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維權案例及分析
⑴ 勞動者維權成功的事例故事維權經驗,600字左右
新華網重慶5月1日專電(朱薇 梁婷)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勞動者維權五大典型案例,法官以案說法並提醒,廣大勞動者應高度重視社保繳費、二倍工資時效、加班約定、工資標准取證等方面的維權技巧。
--社保繳費平時要關心
【案例一】蔣某1993年到甲廠工作,2010年蔣某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發現甲廠未按其實際工資繳納養老保險,遂起訴甲廠賠償養老保險待遇損失,被法院裁定駁回起訴。
法官提示:根據目前的司法解釋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給其辦理養老保險手續且不能補辦起訴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但以未足額繳納社會保險造成損失為由起訴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者應當在退休前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要求用人單位補繳。
--二倍工資有時效
【案例二】范某2008年5月到乙公司工作,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11年10月雙方解除勞動關系,范某申請仲裁,要求乙公司支付2008年5月-2011年10月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乙公司則抗辯已過了仲裁時效,法院認為范某的請求已於2011年5月經過仲裁時效,判決駁回范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提示: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應當從用工之日起第2個月開始計算,最長不超過11個月,仲裁時效為二倍工資計算終了之日起1年。用工超過12個月,視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已建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關系,不再計算二倍工資。勞動者若要主張二倍工資,應當及時行使權利。
--工資標准要取證
【案例三】張某起訴丙公司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雙方為張某的工資標准發生爭議,張某認為自己的工資為底薪2000元和績效獎勵1500元,提供了證人證言和勞動合同,丙公司則認為公司一直效益不好,沒有發過績效獎勵,張某的工資只有2000元,並提供了張某簽字的工資表。張某認為基本工資和提成是分開發放,丙公司沒有提供完整的工資表,張某對此說法沒有提供證據。法院最終以統計局發布的社會同行業平均工資結合當事人陳述確定了張某的工資標准。
法官提示:對於勞動者的工資標准原則上仍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勞動者應在平時領取工資時注意收集證據。
--加班約定要注意
【案例四】袁某到丁廠從事加工工作,與丁廠簽訂了勞動合同,經常周六加班,後袁某向法院起訴丁廠支付加班工資,丁廠則稱合同中約定了每月工資1500元中包含了周六加班工資200元,法院認為1500元扣除200元後不低於最低工資標准,該合同約定應為有效,遂駁回了袁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提示: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應了解企業日常加班情況,並對加班工資進行充分協商。
--工作崗位要明確
【案例五】夏某到戊集團公司工作,戊集團公司在全國多個城市開設有分公司,在本市區縣設有多個生產部門。夏某最初在公司辦公室工作,一段時間後,便被調到生產部門,夏某不適應,後又被調往外地。夏某不願到外地公司報到,遂被戊集團公司以違反公司紀律為由開除。夏某不服起訴至法院,要求戊集團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關系賠償金,法院判決駁回了夏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提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應當結合自身情況約定具體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地點,否則很容易被企業頻繁調動而被迫辭職。
⑵ 最新勞動法案例分析
第一 【案例】小李托親戚找朋友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當時沒有簽合同,進去後乾的活很雜,工作崗位不固定,每個月領的工資也不一樣。一年後,他多次與公司協商簽訂勞動合同,想把工作崗位、內容、工資等各方面固定下來,可公司總是以「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幹雜活的人」,「公司效益不固定工資也不能固定」,「如果不想干就另謀高就」等各種理由予以推託。結果,他幹了一年多,合同也沒簽成。後來公司換了個老闆,一上任就把他辭退了。
【解析】《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但未規定法律責任方面的保障條款。為此,《勞動合同法》在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小李的要求是合法合理的,而公司辭退他是違法的,因為公司實際上與他已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般情況下勞動者跳槽無須支付違約金
