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起草的主體
① 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的主體是
所謂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責(行使行政職權)、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主體。行政機關,是依法設立的國家機關,一般都通過編委制定的該機關「三定」方案(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三定)確定其行政職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當然的行政主體。
派出機構與派出機關,也是有區別的。派出機關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門依法設立的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不屬一級政府也不屬一級政府所屬部門的機關,具有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行政主體,如,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關,由國務院、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一般也認為是其所屬政府的派出機關。曾有段時間有觀點認為開發區管理機構也只是派出機構而非派出機關,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21條,以是否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為標志,實質上將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認定為派出機關,一些地方立法如《江西省開發區條例》也是類似規定。
派出機構是指行政機關向其所轄某一區域派出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如,公安派出所是縣區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市場監管所是縣區市場監管局的派出機構。派出機構一般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開展活動,相關法律責任也由其隸屬的行政機關承擔,一般情況下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但是,當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該派出機構在履行相關職責時,屬於行政主體。不過,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的規定,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處罰(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規章不得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若有,只能視為行政委託)。也就是說,派出機構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實質上是基於行政授權而非行政委託。
有意思的是,有相當長一段時期,行政法理論和實務上,是不承認規章成為行政授權執法的依據的,而只承認法律、法規可以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如事業組織、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行使行政職權,並在授權范圍內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主要體現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但法律、法規對派出機構有授權的除外。」而到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也就是說,1999年的該司法解釋,實質上認可了規章可成為行政授權依據,甚至只要是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當其超出法定授權范圍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行為的,也認可其為越權的行政主體身份(列為行政訴訟被告)。當然,規章仍然不得授權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處罰權,因為《行政處罰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②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由哪個部門組織起草
《立法法》
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專起草,重要行政屬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③ 行政法規制定的主體是()A最高權力機關B國務院C國務院及其各部委D各級人民政府
B 國務院。A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是法律,C部委指定的是行政規章
④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限於國務院。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版律,制定行政法規。
根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五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4)行政法規起草的主體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
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⑤ 規章的制定主體有哪些
什麼是行政法規?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行政法規具有的特徵是:
1、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
2、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
3、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
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根據憲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2、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
什麼是行政規章?行政規章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行政規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規,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行政規章的基本特點有:
1、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即有權制定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的機關;
2、行政規章的制定根據是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決定、命令的授權;
3、行政規章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規章具有法的屬性。
行政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和有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規定、實施細則、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在內容上,是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延伸和細化,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層次。根據憲法和法律,有權制定行政規章的行政機關有:(1)國務院各部、委;(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3)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4)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行政規章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參照依據。
⑥ 行政法規的解釋有權主體有哪些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六章 行政法規解釋
第三十一條 行政法規條文版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權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
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擬訂行政法規解釋草案,報國務院同意後,由國務院公布或者由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
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二條 國務院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向國務院提出行政法規解釋要求。
第三十三條 對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研究答復;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答復。
由此可見,有權對行政法規進行解釋的只有國務院和國務院法制機構。
⑦ 下列哪一個主體享有行政法規的制定權
所謂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職責(行使行政職權)、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主體。行政機關,是依法設立的國家機關,一般都通過編委制定的該機關「三定」方案(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三定)確定其行政職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當然的行政主體。
派出機構與派出機關,也是有區別的。派出機關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門依法設立的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不屬一級政府也不屬一級政府所屬部門的機關,具有法人資格,在其法定職責范圍內是行政主體,如,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關,由國務院、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一般也認為是其所屬政府的派出機關。曾有段時間有觀點認為開發區管理機構也只是派出機構而非派出機關,但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21條,以是否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為標志,實質上將經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管理機構認定為派出機關,一些地方立法如《江西省開發區條例》也是類似規定。
派出機構是指行政機關向其所轄某一區域派出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如,公安派出所是縣區公安局的派出機構,市場監管所是縣區市場監管局的派出機構。派出機構一般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開展活動,相關法律責任也由其隸屬的行政機關承擔,一般情況下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但是,當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該派出機構在履行相關職責時,屬於行政主體。不過,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的規定,派出機構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處罰(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明確授權,規章不得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若有,只能視為行政委託)。也就是說,派出機構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實質上是基於行政授權而非行政委託。
有意思的是,有相當長一段時期,行政法理論和實務上,是不承認規章成為行政授權執法的依據的,而只承認法律、法規可以授權行政機關之外的組織(如事業組織、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行使行政職權,並在授權范圍內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主要體現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但法律、法規對派出機構有授權的除外。」而到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也就是說,1999年的該司法解釋,實質上認可了規章可成為行政授權依據,甚至只要是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當其超出法定授權范圍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行為的,也認可其為越權的行政主體身份(列為行政訴訟被告)。當然,規章仍然不得授權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處罰權,因為《行政處罰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⑧ 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哪個部門
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
工商行政版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是權由國務院制定和修改的!
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地方性法律是由地方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
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部委規章是由國家工商總局制定和修改的!
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政府規章是由地方政府制定和修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