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導圖

刑事訴訟法導圖

發布時間: 2021-02-11 15:06:38

㈠ 刑事訴訟法盜竊未遂導致一人死亡,另外一人要承擔那些法律責任

這不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而是刑法規定的。此種情況屬於共同犯罪,如果回是在共同故意的答范圍內,要承擔共同責任,即致他人死亡的情況另一人也要承擔責任,但是如果不再共同故意的范圍內,則不應承擔相應責任。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脅從犯】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㈡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運用證據規定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

㈢ 《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犯罪,怎麼判刑與處罰的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版、提供服務等經營權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㈣ 因為犯罪嫌疑人不導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

只要你在你取保候審期間不在犯事是不用坐牢的,但犯了事罪加一等畢業工作那些沒問題,只要沒被刑事拘留過

㈤ 馬克思主義關於程序法與實體法關系的思想對於我國進行刑事訴訟法活動有何指導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
外文名
Marxism
誕生時間
1848年2月
提出人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內容劃分
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政治經濟學原理
快速
導航
理論來源

理論與宗教

發展歷程

國外發展

歷史變遷

經典著作

其中國化
理論介紹
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角度
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廣義和狹義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早在馬克思在世時就已經使用。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至於為什麼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這一理論,恩格斯在1886年曾經作了說明。他說:「我不能否認,我和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這以前和這個期間,我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地參加了這一理論的創立,特別是對這一理論的闡發。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後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於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於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馬克思比我們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遠些,觀察得多些和快些。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沒有馬克思,我們的理論遠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理論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當然的。」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原理論、基本觀點論和學說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及在實踐中不斷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等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並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㈥ 闡述指導性案例能否成為刑事訴訟法的淵源

【背叛抄國家罪】中國刑法第102條客襲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客觀方面表現為勾結外國,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如果勾結的是境外的機構、組織或個人實施背叛國家的行為,也按照本罪處罰;犯罪主體只能是中國公民,而且通常是具有一定政治地位,掌握了國家重要政治權力或者竊據了社會重要職務的人;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主權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內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權力。它是國家最重要的屬性,是國家固有的在國內的最高權力和在國際上的獨立權力。這種權力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讓與的,不受外來干預和不從屬於外來意志。領土是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所謂領土完整,是指國家領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佔。國家安全是國家存在的基本條件,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詳情請看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將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罪能取保後申嗎

您好!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取保候審的條件與執行】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答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六十六條【取保候審的方式】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㈧ 法導課上,老師說民法法系有五大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商法典)。 這五大

普通法系,又稱英美法系,其法律淵源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其中判例所構成內的判例法在容整個法律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從19世紀到現在,其制定法也不斷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釋的制約。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級法院的判決中所確立的法律原則或規則。這種原則或規則對以後的判決具有約束力或影響力,由於這些規則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創立的,因此,又稱為法官法。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國家還有一定數量的制定法,同時,還有一些法典。如美國的《統一商法典》、美國憲法等。但和大陸法系比較起來,它的制定法和法典還是很少的,而且對法律制度的影響遠沒有判例法大

