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是什麼
Ⅰ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
「訴訟法」是程序法、是保障「實體法」得以貫徹執行的途徑。
民事訴訟法是維護民事實體法能夠得以貫徹執行的程序保障。
民事訴訟法是維護民事實體法權益和地位的基本保障。
Ⅱ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的關系
我國目前的基本法體系主要呈現為三大范圍,即民法、刑法、行政法三大實體法和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三大程序法。這些實體法和程序法中又延伸出許多部門法,各個部門法之間都有程度不同的聯系。聯系較多、關系較密切的法律部門,稱為相鄰的法律部門。
民事程序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1.從實質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互為依存,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社會生活中,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實體的實體法,總是和保證其實施的程序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從形式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又是可以相互脫離的,只有民法典,而無民事訴訟法典,或者只有民事訴訟法典,而無民法典的情況,在世界各國的立法實踐中屢見不鮮。比如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頒布,而民事訴訟法典則於1806年頒布,民法典先於民事訴訟法典兩年公布。又如日本,1891年公布民事訴訟法典,1896年至1899年公布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先於民法典公布約五年至七年。但是,即使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總是存在的,雖然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卻有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我國1982年3月8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沒有同時頒布民法,直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才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在民法通則公布之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按照試行民事訴訟法審理了大量民事案件,這表明雖然沒有公布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但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民事糾紛,並有很多民事方面的法規可用來調整糾紛當事人之問發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存在的,試行民事訴訟法就是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實質意義的民事糾紛的程序法。所以,從根本上說,程序法和實體法仍然同時存在,密不可分。
2.程序法是法律的形式和內在生命的表現。對此可作如下理解:實體法規范只有通過審判程序,它的內部生命才能得以實現。這是由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勞動法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實體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它規定了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由這些權利義務關系而產生的糾紛,就要通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並保證其實現,從而起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可見,程序法與實體法在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的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獨立價值,兩者處於平等地位,不存在誰從屬誰的問題。
Ⅲ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是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的關系如何?答:(要點)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是形式回和內容的關答系。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要用一定的形式來表現。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是相互獨立、相互配套的法律,實體法是規范民事行為,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有效武器,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表現實體法行使力的法律形式,二者相互依存。
Ⅳ 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區別
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程序法與實體法是辯證統一的。二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現有各國的行政程序法,無一不兼具程序與實體的內容。因此,我們講程序法、實體法的劃分具有相對的意義。從理論上形而上學地將兩者截然對立,進而厚此薄彼,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對於實踐的指導無疑是有害的。(一)一般情況下的關系 1.程序的啟動以實體法的實現為目的程序的啟動、運作是有成本的,程序僅僅是過程、環節、方式、步驟,因此,程序運作的目的只能是涵於程序之外,即為了實現實體法而啟動程序。例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事業順利進行」。 2.程序運作的終點是實體法目標之最大限度的實現行政目標的實現是行政程序的終點;犯罪分子受到懲罰,無辜的人免於追究,國家和社會的統治秩序得以維護是刑事訴訟的終點;民事權利義務的判定是民事訴訟的終點。 3.評價程序運作狀況的標准實體正義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以及其實現的代價大小,是評價程序運作狀況的標准。(二)例外情況下的關系 1.無相應實體法適用於個案時,程序法的規則是判定結果是否合乎正義的標准。無論多麼完美的法律體系,也難以避免法律空白、法律漏洞的存在,適用者常常採取「法律解釋」的形式,運用自己的法律意識或執政黨的政策解決個案。這種「法律解釋」只要不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遵守程序規則即為合法。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解釋」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實體法的基本原則仍然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2.實體法目標與程序法目標在個案中沖突時,有時犧牲實體正義而追求程序正義。假設這樣一個案例:某稅務機關對王某進行了行政處罰,理由是王某偷稅。稅務機關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正確,但適用行政處罰的程序有瑕疵。王某訴諸法院,法院判決撤銷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在該案中,王某應受行政處罰是實體正義的要求,行政機關應按合法程序處罰王某是程序正義的要求。按照《行政訴訟法》,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確應被撤銷,但我們難道能由此而得出程序正義優於實體正義的結論,並導出程序法優於實體法的命題? 答案是否定的。實體正義是法的最高要求,法律程序是達到實體正義這一目標的手段。不在嚴格的程序下追求實體正義往往是靠不住的。如果我們允許在個案中為追求實體正義而犧牲程序正義,將會有多少秘密取證、屈打成招的現象發生!遵守法定程序所追求的實體正義才是可靠的實體正義。本案中實體正義的暫時犧牲,正是通過法定程序的嚴格履行,以追求可靠的實體正義。因此,國外有關訴訟理論重視對程序瑕疵的補正、治癒、轉換等的研究,主張當程序上的瑕疵不很嚴重而可以補正,並不影響實體權利義務時,不採取機械地判決撤銷行政行為,而是在判其補正的前提下判決維持行政行為。這是因為,暫時犧牲實體正義而追求程序正義,最終目的在於追求長遠的、可靠的實體正義。 但在我國長期的法律傳統中,普遍存在著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即使在今天,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也沒有受到應有重視,種種實例表明,忽視程序法的現象普遍存在,應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盡快轉變人們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努力強化人們的程序法意識。
Ⅳ 訴訟法和實體法的區別
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就是其中的一種分類。一般而言,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學中,沒有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概念區分。但實踐中,程序卻被法庭廣泛用於解決糾紛。18世紀以後,隨著程序法概念的產生,才形成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法。據《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程序法是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1748-1832)創造的類概念,用來表示不同於實體法的法律原則和規則的體系。