第二 【案例】小劉是某建築公司的農民工,與建築公司簽訂了為期10年的合同,合同雖然僅幾十條,卻規定了10多項違約金條款,有一項是如果小劉跳槽,需一次性支付10萬元違約金。工作半年後,小劉發現了另一家建築公司招人,開出的條件和待遇都比現在的單位好很多。他想跳槽,但面對巨額違約金,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解析】《勞動法》對於勞動合同違約金的問題基本上沒有涉及,而是交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解決。為防止勞動者跳槽,不少用人單位都規定了高額違約金。為此,《勞動合同法》對違約金進行了規范,規定只有在兩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才可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第一種情況是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後,如果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第二種情況是用人單位與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條款後,如果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由此可見,除上述兩種情況外,其餘一切情況包括勞動者跳槽都不再需要向用人單位支付高額違約金了。不過,勞動者跳槽仍需支付一定代價,因為《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法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該建築公司約定的高額跳槽違約金是無效的,小劉只要在賠償對該公司造成的損失後就可跳槽去另一家建築公司。
派遣服務時意外受傷,兩家單位負連帶責任
第三 【案例】蘇阿姨是某家政公司的員工,受公司指派到某私營企業做保潔服務。在擦窗戶玻璃時,她一不小心從辦公室的窗檯上跌倒在地板上,導致手部骨折。該企業老闆及時將她送到醫院治療,但拒絕支付醫療費。蘇阿姨找家政公司要醫療費,不料公司老闆卻說:「你是為那家企業打掃衛生時受的傷,可以找他們索賠。」而該企業老闆卻認為自己已經支付了保潔費,且已及時將蘇阿姨送到了醫院,「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兩單位對於醫療費互相踢皮球,都表示不予支付。
【解析】在《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前,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蘇阿姨是受家政公司的指派從事保潔工作的,是為家政公司履行義務。她受傷也是在為家政公司履行義務過程中發生的,因此責任應由家政公司來承擔。
但是《勞動合同法》對此有了新規定,第九十二條規定,在勞務派遣單位派遣過程中,如果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蘇阿姨的醫療費既可以向家政公司要,也可以向私營企業要,兩家單位都有賠付的義務。
⑶ 勞動法案例分析
合同到期,汪某已離開公司,勞動合同自行終止,只是交接和轉移手續沒辦,責任雙方履行各自的義務解決善後問題就行了。汪某隻能主張公司補交2006年4月—2009年4月期間的各項社會保險,後面的無權主張。
⑷ 勞動法的案例分析
企業破產安置有方 職工無據訴請被駁回
企業因經營不善被宣告破產,企業按公司職工安置方案及政府文件的規定,對原告進行安置,但原告以自己應按工傷有關文件安置、自己應屬解除勞動合同范圍為由申請仲裁,被駁回後不服,向法院起訴。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人民法院審結該起勞動爭議糾紛,判決駁回原告老張的訴訟請求。
老張原系S集團有限公司職工。1977年9月因工受傷。2004年5月,老張與S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2008年6月,因S集團有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並指定了破產管理人。6月29日,S集團有限公司被法院宣告破產。2008年9月,S集團有限公司經職工代表大會正式會議表決通過了《職工安置方案》,對安置事宜進行了明確。
根據安置方案,S集團有限公司對原告老張實行內養,發給原告每月350元基本生活費,同時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至退休。原告拒絕該種安置方式,亦拒絕領取被告發放的基本生活費。2008年11月10日,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審定,原告勞動功能障礙鑒定為六級。後原告以自己應按工傷有關文件安置、自己應屬解除勞動合同范圍為由向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與被告解除勞動合同;要求被告支付經濟補償30000餘元,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0000餘元、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20000餘元及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30000餘元。該委於2009年8月裁決駁回原告的申訴請求。原告不服,遂訴至法院。
法院認為:老張原系S集團有限公司職工,該公司被宣告破產後,根據《關於做好國有企業破產工作的意見》的精神,經職代會表決通過了企業職工安置方案,該方案確定的時點為2008年8月31日,此時原告距退休年齡已不足五年,按照該安置方案規定,原告屬內養人員,由被告發給原告基本生活費和各項社會保險費至退休,原告與S集團有限公司的勞動關系至原告退休前仍未終止,故原告要求確認與S集團有限公司的勞動合同終止並要求被告支付工齡經濟補償金的訴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原告1977年9月因工受傷,而《工傷保險條例》是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故原告要求按《工傷保險條例》支付一次性費用無法律依據,且安徽省人民政府曾於1997年2月20日制定了《安徽省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辦法》,該辦法對施行前發生工傷職工的一次性費用不予補發。同時,安置方案中該款已明確表示原告作為工傷人員僅可按勞動部門認定的等級享受相應政策性補助,即工傷復發治療費,並非按工傷保險條例享受工傷待遇。綜上,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及一次性就業補助金的請求無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⑸ 勞動者成功依法維權的案例
