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官刑是夏朝的行政法律規范

官刑是夏朝的行政法律規范

發布時間: 2021-02-04 06:24:18

❶ 夏朝法律制度的刑罰種類

死刑(統稱大辟,主要有誅、殺、戮、孥戮等):孥戮是指將罪犯本人及專其子一同屬殺死,類似以後朝代的族誅。也有人認為應解釋為:或將罪犯罰做奴隸,或將罪犯殺死。
肉刑(墨、劓、臏、宮):墨:在罪犯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色。劓:割去罪犯的鼻子。臏:去掉犯人的膝蓋骨;宮:破壞犯人的生殖器官。
流刑:將犯人流放到邊遠的地方,最初是作為寬恕同族人所犯五刑之罪的,但是後來就不僅用作此了。
贖刑:允許罪犯用銅等貴金屬來贖罪。不同於「罰」。夏朝的贖刑制度非常發達,在西周制定贖刑制度時還參照了夏朝的制度。

行政法律規范有哪些

行政來法律體系包含的法律規范有自不少,凡是規范和約束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都屬於行政法律法規,無法一一列出。
下面只列舉部分:
行政法律:
行政訴訟法
行政強製法
行政復議法
行政許可法
行政監察法
行政法規:
徵用土地公告辦法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❸ 夏商法律刑名 有哪些

夏代的法律制度
1、刑罰制度
(一)昏、墨、賊,殺
據《左傳》昭公十四年記晉國叔向引用《夏書》時所言夏的法律是「昏、墨、賊,殺。」昏,意為自己有惡行卻去盜取別人的美名;墨,意為貪婪且敗壞官紀;賊,意為殺人毫無顧忌。凡犯昏、墨、賊之罪者,《夏書》規定處以死刑。
(二)贖刑
根據後人所寫的《呂刑》「序」記,周穆王時因政事荒廢,命呂侯依照夏朝的制度,制定「贖刑」。可見贖刑在夏代已經產生。贖刑,即以幣或以財抵罪,罪犯若按規定交納贖金給官府,則可以獲得減輕或免除刑罰。《呂刑》中的贖刑是參考了夏代的制度而制定的。
(三)其他
「象刑」制度,即對本族犯罪者仍採用象徵性的刑罰加以處置。如:
穿著無領赭衣,表示此人犯有大辟之罪;
穿兩只不同顏色的鞋,表示此人犯有刖、剕之罪;
用黑色布巾包頭,表示此人犯墨、劓之罪。
據此可以推測「五刑」制度在夏已經形成,主要針對被征服者使用,而象刑則是對犯罪的本族或本氏族成員的一種優恤。
關於量刑的原則,《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夏書言:「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即在遇有疑案時,寧願放縱犯罪,也不能亂殺無辜。
注意的是,夏代法律並不只局限於「刑」。後世文獻也追記了夏行政、經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令,比如禹時保護環境的禁令,《逸周書·大聚解》記,在夏代,春季禁止到森林中砍伐;夏季禁止下河湖捕撈。

商代的法律制度
法律形式與主要法令
1、主要法律形式
商代法律形式主要有刑書、習慣法、王命等。刑,指刑書,如《湯刑》。主要內容應是規定刑罰的種類。命,是商王發布的命令,這些命令大都以帝、祖的名義發布,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外,商族的一些習慣為政權所認可,也具有了法的效力,如「彝」,其意為常法。
2、主要法令
根據後人的追述,商代刑事方面的法令有《湯刑》和《官刑》。《湯刑》或為商代刑罰總稱。其應與夏之《禹刑》一脈相承。商代的刑罰及統治者對刑罰的運用較夏代明顯地嚴酷。《官刑》是單行法規,是商湯時懲辦犯罪官吏的專門法律。
3、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名
商代的刑罰初具體系,有些文獻記載,夏以前便有了墨、劓、剕、宮、辟「五刑」制度,但無法得到實物驗證。商有「五刑」已經不是「傳說」,因其有甲骨卜辭的印證,所以是可信的。
(1)墨刑,又稱黥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額頭上刺字,再染上墨。這種墨刑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2)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鼻子是人的重要器官,而且與人的尊嚴密切相關。因此劓刑較墨刑為重。
(3)非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砍足曰非,砍手曰刖。另外,與砍手足相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
(4)宮刑,是破壞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殘酷刑罰,對男性為去勢,對女性為幽閉。這種宮刑剝奪了受刑人「傳宗接代」的能力,在中國古代社會被視為是最大的恥辱和不幸,因而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為殘酷和最重的刑罰,一般適用於較重的犯罪者。
(5)大辟,是死刑的總稱。除常見的斬、戮等死刑方法外,還出現了炮烙、醢、脯等等酷刑。有斬、殺、磔等行刑方式。斬用斧,殺用刀,磔是碎割或分裂肢體的酷刑。
(二)其他
除五刑外,文獻中還有其他刑名的記載,比如對在公共道路上丟棄垃圾者施以「斷手「之刑。《官刑》中有專門適用於貴族的「罰絲」刑。《史記》中還記載,有將罪犯拘役使其勞作的徒刑。還有適用於本族成員的流(放)刑。
(二)罪名
1.不吉不迪
盤庚遷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如果行為不善,不按盤庚所說的正道行事,就將抗命者處以死刑,並滅絕其全家。
2.顛越不恭
盤庚遷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如果狂妄放肆,違法亂紀,不服從國王的命令,就處以死刑,並滅絕其全家。
3.暫遇姦宄
盤庚遷殷之前所宣布的罪名。意即,詐偽、姦邪、犯法作亂者,處以死刑,滅絕其全家。
4.舍棄穡事
商湯討伐夏桀時宣布的夏桀的罪狀,意為不務正業,荒廢了農事。

