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造成損失

勞動法造成損失

發布時間: 2021-02-11 20:49:53

1. 勞動法規定的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是怎麼定義的

勞動法並沒有確切的定義什麼才算是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重大損失」的具體情況應根據公司規定來進一步理解。

2. 勞動法條例員工失誤有賠償損失嗎

要看具體情況。

如果是員工故意造成的,則全額賠償。若是過失造成的,則部分賠償,賠償比例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統一標准。若一般過失造成的,則無需賠償。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江蘇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印發<江蘇省勞動仲裁案件研討會紀要>的通知》 (蘇勞仲委[2007]1號)第四條規定:

勞動者在工作中因過錯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首先要衡量勞動者的過失程度,屬一般過失的不宜要求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屬於重大過失的,勞動者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應限於用人單位的直接經濟損失。具體確定賠償額度及比例時,要依據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或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根據過錯的大小,損害的程度,參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勞動者應賠償的數額。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固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2)勞動法造成損失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用人單位追償權行使的前提應嚴格限定為勞動者存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用人單位更應承擔經營風險。如果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對所有失職行為買單,無疑是將經營風險轉移到勞動者身上,顯然有失公允。

《江蘇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印發<江蘇省勞動仲裁案件研討會紀要>的通知》 (蘇勞仲委[2007]1號)第四條規定:

具體確定賠償額度及比例時,要依據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或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根據過錯的大小,損害的程度,參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勞動者應賠償的數額。如無合同約定或規章制度規定,則勞動者無需承擔賠償責任,避免用人單位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勞動者。」

3. 勞動法對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員工懲處標准

這要看勞動者是否存在過錯,如果沒有主觀過錯導致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具內有主觀過錯的根據《工容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4.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工人給工廠造成損失的賠償經額是如何計算的

我是一名勞動仲裁員,我來給你回答: 1、勞動者對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的,還是要承擔責任的。但要注意的是:(1)勞動者必須具有主觀過錯;(2)賠償只算直接損失,不算間接損失。 2、具體的賠償項目主要包括:(1)用人單位招收錄用其所支付的費用;(2)用人單位為其支付的培訓費用,但雙方另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3)對生產、經營造成的直接損失;(4)勞動合同約定的違約責任。 上述兩點的主要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 條,《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四條。必要時可參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但須注意:該條例已經由國務院廢止) 3、關於違約責任,你要注意《勞動合同法》中關於違約責任約定范圍的限制:僅限於專項培訓費的服務期條款、保密義務、競業限制三種情況。而且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的人員僅限於高級管理人員。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 5、如果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錢來補償損失,扣發的工資不得超過工資額的20%,且余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法律依據:參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但須注意:該條例已經由國務院廢止)。 6、如果認為我的回答有用,別忘記了給我加分啊^_^。

5. 勞動法的重大損失是如何界定的

一、關於「重大損失」的基本含義
下列情況應認定為給權利人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1)侵犯他人商業秘密造成他人重大經濟損失的;(2)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緻使權利人喪失競爭優勢,倒閉、破產的;(3)侵犯商業秘密緻使權利人聲譽、信譽嚴重受到影響的;(4)侵犯商業秘密緻使權利人死亡的;(5)侵犯他人商業秘密勢必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的。等等。[2]還有學者認為,重大損失的范圍應以經濟利益的喪失為核心,其他一些與之相關的危害結果也可以歸結為經濟利益的喪失,如喪失競爭優勢就直接表現為利潤的減少甚至巨額虧損,所謂的無可挽回的損失也是可以量化為經濟利益的。權利人的聲譽、信譽受到的影響實際上可以通過經營狀況的改變體現出來,這也是刑法對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危害結果主要規定為「重大損失」的原因。[3]
2001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在其聯合發布的《關於經濟犯罪案件的追訴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追訴標准》」)中明確規定:「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應予追訴:(1)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直接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2)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又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其第7條規定:實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屬於「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應當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二百五十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的「造成特別嚴重後果」,應當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二、「重大損失」的計算方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侵害商業秘密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權利人的損失難以計算的,其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這里的賠償額有兩種計算方法,即權利人的所失與侵權人的所得。現分述如下:
(一)以商業秘密權利人因侵權行為遭受的損失作為定罪量刑和實際賠償的依據。
這里的損失既包括權利人現實經濟利益的損失,也包括商業秘密給權利人帶來的未來的潛在的經濟利益的損失。司法實踐中,在實際損失的計算上應著重考慮以下方面的因素:(1)研製開發成本;(2)商業秘密的利用周期,一次性利用和能重復利用的應有區別,利用周期長的和利用周期短的,其計算額都不同;(3)商業秘密的使用、轉讓情況,是剛剛使用還是已經多次使用幾近飽和的;(4)商業秘密的成熟程度,是成熟完善的還是有待進一步改進的;(5)市場的容量和供求關系;(6)受害人營業額的實際減少量。[5]
從行為方式上看,侵犯商業秘密罪包括非法獲取、披露、使用以及允許他人使用四種行為方式,以下筆者對其分別進行論述:

