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我國刑事訴訟法狹義上是指

我國刑事訴訟法狹義上是指

發布時間: 2021-02-05 12:03:34

⑴ 狹義的刑事訴訟法是:1.法院對刑事案件的審判活動2.公訴機關的起訴活動3.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4.審判、起訴

狹義的抄刑事訴訟法是指襲系統地規定刑事訴訟原則、制度和程序的刑事訴訟法典,在我國,也就是指79年制定、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而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是指所有與刑事訴訟有關的法律,在我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六機關規定以及兩高的司法解釋。
PS:樓主的題乾和給的選項之間牛頭不對馬嘴啊,如果問題是「狹義的刑事訴訟是什麼」還差不多,那樣的話,就應該選1、法院對刑事案件的審判活動。

⑵ 我國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是何時頒布施行的

狹義刑法抄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一九八0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單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訴訟法典。在中國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指一切與刑事訴訟有關的法律規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⑶ 我國刑法有哪些種類

我國只有《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刑法只有一種。
法規定了刑罰專的種類。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屬刑兩種。
所謂主刑,是指只能獨立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的特點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於個體犯罪,只能適用一種主刑,不能適用兩種以上的主刑。主刑具體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附加刑。所謂附加刑,是指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也稱從刑。附加刑的特點是:可以附加主刑適用,也可以單獨適用。在附加適用時,可以同時適用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具體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
另外,還有專門針對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驅逐出境僅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該刑罰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

⑷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適用證據規定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你好,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 謝謝,望採納!

⑸ 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回。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答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
刑事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單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訴訟法典。在中國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指一切與刑事訴訟有關的法律規范。

⑹ 刑事訴訟法是什麼

規定司法機關與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原則、程度和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專。是一國法律體系的重屬要組成部分,國家基本法律之一。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刑事實體法的實施。具體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制度、案件管轄;國家專門機關在追訴犯罪中的職責及相互關系;訴訟參與人的范圍及其權利義務;收集、審查和判斷證據的規則;強制措施的種類和適用;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的具體程序和步驟。刑事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刑事訴訟法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訴訟法典。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是有關刑事訴訟的一切法律規范,包括刑事訴訟法典和其他有關刑事訴訟的法規、法令、條例、規則、決議、決定等,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刑事訴訟程序的規范性文件。

⑺ 我國刑事訴訟法上合議庭組成的規定概念

《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專,應當由審判員三屬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人至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應當是單數。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⑻ 專搜有獎競答:什麼叫刑事訴訟法

