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零四訴訟法243條

零四訴訟法243條

發布時間: 2021-02-12 16:57:51

⑴ 請問刑法第243條是什麼規定

第二百四十三條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內嚴重的,處三年以容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⑵ 民事訴訟法242.243條收入和存款的區別

您好,收入指的是由別人發給您的錢,而存款呢,指的是您現在手裡有的錢。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44條通俗點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你可以選擇外國法院管轄也可以選擇中國法院管轄,若選擇中國法院管專轄可以依據民屬事性質例如,侵權可以選擇侵權行為發生地,侵權結果發生地法院管轄,對於財產合同糾紛,可以選擇爭議財產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或者被告住所地中任何一個基層法院管轄。但是海事案件,專利案件,一般由中級法院管轄。

⑷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三`四十四條規定

第二百抄四十三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
第二百四十四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
採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

⑸ 民事訴訟法242條是什麼意思

民事訴訟法20112年已經修正,2013年1月1日起實施。242條新舊民事內訴訟容法可能有變動。

2013年新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二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查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的財產不得超出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

人民法院決定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財產,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⑹ 民事訴訟法242條是什麼意思

民事訴訟法20112年已經修正,2013年1月1日起實施。242條新舊民事訴訟法專可能有變動。

2013年新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四十二條被屬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查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的財產不得超出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

人民法院決定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財產,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⑺ 物權法243條245條區別

第二百四十三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條文解讀
關於本條,主要明確了兩層意思:第,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對於權利人都負有返還原物及其孳息的義務;第二,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之後,善意佔有人對於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而惡意佔有人無此項請求權。
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條文解讀
為了更准確的把握本條的含義,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作進一步說明:
一、佔有保護請求權的種類
佔有保護請求權以排除對佔有的侵害為目的,因而屬於一種物權的請求權,根據佔有受侵害的不同情形,分別發生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和佔有危險消除請求權:
1.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發生於佔有物被侵奪的情形。此種侵奪佔有而構成的侵佔,是指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採取違法的行為使其喪失對物的控制與支配。需要注意的是.非因他人的侵奪而喪失佔有的,如因受欺詐或者脅迫而交付的,不享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此種情形下,原佔有人要回復佔有,必須依法律行為的規定,主張撤銷已經成立的法律關系等去解決。此外,還需說明一點,即本條所規定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要件之一,為侵佔人的行為必須是造成佔有人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否則不發生依據本條規定而產生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例如,遺失物之拾得人.雖然拾得人未將遺失物交送有關機關而據為己有,但此種侵佔非本條所規定的情形。拾得人將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並非是失主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失主最初喪失對物的佔有,可能是由於疏忽大意遺忘物品等),因此失主對於拾得人不得依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為據提起訴訟,而應依其所有權人的地位提請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2.排除妨害請求權。佔有被他人妨害時,佔有人得請求妨害人除去妨害。妨害除去請求權的相對人,為妨害佔有的人。數人相繼為妨害的,以現為妨害的人為請求權的相對人;在繼續妨害,佔有人可請求相對人停止妨害;在一次妨害,佔有人可請求相對人除去妨害。排除妨害的費用應由妨害人負擔。佔有人自行除去妨害的,其費用可依無因管理的規定向相對人請求償還。
3.消除危險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中的危險,應為具體的事實的危險,對於一般抽象的危險,法律不加以保護。具體的事實的危險,指其所用的方法,使外界感知對佔有的妨害。例如違反建築規則建設高危建築、接近鄰地開掘地窖等,而產生對鄰地的危險。需要說明兩點的是:首先,危險消除請求權中的危險,必須持續存在,請求權行使之時危險已經消失的,不得請求防止;其次,必須有客觀的產生危險的事實,被請求人有無故意或者過失,法律在所不問。
佔有雖非一種權利,但也屬法律所保護的一種財產利益,不受他人非法的任意侵害。侵害佔有的,應負侵權的損害賠償責任。侵害佔有可能發生的損害主要有:(1)使用收益的損害,即佔有人不能使用收益佔有物而生的損害;(2)支出費用的損害,即佔有人對佔有物支出費用,本可向物的權利人請求償還,卻因該物被侵奪而毀損滅失不能求償;(3)責任損害,即佔有人因佔有物被第三人侵奪而發生毀損滅失後,從而產生對物的權利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二、佔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期問
本條最後規定了佔有保護請求權中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1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這里需要說明兩個問題。首先,佔有保護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和消除危險請求權,原則上同妨害或者危險的持續狀態緊密相連。如果妨害已經消失或者危險已經不存在,自然沒有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請求權提請的必要;如果此種妨害或者危險造成了實際的損害,佔有人當然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而此項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受3年普通訴訟時效的限制;如果妨害或者危險持續發生,那麼此項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的請求權自然沒有受時效限制的道理。
佔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可因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此項期間各國立法如德國、瑞士、日本及我國台灣地區,大多規定為1年。該期間有的國家明定為消滅時效,有的規定為除斥期問。但是從佔有保護制度的設立目的和實際功能上講,此項期間設為除斥期間更妥。理由在於消滅時效可因事實而中斷或者中止,而且它以受侵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侵害之時開始起算,如果按照消滅時效來規定,此項期間可能遠比1年要長,那麼將使權利處於長期不穩定的狀態。並且通常情況下,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因除斥期間經過而未行使的,佔有人如果對物享有其他實體權利(例如所有權等),自然可以依照其實體權利提出返還請求,因此也沒有必要在本條中規定更長的期間進行保護。

