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436條

刑事訴訟法436條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29:56

❶ 請你對水污染提幾點建議

1、使用環保材料啦,提高人們素質。

2、治理河水,對工廠進行監督

3、學回生工人進行環保教答育。

4、強化對飲用水源取水口的保護。

5、加大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力度。

6、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

❷ 凈水器是做什麼用的

凈水器經過層層來過濾很大程度上提自高了水質。水經過PP棉再經過顆粒活性炭又經過PP棉,然後再經過RO膜、後置活性炭等多級過濾,除去水中的有害雜質,使得水中的硬度適中,飲起來口感舒適,讓用戶喝得更放心。格美匯凈水器,採用了大流量設計,帶來更快的出水速度,滿足大多數家庭的用水需求,另外,智能凈水器還採用了純水+凈水的雙重出水貼心設計,貼心滿足家庭用水場景需要。

刑法第133條內容

第一百復三十三條制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❹ 軍人違反職責罪的2002年版本

軍人違反職責罪 -2002年版本
發布時間
2002年10月日
發布文號
〔2002〕1號
全文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關於軍人違反職責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
各軍區,各軍、兵種,各總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武警部隊政治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軍隊的司法實踐,並徵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同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案件立案標准規定如下:
一、立案標准
戰時違抗命令案(第421條)
戰時違抗命令罪是指軍人在戰時故意違抗命令,對作戰造成危害的行為。
「違抗命令」,是指主觀上出於故意,客觀上違背、抗拒首長、上級職權范圍內的命令,包括拒絕接受命令,或者不按照命令的具體要求行動等。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擾亂作戰部署、貽誤戰機的;
造成重大任務不能完成或者遲緩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二人以上,或者輕傷三人以上的;
造成軍事裝備、設施損毀,直接影響作戰任務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二)隱瞞、謊報軍情案(第422條)
隱瞞、謊報軍情罪是指軍人故意掩蓋真實的軍事情況,不報告或者報告不真實的軍事情況,因而對作戰造成危害的行為。
「隱瞞軍情」,是指將應當向首長、上級報告的軍事情況隱瞞不報。
「謊報軍情」,是指用編造或者篡改的軍事情況欺騙首長、上級。
「報告」,是指用口頭或者書面等形式,將軍事情況正式告訴首長、上級或者部隊。
「軍情」,是指與作戰有關的我軍、友軍和敵軍的情報及其他重要信息。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造成首長、上級決策失誤的;
造成重大任務不能完成或者遲緩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二人以上,或者輕傷三人以上的;
造成軍事裝備、設施損毀,直接影響作戰任務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三)拒傳、假傳軍令案(第422條)
拒傳軍令罪是指負有傳遞軍令職責的軍人,明知是與作戰有關的命令、指示而故意拒絕傳遞或拖延傳遞,對作戰造成危害的行為。
假傳軍令罪是指軍人故意偽造、篡改軍令並予以傳達或發布,對作戰造成危害的行為。
「軍令」,是指與部隊軍事活動有關的命令、指示等。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造成首長、上級決策失誤的;
造成重大任務不能完成或遲緩完成的;
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傷二人以上,或者輕傷三人以上的;
造成軍事裝備、設施損毀,直接影響作戰任務完成的;
造成其他危害的。
(四)投降案(第423條)
投降罪是指軍人在戰場上,因畏懼戰斗、貪生怕死而自動放下武器,投降敵人的行為。
「自動放下武器」,是指可以使用武器進行有效抵抗而自動放棄抵抗的。
「投降」,是指向敵對一方表示屈服的行為。
凡涉嫌投降敵人的,應予立案。
戰時臨陣脫逃案(第424條)
戰時臨陣脫逃罪是指軍人在戰斗中或者在接受作戰任務後,因畏懼戰斗、貪生怕死,逃離戰斗崗位的行為。
「臨陣」,是指部隊已經受領戰斗任務,進入待命出擊的地域及戰場。
凡涉嫌戰時臨陣脫逃的,應予立案。
擅離、玩忽軍事職守案(第425條)
擅離或者玩忽軍事職守罪是指指揮人員和值班、值勤人員擅自離開正在履行職責的崗位,或者在履行職責的崗位上,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指揮人員」,是指對部隊或者部屬負有組織、領導、管理職責的軍人,專業主管人員在其業務管理范圍內,視為指揮人員。
「值班人員」,是指軍隊各單位、各部門為保持指揮或者履行職責不間斷而設立的、定期輪流負責處理本單位、本部門特定事務的人員。
「值勤人員」,是指正在擔任警衛、巡邏、觀察、糾察、押運等勤務,或者作戰勤務工作的人員。

