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中的法人出庭
1.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哪些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來十三條規源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2. 行政訴訟中法人代表可以委託近親屬做為代理人嗎
1,公安局在行政訴訟中屬於當事人之一,可以委託訴訟中國人。但是公安局的版負責人或者相關權工作人員應當出庭應訴。 2,《行政訴訟法》相關規定: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三十一條當事人、法定中國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中國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中國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3. 新行政訴訟法是否必須要求被告法人出庭
新行政訴訟法的第三條中所說的負責人是指正職和副職的負責人,同時規定,如果出現特殊情況,正職和副職都不能到場,應當讓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這一條款主要解決的是行政機關只委託律師,而不出庭應訴的問題。
4. 行政訴訟中法定代表人不能按時參加訴訟怎麼向法庭提出書面申請怎麼寫
出具個不能出庭說明,說明原因,加蓋本行政機關公章。沒有固定格式。
5. 法定代表人行政訴訟是否一定要出庭
行政訴訟法定代表人不一定親自出庭。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第三條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表人一般是行政機關正職負責人。所以行政訴訟法定代表人不一定親自出庭。
(5)行政訴訟法中的法人出庭擴展閱讀:
法定代表人被告
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指被原告起訴指控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和與之發生行政爭議,而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行政主體。
必須明確,行政訴訟的被告不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而是行政機關本身。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始終作為被告,這是行政訴訟的一大特點。根據行政訴訟法和最高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行政主體作被告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作被告主要有以下幾類: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2)「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值得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與非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為被告,非行政機關不能作被告。
6.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新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因特殊情況不內能應訴的,也容應當指派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這里的負責人指正職和副職,這里的指派實質應當出具書面的授權委託書,也就是說,在以後的行政訴訟中不得出現只有代理律師的情況。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7. 行政訴訟法關於被告負責人不出庭是否可拘傳
行政訴訟法關於被告負責人不出庭不能拘傳。
因為行政訴訟法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法院版不能違法辦案。
《行政訴權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8. 打行政官司,新行政訴訟法是否必須要求原告法人出庭,可否委託代理人
原告也就是行政相對人,行政訴訟法只是要求行政機關的負責人出庭,並沒有要求原專告的法人出庭,原告可以直接委屬托自己的員工或律師參加訴訟。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9. 行政訴訟是否被告法人要出庭
一、法人不是「人」,所以在行政訴訟活動中「法人」是不能出庭的,只能由其負責任人(或法人代表人)參與訴訟活動。
二、法律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這個應當即法律適用中則屬需要或應予,也就是在沒有特殊情況或相應的程序允許時則要出庭應訴。
《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10.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施行:行政機關如何出庭應訴
一、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消極對待行政應訴、干預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應訴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還較為突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於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記立案,積極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不得借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名義,以開協調會、發文件或者口頭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對依法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行政案件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被訴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要提高答辯舉證工作質量,做到答辯形式規范、說理充分,提供證據全面、准確、及時,不得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遲延答辯舉證。
四、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要帶頭履行行政應訴職責,積極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不得僅委託律師出庭。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委託的工作人員不得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被訴行政機關出庭應訴人員要熟悉法律規定、了解案件事實和證據,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促進案結事了,不得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要嚴格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六、積極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訴行政機關要依法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和調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