要受到勞動法保護的。至於你的父親的問題,要分成幾塊:1 沒簽合同你要錢,這塊估計要不成了,也就算了;2 工傷部分,如果真的認定是工傷的話,還是應該用人單位負責的。奇怪的就是你為什麼不以這個理由提起仲裁呢?
你應該以工傷賠償提起仲裁,如果還不受理的話,那你就去法院,告他們!
❷ 本人內退有社保,再其他公司上班收勞動法保護嗎
退休後再工作是不受勞動法保護的。
返聘即離退休人員的再次聘用專,因為退休員工不屬於勞屬動部門管理,不能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所以聘用離退休人員不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28條執行。離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如果屬於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案范圍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予受理。
企業聘用退休人員的,不構成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只成立民法意義上的勞務關系。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條,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的,就認為成立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
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離退休人員被再次聘用時,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書面協議,明確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權利和義務。
❸ 國企內退後在外簽的勞動合同受法律保護嗎
你內退,與國企還有勞動合同,只是經雙方協商一致,變更了勞動合同。也就是專說你現在本身是有屬勞動合同在身的。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法律上一般是不允許同時訂立兩份勞動合同的。
例外是,如果你訂立的勞動合同對本單位工作沒有影響,或者用人單位沒有提出異議的,你可以同時訂立兩份勞動合同。
對內退來說,你在家休息另找份工作,對原單位工作沒有任何影響。原單位也不會對內退職工提出異議。
所以我認為你訂立的勞動合同是受法律保護的。。
❹ 《勞動法》對國企職工內退有什麼規定
《勞動法》沒有規定內退,以下是勞社部發布的關於內退的辦法和規定:
1、《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系處理辦法》(勞社部發[2003]23號)第一條第六款
企業改制分流時,對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符合內部退養條件的職工,原主體企業或國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業經與職工協商一致,可以實行內部退養。職工在改制前已經辦理內部退養手續的,一般由原主體企業繼續履行與職工的內部退養協議。由改制企業履行原內部退養協議的,應當在改制分流總體方案中明確。
2、《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1993年國務院第111號令)第九條
職工距退休年齡不到五年的,經本人申請,企業領導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由企業發給生活費。
已經實行退休費用統籌的地方,企業和退出工作崗位休養的職工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按照規定辦理退休手續。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視為工齡,與其以前的工齡合並計算。
(4)內退人員受勞動法保護碼擴展閱讀:
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該條例第十七條第七款提出了「提前退出崗位休養」這一概念。
國家出台內退政策的目的是:企業減員增效,發展生產。是針對有富餘人員的企業,因年老、體弱、多病而不適應工作強度的職工,可以在本人自願申請的情況下,提前享受退休待遇。國家在出台內退政策的同時,強調嚴禁企業超出國務院規定辦理內退的行為。
❺ 內退返聘人員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嗎
一、目前來,我國退休年齡是勞源動者結束其勞動法律關系的終止年齡,簽訂勞動合同無效。所以是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的。
二、退休再就業時應注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而不是勞動合同。與用人單位簽訂具有勞務合同性質的聘用協議,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工作內容、勞動報酬、醫療保險待遇等。此外,超過60周歲的再就業人員,不能稱為勞動者,簽訂勞務合同後遇到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可以作為民事案件訴至法院。
三、勞務合同的含義:
1、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由於在勞動關系確立後具有隸屬關系,勞動者必須服從用人單位的組織、支配,因此在提供勞動過程中的風險責任須由用人單位承擔。勞動合同糾紛屬於勞動法調整,要求採用仲裁前置程序。
2、勞務合同提供勞動的一方有權自行支配勞動,因此,勞動風險責任自行承擔。勞務合同屬於民事合同的一種,受民法及合同法調整,故因勞務合同發生的爭議由人民法院審理。
❻ 內部退養人員是否適用勞動法
