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稅法與行政法差異體現

稅法與行政法差異體現

發布時間: 2021-02-07 10:26:39

㈠ 稅法的特徵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一般說來,主要的稅收法規,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公布施行;各稅條例(草案)和徵收辦法,由國務會議審議通過,公布施行;稅法實施細則,由財政部根據稅收基本法規作出解釋和詳細規定;有關地方各稅的征免和各稅具體稽徵管理制度,一般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或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稅法由一些基本因素所構成: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其他因素有: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免稅和違章處理等。[1]
中文名
稅法
外文名
tax law
拼音
shuìfǎ
注音
ㄕㄨㄟˋ ㄈㄚˇ
出處
《詩經·小雅·甫田》
快速
導航
要素分類關系作用
釋義
釋義:關於征稅的法規。
【出處】:《詩經·小雅·甫田》「今適南畝」 唐 孔穎達 疏:「今適南畝,言民之治田則歲取十千,宜為官之稅法。」
【示例】:《新華半月刊》1958年第12期:「工業手工業試制的新產品和新建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試制期間和生產期間,如果按照稅法規定納稅,會發生虧損的。」
要素
一、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即納稅主體,是指法律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不同於負稅人。負稅人是最終負擔國家徵收稅款的單位和個人,通常情況下,納稅人同時也是負稅人,即稅收負擔最終由納稅人承擔,如所得稅的負稅人就是納稅人。但有些稅種的納稅人與負稅人並不一致,如流轉稅的稅款雖由生產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納稅人繳納,但稅收負擔卻是由商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者承擔的。
納稅人也不同於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人是法律規定的,在其經營活動中負有代扣
稅法
稅款並向國庫繳納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如個人所得稅就是由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代扣代繳。
納稅人有兩種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和法人是兩個相對稱的法律概念。自然人是基於自然規律而出生的,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包括本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法人是自然人的對稱,根據《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基於法律規定享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獨立的財產和經費,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會組織。我國的法人主要有四種: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
二、征稅對象
征稅對象,又稱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是指對何種客體征稅,即征稅的標的物。如消費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消費品(如煙、酒等);房產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房屋。征稅對象是稅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區分不同稅種的主要標志。
三、稅目
稅目,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是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征稅品種和項目。如消費稅就設有煙、酒和酒精、化妝品等稅目。
四、稅率
稅率,是指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例。稅率是計算應納稅額的尺度,反映稅負水平的高低。我國現行稅率分為三種:
1.比例稅率。指按照固定比例確定的稅率,即不論征稅對象數額大小,只按一個固定比例征稅。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均實行比例稅率。
(1)單一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所有納稅人都適用同一比例稅率。
(2)差別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適用不同的比例征稅。
(3)幅度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稅法只規定最低稅率和最高稅率,各地區在該幅度內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
2.累進稅率。指根據征稅對象數額大小而確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征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反之,征稅對象數額越小,稅率越低。如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確定。
3.定額稅率。
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直接規定應該納稅額的稅率形式。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其自然單位,也可以是特殊規定的復合單位。前者如現行稅制中的鹽稅以鹽的噸數作為計量單位,資源稅中的天然氣以千立方米為計量單位。採用定額稅率征稅,稅額的多少同征稅對象的數量成正比。
中國現行稅制中的定額稅率有四種表現形式:
(1)地區差別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按照不同地區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具有調節不同地區之間級差收入的作用。
(2)分類分級定額稅率,即把征稅對象按一定標志分為類、項或級,然後按不同的類、項或級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
(3)幅度定額稅率,即在統一規定的征稅幅度內根據納稅人擁有的征稅對象或發生課稅行為的具體情況,確定納稅人的具體適用稅率。
(4)地區差別、分類分級和幅度相結合的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在按照地區差別或分類分級定率的前提下,實行有幅度的定額稅率。
五、納稅環節
納稅環節,指征稅對象在流轉過程中,按稅法規定應當納稅的環節。如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一般要經過產制、批發和零售三個環節,納稅環節解決的就是征一道稅,或是征兩道稅,還是道道征稅以及確定在哪個環節征稅的問題。
六、納稅期限
納稅期限,指稅法規定的納稅人繳納稅款的法定期限。納稅期限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確定結算應納稅款的期限,一般由稅務機關依法確定;二是繳納稅款的期限,即在納稅期限屆滿後,向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期限。如增值稅的納稅期限,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增值稅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者一個季度。納稅人以1個月為一期繳納增值稅的,應當從期滿之日起15日以內申報納稅;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為一期納稅的,應當從期滿之日起5日以內預繳稅款,於次月1日起15日以內申報納稅,並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七、減稅、免稅
減稅、免稅,指稅法減少或免除稅負的規定。減稅是指對應納稅額減征一部分稅款;免稅是指對應納稅額全部免徵。
需要注意的是,減免稅不同於稅法中規定的起征點。起征點,是指對征稅對象徵稅的起點數額。征稅對象未達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或超過起征點的,就其全部數額征稅。另外,減免稅也不同於稅法中規定的免徵額。免徵額,是指對征稅對象免於征稅的數額。免徵額部分不征稅,只對超過免徵額的部分征稅。
八、違章處理
違章處理,指對納稅人違反稅法規定時,採取處罰措施的規定。[2]
分類
稅法體系中按稅法的功能作用、許可權劃分、法律級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稅法。
1.按照稅法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納稅程序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
2.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外國稅法等。
3.按照稅收立法許可權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和稅收規范性文件等。[2]
關系
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四)稅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稅法與經濟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表現在:
(1)稅法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即在稅法運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經濟分配的進行。
(2)經濟法中的許多法律、法規是制定稅法的重要依據。
(3)經濟法中的一些概念、規則、原則也在稅法中大量應用。
2.稅法與經濟法之間也有差別:
(1)從調整對象來看,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調解、仲裁、民事訴訟程序。
(五)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是國家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稅法與刑法是從不同角度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二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法律追究形式不同。
(六)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被一個國家承認的國際稅法,也應該是這個國家稅法的組成部分。各國立法時會吸取國際法中合理的理論、原則及有關法律規范;國際法高於國內法的原則,使國際法對國內法的立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

㈡ 行政法與稅法的關系是什麼 請提供詳盡的回應!

