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臨時措施
① 禁令的中國訴前臨時措施制度未來之發展(結語)
訴前臨時措施的制度效用的充分發揮有待於相關可操作性規則和判斷標準的不斷統一、明確和完善,也期待該制度適用領域的全面擴展。通過研究和總結自身的司法實踐,同時借鑒外國的立法和司法經驗,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還應當有所作為:
1、統一和完善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制度。
⑴明確採取訴前臨時措施的實體判斷標准,並進一步完善採取訴前臨時措施的操作程序、法律後果和責任承擔。
應當強調訴前臨時措施的採取是法官基於涉案全部事實的自由裁量權,不存在必須採取或者不得採取的絕對規則,既做到及時地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同時又能夠充分防止濫用訴權,最終實現公正和效率的統一。在考量因素上,法官既要考慮侵權(勝訴)的可能性和損害的不可彌補性,也要注意考量社會公共利益,同時要考慮當事人之間訴訟利益的平衡。總之,是否採取訴前臨時措施,應當是法官在綜合考慮全案的各種因素之後所能作出的傾向性的判斷,而非無可爭辯的終局性裁決。
對於侵權可能性,仍然應當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且應當作為採取臨時措施的一項必要條件來考慮。只有侵權成立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說很大時,方可考慮採取。當對侵權成立與否的判斷十分困難時,則不宜採取禁令性措施。
在判斷「難以彌補的損害」(即損害的不可彌補性)時,要注意單純的財產損失本身不當然構成難以彌補的損害,而商譽損害則一般屬於難以彌補的損害。要特別注意考慮訴訟時效狀況,看申請人主張權利是否及時,即考慮其在何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或者面臨侵權威脅。據從知悉侵權行為的存在到提出申請的時間間隔較長的,就可以推定案件情形對申請人而言並非緊迫,不會是「難以彌補的損害」。
對擔保的要求既不能過於寬松,也不能過分的嚴格。擔保應當有效、可靠、合理,並且足以彌補可能給被申請人造成的損失和支付相關費用。
對公共利益的考量,不僅應當考慮下達禁令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也要考慮如果不下達禁令是否在不僅損害權利人利益,也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如果不下達禁令會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時,一般應當考慮下達禁令。要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和對第三人的影響。
⑵在不正當競爭案件和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中建立訴前禁令和訴前證據保全制度;明確專利侵權和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的獨立的訴前證據保全制度。
2、在修改中國民事訴訟法時予以統一規范,統一規定並明確擴展至對其他民事權利的救濟,至少應作為對所有類型知識產權的臨時救濟措施予以統一規定。
② 怎樣申請專利侵權臨時措施,申請臨時措施的注意事項
專利侵權訴訟
(一)不侵權抗辯,企業要依據專利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並且要查明涉嫌侵權客體的相應技術特徵,以此要判斷自己製造、銷售的產品或使用的方法是否侵犯涉案專利權。
(二)公知技術抗辯或「無效請求」抗辯,如果判斷覺得是侵權行為成立了,則需要進一步判斷自身使用的技術是否屬於專利申請日前的自有公知技術。在答辯期內和舉證期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
(三)先用權抗辯,如果企業在專利申請日前已進行了實質性的專項投資並且完成了必要的技術准備,則可以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實施。
(四)重復授權抗辯,如果專利權人對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了實用新型又申請了發明,要注意是否屬於重復授權,如果是處於這種違法狀態的專利是不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專利侵權行為
根據現行專利法,專利侵權行為的具體形態可分為: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反向假冒,即指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註上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取證方法
權利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最為有利可行的取證方法,尤為重要。其主要方式如下:
1、自行取證和委託律師調查取證
由於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較強,由權利人自行取證,對取證的方向和范圍把握的十分准確會有一定的難度。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以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律師不僅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熟練的訴訟技巧,能在不同的訴訟階段為當事人作出適當的選擇。一般說來,律師調查取證要比當事人調查取證方便得多,收集證據的范圍也更加廣泛、精確。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往往也會對律師另眼相待、提供更多的方便。
2、申請公證機關進行證據保全
公證機關的法定業務之一便是「保全證據」。公證證據具有推定為真的效果。《民事訴訟法》第59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確認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公證機關對證據進行保全,其效果與法院依職權所進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訴前,當事人能夠充分運用公證機關收集、保全證據,是一個做好訴前准備的有效措施。
3、申請法院進行訴前證據保全
2002年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證據保全的,依照其規定辦理」。這就為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確定了一個合法依據。最高法院2002年1月實施的司法解釋《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了在商標權侵權案件中,可以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1年7月1日實施的《關於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6條也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2年10月15日實施的《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其中有一項就是:「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案件」。可見,申請訴前證據保全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是大量存在的。保全措施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應在法定時間段里提起訴訟。如果沒有向法院提起訴訟,則此種保全措施應當予以解除,或者將有關證據予以銷毀或發還,同時申請人還要就此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4、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基於此當事人往往在提起專利侵權,商標侵權和著作權侵權訴訟的同時,提出一份調取證據申請,調取的證據通常又分為三類:
第一,保全被控侵權產品;
第二,調查被控侵權單位的財務賬冊,以便確定賠償額;
第三,調取被控侵權人存在侵權的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有兩種運作方式:一是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在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有關程序事項時,法院應當主動依職權調查和收集證據,而無需當事人提出取證申請。二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取證。在法院主動依職權調取證據的范圍被縮小了以後,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的申請變得日益重要。如果缺乏當事人及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法院一般不主動調查證據。在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後,法院是否啟動調查取證的機制還取決於法院的審查判斷,只有在當事人提出的該項申請符合法院取證范圍之時,法院才有義務調查取證,否則法院應當駁回該項申請。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應當注意兩點:一是申請調查的證據范圍,必須符合法定情形;二是此項申請必須注意舉證時限。
法院通常採取的措施是對易拍照的被控侵權產品採用拍照的方式,或採用記錄下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徵的方式,對易於調取的書籍、商標實物等採用扣押、提取等手法,而對於被控侵權人的財務賬冊往往因侵權人的阻撓或隱藏而極難得到。
5、申請行政機關調查取證
我國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五章對調查取證有專章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在查處案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依職權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可以查閱、復制與案件有關的合同、帳冊等有關文件;詢問當事人和證人;採用測量、拍照、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勘驗。涉嫌侵犯製造方法專利權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被調查人進行現場演示。涉及產品專利的,可以從涉嫌侵權的產品中抽取樣品。
不管採取那種方法收集證據,都要以客觀性為前提,只有客觀真實的證據才有證明力。千萬不能篡改、偽造證據,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專利權人發現自己的專利權被他人侵犯,並在確認自己的專利權有效、專利侵權成立之後,可以開始著手下一步工作。
所謂下一步工作,首先是收集證據。
專利權人要收集的證據,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有關侵權者情況的證據。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此,侵權者確切的名稱、地址、企業性質、注冊資金、人員數、經營范圍等情況,都是專利權人首先應了解的。了解這些情況對專利權人對付專利侵權應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是很重要的。
二、有關侵權事實的證據。構成專利侵權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侵權行為。因此,證明侵權者確實實施了侵犯專利權的行為的證據在處理侵權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方面的證據有侵權物品的實物、照片、產品目錄、銷售發票、購銷合同等。
三、有關損害賠償的證據。
專利權人可以向侵權者要求損害賠償。要求損害賠償的金額可以是專利權人所受的損失。但專利權人要提供證據,證明因對方的侵權行為,自己專利產品的銷售量減少,或銷售價格降低,以及其他多付出的費用或少收入的費用等損失。
參考文章:http://ke..com/subview/981723/981723.htm
③ 民事訴訟強制執行的方式
(1)申請。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2)法院受理。(3)申請復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4)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5)採取強制措施 。執行法院可以通過以下強制執行的措施: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搜查被申請執行人隱匿的財產;強制被申請執行人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單據等措施。
④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40條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執行通知與強制執行:
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並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意思是:
1、被執行人在接到執行通知後應當履行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
2、不履行,則人民法院執行員有權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被執行人報告財產義務: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第二百四十二條,法院有權採取執行措施: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
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查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的財產不得超出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 人民法院決定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財產,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4)民事訴訟法臨時措施擴展閱讀:
