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生活安寧規定

行政法生活安寧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2-07 12:11:55

1. 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為什麼公民也算

公民是指國家的合法居民,而私人權利簡單來說就是人權。一個人的存在就有權利,這個權利可以是被保護不受侵犯的權利。

2. 被侵犯隱私權怎麼辦該通過什麼方式保護自身權益

東方法律寶典2005 Ⅲ版(常用法律法規電子書)下載 你自己下載來看看,上面說的很清楚,相信對你會很有幫助的。 下面是我給你帖的一 點資料, 我國的隱私權保護現狀 考察我國現行立法,有關隱私權的法律規定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這顯然不利於對公民隱私權全面、充分的保護。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歷史上我們一向對隱私權的保護比較忽視,傳統道德觀念中也有反對隱私權保護的傾向,加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社會上隱私權問題還不十分突出,因而難在立法中加以體現;二是因為隱私權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隱私權保護理論體系。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思想主要在一些全國性、地方性以及專項法規中有所體現。我國立法中關於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憲法和民法有關人生權和財產權的規定中,刑法中也有相關規定。 1、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憲法沒有隱私權或私生活權利這一概念,涉及隱私權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項: 憲法規定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原則,而隱私權正是人格權的一種。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以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毀謗和誣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訊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提供保護。關於財產權,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75條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對公民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關於人身權,《通則》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毀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等。 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採取變通的方法,規定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權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應當說,這是一個對隱私權保護的司法解釋,但是,依據這個司法解釋,在對隱私權的保護上,適用了以名譽權的保護方式進行保護,這就是所謂的間接保護方式。事實上,隱私權與名譽權一樣是一項獨立的權利,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隱私權,是不完備、不周密的保護。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構成侵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將包括隱私在內的合法人格利益納入了直接的司法保護中。正在制定的民法典草案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禁止竊取、竊聽、偷錄、偷拍他人隱私,非經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實施其他損害個人隱私的行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樣,法律將以直接保護的方式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3、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刑法中盡管沒有直接使用隱私或隱私權的概念,也沒有規定侵犯隱私權之類的罪名,但其中有部分條款可以理解為包含著對隱私權的保護。這就是新刑法第125條規定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 我國刑法中設立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侵犯通信自由罪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通過懲罰侵犯公民個人生活安寧權和私人信息保密權的行為,加強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這些規定和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中有關隱私權保護的規定一道強有力的保障著公民的人格利益和人格尊嚴不受非法侵犯,對於提高公民權利意識,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 被侵犯個人名譽人格,已經超過四年怎麼辦

方法律寶典2005 Ⅲ 版(常用法律法規電子書)下載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xf/200408/20040805190724.htm 你自己下載來看看,上面說的很清楚,相信對你會很有幫助的。 下面是我給你帖的一 點資料, 我國的隱私權保護現狀 考察我國現行立法,有關隱私權的法律規定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這顯然不利於對公民隱私權全面、充分的保護。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歷史上我們一向對隱私權的保護比較忽視,傳統道德觀念中也有反對隱私權保護的傾向,加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社會上隱私權問題還不十分突出,因而難在立法中加以體現;二是因為隱私權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隱私權保護理論體系。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思想主要在一些全國性、地方性以及專項法規中有所體現。我國立法中關於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憲法和民法有關人生權和財產權的規定中,刑法中也有相關規定。 1、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憲法沒有隱私權或私生活權利這一概念,涉及隱私權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項: 憲法規定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原則,而隱私權正是人格權的一種。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以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毀謗和誣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訊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提供保護。關於財產權,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75條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對公民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關於人身權,《通則》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毀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等。 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採取變通的方法,規定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權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應當說,這是一個對隱私權保護的司法解釋,但是,依據這個司法解釋,在對隱私權的保護上,適用了以名譽權的保護方式進行保護,這就是所謂的間接保護方式。事實上,隱私權與名譽權一樣是一項獨立的權利,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隱私權,是不完備、不周密的保護。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構成侵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將包括隱私在內的合法人格利益納入了直接的司法保護中。正在制定的民法典草案有了更為明確的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禁止竊取、竊聽、偷錄、偷拍他人隱私,非經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實施其他損害個人隱私的行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樣,法律將以直接保護的方式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3、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刑法中盡管沒有直接使用隱私或隱私權的概念,也沒有規定侵犯隱私權之類的罪名,但其中有部分條款可以理解為包含著對隱私權的保護。這就是新刑法第125條規定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 我國刑法中設立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侵犯通信自由罪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通過懲罰侵犯公民個人生活安寧權和私人信息保密權的行為,加強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這些規定和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中有關隱私權保護的規定一道強有力的保障著公民的人格利益和人格尊嚴不受非法侵犯,對於提高公民權利意識,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國法律涉及隱私權內容主要有如下條款: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
日期:1990-12-05 發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158.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原139條)
159.以侮辱或者惡意醜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可以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行為。
16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原140條)
161.公民死亡後,其名譽受到侵害,使其配偶、父母、子女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受到損害的,受害人可以提起訴訟。
162.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原141條)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4. 什麼是安寧權