女工打架被炒魷 公司賠雙倍工資
在一次辦公會議上,員工阿玲和阿娟因意見不合起爭執,最後大打出手。公司老闆聽說這事,怒不可遏。上級一紙令下,認為阿玲和阿娟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當即對二人「炒魷魚」。
阿玲和阿娟不服氣,兩人不計前嫌,共同以該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申請仲裁。仲裁庭認為,經雙方舉證,兩人發生爭執斗毆的場所只是一家茶餐廳的包間里,並非辦公場所。也就是說,她們的行為不構成該公司員工手冊中的「在辦公場所內打架斗毆」。
故此,仲裁庭認為該公司屬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並裁決該公司支付阿玲和阿娟的雙倍經濟補償金。仲裁後,該公司不服,又申訴到法院。法院同樣支持上述仲裁決定。
法庭筆記: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需支付雙倍經濟補償金。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以勞動者嚴重違紀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比較常見。至於該解除是否違法,關鍵要看勞動者是否屬於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情形,這就要求確認用人單位是否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是否提前將規章制度告知勞動者,以及規章制度是否合理。
⑹ 勞動法,具體案例分析
【案例】
a先生在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家汽車維修服務公司從事油漆噴塗的工作,早在2000年就入職這家公司,a先生與公司簽訂的多份勞動合同中均確認:噴塗崗位工作可能產生空氣污染等職業危害,並約定,從事噴塗崗位作業員工入職、離職必須體檢,離職不體檢者不予辦理離職手續;雙方簽訂的最後一期勞動合同的期限是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2009年11月30日,公司書面通知張先生,勞動合同到期後不再續簽。實際上,只差2個多月的時間,a先生在公司的連續工齡就滿10年了,但是,公司既不想與張先生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不願意支付其工齡補償,a先生要求公司做離職前的職業健康檢查,但被公司拒絕了。a先生遂委託本律師,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仲裁申請,要求公司支付違法終止勞動合同的賠償金165000元。
深圳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依法裁決:公司屬於汽車維修行業,af先生在公司從事噴漆工作,具有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可能,雙方在勞動合同中也確認a先生所從事的工作具有產生空氣污染職業危害的可能,並對防止相關職業病危害方面作出了約定。公司未為張先生進行離職前職業健康檢查,而終止了其與張先生之間的勞動合同,該行為違法。張先生請求公司支付違法終止勞動合同的賠償金,本院予以支持,即公司應支付張先生違法終止勞動合同賠償金165000元。
公司對勞動仲裁委 的裁決書不服,向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不予支付賠償金,其理由為:張先生在工作期間,公司已為其做過體檢,未發現有任何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公司是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終止雙方的勞動合同關系的,而並非依據四十條和四十一條規定的解除合同的行為。經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審理,依法判決認定,公司終止與張先生之間勞動合同的行為違法,應支付張先生違法終止勞動合同賠償金165000元。
【律師評點】
這是本律師代理的一起真實的案件,通過這個案例,相信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勞動合同法》中違法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責任的內涵。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一)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二)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條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有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應當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
第四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實際上,《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就是用人單位不得違法終止勞動合同的條款,其中明確援引了第四十二條的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六種情形,顯然,這六種情形也必然就是不得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定情況。第四十五條規定之所以沒有重復羅列上述六種情形,我認為是立法者從立法技術的角度考慮,援引之前亦應列明的條款,使得法律條文不會過於重復和繁瑣。