稅法從調整的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看,和行政法一樣,調整的是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版所以從權本質上來講屬於行政法的范疇。但是在中國,稅法現在一般歸於經濟法的范疇之內。其實在國外理論看來,國家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如稅法、公司法等等也都是屬於行政法的范疇,只是中國因為曾經在人民法院專門設立過經濟審判庭,後來雖然撤銷,但經濟法卻利用那個機會發展了起來。
當然為了本學科的利益,許多經濟法領域的學者都主張經濟法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從本質上來看,它仍然是屬於行政法,許多經濟法老師私下也持這種觀點。

㈢ 稅法與其他法律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

稅法主要與以下相關法律有聯系:
1.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內它是制定所有法律容、法規的依據和章程。
2.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在相當程度上是經濟關系在法律上的體現,這種關系主要發生在商品經濟中。稅法和民法在整個法律體繫上絕對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既有其顯著的區別,也有不可分割開的內在聯系。
3.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兩者有本質區別。《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稅法則是調整稅收征納關系的法律規范,其調整的范圍不同。 兩者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稅法和《刑法》對於違反稅法都規定了處罰條款,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情節是否嚴重,輕者給予行政處罰,重者則要承擔刑事責任,給予刑事處罰。
4.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㈣ 稅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專一般特徵:屬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㈤ 稅法屬於行政法范疇嗎

不屬於。

稅法與行抄政法的關系襲

聯系

①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②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③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④對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區別

①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不具備的;

②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是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③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㈥ 論述稅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舉例說明

(一)聯系
1.調整對象有相同。
2.居於領導地位的都是國家內。
3.都體現國家單容方面意志。
4.解決爭議的程序相似。
(二)區別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性質。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密切相聯。
3.稅法是義務性法規。

㈦ 稅法是憲法裡面的么

憲法是根本大法,稅法是部門法。
稅法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法是稅收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
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四)稅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稅法與經濟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表現在:
(1)稅法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即在稅法運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經濟分配的進行;
(2)經濟法中的許多法律、法規是制定稅法的重要依據;
(3)經濟法中的一些概念、規則、原則也在稅法中大量應用。
2.稅法與經濟法之間也有差別:
(1)從調整對象來看,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調解、仲裁、民事訴訟程序。
(五)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是國家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稅法與刑法是從不同角度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二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法律追究形式不同。
(六)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被一個國家承認的國際稅法,也應該是這個國家稅法的組成部分。各國立法時會吸取國際法中合理的理論、原則及有關法律規范;國際法高於國內法的原則,使國際法對國內法的立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

㈧ 稅法的關系

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四)稅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稅法與經濟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表現在:
(1)稅法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即在稅法運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經濟分配的進行;
(2)經濟法中的許多法律、法規是制定稅法的重要依據;
(3)經濟法中的一些概念、規則、原則也在稅法中大量應用。
2.稅法與經濟法之間也有差別:
(1)從調整對象來看,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調解、仲裁、民事訴訟程序。
(五)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是國家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稅法與刑法是從不同角度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二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法律追究形式不同。
(六)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被一個國家承認的國際稅法,也應該是這個國家稅法的組成部分。各國立法時會吸取國際法中合理的理論、原則及有關法律規范;國際法高於國內法的原則,使國際法對國內法的立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

㈨ 稅法的經濟性特徵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經濟性。稅法的經來濟性是由於源稅收的經濟本質決定的。稅法與行政法相分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稅
收內涵的重大變化,即稅收不僅是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而且稅收承擔著調節經濟的重要職責。具體表現在:稅法作用於
市場經濟,直接調整經濟領域中的特定稅收關系,彌補市場失靈,提高經濟效率;稅法反映經濟規律,不斷地解決效率與公平
的矛盾;稅法是對經濟政策的法律化,通過保障稅收杠桿的有效利用,引導經濟主體趨利避害。
財政收支劃分法的概念
財政收支劃分法是國家處理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分配關系、確定各級財政收支范圍和管理許可權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對本概念所涵蓋的范疇,經濟學界傾向於使用"財政管理體制"、「預算管理體制」、「財政體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等。

㈩ 稅法的調整對象與其他法律的關系

一、稅法的調整對象
稅法是調整稅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國家稅收活動中所發生的稅收關系。稅收關系是因國家組織稅收收入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二、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 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 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 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 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 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是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熱點內容
勞動法包含在什麼法 發布:2025-09-29 21:43:25 瀏覽:94
行政訴訟法2015對比 發布:2025-09-29 21:17:59 瀏覽:343
行政訴訟法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29 20:59:50 瀏覽:39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何沒有 發布:2025-09-29 20:46:54 瀏覽:259
黃天崎魔法學院主題曲 發布:2025-09-29 20:46:46 瀏覽:483
中級經濟法txt 發布:2025-09-29 20:21:54 瀏覽:737
民法中的交易 發布:2025-09-29 20:20:25 瀏覽:479
法院判好了 發布:2025-09-29 20:09:23 瀏覽:871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利大於弊 發布:2025-09-29 19:57:28 瀏覽:171
法院會計待遇 發布:2025-09-29 19:54:41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