❺ 中國刑法總共有多少條犯罪行為

一、修訂刑法施行後,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專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屬,共確定了414個罪名。
二、2002年3月2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新增6個罪名,同時減少2個舊罪名。
三、2003年8月21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新增4個罪名。
四、2007年11月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新增14個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個。
五、2009年「兩高」《罪名補充規定(四)》新增9個罪名。
六、2011年5月1號,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個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則共有罪名455個。

❻ 中國沒成立之前是不是還沒法律

您以為中國建國前都是原始社會的猴子嗎?清朝的大清律、明朝的大明律以及歷代封內建社會形態的朝代都容有完整的法律、禮儀規定。不要說各項法律了,就是穿衣戴帽住房造型都有明確規定。
宋朝包公斷案也不是個人拍腦袋,也是有法律依據的。商鞅變法的時候也頒布了很多律法。就是殷商時代也有一定法規,僅僅是不夠成熟更不全面而已。
可以說二十四史里都有法律記載。

❼ 不小心開車撞死人會不會判刑呀

開車撞死人,沒有特殊情況一般是會被判刑的。如果是因為對方蓄意撞上行駛中的汽車自殺,汽車避讓不及,發生了死亡的結果,那麼這是一種意外事件,駕駛員是不負刑事責任的。

(7)刑事訴訟法436條擴展閱讀

交通肇事罪是指「從事交通運輸的人員違反規章制度,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犯罪行為。

因此一般情況下,汽車駕駛員撞死了人,構成的罪名為交通肇事罪。

.

這種情況下車主撞死了人,不負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16條: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例如有人蓄意撞上行駛中的汽車自殺,汽車避讓不及,發生了死亡的結果,那麼這是一種意外事件,駕駛員是不負刑事責任的。

交通肇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傷5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6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60萬元以上的。

❽ 中國法制史的主要內容

第一講 中國歷代立法制度

一、中國法制的起源

二、中國法制的類型中國法制史的發展,經歷了奴隸制時期,封建制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每一時期,出現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不同類型的法制。

三、中國歷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法制,也就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應對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命神權的思想。夏朝,「奉天罰罪」,商朝,除此還有「君權神授」,在西周,出現新的天命觀,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同時還加上了宗法思想「親親、尊尊」。

(二)春秋春秋時期是過渡時期,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特點用夫子的話來講,就是「禮崩樂壞」,從禮制思想向法制思想過渡。

(三)戰國及其戰國以後的秦朝這個時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人,主要觀點為「重刑輕罪」,「刑無等級」,「事斷於法」,等等。這一時期,列國爭雄,由於法家思想是積極進取的思想,講耕戰,依法治國,刑無等級,所以被採用。

(四)西漢及以後(重點)

1.西漢初期不再採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黃老思想(黃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為「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安定百姓,與民休息」。因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無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經過秦末戰亂,土地荒蕪,百姓不堪重負,所以要用黃老思想安定百姓,鞏固統治。這一時期,經歷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幾代帝王。