扣押、凍結、劃撥、扣留、提取、變價的含義
一、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
查詢是指人民法院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單位調查詢問或審查追問有關被申請人存款情況的活動。
凍結是指人民法院在進行訴訟保全或強制執行時,對被申請執行人在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單位的存款所採取的不準其提取或轉移的一種強制措施。
劃撥是指人民法院通過銀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等單位,將作為被申請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存款,按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規定的數額劃入申請執行人的賬戶內的執行措施。劃撥存款可以在凍結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不經凍結而直接劃撥。
二、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
在執行實踐中,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經常使用的一種執行措施。
扣留和提取是緊密相聯的兩個執行措施,扣留是臨時性措施,是將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暫扣下,仍留在原來的單位,不準其動用和轉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如超過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該項收入交付申請執行人。
三、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
查封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對被申請執行人的有關財產貼上封條,就地封存,不準任何人轉移和處理的執行措施。
拍賣是人民法院以公開的形式、競爭的方式,按最高的價格當場成交,出售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變賣是指強制出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以所得價款清償債務的措施。人民法院在執行中需要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的,可以交由有關單位變賣,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的,變賣前,應就價格問題徵求物價等有關部門的意見,變賣的價格應當合理。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的存款和收入,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所得的金錢,應及時交付申請執行人,並結束執行程序。
四、搜查被申請執行人匿的財產
⑤ 列舉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我國《民事訴抄訟法》對於違反襲法庭秩序、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文書等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規定了拘傳、訓誡、責令退出法庭、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
1、拘傳,適用的對象是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且屬於必須到庭的被告;
2、訓誡,是指人民法院對違法行為人,在法庭上採用口頭方式公開進行的嚴肅批評教育、譴責、警告,內容主要是指出其妨害了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並責令其努力改過的一種處罰方法;
3、責令退出法庭,一般是在訓誡無效的情況下作出的。人民法院對違法者參與訴訟或者了解案情及審判情況的權力的剝奪,也是強迫參加庭審活動的當事人履行法庭規則的一種方式;
4、罰款,是人民法院對嚴重違反民事法律規范的行為人,依法強制其在一定期限內繳納一定數額的貨幣的處罰方法;
5、拘留,是人民法院對嚴重違反民事法律法規的行為人的人身自由加以臨時限制的一種強制性處罰方法,它是民事制裁中最嚴厲的處罰措施。
其中,拘傳、罰款和拘留須報院長審批,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十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五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拘留的期限,為十五日以下。
⑥ 著作權侵權的訴權臨時措施
1、被告住所地
根據我國《民事訴訴法》和上述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在網路環境下,對於被告住所地確定的特殊之處在於很難確定真正的被告。如果被告是網路服務提供商,但侵權網站上沒有體現該網路服務提供商的真實身份的信息,這就需要通過相關部門查詢網路服務提供商身份的信息。
3、侵權行為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但任何一個能夠連接互聯網路登陸網站上載信息的地方都有可能是實施侵權行為的地方。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從這兩個規定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沖突主要是侵權行為地是否包含侵權結果發生地。由於網路空前普及,如果侵權行為地是否包含侵權結果發生地,那麼網路涉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是侵權結果發生地,這顯然有悖於法律關於管轄的立法目的。因此,在網路著作權侵權管轄規定侵權行為地不包括侵權結果地的依據。
另外,為了保障權利人能夠順利提起起訴,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3、涉外網路著作權侵權訴訟的管轄
對於涉外網路著作權侵權案件,尤其是被告為外國人時,則應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管轄的規定。確定涉外民事訴訟的管轄是以國家主權為原則,要考慮到有利於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因此,只要訴訟與我國存在一定實際聯系,我國法院都有管轄權。
目前法律只是對訴訟管轄進行了規定,而對級別管轄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某沒有管轄的基層人民法院受理了商業特許經營案件,而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案由的規定,商業特許經營案屬於知識產權件,只有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才能進行審理,然而法律並沒有規定當事人可以提起級別管轄異議的權利。實務當中對這種情況一般是法院系統內部自己協調,當然也有的人民法院對級別管轄異議予以裁定的,更多的是置之不理。
⑦ 臨時民事訴訟是什麼
你好,是指的民事訴訟中的臨時措施吧。