㈨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適用證據規定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你好,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對公訴人出示的證據可采性的判斷,不僅對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之前對控訴證據的衡量與判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偵查機關的偵查、取證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如果違反了證據可采性的判斷要求,偵查取證活動和公訴人的公訴活動就無法達到最終追訴犯罪、懲罰犯罪的目的。可見,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擬從證據能力和證據證明力兩個層面對此問題作粗淺探究。 一、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概念 刑事訴訟證據與其他證據一樣有其自身固有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能力是大陸法系證據理論的概念,相當於英美法系證據理論的"可采性",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某一材料是否在嚴格的證明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需要由事實的裁判者加以判斷的事實,完全由充當證據的證據能力來決定。司法實踐中,一般要求證據能力具有證據的合法性:一是證據必須具有合法的形式;二是證據必須經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提取;三是證據的內容和來源必須合法。對證據"可采性"的判斷就是對證據能力的判斷,對證據合法性的判斷。 證據的證明力則是與證據能力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表現證據的價值,是證據在認定事實上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證據對於待證事實有無證明作用以及證明作用有多大的表現。證明力包含證據的可信性和狹義的證明力兩個方面。可信性是撇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證據本身是否值得相信;狹義證明力則是指證據在同待證事實的關繫上,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 二、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相互關系 包含於證據本身之內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有其必然的聯系和區別。它們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一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最終都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明顯沒有證明力的證據,在訴訟中不會產生證據能力的問題;同樣,依法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也必然沒有證明力。證據能力從形式上解決證據資格問題,證明力則從實質上解決證據有無價值以及有多大價值的問題。有證據能力的證據不一定有證明力,如出於被告人自由意志的虛假口供;而無證據能力的證據可能具有證明力,如運用刑訊方法獲得的真實口供。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既有證據能力,又有證明力。司法人員在審查判斷證據時,應當首先審查證據有無證據能力,然後再對確認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判斷,否則,不必考慮有無證明力。 證據能力解決的是證據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讓事實的審理者(法官)看見和聽見。而證據的證明力則是對在庭審中提出的證據的可信度和關聯性進行的判斷,要在評議中、形成判決的時候根據全案的證據予以確定。證據能力是英美法系證據法的核心問題,由職業法官裁定;在大陸法系及我國的參審制度之下,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審查判斷證據能力和證明力。 我國目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中沒有採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在司法實踐中,當論及這一問題時一般表述為"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不具有證據效力"等。有學者主張在立法上使用證據能力這一概念,目的在於當事人雙方在庭審開始前以及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向法庭提出申請的動議,要求法庭予以排除,並說明其申請所依據的法律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庭審質量和訴訟效率。 三、 證據能力的判斷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原則。刑事訴訟證據(表現為證據能力) 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關聯性,即相關性。就是指作為證據內容的證據材料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某種客觀的聯系。如因果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偶然聯系和必然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肯定聯系和否定聯系等。這些聯系必須都是確定存在的,能夠反映與案件有關的一定事實,能夠為人們所認識。在具體案件中,對某一特定證據能力上否具有關聯性的判斷,取決於待證事實的內容和控、辯雙方爭議的性質以及證據能力本身的特點,必要時可以採用相應的技術鑒定方法加以確定。在偵查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案情就與之相關的問題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調查范圍的無限擴大,而影響證據能力。 2、實體公正性原則。實事求是,忠於事實,還案件的本來面目,是收集證據的關鍵。收集證據的過程同時也是判斷證據能力的過程。檢察機關在審查證據能力時,應排除諸如那些可能引起不可靠以及不能經過主詢問和反詢問來檢查其真實性的傳聞證據,以防止可能不真實的證據進入法庭。同樣,法官應對公訴機關出示的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具有實體公正性進行全面衡量與審查,並且必須經過法庭調查、質證才能決定是否採信和認定。 3、程序公正性原則。證據的收集過程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排除非法證據規則,不採信偵 謝謝,望採納!

熱點內容
勞動法什麼時候實施 發布:2025-09-29 01:47:23 瀏覽:872
煤礦工會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01:46:31 瀏覽:9
合同法第九條第一款 發布:2025-09-29 01:46:29 瀏覽:469
刑法和治安 發布:2025-09-29 01:29:59 瀏覽:730
陳弘毅法治與治理 發布:2025-09-29 01:21:01 瀏覽:229
立法法第64條 發布:2025-09-29 01:16:04 瀏覽:221
2017最新勞動法婚假 發布:2025-09-29 01:11:14 瀏覽:526
簡單明了後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00:59:47 瀏覽:326
按照婚姻法大壓彩禮 發布:2025-09-29 00:47:13 瀏覽:706
民法典講述 發布:2025-09-29 00:19:36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