2.西漢中期漢武帝當政的時候,漢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統的局面,需要大一統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時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觀點,稱此為雜儒。這時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禮、教和法家的政、刑、罰等思想,還攙雜了陰陽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這時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為「德主刑輔,禮法並用」。這一思想對以後的中國古代社會乃至近代社會影響深遠。

四、中國歷史上的各類法律形式(主要介紹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習慣法

(二)刑、辟、法、律、條畫、條例(可以歸到法一類)

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時用「辟」,還有時「刑辟」連用;春秋時期用「法」;戰國商鞅時,改「法」為「律」,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朝稱為「條畫」;明清時期把單行的法稱為「條例」。

(三)誓、誥、命、遺訓、令、制、詔、敕、條格、諭(屬於令的一類)

(四)課、科、格(指具體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課,講如何養牛羊的具體規定。秦有課,漢有科條,南北朝時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戰國時秦國和秦朝時開始有,如《工人程》、《封診式》,也是官府的具體法規。

(六)典、會典、則例(屬於行政法一類)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斷例、判例(指的是各個時期對判例的不同稱謂)

西周稱故事,秦稱廷行事,漢朝稱比或決事比,例是泛稱,宋朝稱為斷例,近代稱判例。

(八)法律解釋秦有法律答問;漢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鄭氏章句;晉朝的張杜律;唐朝稱為律疏。這個作為知識,一般掌握。

掌握幾個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漢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國歷史上的立法機關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南京臨時政府的參議院

第二講 中國歷代主要法律

一、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法律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此外,注意鄭國鑄刑書;竹刑。

二、封建社會的主要法律

(一)戰國時期——《法經》掌握其作者、篇目、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最系統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簡》

(三)漢朝——約法三章的原始意義;九章律;其餘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據的時期,但法制建樹較大1.魏律注意改具律為刑名2.晉律又稱泰始律,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晉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為格

6.大統式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齊律定律12篇,影響深遠;合刑名、法例為名例律;規定重罪十條;規范刑罰。

注意從戰國法經的具法;戰國秦以及秦漢的具律;到曹魏時改為刑名;到晉律中分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北齊律又合為名例律的發展過程。

8.北周律建樹不大(五)隋

1.開皇律定十惡;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業律(六)唐(七)五代(略)

(八)宋掌握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編敕;編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2.《風憲宏綱》有關綱紀、吏治3.《大元通制》元朝比較完備的法律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匯的法律5.《至正條格》最後一部(十)明1.《大明律》改篇目為7篇,被後世沿用。

2.明大誥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體現3.大明會典(十一)清1.《大清律例》共7篇,436條2.《大清會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太平天國1.《天朝田畝制度》體現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規定太平天國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罰。

3.《資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戰亂的環境下,無法實現。

(二)清末(1840——1912年)

1.憲法性法律欽定憲法大綱;十九信條

2.刑法大清現行刑律的特點:根據大清律例刪改而成;對民事條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過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總則和分則兩編;規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則;規定新刑罰,區分主刑,從刑;規定了一些新罪名。這些內容要重點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編,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實行。

4.商律(略)

5.《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

6.《法院編製法》規定各級審判廳的設置,實行四級三審制。

(三)南京臨時政府

1.憲法性法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重點掌握:背景,公布時間,五點內容,三個特點,意義;

(2)不要認為是孫中山親自製定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孫中山沒有親自製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憲法(盡管革命派說相當於憲法,但畢竟不是憲法)。

2.其他法令:保護人權,保護私產,廢除陋習,保護華僑,廢除刑訊逼供,廢除體罰,反對株連等。(大體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

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

中華民國憲法(賄選憲法)(1923年10月10號):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正式憲法——雖然在程序上是賄賂的結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稱上,並非一無是處。

2.刑事法律暫行新刑律:基礎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則,刑罰制度都一樣,僅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語,改成民國下的用語。

(五)國民政府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黨治下的產物,其基本精神是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雖於1936年5月5號公布了,但沒有實施,理由是日本侵華使得沒有條件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了解基本內容及條文。

