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見義勇為同行政法的聯系

見義勇為同行政法的聯系

發布時間: 2021-02-12 14:57:14

『壹』 我國現行法律對見義勇為是如何規定

如果有個人損失,可以參照「無因管理」獲得補償。見義勇為主要在民法中有所體現。

『貳』 行政法有沒有明文規定見義勇為行為

為何偏偏要計較行政法規呢? 見義勇為本質上就不屬於行政法規規范的內容,其有關規定見《刑法》如下: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叄』 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的區別和聯系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的權利,見義勇為是道德義務。
正當防衛:是一種對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0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何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見義勇為是一種道德標准。指的是行為人在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或其他困難需要幫助時不顧個人安危而挺身相救的高尚道德。
兩者的區別:
目的不同:正當防衛既可以是為保護自身利益也可以視為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見義勇為一般是為了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
針對對象不同:正當防衛一般針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見義勇為即可針對犯罪行為也可針對其他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困難。
(3)見義勇為同行政法的聯系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1、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2、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其與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一、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二、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肆』 你是如何看待見義勇為中的法律與道德問題

解答如下:
我認為,提出見義勇為有罪無罪的概念,是一個假設命題,表述非常不完整。同時,還是一個前提條件不充分的假言推理,有邏輯錯誤,見義勇為與非罪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否定邏輯關系;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見義勇為是道德范疇的概念,而罪與非罪則屬於法律規范的概念。簡單地混為一談,顯然失當。准確的表述應當是:見義勇為者造成違法、犯罪嫌疑人員傷亡有罪嗎?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所提倡、一直為人們所追求的理想道德標准。《論語·為政》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合乎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甚至不顧個人安危,這是一種大義。見義勇為在道德范疇內,屬於理想的道德,具有更高的道德層次和思想基礎,具有現實意義。有地方政府專門為此作出界定:「見義勇為是指不負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同時也要看到,見義勇為是理想的道德,但非公民義務的道德。必須遵守的道德是義務的道德,做法律許可的事,守法遵法,這就是義務道德的底線。要求每個公民都有高的道德水準,具有理想的道德,人人都能見義勇為,顯然不現實也無此必要。但是公民必須守法,嚴禁逾越法律底線,否則一定會受到法律的懲戒、處罰。這是現代法治社會的秩序規范。
如果前述論點合理,那麼不可逾越法律底線應是公民的義務,否則不論行為的動機和出發點有多麼高尚,都可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見義勇為者概莫能外。於是,見義勇為的行為與後果,就被納入法律的范疇之中。認為只要是見義勇為,任何後果都不必承擔法律責任的看法,是一種情緒化的非理性觀點。這種情緒除了對法律的誤解外,還反映了一個帶普遍性的疑惑:在自己或他人遭遇不法侵害時該怎麼防衛才是正當的?從法律意義上講,正當防衛有嚴格的定義。法律保護並鼓勵公民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但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很多人都認為駕車追堵造成歹徒死傷的行為是正當防衛,說明不少人都具有用法律來審視問題的良好習慣。但是有一點被忽略了,對作案後逃跑的歹徒進行抓捕和為制止正在進行的犯罪而實施的防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疇,所能採取的行為也是完全不同的。從對該事件非常充分的報道看,死傷的歹徒實施的行為屬於搶奪而非搶劫,與《刑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不完全吻合。張德軍協助被搶奪的婦女抓捕歹徒,是值得贊賞的行為,但是採取的行為造成了不法侵害人傷亡,顯然沒有必要也非必須。
認為只要是「見義勇為」,就可以超越法律規定而不承擔法律後果的看法,甚至濫用正當防衛的權利,只會造成以暴易暴等嚴重後果並導致私刑和報復等行為的出現,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這並非法治的進步,而是倒退。沒有法治的社會,也很難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公民守法環境。

『伍』 《民法總則》中對見義勇為行為有何規定

在三月一四日下午,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日程,各個代表團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建議表決稿顯示,民法總則草案中「好人法」條款再度修改,不再區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只要見義勇為一律不擔責。 「好人法」條款被稱為「見義勇為免責」條款,最早出現在去年一二月下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三審稿中。 當時規定「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在三月吧日,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審議,當時的審議稿規定,「因自願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不過,如果見義勇為者有重大過失,那麼「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對此一些代表提出,審議稿雖然在三審稿基礎上,增加了「自願」兩個字,以及「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等限定條件,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後顧之憂,對救助人的保護不夠徹底。 上述代表觀點被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採納。 三月一二日的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從舉證責任的角度,對救助人在「重大過失」等特殊情況下如何承擔責任,作出嚴格限定:「因自願實施緊中國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助人能夠證明救助人有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可是,部分全國代表仍然認為,即便要求受助人有舉證責任,仍難以徹底消除救助者的顧慮。為了改變「老人倒地沒人敢扶」的社會現象,「好人法」條款還應強化對救助者的保護。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在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見的報告中表示,為了進一步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倡導培育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刪除「重大過失」這一「但書」條款。 據此,今天下午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刪除了前幾次審議稿中的「重大過失」字樣,僅規定,「因自願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意味著,只要是見義勇為行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區分是否有「重大過失」。