非法披露行為。所謂非法披露,是指行為人將他人的商業秘密告知不應該知道該商業秘密的人從而使該信息喪失秘密性,在此情況下權利人所受到的損失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如果行為人告訴特定的其他人,這時權利人的損失主要為合理的轉讓費用;如果是公之於眾使其徹底喪失秘密性,這時權利人的損失除了研製開發成本外,還應包括現有的或潛在的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的喪失以及權利人的保密成本。
第三種,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產生的結果是直接導致權利人競爭優勢的喪失,這種競爭優勢的減少具體體現在權利人現實的和未來潛在的經濟利益的減少,在無法認定權利人的損失時,也可以按照商業秘密的合理的轉讓費用計算。
(二)在被侵害的權利人的損失數額難以計算的情況下,以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實際利潤計算權利人的損失數額。
對(三)在權利人的損失難以查清以及以侵權人獲得的利潤為依據顯失公正時,應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分別進行處理。

6. 因工作疏忽給公司造成損失 按照勞動法 我應該承擔多少責任

如果勞動者依法應賠償損失,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工資,扣除後,所支付工資不能低於本地區最低工資標准!

7. 勞動法規定造成2500元損失罰款多少

由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法律地位不同,用人單位既是企業財產的所有人、管理人,又是版企業內部的管理權者和監督者,所以一旦發生勞動者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的情況,用人單位就具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受害人,又是勞動者的管理者。如果在此情況下讓勞動者承擔所有的賠償責任,那麼企業作為管理者就不再承擔任何責任。且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對價即勞動報酬與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具有不對等性,企業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更應承擔經營風險。同時,用人單位的每一項工作都由不同的勞動者來完成,如果嚴格要求勞動者根據其過錯承擔賠償責任,實質是將企業的經營風險全部轉移到勞動者身上,這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來說,不盡合理。因此,通常情況下,只有在勞動者由於故意或重大過失,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下,勞動者才負賠償責任。如果勞動者沒有過失或者僅存在輕微過失,則無需賠償。

8. 勞動法(勞動者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

每月扣除復多少,是以你的月工制資為標準的。
如果你的月工資是2000元,則每月扣除的錢不得超過2000*20%=400元。則損失一萬元的情況下,每月扣除400(或以下),則需要連扣25個月。如果每月扣除400元後的1600元的標准低於你們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比如說是1630元)了,則應發給你1630元。
如果月工資是3000或以上,計算標准也是如上的。

如果說在扣除損失的月份中,又出現了損失。那兩種扣除的損失和不得超過400元。則先前造成的損失月份延長。

熱點內容
陳弘毅法治與治理 發布:2025-09-29 01:21:01 瀏覽:229
立法法第64條 發布:2025-09-29 01:16:04 瀏覽:221
2017最新勞動法婚假 發布:2025-09-29 01:11:14 瀏覽:526
簡單明了後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00:59:47 瀏覽:326
按照婚姻法大壓彩禮 發布:2025-09-29 00:47:13 瀏覽:706
民法典講述 發布:2025-09-29 00:19:36 瀏覽:303
國家建築勞動法 發布:2025-09-29 00:18:08 瀏覽:171
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的好處 發布:2025-09-29 00:10:54 瀏覽:5
道德民謠 發布:2025-09-29 00:05:58 瀏覽:171
貴港法院拍賣網 發布:2025-09-29 00:05:57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