臨時措施是指司內法機關在對容案件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全面審查並作出終局決定前,因情況緊急而為權利人採取的臨時性的救濟措施。
具體到民事訴訟法,比如訴前保全,先予執行等。
謝謝採納,有疑惑可以追問
⑧ 禁令的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
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制度起源於英國,均是通過判例法確認的救濟措施,主要包括中間禁令、訴前財產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三種。這三種措施中國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基本上是相對應的。禁令在英國歷史上是由衡平法院發展出來的一種由法院以自由裁量給予的救濟,其目的在於彌補普通法法院所給與的法律救濟的不足。它包括中間禁令和終局禁令。一項經單方程序作出的中間禁令一般僅持續一個星期左右時間,直到雙方聽證再決定是否繼續該項禁令,如是否需要持續到正式庭審。
美國法律將禁令視為一種「非常的法律救濟」,即,是一種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才能給予當事人的救濟。在美國,禁令一般包括臨時限制令(TRO / temporary retraining order) 、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和永久性禁令(permanent injunction)。《美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規定了前兩種中間禁令。臨時限制令(TRO)一般在單方程序中作出並且僅在一個非常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如10天左右,直到雙方到場進行全面審查聽證。臨時限制令可以僅憑單方申請而作出。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持續有效時間較長但仍然不是終局性的。
《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第484條至第492條是關於「臨時裁定」(Ordonnance de référé)的一般規定,第808至811條是關於法國大審法院(Grand d『Instance)臨時裁定的內容。它規定,應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另一方當事人到場或對其傳喚後,法律賦予並非受理本訴訟的法官立即採取某種必要措施的權力。「為防止即將發生的損失,或者為制止明顯非法的擾亂,大審法院院長得始終緊急規定採取保全措施,或者規定採取必需的恢復原狀措施」。但是「在所有緊急情況下,大審法院院長得緊急命令採取不會遇到嚴重爭議的任何措施」。這就是所謂「裁定命令的措施不得觸犯重大的爭端」的原則。可見臨時裁定程序中的法官的權力是很有限的。原則上他不得就權利存在與否作出裁決,因此有人稱之為「浮薄」的管轄權。第812條規定,大審法院院長在法律有專門規定的情況下得依申請受理。由於案情要求,不能經對席審理而採取緊急措施時,大審法院院長得依申請作出裁定,採取任何緊急措施。《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對知識產權案件中的臨時措施制度也作出了規定。例如,第716—6 規定,受理侵權訴訟的法庭庭長得依緊急訴訟程序臨時禁止被告繼續被指控的侵權行為,並判逾期罰款或者判令為繼續其行為提供擔保以賠償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的損失。要求禁止令或被告提供擔保的,只有在實質訴訟可能成立並且在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知侵權事實短時間內起訴的方予准許。法官可要求原告提供擔保供其敗訴時以賠償被告之損失。第716—7規定,注冊申請人、注冊商標所有人或專用權受益人得依大審法庭應請求開具的命令,要求任何執達員在他指定的專家配合下,或者對他認為非法標有、銷售、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作詳細筆錄並扣押少量樣品,或者進行實際扣押。法庭庭長可要求申請實際扣押者提供擔保以供其敗訴後賠償被告損失。自扣押之日起15天內扣押申請人沒有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的,扣押自動失效,並且不影響他人可能提出的損害賠償要求。
在德國法律中,行為保全的內容內含於假處分(einstweilige Verfugung)中。《德國民事訴訟法》第940條規定,因避免重大損害或防止急迫的強暴行為,或因其他原因,對於有爭執的法律關系,特別是繼續性的法律關系,有必要規定其暫時狀態時,可以實施假處分。假處分的具體內容由本案法院自由裁量,它包括但不限於命令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或禁止對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並且原則上不因對方當事人的反擔保而撤銷。在緊迫的情形下,可以不經言辭辯論作出裁決。德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假處分規定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與它強調假處分程序的獨立性。雖然假處分是在第八編強制執行中規定的,但它並非執行程序,而是簡化了的加速判決程序,其訴訟標的是要求擔保之權利,而非債權本身,假處分的請求並不中斷債權本身的訴訟時效,假處分的裁決也對本案主訴程序也沒有任何的拘束力。
⑨ 採取什麼措施才能有效的催促法院的判決書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章的規定,中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幾種:
一、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
查詢是指人民法院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單位調查詢問或審查追問有關被申請人存款情況的活動。
凍結是指人民法院在進行訴訟保全或強制執行時,對被申請執行人在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單位的存款所採取的不準其提取或轉移的一種強制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凍結措施時,不得凍結被申請執行人銀行賬戶內國家指明用途的專項資金。但被申請執行人用這些名義隱蔽資金逃避履行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凍結。
凍結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的最長期限為六個月,需要繼續凍結的,應在凍結到期前向銀行、信用合作社等辦理凍結手續,否則,逾期不辦理,視為自動解除凍結。
劃撥是指人民法院通過銀行或者信用合作社等單位,將作為被申請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存款,按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規定的數額劃入申請執行人的賬戶內的執行措施。劃撥存款可以在凍結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不經凍結而直接劃撥。