根據省政府批轉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於進一步理順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及用人單位做好勞動合同管理工作的意見》(閩政[2000]文266號)第(一)條第4項退出工作崗位休養人員的規定,經本人申請,單位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簽訂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協議。退出工作崗位休養的人員,應按《福建省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條例》規定的標准和比例向所在地社保機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原勞動部《關於嚴格掌握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通知》(勞險字[1998]3號)文中也規定: 企業對接近退休年齡的職工要妥善安排,因年老體弱不能堅持正常生產工作,可以實行離崗退養,離崗退養期間,按連續工齡計算,按一定比例發放工資,所需費用仍在工資基金中列支。離崗退養職工達到退休年齡時,再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退休手續,發給退休費。 因此,退養人員可按其退養期間的月生活費作為其退養期間工資基數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但其月生活費標准低於當地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應按當地職工最低工資標准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超過本省上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300%以上部分不繳費。 1.「內退」並不是勞動法或者勞動合同法的概念! 在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中,通常將「內退協議」看作為用人單位(企業)與職工之間「就勞動合同的實際履行方式作出變更」的補充協議,即,職工不必上班上崗工作;單位給予發放內退工資(或生活費);單位繳納社會保險繳費;允許職工另外從事其他工作和獲得收入,等等。只要「內退協議」不違法,通常,仲裁庭或者法庭可以認定協議對雙方的約束效力,雙方均應遵守。 2.您與單位的「內退協議至今到期,本人可以享受正式辦理退休。現在省社保局對我的退休不符合條件,本公司不能按照當時協議書實施辦理退休,而導致違約。」既然單位在協議中承諾為您辦理正式退休,而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認為不符合退休條件,不予辦理。單位應當承擔這一後果的責任。 3.如果在「內退協議」中有約定違約金的數額或者計算標准,您可以要求單位賠償違約金,相反,如果沒有約定違約金,您若要求違約金,通常不會得到仲裁庭或者法庭的支持。建議您:要求單位恢復勞動合同的履行,恢復原工作崗位及勞動報酬(工資獎金等)。這種訴請通常容易得到法律的支持(理由就是基於第1條的分析意見)。 4.重點是《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不是合同法!)。注意:勞動合同的約定條款、「內退協議」的約定內容、原工作崗位及工資待遇,是否可以安排原有崗位的現狀、以及本人是否能夠勝任崗位工作條件等等。 「內退」問題,現在並不普遍了,也只有老國企在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紀初才有這種處理方式。
❼ 新勞動法的內退政策
沒有新勞動法,只有95年的勞動法,你說的如果是08年實行的勞動合同法,那也沒有內退政策,你所謂的內退只是針對國有企業,所以不可能寫在勞動法裡面,勞動法是大法,對所有企業而言,現在的企業不會有內退了
❽ 2012新勞動法的關於內退的最新規定
2012新勞動法沒有內退的最新規定。
1993年4月20日國務院111號令《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第9條規定:
職工距退休年齡不到五年的經本人申請企業領導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國家規定男55歲,女50歲以上方可自願申請內退)。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修養期間,由企業發給生活費。
已經實行退休費用統籌的地方,企業和退出工作崗位休養的職工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按照規定辦理退休手續。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視為工齡,與其以前的工齡合並計算。
(8)內退人員受勞動法保護碼擴展閱讀
1994年6月20日勞動部發布的《勞動部關於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辦理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4]259號令)規定:
國務院《國有企業安置富餘職工規定》(國發[1993]111號令)頒發後,對於規范企業妥善安置富餘職工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有的企業在分流富餘職工時,採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對距退休年齡不到5年的職工,強迫退出崗位休養(以下簡稱「內退」),剝奪甚至侵害了職工的正當勞動權利,為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行政法規的嚴肅性,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企業對距退休年齡不到5年的職工,應經本人提出申請,企業領導批准,方可辦理退出工作崗位休養。
二、企業對在改革中精減下來但又不符合「內退」條件的人員,應該積極為他們創造或推薦新的崗位,也可以提供轉業培訓,在採取這些措施以後,對部分人員可以引向社會或作為企業內部待崗人員,但不能辦理「內退」。
三、對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無論是辦理了「內退」或是其他富餘職工,企業都要根據有關規定辦理發放基本生活費,標准不得低於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准。對確實有困難並已足額交納失業保險金的企業,經勞動部門批准,可以用失業保險金予以補貼。
職工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需按規定辦量退休手續,凡參加養老保險統籌的,轉由社會保險機構發給養老金。
四、各地勞動部門對企業貫徹國發[1993]111號令要做好指導監督檢查工作,堅決制止企業超出國務院規定辦理「內退」的做法。今後,對企業的此類行為要及時糾正,並嚴肅處理。
❾ 年齡未滿到45歲就內退的職工受勞動法保護嗎
您好,
也受保護,只要是合法建立勞動關系都受到勞動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