『陸』 簡述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的區別與聯系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的權利,見義勇為是道德義務。

正當防衛:是一種對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0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何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見義勇為是一種道德標准。指的是行為人在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或其他困難需要幫助時不顧個人安危而挺身相救的高尚道德。

兩者的區別:

目的不同:正當防衛既可以是為保護自身利益也可以視為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見義勇為一般是為了保護他人或國家利益。

針對對象不同:正當防衛一般針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見義勇為即可針對犯罪行為也可針對其他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困難。

(6)見義勇為同行政法的聯系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1、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2、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正當防衛(又稱自我防衛,簡稱自衛),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其與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皆為權利的自力救濟的方式。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一、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二、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柒』 見義勇為法律定義

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見義勇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同違法犯罪分子做斗爭的行為。第二類是搶險救災的行為。 我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證被群毆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確定群毆他的人是違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毆者是違法犯罪分子 那麼你的行為是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傷了人也分情況 如果你砍傷的人在你砍傷他之前對你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你砍傷了他 就算防衛過當 如果沒有威脅到你的情況下你砍傷了他就屬於故意傷害罪了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求採納

『捌』 急問有關「因公殉職」、「革命烈士」、「見義勇為」三種不同情況的界定條件、賠償標准

「因公殉職」因為履行職務犧牲、死亡。包括行政人員、公司職員、集體單位工作人員等。簡單說是指履行職務死亡。
「革命烈士」是指下列情況:
1、對敵作戰犧牲的;
2、對敵作戰負傷後因傷死亡或對敵作戰負傷致殘醫療終結評殘發證後,一年內因傷口復發死亡的;
3、在作戰前線擔任向導、修築工事、救護傷員、執行運輸等戰勤任務犧牲,或者在戰區守衛重點目標犧牲的;
4、因執行革命任務遭敵人殺害,或者被敵人俘虜、逮捕後堅貞不屈遭敵人殺害或受折磨致死的;
5、為保衛和搶救人民生命、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壯烈犧牲的;
6、因在邊防、海防執行巡邏任務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壞人殺害的;
7、因偵查刑事案件,制止現行犯罪或逮捕、追捕,看管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殺害的;
8、因維護國家治安,同歹徒英勇斗爭被殺害的;
9、因執行軍事、公安、保衛、檢察、審判任務,被犯罪分子殺害或被報復殺害的;
10、因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革命原則,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分子殺害或被報復殺害的;
11、部隊飛行人員在執行戰備飛行訓練中犧牲和在執行試飛任務中犧牲;
12、死難情節特別突出,足以為後人楷模的。

「見義勇為」是指被保護人民(他人)生命財產,而進行義務救助(無法律義務)的行為。

『玖』 在見義勇為行為中,施救者與被救者之間存在何種法律關系

民法理論上有爭議,有人主張是無因管理之債,《民法通則》第一百版零九條【因見義勇為而權變損時的損害賠償】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
這種情形下沒有法律關系,只是道德義務,沒有法律強制執行力

《民通意見》142、為維護國家、集體或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
這種情況下只有補充義務,並不是補償責任。因為法條補償後面沒有責任兩字,所以也是道德義務但有強制執行力。
故,兩者沒有法律關系。(個人分析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8 20:31:34 瀏覽:23
娘親道德經 發布:2025-09-28 20:28:52 瀏覽:571
債務偽證所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20:28:43 瀏覽:912
解讀婚姻法第15條 發布:2025-09-28 20:25:01 瀏覽:201
110法律咨詢投訴電話 發布:2025-09-28 20:18:04 瀏覽:685
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9-28 20:17:19 瀏覽:95
放管服方面的政府規章 發布:2025-09-28 20:17:18 瀏覽:53
債務糾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20:11:31 瀏覽:53
漢朝立法指導思想 發布:2025-09-28 20:10:45 瀏覽:766
婚姻法有規定一定要給家用嗎 發布:2025-09-28 20:09:23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