人民法院採取查詢、凍結、劃撥措施時,可直接向銀行營業所、儲蓄所及信用合作社提出,無需經其上級主管單位同意。外地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到被申請執行人住所地、被執行財產所在地的銀行、信用合作社查詢、凍結和劃撥存款,不需經當地人民法院同意或者轉辦手續。當地銀行、信用合作社必須協助辦理,不得以扣收到期貸款或貸款利息等任何理由拒絕和搪塞。拒絕協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罰款,建議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給予紀律處分。
二、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
《民事訴訟法》第222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在執行實踐中,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經常使用的一種執行措施。扣留和提取是緊密相聯的兩個執行措施,扣留是臨時性措施,是將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暫扣下,仍留在原來的單位,不準其動用和轉移,促使其在限定的期限內履行義務。如超過期限仍不履行的,即可提取該項收入交付申請執行人。
三、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
查封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對被申請執行人的有關財產貼上封條,就地封存,不準任何人轉移和處理的執行措施。
拍賣是人民法院以公開的形式、競爭的方式,按最高的價格當場成交,出售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
變賣是指強制出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以所得價款清償債務的措施。人民法院在 執行中需要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的,可以交由有關單位變賣,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由人民法院直接變賣的,變賣前,應就價格問題徵求物價等有關部門的意見,變賣的價格應當合理。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的存款和收入,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財產所得的金錢,應及時交付申請執行人,並結束執行程序。
四、搜查被申請執行人隱匿的財產
在執行過程中,還會出現被申請執行人不僅逾期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而且還將財產轉移起來,拒不向人民法院交待自己真實的財產狀況。針對這些情況,《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第1款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隱匿財產的,人民法院有權發出搜查令,對被執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財產隱匿地進行搜查。」
在搜查中,如發現有應依法查封或者扣押的財產時,執行人員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查封、扣押。如果來不及製作查封、扣押裁定的,可先行查封、扣押,然後在48小時內補辦。
五、強制被申請執行人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單據
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以及應由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指定一方當事人交付財物或者票證的,執行人員應在做好被申請執行人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傳喚雙方當事人到庭或到指定場所,由被申請執行人將法律文書交付的財物或票證應當直接交付申請執行人簽收。被申請執行人不願當面交付的,也可以將應付的財物或票證先交給執行人員,由執行人員轉交。對當事人以外的公民個人持有該項財物或票證的,人民法院應通知其交出。經教育仍不交出的,人民法院就依法強制執行並可按照《民事訴訟法》第103條的規定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單位建議,給予其紀律處分。有關單位持有該項財物或票證的,人民法院應向其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由有關單位轉交。有關單位和個人持有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票證,因其過失被毀損或滅失的,人民法院可責令持有人賠償。拒不賠償的,人民法院可按被申請執行財物的實際價值或者票據的實有價值裁定強制執行。
六、強制被申請執行人遷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強制遷出房屋或退出土地,是指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強制搬遷被申請執行人在房屋內或特定土地上的財物,騰出房屋或土地,交給申請執行人的一種執行措施。
七、強制執行法律文書指定的行為
這是一種特殊的強制措施,由人民法院執行人員按照法律文書的規定,強制被申請執行人完成指定的行為。
八、強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和支付遲延履行金
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是指被申請執行人的義務是交付金錢,在依法強制其履行義務交付金錢的同時,對他拖延履行義務期間的債務利息,要在原有債務利息上增加一倍,按銀行同期貸款最高利率計付,從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交付日屆滿的次日起計算,直至其履行義務之日止。另一種情況是指被申請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非金錢給付義務的,因為拖延履行已給申請執行人造成損失,故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遲延履行金的數額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另行決定。
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20條發出的執行通知,除責令被申請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外,並應通知交納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或者遲延履行金。在這兩種措施中,既有給申請執行人補償損失的部分,也有對被申請執行人制裁的部分。
九、強制辦理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
《民事訴訟法》第230條規定:「在執行中,需要辦理有關財產權證照轉移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有關財產權證照」是指房產證、土地證、山林所有權證、專利和商標證書、車輛執照等不動產或特定動產的財產權憑證。在執行過程中,有些財產被執行後改變了權利人,只有辦理了財產權證的轉移手續才算徹底完成執行任務。人民法院的執行人員在辦理這些證照轉移手續時,需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說明具體要求,通知有關單位協助辦理,有關單位有協助辦理的義務。