准確說,是生活安寧權。
生活安寧權:自然人享有的維持安穩寧內靜的私人生活狀態,並排除容他人不法侵擾的具體人格權。與隱私權分立,是一項具體人格權,該權利保護的私生活利益非有形的利益,而是無形的精神需要的滿足。
常用於騷擾電話和騷擾簡訊。
騷擾電話和騷擾簡訊主要導致精神損害,涉嫌侵犯了被騷擾者的生活安寧權。

5. 懷疑被監視、監聽、跟蹤、窺視、干擾等侵害他人個人信息、生活安寧、通信秘密的行為,報案之後,誰取證

報案後,屬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公安機關肯定要取證。
如果你能協助取證版就更加好了權。

第二百零五條 詢問證人、被害人,可以在現場進行,也可以到證人、被害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被害人提出的地點進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被害人到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詢問證人、被害人應當個別進行。
在現場詢問證人、被害人,偵查人員應當出示工作證件。到證人、被害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被害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被害人,應當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製作詢問通知書。詢問前,偵查人員應當出示詢問通知書和工作證件。
第二百零六條 詢問前,應當了解證人、被害人的身份,證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之間的關系。詢問時,應當告知證人、被害人必須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應負的法律責任
偵查人員不得向證人、被害人泄露案情或者表示對案件的看法,嚴禁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詢問證人、被害人。

6. 天下安寧,為何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呢

周成王剛即位的時候,由周公輔政,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取得令人滿意的政績,各方諸侯都能盡職盡責,上上下下都歌頌他的賢德。

當時北方有一個叫作鬼方的游牧部族,他們的首領經常帶領騎兵來侵擾邊境,掠奪中原的財物,殺人放火的事情也沒少做。為了消除邊境的隱患,康王果斷地決定發動戰爭,征伐鬼方。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周朝的軍隊殺死鬼方四千八百多名士兵,俘獲鬼方首領四名、普通的士兵一萬三千多人,繳獲了很多車馬和牛羊,還把鬼方驅逐到周朝都城以西很遠的地方。

這樣,周朝在成王和康王的統治下,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國家統一、國力強盛,成為周朝的盛世。《史記》中說這一時期天下太平,甚至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有四十多年都沒有用過刑罰。後世便將周成王末年和周康王在位的這一段時間,譽稱為「成康之治」。

7. 中國隱私法是怎麼規定的

一)應明確隱私權保護的主客體范圍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和國家。隱私權保護的客體是否應該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呢?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是自然人對自己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保護的延伸,是一種典型的人身權,法人和其他組織沒有自然人的自由與人格尊嚴,法人的「隱私」也就屬於商業秘密,受其他法律的保護;同時如果保護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隱私」,則可能侵害到公眾的知情權,使他們以此為借口規避法律,比如以保護隱私權為由,拒絕公開財務會計報表;拒絕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以此為借口進行內幕交易等等。因此,隱私權保護的主體應只限於自然人。對於隱私權的客體,美國學者威廉姆•L_普羅瑟曾歸納為「(1)對於他人私秘空間、個人安寧或私人事務的侵擾;(2)公開揭露致使他人困窘的私人事實;(3)公開揭露致使他人遭受公眾誤解;(4)為了自己利益而使用他人姓名或特徵。」[2] 我國著名學者楊立新教授總結為「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3]而筆者更偏向於隱私權的客體應是私人生活信息和私人生活安寧。所謂私人生活信息,一般理解為包括所有個人的情報資料,諸如家庭成員、親屬關系、婚姻狀況、財產狀況,以及個人的身高、體重、女性的三圍、健康狀況、宗教信仰、住址、家庭電話號碼等等,由於私人生活信息的范圍及其廣泛。在立法時宜採用列舉法,但不限於列舉法,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及公眾知情權的前提下,公民的私人生活信息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即以列舉法加排除法的方式來規定。