請解釋一下什麼叫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 是指: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 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證據、管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偵查、提起公訴、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 我國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各是怎麼樣的? 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立案、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 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 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審判監督程序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 請參考如下內容: 刑事訴訟法 來源: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htk〗犯罪〖ht〗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htk〗證據〖ht〗、管轄、當事人的〖htk〗權利〖ht〗和〖htk〗義務〖ht〗,以及〖htk〗偵查〖ht〗、〖htk〗提起公訴〖ht〗、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刑法規定了犯罪和刑罰的問題,而當犯罪事件實際發生時,就必須有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查明犯罪人及其罪責並加以懲罰,否則,刑法就不能發生實際作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後者必須與前者相適應,並體現同樣的精神。正如馬克思說的:「實體法……具有本身特有的必要的訴訟形式」,「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頁)。 刑事訴訟法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利益服務的,是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的體現,是為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服務的,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立法的發展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事法和民事法也不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除習慣法外,往往和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在一部法典中。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的第1表、第2表為審判引言、審判條例。古巴比倫〖htk〗《漢穆拉比法典》〖ht〗規定有〖htk〗神明裁判〖ht〗和神誓等有關刑事訴訟法的內容。歐洲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加洛林納刑法典》,其中第一部分共103條,是規定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法,則歷來規定在刑律之中。如《法經》六篇中的「捕法」和「囚法」,唐律中的「斗訟」(「訟」部分)、「捕亡」、「斷獄」及其他某些條文,基本上就屬於刑事訴訟法。 資產階級在取得反封建革命的勝利並建立政權後,系統地建立了自己的法制,並制定了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法國在1808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典》。其後,歐洲大陸國家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德國公布於1877年,日本公布於1890年和192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國家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立法經驗的積累,重新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日本重頒於1948年,法國重頒於1957年,聯邦德國重頒於1950年和1975年。英國則繼承封建時代不成文法的傳統,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是根據需要頒布了一些單行法律。美國也沒有統一的刑事訴訟法典,但制定了統一的《聯邦刑事訴訟規則》,有的州(如紐約州)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逐步制定了刑事訴訟法。1922年6月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法典》。1924年10月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1958年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綱要》。以後,各加盟共和國根據這個綱要相繼制定了新刑事訴訟法典,其中《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頒布於1960年,第二年生效。 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先後制定和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 中國近代的刑事訴訟法,是在歐美日本影響下,從清末開始制定的。清政府曾於1907年頒行《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民事和刑事訴訟法混合在一起。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21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條例。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頒行刑事訴訟法,1935、1945年又加以修訂。這些刑事訴訟法典,其內容主要受日、德兩國的影響。國民黨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特殊的刑事訴訟單行法令,如1929年頒布的《反革命案件陪審暫行法》、1944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和1948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法庭審判條例》。這些法令公開踐踏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為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進行法西斯鎮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1949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的舊法,其中包括舊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司法工作需要,先後頒布了一些有關刑事訴訟的法律,如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79年又經修改重頒。為加強〖htk〗社會主義法制〖ht〗,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刑事訴訟法,與一切剝削階級的刑事訴訟法有本質的不同。 基本原則 不同社會制度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不同類型的刑事訴訟法的性質和特徵。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什麼基本原則,但貫串著下列的特徵:①司法不獨立。各級行政官吏兼行司法職權,專職法官審判時也必須聽從行政長官或封建領主的命令。國王或皇帝是最高裁判者。②維護公開的階級不平等和等級特權。在古羅馬的刑事訴訟中,奴隸沒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奴隸無權充當控訴人;奴隸犯了罪,不需要進行審判就可以由奴隸主直接加以殺害和懲處。奴隸也不能出庭作證,需要奴隸作證時,先在預審中對他進行拷訊並製作筆錄,然後在法庭上加以宣讀。中國古代的唐律規定:對享有「〖htk〗八議〖ht〗」特權的貴族、官僚和社會上層分子,審判時不得進行拷訊,「違者,以故失論」(《唐律疏議?斷獄》「八議請減老小」條)。③訴訟的殘酷性。特別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被告人被視為有罪的人,沒有〖htk〗辯護〖ht〗權,受到野蠻的刑訊和折磨。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按照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觀點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則。主要有:司法獨立(見〖htk〗審判獨立〖ht〗),〖htk〗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被告人有辯護權,〖htk〗審判公開〖ht〗,〖htk〗辯論原則〖ht〗,〖htk〗直接原則〖ht〗,言詞原則,〖htk〗無罪推定〖ht〗等。這些原則與封建訴訟的公開專橫相比較,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主要是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則是虛偽的。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刑事訴訟法也基本上規定了上述原則,但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行,實際上實行的是法西斯統治,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通過特務橫行、非法審判和頒布一些特種法律,使這些原則根本不能實現。 蘇聯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有:〖htk〗職權原則〖ht〗,人身不受侵犯原則,公民在法律和法院面前一律平等,審判員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訴訟使用〖htk〗民族語言原則〖ht〗,法院審理公開原則,保證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 根據〖htk〗《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和〖htk〗《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ht〗的規定,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htk〗司法機關同群眾相結合〖ht〗;〖htk〗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ht〗;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審判公開;保證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等等。這些基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人民民主專政性質,可以保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准確地、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並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證據制度 案件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辦理刑事案件,首先必須收集、使用〖htk〗證據〖ht〗,認定案件事實。因此,證據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證據制度。在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過神示制度,即依靠神的示意來判斷案件事實,包括:神誓,即以對神宣誓方式來證明案件事實;神明裁判,即以當事人接受神的考驗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和司法決斗,即以當事人決斗的勝負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刑事訴訟中,則實行〖htk〗法定證據制度〖ht〗,即法律機械地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htk〗刑訊逼供〖ht〗、據供定罪的口供主義,始終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證據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古代的證據制度充滿著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後,在保障人權的口號下,廢除了刑訊,〖htk〗大陸法系〖ht〗國家規定了以法官內心確信判斷證據的〖htk〗自由心證〖ht〗原則,以代替法定證據制度。〖htk〗英美法系〖ht〗國家則一方面規定了一系列證據規則,另一方面也實行對證據的自由評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方面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35條)。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1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32條)。辦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相(33條)。這些規定說明中國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基礎的,貫串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訴訟程序 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刑事??劾式)訴訟程序和糾問式(又譯為審問式)訴訟程序兩種。控告式訴訟程序是:司法機關不主動追查犯罪,被害人或其他人提出控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沒有原告,也就沒有被告。法官審理案件是公開的、口頭的,主要是審查雙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作出判決。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訴訟比較典型地實行於羅馬共和時期和英國的封建時代。控告式訴訟程序的形成,與氏族社會原始民主的殘存影響有關,同時與陪審制度的產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糾問式訴訟程序就是:犯罪不必由被害人或其他人進行控告,而可由司法機關主動進行追究。偵查和審理是秘密進行的。司法機關在訴訟中積極地查問被告人的罪行,被告人只是受拷問的客體。糾問式訴訟程序發端於羅馬帝制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各國的君主專制時期。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時期,也長期實行這種訴訟程序。糾問式訴訟程序是君主專制統治在司法上的體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htk〗上訴審程序〖ht〗(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htk〗審判監督程序〖ht〗)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蘇聯的刑事訴訟程序 接近於大陸法系,具體程序則分為:提起刑事案件、調查和偵查、起訴、第一審、上訴審、監督審和判決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htk〗立案〖ht〗、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htk〗死刑復核程序〖ht〗、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刑事訴訟法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麻煩採納,謝謝!

⑼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運用證據規定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

⑽ 廣義和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各指什麼

廣義: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狹義: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79年7月1日通過,1979年7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五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10)我國刑事訴訟法狹義上是指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解釋462條 發布:2025-09-30 06:49:50 瀏覽:449
立法權的讓渡 發布:2025-09-30 06:46:21 瀏覽:668
上海募捐條例 發布:2025-09-30 06:46:20 瀏覽:574
大學生學習勞動法的體會 發布:2025-09-30 06:45:31 瀏覽:703
司法警察安全檢查 發布:2025-09-30 06:45:30 瀏覽:394
司法介入費 發布:2025-09-30 06:36:50 瀏覽:972
普寧市司法局 發布:2025-09-30 06:31:13 瀏覽:150
道德解脫 發布:2025-09-30 06:24:05 瀏覽:166
軍人有待撫恤條例 發布:2025-09-30 06:22:28 瀏覽:745
婚姻法患病 發布:2025-09-30 06:21:53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