⑻ 刑法第243條是什麼

一、概念
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只要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並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可構成,但是,如果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還要從重處罰。
(二)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在捏造事實,一向有關機關或單位告發就會產生被告發人遭受刑事追究的危害後果,但仍決意為之,並且希望這一危害結果發生。當然,行為人實施了誣告陷害的行為,但是否實現了其目的即他人是否已受到刑事追究,則不影響本罪成立。
(三)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身權利和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這種犯罪是行為人企圖假借司法機關實現其誣陷無辜的目的。這種犯罪不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使無辜者的名譽受到損害,而且可能導致錯捕、錯判,甚至錯殺的嚴重後果,造成冤假錯案,干擾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破壞司法機關的威信。
(四)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
首先,必須捏造犯罪事實,即無中生有、栽贓陷害、借題發揮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實強加於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實,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責任即可,並不要求捏造詳細情節與證據;
其次,必須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或者採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機關的追究活動。如果只捏造犯罪事實,既不告發,也不採取其他方法引起司法機關追究的,則不構成本罪;
第三,必須有特定的對象。如果沒有特定對象,就不可能導致司法機關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因而不會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當然,特定對象並不要求行為人點名道姓,只要告發的內容足以使司法機關確認對象是誰就構成誣告陷害罪。至於被誣陷的對象是遵紀守法的公民,還是正在服刑的犯人,以及是否因被誣告而受到刑事處分,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誣陷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者沒有辨認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屬於對象不能犯,但仍構成誣告陷害罪。
二、處罰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誣告陷害罪】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不適用前兩款的規定。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舉證期限的規定 發布:2025-09-28 18:56:03 瀏覽:85
2019司法考試三大本pdf 發布:2025-09-28 18:47:09 瀏覽:613
論縣政府通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8 18:40:14 瀏覽:196
山東省網路法律知識競賽答案 發布:2025-09-28 18:30:30 瀏覽:996
國際經濟法學排名 發布:2025-09-28 18:22:28 瀏覽:930
道德與幸福的論文 發布:2025-09-28 18:03:38 瀏覽:448
勞動法結合公法和私法 發布:2025-09-28 17:59:07 瀏覽:259
尖扎法院 發布:2025-09-28 17:26:23 瀏覽:281
百度搜索2015年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9-28 17:25:38 瀏覽:824
超帥的法官 發布:2025-09-28 17:09:09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