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與公共利益關的活動,不受他人的干擾、破壞。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關系等。即個人對其自身事務公開披露的決定權利,個人有權決定在何種范圍內以何種方式來向他人傳遞個人思想與感情。侵犯隱私權的違法性在於行為傷害了個人自我唯一感、阻礙了個人獨立、侵犯了個人尊嚴、貶抑了個人榮譽。以上所述都與所謂的「人格」傷害息息相關。因此不同於誹謗,隱私不依賴於他人的看法是否有可能改變,而是居於由此導致個人對自身的感覺如何,隱私是一個關於自尊的問題。[4]

(二)關於侵犯隱私權的構成條件

隱私權作為一種自然人的人身權,應受到侵權行為法的保護。何謂侵權行為,它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根據法學理論,承擔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條件包括四個方面:首先要有損害事實,即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後果;其次是違法行為,指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再次是因果關系,即侵權人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聯系;最後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通過其實施的侵權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非難的故意和過失狀態。在前述的案例中,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判決原告敗訴的理由之一,就是沒有損害事實,法院認為「隱私權是歸屬於名譽權一類的,我國法律及相關解釋對侵害名譽權都有明確規定,即必須有一定的方式,必須造成一定的影響的行為才構成侵權。本案中,原告沒有提供被告的行為給其造成了有一定影響的損害後果存在的相關證據。」在對人身權的侵權個案中,特別是像名譽權、隱私權等的侵害,更多的時候是對受害人的一種心理傷害,表現為焦慮、恐懼、自我評價的降低、人際交往障礙以及對生活希望的喪失等精神狀況。而這樣的狀況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如精神失常、憂鬱症或自殺等,當事人是很難舉證的。

當然正如中國台灣學者謝哲勝所言:「團體生活必須常常與他人接觸,完備精神上的平靜是不可能的,短暫和輕微的創痛是與他人相處的代價,法律是無法救濟的,只有在此創痛的程度嚴重到無法期待一般理性的人忍受時,法律才會介入,使被害人可以請求賠償金。」在即將出台的人身權保護立法中,應給出一個界定的標准。這樣也便於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能夠有一個「度」上的把握。

(三)對於隱私權保護范圍的限制

在前述案例中,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判決原告敗訴的另一個理由是隱私權讓位於公共利益。法院認為權利人在行使權利時不得背離權利應有的社會目的,也不得超越權利應有的界限和范圍。來電顯示業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通信,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該業務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對社會的進步有明顯的意義。按照公共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讓位於公共利益的原則,原告的訴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是我國現行法律對行使個人權利的一般性限制,即《民法通則》第七條,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

在隱私權的適用中,更多的時候表現為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知情權,又稱了解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公民有權知道其應該知道的信息資料。既包括公法方面的事務,如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政府官員的道德品質及財產狀況等;也包括民事方面的情況,如對公眾人物象電影明星、體育明星的個人生活的好奇與關注等,以及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權利與私權利之間的矛盾。在處理的時候應遵循公共利益和公法優先的原則。民法上的公共利益包括:其一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這是最主要的公共利益;其二是與基本的法律價值相聯系的利益,如生命利益,例如婚檢是我國婚姻登記的一道程序,如果醫院在婚檢時發現一方患有艾滋病或是其它傳染性疾病,醫院此時就面臨著一個隱私權和知情權的選擇,一方面是患者的隱私權受到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是作為利害關系人的的知情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在此情況下,隱私權應讓位於社會公共利益,因為這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同時也關繫到整個民族的健康和人口的生存質量。因此在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中,也應規定其保護的范圍和限度。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txt 發布:2025-09-29 20:21:54 瀏覽:737
民法中的交易 發布:2025-09-29 20:20:25 瀏覽:479
法院判好了 發布:2025-09-29 20:09:23 瀏覽:871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利大於弊 發布:2025-09-29 19:57:28 瀏覽:171
法院會計待遇 發布:2025-09-29 19:54:41 瀏覽:88
法律碩士英語分數線 發布:2025-09-29 19:41:41 瀏覽:388
安泰司法 發布:2025-09-29 19:36:29 瀏覽:237
葯品法律法規考試題 發布:2025-09-29 19:36:23 瀏覽:144
2016cpa經濟法目錄 發布:2025-09-29 19:35:33 瀏覽:56
聊城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29 19:34:04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