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因個人原因離職勞動法

因個人原因離職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1-02-01 13:27:18

Ⅰ 因為個人原因辭職

您好,來其實在這類問題中,自您是占上風優勢的!
首先:根據勞動法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詳細點說:
1.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要清楚是否也沒有繳納社保。2.如果沒有繳納社保,可以直接離職。因為沒有繳納社保,員工可以提出離職,並且可以要求公司賠償。賠償金額計算:(1)沒有簽訂合同,從工作第二個月到第12個月,可以要求雙倍工資。(2)要求補繳社保。(3)離職要求公司按每工作一年賠償一個月補償金,不滿6個月賠償0.5個月工資,滿6個月也算一個月工資。3.如果有繳納社保,可以提出離職,可以獲得前項的(1)的賠償。
如果你老闆都沒具備這些條件的話,你是完全得到法律保護的,他或是看你不懂法律,但是如果您懂這些,是他怕你,而不是你怕他!您可以直接求助勞動部門!把我所說的這些拿出來說事! 祝您成功!逃出魔掌!

Ⅱ 合同期間, 因個人原因離職,企業該如何處理

勞動者可以提前30日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合同,無需用人單位同意。用人單位只能同意,但無需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

Ⅲ 簽訂的勞動合同寫著,試用期之後,因個人原因離職要賠償公司三個月工資。合理嗎

公司這種規定,嚴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可以帶上勞動合同,反映到就業局解決,要求公司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不然,支付勞動者賠償。

Ⅳ 請問一下,員工出於個人原因離職,公司可以不支付一次性經濟補償金,這是勞動法哪天規定

勞動法里並沒來有條文說勞動者源因個人原因離職,用人單位需要支付補償金。沒有規定,所以就是沒有。經濟補償金是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支付給勞動者的經濟補償,對於勞動者辭職的,除非是被迫辭職的能得到經濟補償金,否則是不能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

Ⅳ 公司違反勞動法,我已以個人原因遞交辭職信,還能要求經濟補償嗎

不可以,理由如下:
一、公司試用期沒有繳納社會保險,但之後繳納了的,因為用人單位違法行為不處於延續狀態並已改正,職工沒有在改正之前及時提出,職工不能再以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解除勞動合同,主張經濟補償金;
二、法律上的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是指非不可抗力因素,未與工會協商,當月工資圍在下月支付的情形,公司拖欠工資25天,並不一定構成未足額及時支付工資的情形,且用人單位已經支付了工資,職工不可以再以未及時支付勞動報酬解除合同,主張經濟補償金;
三、用人單位試用期有一個月未訂立勞動合同,並不違法,且用人單位用工滿一個月未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是自滿一個月的次日起支付二倍工資,勞動者不可以因此解除合同主張經濟補償金;
四、用人單位即使具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的法定過錯,勞動者以個人原因辭職之後,再以用人單位存在法定過錯為由主張經濟補償金,司法實踐中不予支持。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
2012年6月21日
28.勞動者以其他理由提出辭職,後又以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情形迫使其辭職為由,請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不予支持。

Ⅵ 勞動法關於辭職的規定

勞動法辭職的規定如下:
一、職工辭職,要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回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答動法》第31條規定:「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明確賦予了職工辭職的權利,這種權利是絕對的,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無須任何實質條件,只需要履行提前通知的義務(即提前30日書面通知用人單位)即可。
二、用人單位具有一定的請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勞動法》第10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Ⅶ 自己辭職勞動法有沒有賠償

根據勞動者辭職原因確定。若勞動者因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之情形,可以請求解除勞動合同,同時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但在辭職通知書需註明用辭職是因用人單位存在違法行為。若因勞動者個人原因,主動辭職解除勞動合同的,需提前30日向用人單位提交辭職通知書,且沒有任何補償。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Ⅷ 勞動法沒有提前一個月提出離職,因為個人原因突然離職公司應支付上個月的工資

勞動者因為個人原因突然離職,用人單位應當結清工資,但勞動者應回當賠償損失。答
勞動者因為工人原因突然離職,是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勞動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工資是勞動者勞動報酬,按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勞動者出勤結清工資。
賠償損失與結清工資是不同的法律關系,二者互不影響。
《勞動合同法》
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部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九條 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Ⅸ 公司辭退員工 答應按照勞動合同法進行補償 但在解除勞動協議上寫員工因個人原因離職 簽訂這樣的協議

如果勞動者簽了個人原因辭職,那麼無法申請經濟補償,因此,勞動者不能簽字,不然,到時無法上勞動局、仲裁委員會維權。

Ⅹ 以個人原因離職,能要賠償嗎

勞動者先以個人原因離職,後以用人單位拖欠勞動報酬為由要求支付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仲裁版庭不予支持。但權勞動者可以仲裁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根據上述法條,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期間,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可以獲得經濟補償。
但是勞動者辭職時,以個人原因為由辭職,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之規定。

熱點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在職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9-30 23:21:19 瀏覽:34
簡述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發布:2025-09-30 23:11:08 瀏覽:1
百度優酷社會與法 發布:2025-09-30 23:10:17 瀏覽:931
慈善法立法過程 發布:2025-09-30 23:08:31 瀏覽:139
陝西省宗教事務條例 發布:2025-09-30 22:57:10 瀏覽:21
我國盜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30 22:57:04 瀏覽:556
證件的掃描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30 22:51:59 瀏覽:963
會計職業道德修養的環節包括 發布:2025-09-30 22:47:24 瀏覽:414
國信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30 22:40:29 瀏覽:554
投資人對公司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30 22:40:01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