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235條釋義
Ⅰ 新民事訴訟法二百五十一條釋義是什麼
在執行中,需要復辦理有關財產權證制照轉移手續的
人民法院可以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Ⅱ 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終止: 有幾種情況 分別是
民事訴訟抄法規定執行中止有六種情況,分別為申請人撤銷申請的;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等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第二百五十八條 中止和終結執行的裁定,送達當事人後立即生效。
(2)民事訴訟法235條釋義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Ⅲ 民事訴訟法235條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Ⅳ 民事訴訟法253條規定(遲延履行期間債務利息如何算謝!
是按照日萬分之1.75來計算的,法律依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程序中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加倍計算之後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包括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和加倍部分債務利息。
遲延履行期間的一般債務利息,根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方法計算;生效法律文書未確定給付該利息的,不予計算。
加倍部分債務利息的計算方法為:加倍部分債務利息=債務人尚未清償的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除一般債務利息之外的金錢債務×日萬分之一點七五×遲延履行期間。
(4)民事訴訟法235條釋義擴展閱讀
遲延履行期間的時間計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程序中計算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加倍部分債務利息自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計算;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分期履行的,自每次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計算;生效法律文書未確定履行期間的,自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第三條 加倍部分債務利息計算至被執行人履行完畢之日;被執行人分次履行的,相應部分的加倍部分債務利息計算至每次履行完畢之日。
人民法院劃撥、提取被執行人的存款、收入、股息、紅利等財產的,相應部分的加倍部分債務利息計算至劃撥、提取之日;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財產拍賣、變賣或者以物抵債的,計算至成交裁定或者抵債裁定生效之日;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財產通過其他方式變價的,計算至財產變價完成之日。
非因被執行人的申請,對生效法律文書審查而中止或者暫緩執行的期間及再審中止執行的期間,不計算加倍部分債務利息。
Ⅳ 《民事訴訟法》第179條釋義
第一百七十九條【再審法定原因】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回審:
(一)有答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縱橫法律網-湖南弘一律師事務所-陳宏義律師
Ⅵ 關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的理解
新《民事訴訟法》第170條釋義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對上訴案件進行判決、裁定的規定。
立法背景
本次修訂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本條作了修改。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本條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修改:
一是修改前的條文僅對原判決的分別處理作了明確規定,對原裁定如何處理未做明確規定,僅規定了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的處理,一律使用裁定。實踐中,法院對原裁定的處理都是參考對原判決分別處理的條文進行處理。在理發過程中,有意見認為,應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裁決分別處理的情況,使人民法院在處理原判決、裁定時都能有法可依。因此,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增加了對原裁定如何處理的修改。
二是對第一款第二、三項作了修改。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認定事實錯誤或者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對事實錯誤區分情況,如果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如果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人民法院過多地將案件發回一審人民法院重審,既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又影響審判效率。本次修改以減少第二審人民法院將案件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為原則。在第二審人民法院能查清事實改判的情況下,由第二審人民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在基本事實不清,第二審人民法院查清事實有困難,發回一審人民法院查清更有利於的情況下,才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三是對第一款第四項作了修改。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一方面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進行了限定,必須是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第二審人民法院才可以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另一方面刪除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較為彈性的裁量空間。