❹ 商朝為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管理,制定了行政法律規范,稱為

(一)法制指導思想;
商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在夏朝奉「天」罰罪法制觀的基礎上有進一步專發展,更加強調屬「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在這種天命觀的影響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
因此,執行占卜的神職人員——巫,史等,在商朝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王權神授觀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與「神」的名義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語。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義對夏進行討伐。
(二)法制概況;
《荀子·正名》中有「刑名從商」,這一論斷從一側面反映出商朝法制應該比較成熟了。
《左傳·昭公六年》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與夏朝一樣,它也是後繼者為了紀念湯,而以湯來命名他們的法典。
除了《湯刑》外,還有《甘誓》 《盤庚》 《伊訓》等篇章也都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❺ 夏朝的五刑是什麼意思

所謂「五刑」是指中國早期社會五種常用刑罰,即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五種刑罰。這五種刑罰由輕到重,構成了中國早期法律中完備的刑罰體系。

1、墨刑

又稱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額頭刺字,再染上墨色,作為受刑人的標志。這種墨刑既是刻人肌膚的身體刑,又是一種使受刑人蒙受恥辱、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2、鼻刑

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罰。鼻子是人體重要器官,與人的尊嚴關系更切,因此劓刑較墨刑為重。劓刑也帶有恥辱刑的性質。

3、剕刑

有時也寫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稱為剕,砍手稱為刖。另外,與砍手砍足相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經常使用的方法。

4、宮刑:是破壞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殘酷刑罰。對男性為去勢,對女性為幽閉。宮刑極為殘酷,一般適用於較重的犯罪。

5、大辟

是死刑的統稱。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規范,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極端殘酷。特別是在商代末期的紂王時,除常見的斬、戮等死刑方法外,還出現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5)官刑是夏朝的行政法律規范擴展閱讀:

夏王朝穩定之後,為於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制定了《禹刑》,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規法典。

據記載《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並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可見夏朝法律數量應較多,規定應該比較細密,夏朝法制應初具規模。

❻ 屬於行政法律規范的文件有哪些

行政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根據立法主體的不同,行政法律規范的基本內容構成如下:

1.憲法

2.法律

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相關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政府組織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些法律則不僅包括行政法律規范,還包括其他部門法規范,如《人民警察法》中有關人民警察職務犯罪和有關這種犯罪管轄的規范就分別屬於刑法與刑事訴訟法范疇。當然,在主要是屬於其他部門法規范的一些法律中,也有可能包含有行政法律規范,如《婚姻法》中有關結婚登記的規范,就屬於行政法律規范。

3.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

包括中央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而行政規章則指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制定的法律規范。

4.地方性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規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所有這些地方性立法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涉及地方性行政權力及其運行方面的規范,屬於行政法律規范的范疇。

5.法律解釋與國際條約

法律解釋通常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與行政解釋等幾種,也是行政法律規范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此外,一國政府所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其中許多涉及國家行政權力及其運行,如各種關稅管理協定、有關行政管轄權以及行政公共關系的國際公約等,這些在該國國境之內同樣具有法律規范功能,因而也成為一國行政法律規范的組成部分。

❼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禹刑

夏朝的法律,古文獻中稱之為「禹刑」,由於缺乏原始史料,我們很難詳細了解夏朝的具體法律制度,只能從一些古書上的記載進行分析。《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漢書·刑法志》記載:「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作肉刑。」『這里所說的「德哀」和「亂政」,可以理解為奴隸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以及堅持氏族舊傳統的集團反對階級秩序的斗爭。)禹刑,不一定指禹時制定的刑法,也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罰,以禹為名表不對夏族傑出祖先和開國之君禹的懷念和尊敬。至於典籍中所說「夏刑三千條」、「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等等,有些雖然是後人的附會,但是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夏刑的規模。關於「禹刑」的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確切認定,我們只能通過片斷的記載,來分析當時的法律狀況。

夏朝的法律,大多屬於代代相傳的習慣法。原始社會的習俗,經過統治階級的精心選擇,或予淘汰,或改造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習慣法。只有在奴隸制國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賦予氏族社會的某些習慣以法律的性質。從夏朝法律的整體上看,夏王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二)主要罪名

《左傳·昭公十四年》引《夏書》說「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凡「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這是說夏朝已經有了強盜罪、貪污罪和殺人罪的罪名,根據夏代皋陶的刑法,凡屬上述三者均處死刑。