2.民法五編。注意與清朝的五編(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不一樣,而是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採取國家本位主義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襲外國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兩部。新的內容主要是規定了保安處分。

4.民事訴訟法注意其當事人進行主義。

5.刑事訴訟法注意自由心證原則。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組織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權

1.工農民主政權時期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性法律文件,其特點是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規定的政治制度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傾的影響,即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

2.抗日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為代表規定的參議會制。

3.人民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最大的建樹是規定了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奠定了以後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第三講 中國歷代刑事法制一、罪名

1.昏、墨、賊、殺(夏)

2.寇攘姦宄(西周)

3.五過之疵:審判官在五等過失免人之罪時所出現的五種弊病:惟官(舊僚屬)

惟反(恩人)

惟內(親屬)

惟貨(行賄)

惟來(故交),從而把不該開脫的人開脫了,這要以開脫之罪治之。(西周)

4.漏泄省中語:泄密(漢)

5.重罪十條(北齊)

6.十惡(隋開皇律)

二、刑罰舊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過渡刑罰(現行刑律規定的:罰金、徒、 流、遣、死);近代刑罰(主刑: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

三、刑法原則

1.區分過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過失)(西周)

2.區分偶犯和慣犯:惟終和非終(西周)

3.區分主犯和從犯:造意和非造意(漢)

4.罪疑惟輕(呂刑)

5.株連:緣坐(株連親屬);連坐(株連非親屬)

6.贖:也可以認為是刑罰,區別罰金

7.寬嚴適中

8.訴訟時效和法律時效

9.因時因地制宜:「刑罰世輕世重」(因時);「三國三典」(因地):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10.老幼殘疾犯罪減免刑罰

11.據實定罪和論心(動機)定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至唐朝之前的春秋決獄,特別強調當事人的動機。

12.考慮犯罪的情節和認罪的態度

13.類推:呂刑中的「上下比罪」,一直沿用到新刑法的頒布前。

14.正當防衛原則:最早可以推到西周

15.誣告反坐:最早起碼可追溯到戰國的秦國

16.更犯(累犯)加重

17.數罪並罰

18.自首減刑或免刑

19.上請(請):某些人的犯罪和某些情況下的犯罪必須報請皇帝裁決的原則,起源於西漢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清朝。

20.議(八議):周禮中有「八辟」,三國《曹魏律》始入律;八種貴族官僚犯罪可免死,一般犯罪可減等;親故賢能功勤貴賓。重點

21.親親得相首匿(漢)和同居有罪相為隱(唐朝及以後):後者的范圍更大,甚至包括部曲和奴婢。其共同的理論源頭:孔子的父子相隱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律重視倫理的特點

22.五服治罪:晉律首先將服製作為定罪量刑的規定。

23.區分公罪和私罪(唐律):前者是官吏因公事而犯,可以從輕處罰,保障官吏積極履行公務;後者是官吏因私事或因假公濟私而犯,要從嚴懲處,打擊官吏徇私枉法和貪贓枉法。

24.官當:用官品抵銷刑罰。最早由南朝的陳律規定下來,在後來唐律和宋律中也有反映,但在明清律中就沒有了。因為當徒刑的比較多,故又稱「以官當徒」,但不僅僅是這樣。

25.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的處理原則:唐律: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表現了既尊重外國習俗和法律的友好態度,又堅決維護主權的精神。原因在於唐的強大。)明朝:化外人犯罪以律擬斷。清末:《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攫取領事裁判權;大清新刑律第八條承認了領事裁判權;1943年才真正廢除。

26.同罪異罰:在我國存在了很久,從奴隸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甚至民主政權時期,都有此類規定。

27.罪刑法定:最先由大清新刑律規定

第四講中國歷代民事法制

一、所有權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權問題)