⑩ 禁令的中國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制度
法律基礎
1、國際法:TRIPs協定
TRIPs協定無疑是目前規范國際知識產權的最重要的國際條約。TRIPs協定不僅涉及對各國知識產權實體法規范的要求,而且也包含對各成員國國內執法程序規范的要求。其中關於臨時措施的制度的規定,是TRIPs協定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也是個成員國的最基本的執法義務。協定第三部分專門規定了「知識產權的實施」,其中第3節專門規定了 「臨時措施」(即第50條), 另外在第4節「與邊境措施相關的特殊要求」的第51條規定了「海關中止放行」(應權利人請求採取措施)、第58條規定了「依職權的行動」(依職權採取措施)。
一般來講,國際條約可以成為中國法的一種淵源。然而,對於TRIPs協定,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根據中國入世的承諾,中國也採取轉化為國內法的辦法予以執行。也就是說,中國法院在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時必須依據中國國內知識產權相關立法的規定,而不會直接援引TRIPs協定的規定。
2、國內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
臨時禁令制度(即申請訴前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訴前證據保全制度目前在中國僅為知識產權案件所特有。但作為臨時措施制度重要內容的財產保全制度和訴訟中的證據保全制度,在中國入世修改知識產權法律之前早已存在和執行。根據1991年民事訴訟法,在包括知識產權案件的所有案件中均可以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和訴訟中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措施。另外,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是關於訴訟中的先予執行制度,根據該條第(三)項關於「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規定,在知識產權民事案件中也可以採取訴中禁令。
2000年8月25日修訂並於200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專利法第六十一條在中國首次建立了訴前禁令制度,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專利案件的訴前財產保全制度。2001年10月27日修訂並於同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商標法和2001年10月27日修訂並於同日起施行的著作權法重述了專利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訴前禁令和訴前財產保全制度(商標法第五十七條、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同時首次在中國明確建立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商標法第五十八條、著作權法第五十條)。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規定了訴前禁令與訴前財產保全制度。
為適用法律和完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根據上述立法,中國最高法院作出若干司法解釋,對申請人的資格、管轄和受理、證據提交、擔保、裁定時限和內容、復議申請的審查、禁令解除、申請錯誤賠償、禁令有效期和違反禁令的責任等一系列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也進一步完善了訴前財產保全制度,同時明確當事人也可以在起訴時或在訴訟中申請這些臨時措施。主要的司法解釋有兩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即專利禁令解釋) ;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即商標禁令解釋)。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十條第二款也規定,法院在著作權案件中採取訴前措施,參照商標禁令解釋的規定辦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開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案件審判工作的通知》 也指出,對申請法院採取訴前責令停止侵犯布圖設計專有權行為措施的,應當參照專利禁令解釋執行。
專利法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均未規定訴前證據保全制度,因此權利人不能單獨申請訴前證據保全,這與著作權法、商標法的有關規定確實不協調。但2001年6月和10月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開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案件審判工作的通知》對此作了一定突破,規定人民法院在執行訴前停止侵權行為的措施時,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同時進行證據保全。即,允許申請人在申請訴前臨時禁令的同時,申請證據保全;也只有在訴前臨時禁令申請成功並且在執行該禁令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證據保全。
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在不正當競爭案件和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中申請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和訴前證據保全沒有法律依據。在有關法律法規沒有修改或者司法解釋予以明確之前,在不正當競爭案件包括侵犯商業秘密糾紛和植物新品種侵權案件中尚不能採取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和訴前證據保全的措施。因此,只能在立案受理後,也就是說可以在起訴時或者訴訟中,申請禁令和證據保全的臨時措施。
總之,目前中國的訴前臨時措施制度的法律基礎可以簡單歸納列表如下(有:表示有專門規定):
專利 商標 著作權 布圖設計 植物新品種 不正當競爭
訴前禁令 有 有 有 有 無 無
訴前財產保全 有 有 有 有 依民訴法 依民訴法
訴前證據保全 可與禁令同步 有 有 可與禁令同步 無 無
(二)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案件程序問題
1、申請人資格
依據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規定,有權申請法院採取訴前臨時措施的人只能是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根據專利和商標禁令解釋的規定,利害關系人包括知識產權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知識產權財產權利的合法繼承人。獨占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可以單獨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排他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在權利人不申請的情況下,可以提出申請。所謂權利人不申請包括權利人明確表示其不申請,也包括在被許可人要求或通知權利人單獨或共同提出申請的情況下,權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予以答復或者拒絕提出申請。