四是增加第二款的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僅規定了三種處理原則,即維持原判、改判以及發回重審,沒有規定發回重審的次數。由於法律對於發回重審的次數沒有規定,導致有的地方一個案件多次發回重審,既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又影響了審判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實現。為了能在法定的時間內結案,解決案件久拖不決的問題,提高訴訟效率,保障當事人權益,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對發回重審的條件和次數作了限制。即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不服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又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條文解讀
根據本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上訴案件,應當根據不同的情形,做不同的處理:
一、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駁回上訴,以原判決、裁定的正確合法為根據,原判決、裁定正確合法,上訴理由不成立,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裁定的法律效力。對判決的上訴,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判決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對裁定上訴的,原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二、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一是認定事實錯誤,二是適用法律錯誤,三是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都存在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直接以判決、裁定方式對原判決、裁定進行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對判決的上訴,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判決方式直接改判。對裁定的上訴,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撤銷或者變更。
三、查清事實後改判。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首先,本項應與本款第二項結合起來理解,在一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只有在基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才可以考慮在查清事實後改判和發回重審之間選擇。基本事實是指案件的關鍵事實,可能影響案件最終判決的事實。其次,在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為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第二審人民法院如果能夠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的,應當首先考慮查清事實後改判。在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更方便於查清基本事實的情況下,才考慮將案件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四、發回重審。為提高訴訟效率,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對發回重審作出限制。2002年德國聯邦司法部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改革,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限制發回重審,規定發回重審應由當事人申請。改革前,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一是依法改判,二是發回重審,比如二審發現一審應調取的證據沒調取,通常會發回重審。德國立法者認為發回重審應是例外,因為發回重審會導致時間和經濟成本增加。改革後規定,發回重審以當事人申請為條件,當事人沒有申請發回重審的,應由二審直接改判。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也對發回重審的條件和次數作了限制。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的規定,對於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可以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對於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此外,本條第二款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重新審理不是對原判決的簡單更正,二是要嚴格按照一審程序重新審一遍,並且要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這樣規定的目的就是要人民法院嚴肅認真對待,保證合法,正確的審判。發回重審的,由於原審人民法院仍按一審程序進行審理,因此所作判決、裁定仍是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對此類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發回重審。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1條、第183條、第189條、第19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8條、第39條。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53條是什麼
第二百五十三條: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人民法院採取本法第二百四十二條、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的執行措施後,被執行人仍不能償還債務的,應當繼續履行義務。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7)民事訴訟法235條釋義擴展閱讀:
對被執行人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解析:
一、被執行人遲延履行的,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自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屆滿的次日起計算。