「不孝」罪也是夏朝一項重要的罪名。由於夏朝是早期奴隸制國家,氏族血緣關系還有很強的約束力,所以嚴懲不孝罪。特別是因為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後來的統治者沒有不重視的。

夏朝《政典》里有一條「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的規定,即要求官吏執行任務時必須嚴格遵守命令或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官吏職務犯罪的最早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不用命」、「不恭命」等罪名,即不遵守王命。

(三)刑罰原則

夏朝隨著統治經驗的積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刑罰原則。「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就是一條被後世傳誦的刑事政策原則。辜是罪,經是常法,也就是說寧肯不依常法審案,也不能錯殺無罪的人。這條用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刑法原則,由於審慎用刑而又不拘泥於條文,曾為後世所傳頌。

❽ 夏商時期主要法律形式是

夏代法制簡況 (一)法律形式(1)習慣法(2)制定法——夏有亂政,而作禹刑。(3)誓——夏代君主在戰爭期間發布的緊急軍事命令。(二)法律內容 1、將原社會的禮改造成法律統治的有效武器。法律維護專制王權,鎮壓各種違背「王命」和反抗國家統治的行為。2、規定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政典》,用以維護奴隸主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3、確認土地「國有」的民法的內容。4、確認徵收賦稅的各項制度。(三)司法制度1、司法制度和審判制度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大理」,地方司法官稱「士」,基層稱「蒙士」。2、監獄的設置——圜土,圓也。 </B>商代的法律制度</B>一、商代的立法指導思想(一)「王權神授」的法律思想(二)「天討」與「天罰」的法律思想二、法律形式與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制定不公開的刑書——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誓 3、王與權臣的命令、文告——商代權臣根據王的意志發布的命令,當時被稱為「訓」。(二)主要法律 1、《湯刑》——為商代成文刑書,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稱。2、《官刑》——商代懲治國家官吏犯罪、違紀與失職行為的專門法律,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但卻採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處理。3、「居民」之法——丈量土地、劃分居住區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規。4、車服之令——商湯為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曾下車服之令。三、法律內容 (一)軍事法規內容 1、以軍法保證對夏代的討伐戰爭 2、嚴格軍法,懲治「不服誓言」罪(二)刑事法規內容 1、運用刑法手段,嚴厲鎮壓反抗國家統治的各種犯罪——商代以刑法嚴酷著稱。 2、刑法嚴懲蠱惑民心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規內容——制定了嚴格約束統治集團成員的行政法律規范《官刑》。 (四)民事法規內容 1、所有權問題——當時,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為王有,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婚姻家庭制度——商代在確定婚姻關繫上比夏代更明確地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只適用於平民百姓。 3、繼承製度——兄終及弟,子繼為輔。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構改稱為司寇,司寇以下設「正」、「史」等審判官。 (二)審判制度 1、重案與疑案的審理 ◆商代對重要案件的審理一般要經過三級,即史與正的審理,大司寇的審理,以及三公參聽的審理,最後上報商王的批准。 ◆商代對疑案的審理持慎重態度,主張廣泛徵求意見,然後定案。 ◆主張審判依據事實,有犯意無實據的,不認為是犯罪。 2、天罰和神判 ◆統治者廣泛利用社會上普遍存在迷信與落後,假託神意進行審判。 ◆假託鬼神之意,實施殘暴的處罰和刑殺。 3、監獄制度商代因襲夏代制度,把監獄仍然稱之為「圜土」。商代又有專門的關押要犯的監獄,稱之為「囹圄」。

❾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製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並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啟以後制定的,可能是為追念其先祖而名為「禹刑」。禹刑是因有「亂政」而作,語出《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所 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

一、關於《禹刑》的由來

《禹刑》僅見於《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一般認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所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

二、《禹刑》的性質、內容

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
《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昏、墨、賊、殺」。這是晉國叔向在答復韓宣子有關邢侯與雍子「爭田」一案處理情況時,所徵引的法律條文。

語出:「《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

叔向認為,晉國《刑書》中「昏、墨、賊、殺」的規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後來夏代的法律沿襲。據叔向解釋,「昏」:自己做個壞事而竊取他人的美名;「墨」: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肆無忌憚地殺人,這三種罪都要處以死刑。

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

熱點內容
2015年銀行業法律法規與綜合能力 發布:2025-09-30 12:28:36 瀏覽:468
法院抗疫工作 發布:2025-09-30 12:18:46 瀏覽:660
社會與法離婚 發布:2025-09-30 12:09:40 瀏覽:897
廣州市通郵條例細則 發布:2025-09-30 12:00:08 瀏覽:415
有多少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30 11:53:20 瀏覽:789
cctv12社會與法投稿 發布:2025-09-30 11:53:15 瀏覽:541
公司法語名 發布:2025-09-30 11:51:07 瀏覽:140
初三道德法制 發布:2025-09-30 11:47:55 瀏覽:300
法官書 發布:2025-09-30 11:35:58 瀏覽:688
實施細則試行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30 11:32:39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