2、管轄與分工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訴前禁令和訴前證據保全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被申請人住所地具有相應的專利、商標、著作權案件管轄權的法院管轄。訴前申請停止專利侵權、財產保全案件,屬於專利糾紛案件。專利案件 和布圖設計案件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有管轄權的法院管轄。由於沒有金額爭議,均應當由中級法院或者依法指定的具有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的基層法院管轄。
對訴前財產保全案件,應當執行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包括級別管轄、專屬管轄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理解《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1條第2款的批復》(法釋[1998]5號) 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財產保全幾個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29號)。
對於法院間因管轄發生的爭議,包括因同一法律事實或者同一法律關系產生的確認不侵權訴訟 、侵權訴訟和訴前臨時措施案件,有關法院要及時依法協商或者報請共同上級法院指定,按照受理在先的原則確定管轄,並將在後受理案件依法移送合並審理。
對於訴前臨時措施案件在法院內部的受理分工,由於案件專業性較強,特別是訴前禁令案件與侵權案件的性質相似,審查和判斷的標准和內容基本相同,需要專業法官及時審查決定。為此,2004年成都會議已經明確,這類案件由法院立案庭審查立案後應當立即移交負責知識產權審判的業務庭,由專業審判人員進行實體審查,確保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決定。
3、文件與證據―形式要件
⑴文件-書面申請狀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訴前禁令書面申請狀應當載明:(一)當事人及其基本情況;(二)申請的具體內容、范圍;(三)申請的理由,包括有關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權利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具體說明。
訴前保全證據書面申請狀應當載明:(一)當事人及其基本情況;(二)申請保全證據的具體內容、范圍、所在地點;(三)請求保全的證據能夠證明的對象;(四)申請的理由,包括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且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具體說明。
⑵證據
TRIPs協定要求申請人提交的證據應當是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的「任何可合理獲得的證據」。一是證明申請人為權利持有人的證據。當然,要證明是權利持有人,同時必須證明其權利的真實有效性。二是證明申請人的權利正在受到侵犯或此種侵權己迫近的證據。另外,根據TRIPs協定第50條之5,「執行臨時措施的主管機關可要求申請人提供確認有關貨物的其他必要信息。」如認定有關貨物系假冒品的鑒證書。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申請人提出訴前禁令申請時,應當提交下列證據:(一)證明權利主體以及權利真實有效的證據。商標注冊人應當提交商標注冊證;專利權人應當提交包括專利證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專利年費交納憑證等的文件,申請涉及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人還應當提交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出具的檢索報告;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應當提交能夠證明其系權利人的證據,包括涉及著作權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權登記證書、認證機構出具的證明、取得權利的合同等。利害關系人應當提交許可合同、在行政主管機關備案的證明材料及權利證書復印件;未經備案的應當提交權利人的證明,或者證明其享有權利的其他證據。排他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單獨提出申請的,應當提交權利人放棄申請的證據材料;權利的繼承人應當提交已經繼承或者正在繼承的證據材料。(二)證明被申請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權行為的證據,包括被控侵權產品,專利案件還應當提交專利技術與被控侵權產品技術特徵對比材料等。
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應當提交證明權利主體以及權利真實有效的證據。
申請訴前財產保全除提交證明權利主體以及權利真實有效的證據以外,還應當提交證明案件情況緊急,不立即採取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證據或者具體說明。
域外證據應當根據民事訴訟證據規則辦理法定的證明手續,特別是涉及權利主體身份的證據,一般均應當辦理法定的證明手續。但對於域外形成的物證和視聽資料,包括公開出版物,證據的真實性一般比較可靠,原則上可以直接認定其證據的形式合法性,重點審查其內容的可采性,無需辦理法定的證明手續。特別是在專利和著作權案件中,會較多涉及境外公開出版物,一概要求辦理證明手續,並不現實。但是,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並能夠舉證證明境外公開出版物的真實性存在問題,而且提供該證據的一方不能有效反駁的,則應當辦理法定的證明手續。
4、擔保、追加擔保與反擔保
⑴擔保要求和形式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知識產權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訴前禁令和訴前財產保全的申請人必須提供擔保;申請訴前保全證據可能涉及被申請人財產損失的,法院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申請人提供保證、抵押等形式的擔保合理、有效的,法院應當准許。
法院確定訴前禁令案件擔保的范圍時,應當考慮責令停止有關行為所涉及的商品銷售收益,以及合理的倉儲、保管等費用,停止有關行為可能造成的合理損失等。訴前財產保全案件申請人提供擔保的數額應相當於請求保全的數額。
對價值較大的物證採取保全措施,一般應當責令申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對擔保形式主要是審查其有效性,對資信良好的企業提供的信用擔保,經審查可予認可;擔保金額的確定要合理,以足以彌補因申請錯誤造成被申請人損失和支付相關費用為限。