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在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的債務利息基礎上再增加1倍。可見,遲延履行債務利息用於金錢債務的執行,被執行人承擔遲延履行責任的起算時間為生效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而非法院執行通知書中指定被執行人履行的期間屆滿之日起。
二、如果被執行人在法律文書指定的履行期間部分履行了義務,意味著沒有完全依照法律文書履行義務,因此,被執行人還應當承擔遲延履行的責任。但是,對於已經在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的部分,應當排除在責任范圍之外,被執行人無須再承擔遲延履行的責任。
三、追究遲延履行責任的目的在於迫使被執行人及時履行法律文書,而在當前民間利率大大高於銀行利率的情況下,僅按儲蓄存款利息計付遲延履行債務利息,顯然不利於制約債務人、保護債權人。法律規定加倍支付,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國法院網-如何理解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Ⅷ 民事訴訟中強制撤銷的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的財產經查封、扣押後,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內履行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解除查封、扣押措施。」解除或撤銷查封、扣押是指執行法院基於債權人的申請或依職權,除去或授權除去查封、扣押的標示,將查封物、扣押物發還債務人,並記入執行筆錄。查封、扣押一經撤銷,其效力即歸於消滅,但不因執行債權消滅或執行機關喪失標的物的佔有等而當然消滅,使被執行人恢復對其財產行使權利。
撤銷與解除的概念有一定的區別。撤銷含有查封措施自始就不生效的意思;解除並不否認查封的效力,只是在出現了一定的事實後,應結束先前有效的查封。撤銷強制執行措施是指法律明文規定必須撤銷的或採取強制執行措施不當應予撤銷的,凡屬於上述情形的,應及時依法予以撤銷。
在執行程序中,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了查封、扣押、凍結等裁定,該裁定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被執行人以其他形式履行了義務,人民法院應當裁定解除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執行措施,解除或撤銷裁定應在不需要繼續採取執行強制措施當日作出。解除或撤銷強制執行措施裁定的審批程序同作出強制執行措施裁定的審批程序。如查封決定系合議庭作出,解除查封也應合議後作出。裁定書應送達雙方當事人。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裁定書已送達給有關人員和單位的,解除強制執行措施的民事裁定書也應送達相應的人員和單位。
此外,在下列情況下,執行法院應撤銷或解除查封、扣押,使查封、扣押效力消滅:
第一,查封物、扣押物因拍賣或變賣而交付買受人時,對該動產的查封、扣押應予撤銷,查封、扣押的效力歸於消滅。這時是一種當然的撤銷,應在交付時告知買受人即可。
第二,債權人於拍定前,或拍定後交付標的物前並經拍定人同意,撤回強制執行的申請。此時整個強制執行程序依法終結,應撤銷已實施的查封、扣押措施。依民事訴訟法第235條第1項的規定,應當終結執行,此時亦應當解除查封。
第三,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而對查封物、扣押物的執行程序尚未結束的。當撤銷執行依據的新的生效法律文書提出時,依民事訴訟法第235條第2項之規定,應終結執行並撤銷已為的查封、扣押。
第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73條的規定,執行標的物不屬生效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特定物,經審查認為案外人的異議成立的,報經院長批准,停止對該標的物的執行。已經採取的執行措施應當裁定立即解除或撤銷,並將該標的物交還案外人。
第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2條的規定,財產無法拍賣、變賣,申請執行人又拒絕接受以物抵債的,應將財產退回被執行人。此時應當解除查封。
第六,拍賣、變賣部分查封物後所得價金足以清償強制執行的債權額及被執行人應當支付的各種費用後,應停止繼續拍賣、變賣,未拍賣、變賣的部分應當解除查封。
第七,依民事訴訟法第235條第4項的規定,追索贍養費、撫育費、扶養費案件權利人死亡的,應終結執行。此時已作的查封應解除。
第八,其他依法應解除查封、扣押的。
Ⅸ 行政領域執行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關於非訴行政執行案件中的幾個問題 被執行人因無權批準的行政機關或非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行政職權予以批准而實施違法行為,被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罰後,在實際執行中被執行人提出異議的,法院應該如何處理?有些法院在程序上作出終結執行的裁定,並建議行政機關另行處理的做法是否合適?我們認為,從現行 法律 規定看,法律制裁的僅僅是實施違法行為的人,而不論其實施違法行為的原因如何,也沒有將越權主體的批准行為作為其免責的事由,所以,法院繼續予以執行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然而, 問題 是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免責事由的做法是否合適。實踐中,許多行政機關面臨上述情況時,就不對違法行為的實施者予以處罰,例如村委會未經行政機關批准就擅自將150畝集體土地以每畝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外商,外商在該土地上進行投資,興建廠房。廠房建成後,雖然外商的行為屬於非法佔地,但實踐中土地管理部門一般不對外商進行處罰,而是責令其補辦手續。土地管理部門的這種做法雖然是與法律相違背的,但卻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為投資者,他沒有義務了解所有人村委會(管理一定范圍內的公共事務)或村集體 經濟 組織轉讓自己的土地是否合法的問題,相反應由所有人村委會對轉讓集體土地行為之合法性承擔責任。同樣,對於相對人因行政機關越權行使行政職權予以批准而實施違法行為的,因為相對人沒有義務知道行政機關批准行為的合法性,行政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信賴而實施的行為,就不應受到法律制裁,相反應由越權實施批准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問題是,在非訴行政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法院針對被執行人提出的異議,應該如何從程序上進行處理?我們認為,必須考慮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是否值得保護。