應當指出,在概念的分類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與訴訟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同時,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是為了認識、分析和研究法律現象而進行的法理概括,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這種劃分都不是絕對的,不能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理解兩者的劃分關系。法律規范體系的實際情況是,實體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部實體法,但其中有一些條文卻對有關程序作了規定。如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備案不影響該法律的生效。」又如第四十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如認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可在三個月內將法案發回立法會重議,立法會如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在一個月內簽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理。」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程序參與人的職權、權利和責任、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該法的一些條款卻規定了實體權利。如第九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又如第十一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四條規定:「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察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由於現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顧實體權利\職權和義務\責任與程序規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現實法律體系中實體法與程序法已經出現了相互兼容的特點。
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法律的整體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劃分的意義上,兩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內容。
Ⅵ 論述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
民事訴訟法與復民事實制體法關系:
1、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經濟法、勞動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民事訴訟法與上述民事實體法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必須同時存在。
2、人民法院組織法主要規定人民法院的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民事訴訟法主要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遵守的原則、制度和程序,二者調整的對象不同,屬於不同的部門法。
3、但人民法院組織法與民事訴訟法又都共同服務於民事案件的審判,被稱為審判法或司法法,因此,二者在某些原則和制度的規定上又是相通的或者是一致的。
Ⅶ 論述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按照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為標准而對法作的分內類。
實體法是以規容定和確定權利與義務或者職權與職責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程序法是指以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職權與職責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
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分類是就其主要方面的內容而言的,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些交叉。
實體法中也有可能涉及一些程序規定,程序法中也有可能有一些涉及到權利,義務,職權,職責等實體內容的規定。
Ⅷ 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
程序法和實體法是辯證統一的。是「你有我,我有你」。事實上,各國現行行政訴訟法既有程序性的,也有實質性的內容。因此,程序法與實體法的劃分具有相對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和形而上上反對二者,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不利於指導實踐。
1、程序的啟動是以實體法的實現為目的的。
程序啟動並以成本運行。程序只是過程、鏈接、方式和步驟。因此,程序運行的目的只能隱含在程序之外,即啟動程序以實現實體法。
例如,《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障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區分是非,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懲治民事侵權行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
2、訴訟程序的結束是實體法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行政目的的實現是行政程序的終結;罪犯受到懲罰,無辜者免於起訴,國家和社會秩序得以維持是刑事訴訟的終結;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確定是終結。民事訴訟程序。
3、程序操作評價標准
實質正義的實現程度和實質正義的實現成本是評價程序運行的標准。
(8)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程序法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一種程序法。當然,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在實體法中也經常規定某些程序性問題,在程序法中,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更多的規定。程序法是實體法得以正確實施的保證,而司法活動則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法理學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劃分為不同的范疇。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可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或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程序法是規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有關程序,以保障權利或權力的實現或行使,保障權利或權利的實現的法律。
Ⅸ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區別
1、二者規定內容之別
從規定內容上分析,民事訴訟法為程序法,是有關法院司法程序的法律;民商法是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主要內容的法律。
二者表現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民事訴訟法要以民事實體法為依託,民事實體法又需要民事訴訟法來保障。
2、二者規定內容有實體與程序之別
(1)民事實體法無需所謂辯論原則、監督檢查這類偏於程序意義上的原則;
(2)民事訴訟法由於其程序法的剛性也不適於適用公序良俗原則;
(3)誠實信用原則在二者中的適用存在差異,民事實體法中,其重在補充法律漏洞,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民事訴訟法中民事訴訟的嚴格性決定了誠信原則應該改力求具體化。
3、二者基本原則之別
民事訴訟法可調解民事糾紛、糾正相悖於民事實體法精神、目的的個案,可視作民事實體法的延伸:民事實體法律崇尚平等、誠信、意思自治,民事訴訟法中也分別有訴訟地位平等、誠實信用、處分原則與其相對應。
(9)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
從功能實現角度探究,二者能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對公民民事權益保護、維護社會秩序的終極目標。
一方面,民事訴訟法是民事實體法內在生命力的表現,訴訟制度是解決民事糾紛最終、最有效、最權威的方式,當民事實體法規定的內容沒有得到實施,民事訴訟法對其進行個案糾正以保證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有效落實。
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的適用以民事實體法規定為基礎,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民事實體法的一些規定也有助於民事訴訟的進行。
Ⅹ 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區別在那啊
一、功能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及時、恰當地為實現權利和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規則、方式和秩序。為了描述程序的重要性和公正性,美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形象地把公正程序喻為「切蛋糕」的規則。
蛋糕是權利和利益的象徵,一個人負責分配蛋糕,如果程序性規則允許他在為別人分配蛋糕時也可以不加限制地為自己留一快,則他將有可能盡量少地分給別人,而盡可能多地留給自己。
2、實體法
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法律上的權利是法律關系主體(也稱為權利主體),如自然人、法人依法擁有的利益、主張、資格、力量或者自由,這種權利的實現歸根結底將給權利主體帶來有形或者無形的利益。
二、內容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是正確實施實體法的保障。審判活動則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作為實體法的對稱,不能簡單地把程序法與訴訟法或者審判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非訴訟程序法,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2、實體法
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而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三、地位不同
1、程序法
在我國長期的法律傳統中,普遍存在著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即使在今天,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也沒有受到應有重視,表現為至今立法程序法、行政程序法、違憲監督程序法等重要程序法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
即使像刑事訴訟法那樣被修改過不長時間的法律,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和要求來看,一些內容也需要進行修改完善。
2、實體法
在執法和司法實踐中,把程序置於不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例如,法院公開審判早已是我國訴訟法治的一項基本原則,但直到現在,還需要舉國上下疾呼「落實公開審判制度」。
又如,在一些地方,以刑訊逼供方式非法獲取證據的做法仍屢禁不絕。種種實例表明,忽視程序法的現象普遍存在,應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盡快轉變人們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努力強化人們的程序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