有的法院要求申請人在裁定之前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並輔以其他保證方式。在通知被申請人後或者在執行裁定過程中,也可以要求雙方協商確定因採取臨時措施可能給被申請人造成的損失額的計算方法,如按日定額計算,並以此作為申請人應當繳納的保證金的計算依據。發現申請人提供的保證金不足的,要求其追加擔保,否則立即解除臨時措施。這樣既可以保證申請人能夠及時獲得臨時措施,也可以防止當事人濫用權利。而且,這種雙方確認的計算方法也可以作為侵權訴訟中計算賠償額的依據。
⑵追加擔保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在執行訴前禁令裁定過程中,被申請人可能因採取該項措施造成更大損失的,法院可以責令申請人追加相應的擔保。申請人不追加擔保的,可以解除有關停止措施。
⑶反擔保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訴前禁令裁定所採取的措施,不因被申請人提供擔保而解除。但申請人同意解除的除外。這明顯不同於財產保全措施可以因提供反擔保而解除,禁令的目的在於防止給權利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這不是僅用金錢賠償就可以彌補的。
5、裁定與通知
⑴裁定時限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法院接受訴前禁令申請後,經審查符合關於應當提交的證據的要求的,應當在48小時內作出書面裁定。專利禁令解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法院在前述期限內,需要對有關事實進行核對的,可以傳喚單方或雙方當事人進行詢問,然後再及時作出裁定。這主要是考慮到專利案件的復雜性,「然後再及時作出裁定」意味著法院可以在48小時以後作出裁定,但要求法院必須在48小時內傳喚單方或進行雙方聽證,然後盡快作出裁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訴前財產保全和訴前證據保全案件,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
⑵單方程序/雙方程序作出裁定
根據中國有關立法和司法解釋,訴前臨時措施可以僅通過單方程序而作出。在訴前臨時措施申請的審查過程中是否需要通知被申請人和是否舉行聽證,主要要看判定侵權可能性的難易程度和有關證據是否充分可靠。一般情況下,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措施都是通過單方程序,在不通知被申請人的情況下作出。
⑶裁定的范圍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法院作出訴前禁令或者訴前保全證據的裁定事項,應當限於申請人申請的范圍。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財產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證據保全的對象一般多為被控侵權物或者被申請人的財務賬冊等能夠證明侵權成立或者確定損害賠償數額的證據。
⑷裁定的通知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法院作出訴前禁令裁定等,應當及時通知被申請人,至遲不得超過5日。
⑸裁定的效力與執行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訴前臨時措施裁定作出後應當立即開始執行。在對訴前禁令和訴前財產保全裁定,在復議期間也不停止執行。結合有關禁令司法解釋應當至遲不得超過5日通知被申請人的要求,至遲應當在裁定作出後5日內開始執行。
6、復議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當事人對訴前禁令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之日起10日內申請復議一次。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當事人對財產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沒有期限的限制)。
對於訴前證據保全裁定,尚無是否可以申請復議的規定。但從正當程序要求處罰,不排除當事人提出異議的權利,法院對當事人的異議也應當審查並作出答復。
對訴前禁令裁定和訴前財產保全裁定提出復議的當事人,除了被申請人,也可能是申請人,如申請人的申請內容被駁回或者未得到全部支持。
7、裁定的解除與延長
⑴必須解除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申請人在法院採取訴前臨時措施後15日內不起訴的,法院應當解除裁定採取的措施。
⑵可以解除
根據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法院責令申請人追加相應的擔保而申請人不追加擔保的,可以解除有關停止措施。但並不產生必須解除的後果。
復議後也可以解除。
⑶期限屆滿的自動解除與延長
根據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訴前禁令裁定的效力一般應維持到終審法律文書生效時止。法院可以根據案情,確定訴前禁令的具體期限;期限屆滿時,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及追加擔保的情況,可以作出繼續禁令的裁定。
8、申請人不起訴或申請錯誤的賠償責任
根據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申請人不起訴或者申請錯誤造成被申請人損失的,被申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請求申請人賠償,也可以在申請人提起侵權訴訟中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法院可以一並處理。
不論是哪一種訴前臨時措施,只要申請人沒有按期起訴或者是其申請錯誤,造成被申請人損失,均應承擔賠償責任。所謂申請錯誤,包括申請人所可能承擔的敗訴風險。
⑵賠償程序
被申請人應當通過提起訴訟來主張權利,不能要求直接將申請人提供的擔保財產交付被申請人。法院也必須應被申請人的請求而不能夠自行決定給予被申請人賠償。
⑶賠償訴訟管轄
對訴前禁令和訴前證據保全引起的賠償訴訟,按照侵權訴訟確定管轄,也可以與申請人提起的侵權訴訟並案審查處理。依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7條,當事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後沒有在法定的期間起訴,因而給被申請人造成財產損失引起訴訟的,由採取該財產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管轄。
9、被申請人違反裁定的後果
根據有關知識產權司法解釋,被申請人違反法院訴前禁令或者保全證據裁定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規定處理。也就是說,這屬於「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情形,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是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南京市中級法院曾在一案中對被申請人違反臨時禁令繼續生產出口被控侵權產品的行為,對被申請人單位和法定代表人分別予以罰款和司法拘留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