如果需要保護相對人對行政機關行為之合法性的信賴,相對人就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法院可以在程序上作出終結執行的裁定,並建議行政機關另行處理(這需要由《行政處罰法》或《行政訴訟法》作出明文規定)。因為,從本質上講,相對人的違法行為根源於一個行政機關侵犯了另一個行政機關的批准許可權,這是一個組織法上的問題,應該通過行政機關內部監督程序或機關訴訟程序(我國尚沒有建立)來追究越權者的行政法律責任。至於,當越權批準的主體是根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時,例如黨委、居委會等,則越權批准行為能否成為違法行為實施者之免責事由,我們認為是一個需要慎重加以考慮的問題,有待繼續探討。四、結案方式問題在進入行政強制執行程序後,由於出現了某種特殊事由,使得強制執行無法繼續或繼續進行沒有意義和必要,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終結執行的行政裁定。但是終結執行的事由在《行政訴訟法》上沒有明確規定,以致實踐中一些法院隨意採取終結執行的裁定形式,並根據《解釋》第63條的規定(該條規定只有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和管轄異議三種類型的裁定不服,才可以上訴),變相剝奪當事人的上訴權。例如,公安部門作出火災責任事故認定,認定由李某負全部責任,並就火災導致的賠償問題作出裁決,由李某賠償劉某損失8萬元。但李某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作出裁決的公安機關在申請執行的期限內也未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因此,劉某根據《行政訴訟法》第90條的規定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劉某因患腦溢血死亡,法院遂作出終結執行的裁定。劉某之妻不服,提起上訴。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根據《解釋》第64條的規定,劉某之妻對終結執行的裁定不服不得上訴,故維持原終結執行的裁定。我們認為,《解釋》如果不就法院裁定終結執行的具體事由作出規定,就無法避免法院在執行程序中濫用權力,而且不允許當事人對終結執行的裁定不服可以上訴,只會放縱法院變相剝奪當事人上訴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5條的規定,法院終結執行的事由有:(1)申請人撤銷申請的;(2)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3)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4)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5)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6)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參照上述規定,我們認為,第一種情形不能適用於非訴行政案件的強制執行,就如同原告在行政訴訟中申請撤訴,是否准許應由法院決定一樣,行政機關撤銷執行申請,是否准許,也要由法院決定,尤其是法院在作出准予執行的裁定書以後。第二種情形和第三種情形可以適用於非訴行政案件的強制執行。第四種情形不能適用於非訴行政案件的強制執行。第五種情形可以適用於非訴行政案件的強制執行,但應進行適當修正,即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繳納罰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法院可以裁定終結執行。 五、在執行過程中行政機關能否撤回部分請求或者減免執行的 內容 在執行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行政機關撤回部分申請或減免執行內容的情況。此時,我們應選擇什麼方式結案,例如和解,終結,還是自覺履行?我們認為,執行過程中不能適用和解,因為,行政權不能隨意處分或放棄。法院一旦允許行政機關與被執行人和解,就可能使得行政機關中有機會主義動機的人為謀取私利而藉此與被執行人交易,從而嚴重削弱法律的權威,使公共利益和秩序受到損害。法律規定非訴行政強制執行權由行政機關與法院共同行使的目的就在於,確保法院能夠對行政機關有一個有效的制約,以防止行政機關濫用強制執行權的行為。因此,當我們碰到行政機關撤回部分申請或應被執行人的請求減免執行的內容(實際上等於變更或撤銷具體行政行為,同時變更強制執行的申請)時,法院行政庭應根據《解釋》第93條、第95條規定的精神,組成合議庭對撤回部分請求或同意減免執行內容的決定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如果該決定不屬於《解釋》第95條規定的三種明顯違法的情形之一的,法院可以裁定終結執行。否則,法院應作出不準予撤回部分請求或減免執行內容的裁定,繼續執行受原准予執行裁定書約束的具體行政行為。因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具體行政行為一旦由行政機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就受到法院准予或不準予執行裁定書的約束,作為申請人的行政機關就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申請,除非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撤回部分請求或減免執行內容的理由。六、部分強制措施的適用問題關於非訴行政執行案件中使用拍賣等強制措施的問題。有人認為,生產資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按照民事審判程序和民法原理,審判機關在民事訴訟中有權處分訴訟當事人的包括生產資料在內的合法財產。那麼,在非訴行政執行案件中,審判機關能否處分被執行人的所有作為其生存基礎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例如將生產資料拍賣抵繳罰款呢?我們認為,一切法律都應受到憲法規定的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或基本人權)原則的限制,任何公民都不能因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而遭到被剝奪基本人權尤其是生存權的滅頂之災,除非法律特別規定了剝奪基本權利的行政處罰(例如行政拘留)。但即使如此,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也應當保留被處罰人必要的生產和生活費用,應禁止將被處罰人罰到家破人亡的地步。行政行為中所採取的手段與要達到的目的之間必須符合一定的比例,不能為了達到懲戒和 教育 違法行為人的目的而採取剝奪其基本生存權的手段。因此,法院在斟酌是否採取拍賣等強制措施時,必須特別慎重。對於將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拍賣折抵罰款,不會 影響 其生存權和 發展 權的,可以採取拍賣等強制措施。即使被執行人是行政機關的(有時基層行政機關財政虧空),在保證行政機關正常執行公務所必要的財產(包括辦公用房)的前提下,也可以對行政機關的財產,包括辦公用房採取拍賣等強制措施。
Ⅹ 刑法第235條是什麼
刑法 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