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所規范的行政主要是
『壹』 我國行政法規定的行政主體是什麼
我國行政法律法規中所規定的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管理職能,能依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一定行政行為的主體。例如能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主體,能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主體等。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條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五條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貳』 行政法包括哪些
行政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明確答案
行政法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法律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內容: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
二、詳細解釋
行政組織法是規范行政機關的組織、職能和許可權的法律。它確立了行政機關的體系結構和職責范圍,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設立、依法行使權力。
行政行為法是關於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採取的具體行為的法律。它規定了行政機關在做出決策、執行公務和處理行政事務時應當遵循的程序和規則,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行政監督法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和約束的法律。它建立了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檢查機制,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使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的發生。
行政救濟法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獲得法律救濟的法律。它規定了行政相對人在面對不合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時,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途徑尋求救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行政法是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法律體系。其涵蓋內容廣泛,涉及行政組織的構建、行政行為的實施、行政權力的監督以及行政救濟的途徑等多個方面。
『叄』 什麼是「行政法」上的行政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與經濟法的區別 1)性質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不是單純的行政管理關系。 2)主體地位以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聯結狀態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中主體的地位雖有上下層次之分,但彼此卻都互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3)主旨不同,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中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從根本上服從經濟規律,行政活動首先服從的是長官意志。 4)調整手段不同,經濟法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為輔而且一般與經濟手段等結合運用,行政法則以行政手段為主,主要以命令與服從的方式實施。
『肆』 行政法包括哪些內容
行政法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等。
法律分析
我國尚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典。行政法是調整行政行簡法律關系,規范行政組織、行政職權、行政行為實施的方式、程序、監督以及行政相對人權利救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力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行為行仔帶差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信訪條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司法解釋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念皮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伍』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的法律體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2、行政執法: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
3、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行政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4、行政監察法:涉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檢查;
5、行政程序法: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的程序規則。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法體系由《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國家賠償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構成,共同規范行政機關的職權行使與公民、法人的相應權利義務,確保行政活動的合法性與效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陸』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二、
合法行政原則: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行政機關的任何決定和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合理行政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決策和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避免濫用自由裁量權,確保行政決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程序正當原則:程序是規范行政權力行使的重要機制。該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策和採取行動時,必須遵循正當的法律程序,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同時,行政決策的過程應當公開透明,為公眾所知曉和監督。
高效便民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應當提高行政效率,積極履行行政職責,避免拖延和不作為。同時,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應當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便捷地獲得所需的行政服務。
權責統一原則:該原則強調行政機關在享有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追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受到的損害應得到相應的救濟。
以上五原則是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和基礎,確保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柒』 行政法是什麼
所謂行政法
,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包括四類:
(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
(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
(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而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捌』 我國行政法規定的行政主體是
行政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依法擁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能獨立地為自己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產生的後果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在我國,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授權的組織。
資本主義國家的行政機關在法律上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並立,互相分權制約,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影響或支配立法和司法。中國的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關。行政機關可以分為領導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辦公機構、信息機構、咨詢機構、派出機構等。
行政法主體包括以下:
1、中央機關及其機構;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
2、行政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具體處理和承辦各項行政事務的內部組織、派出組織和臨時組織;
3、非政府組織及個人:受委託的組織和個人,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實施行政行為的後果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行政主體有哪些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也是一個組織成為行政主體的必備條件。
「行政主體」這一術語,並不存在於現行的任何一個法律文本當中,但卻是行政法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從對它的界定看,其包括如下構成要件:
1、享有並行使公共行政權力
在現實生活中,自然人以及一定組織通過其成員(自然人)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必須在法律意義上給予這些活動以適當的分類、定性,才能決定適用不同的規則。以法律主體為參考對象,是其中的一種分類、定性方法。一般而言,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分別適用行政法規則和民法規則,他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享有並行使公共行政權力,這種權力的行使往往在權力者和權力行使對象之間形成不對等的法律關系。而且,由於行政組織亦有可能從事民事活動,如購買辦公設備,所以,以是否享有和行使公共行政權力作為標准,也可以界分作為民事主體的行政組織和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組織。
2、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
凡屬法律規范的調整對象、從而能夠成為權利義務主體的人,即具有權利能力。享有權利能力的首先是自然人。但是,法律也可以將權利能力賦予自然人的聯合體或者其他組織。能夠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即意味著行政主體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完全的權利能力和地位。
科層制的行政組織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採取層級和網狀的結構,從中央到地方、從機關到每個具體的機構、從首長到最低職位的公務員,層層完成行政管理的職務。層級和網狀結構是由行政管理任務的龐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只有把這些管理任務具體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任務,由每一個公職人員擔任其中一個小范圍內的活動,並且按照上下級的服從關系以及同一層級的分工合作關系,逐級融合成大規模的復雜活動,行政管理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完成。
實踐中,處於科層制中的每一個公務員、機構、機關都可能從外觀表現上看從事著行政管理性質的活動。行政主體概念的存在,就是旨在從這樣的一個層級、網狀結構中,剝離出那些具有獨立、完全權利能力的組織,使其對外可以自己名義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地對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相應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第九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
第九十九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遵守和執行;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民族鄉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採取適合民族特點的具體措施。
第一百一十二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第一百一十三條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玖』 行政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規范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這是行政法的核心內容,它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職權時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程序,以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規范行政主體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法還規定了行政機關在接受內外部監督時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以確保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規定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行政法明確了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方面的規定。
規定行政主體內部關系:行政法還包括對行政機關內部組織、編制、職權劃分、公務員管理等方面的規定,以確保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規范性和效率性。
行政法的法源主要包括:
- 成文法: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文件為行政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 部門規章及地方政府規章:這些規章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具體實施細則,具有法律效力。
- 法律解釋: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凡涉及行政管理領域的內容都屬於行政法規范。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有:
-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
-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如《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為行政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 行政法規:如《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
- 地方性法規: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等,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法規,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