《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五條和《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接觸職業危害作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違法終止勞動合同,必然要受到嚴厲的制裁,付出嚴重的代價。
⑺ 勞動者維權典型案例的內容簡介
為了幫助廣來大勞動者和社會公眾更好自地學習與掌握我國最新的勞動法律規范,編者撰寫了本書。全書以案說法,依法論案,條分縷析,以生動直觀的勞動糾紛案例來闡明《勞動合同法》、《勞動法》等當前生效的勞動法律規范,為人們解決勞動法律問題提供參考。
與一般法律案例書相比,本書更注重實務,通俗易懂。編者從專業律師的角度,就勞動法律不同領域的問題,遴選日常典型的勞動糾紛案例,進行詳細、具體的實例解答與法理剖析,並針對勞動者的實際情況提供細致、周到的法律建議和意見。
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復制或抄襲本書之部分或全部內容。
⑻ 勞動法案例分析
1,仲裁委應當駁回張抄三的請求
理由: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章第14條之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應當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未簽訂的,自第二個月起不滿一年的,應當每月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即雙倍工資。但超過一年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無固定期勞動關系,就不再有雙倍工資的問題。
2,仲裁委駁回張三的請求
理由:由於上面的敘述,雙方已經建立無固定期勞動關系,無固定期勞動關系的解除,可以是雙方協商一致,這一點是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也就是說,張三與用人單位前期達成一致意見,解除勞動關系,雙方協議有效合法,應當視為解除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只要依照協議約定支付了補償金就可以了。
⑼ 勞動法案例分析~!!
勞動合同條款有效問題:
1、合同條款中,「如一方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應支付違約金1萬元」,違法,正式員工可以提前三十天書面通知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任何違約金!
2、競業限制問題,從上面案例來看,雖約定了競業限制,也可以約定違約金,合同條款是有效的,但實際上還未生效。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從以上條款來看,競業限制違約金是發生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單位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後,勞動者違法才能生效。
本案處理:
1、我認為本案處理的重點,不是競業限制問題,而是雙重勞動關系問題;庄某在與甲公司未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在乙公司工作,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款:(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不能要求其支付違約金2萬元。
2、甲公司的損失賠償問題:確有證據證明,因庄某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庄某應當賠償損失;但有一點,乙公司是否有連帶責任,要具體分析,根據上面描述來看,「庄某謊稱已與甲公司解除了勞動合同」,實際上乙公司認為庄某已經解除了勞動合同,才去僱傭,也是受害者,但需要認真核對應聘者的相關資料才對,如果核實並被庄某騙了,不應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乙公司知道庄某未與甲公司解除勞動合同,還去僱傭,才能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該承擔連帶責任。
以上請參考!
⑽ 勞動合同法律維權案例分析求答案
1、企業有用人自主權,這是法律保護的,為了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順利進行,企業有用人自主權;
2、洪某自2005年來公司研發中心工作,原是技術研發人員。這並不能說明什麼,關鍵點之一:企業與洪某簽訂的勞動合同中是否約定了該崗位,如果約定了,則企業不能隨便變更該崗位,變更需要經與洪某溝通協商一致;如果沒有約定該崗位,原則上是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進行崗位調整的。關鍵點之二:洪某是否勝任該崗位,如果能勝任,則不能隨便調離該崗位,如不能勝任,可以培訓不合格後調至其它崗位,則不能勝任,企業則可以解聘。
3、企業可以將洪某解聘,就是補償與否的問題,如企業違規解聘需要對洪某進行補償,如洪某嚴重違反企業勞動紀律,則企業解聘則不需要補償,勞動合同法賦予了企業在職工嚴重違紀情況下解除其合同的權力; 4、企業將洪某解聘,其最初原因是企業調動洪某的工作,如果合同約定該崗位,洪某又不同意調動,則強行調動,屬於企業違約在先,如果解聘的話,企業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如果沒有約定該崗位,甚至合同約定的崗位包含售後服務,則原則上洪某是要服從調動的,不然違紀解聘是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金按照其在該企業工作年限,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從2005年至2011年6年的話,補6個月=6*5000=30000元。 5、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