(一)奴隸制時期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可以買賣。

(二)封建制時期私田可以買賣,國家保有一部分官田。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在民法的物權編里具體規定。

二、契約

(一)奴隸制時期西周時期買賣契約:質,劑;借貸契約:傅別

(二)封建社會(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略)

三、婚姻制度歷史上變化不大掌握內容:六禮的內容和影響。在這部分,教材上的第七到第十二部分屬於誤印,應刪去。同姓不婚的內容和目的。目的:生育健康的後代;附遠,擴大本家族的勢力;厚別,嚴格區別同宗,防止紊亂綱常。這一規定影響深遠,到大清現行刑律才開禁。七去和三不去的具體內容。

四、家庭制度:父權制、夫權制五、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始於西周成王後),與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有關。

第五講 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一)奴隸制社會傳說的成分較重。西周的內容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二)封建制社會戰國時期:秦的廷尉;齊的大理;楚國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齊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齊改為大理寺。在隋、唐、宋時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負責審判,刑部負責復核,御史台負責監察。元朝較特殊。在明清時期,大理寺負責復核,刑部負責審判,都察院負責監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主要類型:清末,中央刑部改為法部,負責司法行政;大理寺改為大理院,負責審判。地方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縣設初級審判廳。審級制度為四級三審。與此相對應,設立了四級檢察機關,分別是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設置與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實行審檢合一制,在各級審判廳設立各級檢察廳。在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審判機關中央設最高法院,省設高等法院,縣市設地方法院,實行三級三審制。人民民主政權時期設置較復雜。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區別;廷尉到大理寺的變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變化。

第六講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二、訴訟制度

(一)奴隸制社會重點掌握五聽

(二)封建制社會重點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漢朝的秋冬行刑,春秋決獄。登聞鼓制度確立於西晉。北魏開始實行死刑奏報制度。明清時期的三司會審,九卿圓審,熱審,秋審,朝審及廠衛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點掌握領事裁判權、會審公廨。

此外掌握馬錫五審判方式。
中國古代主要立法思想概述
一、夏商時期

1、「天討」、「天罰」的神權政治法律觀

二、西周時期

1、「以德配天」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2、「明得慎罰」的法律主張。

三、秦朝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3、統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傳。

三、漢朝

1、「與民休息」、「寬省刑罰」的指導思想。
2、「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

四、隋初的立法思想

1、 以德為主,德刑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 嚴格執行法律,依法辦事,不徇私情,也是隋初君臣的法律思想之一。

五、唐朝
1、「德本刑用」的指導思想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寬簡、穩定、劃一的思想。
3、嚴格守法與執法的思想。

六、宋代

1、 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
2、 強干弱枝,集權中央。

七、元代

1、 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
2、 沿用本民族習慣法。

八、明代

1、 朱元璋重典治亂的思想。
2、 「重典治吏」與「重典治民」的思想。
3、 禮法並用的指導思想。

九、清代
1、清初「詳譯明律,參與國制」的立法思想。
2、「參漢酎金」的立法思想。

❾ 誰知道中國歷代皇帝使用的國法,像:欺君之罪那些的稍稍詳細的資料。幫幫忙~!!!

一、 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法律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此外,注意鄭國鑄刑書;竹刑。

二、 封建社會的主要法律

(一)戰國時期-《法經》掌握其作者、篇目、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最系統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簡》

(三)漢朝-約法三章的原始意義;九章律;其餘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主要是分裂割據的時期,但法制建樹較大

1.魏律 注意改具律為刑名

2.晉律 又稱泰始律,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3.南朝法律 沿用晉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 改科為格

6.大統式 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齊律 定律12篇,影響深遠;合刑名、法例為名例律;規定重罪十條;規范刑罰。

注意從戰國法經的具法;戰國秦以及秦漢的具律;到曹魏時改為刑名;到晉律中分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北齊律又合為名例律的發展過程。

8.北周律 建樹不大

(五)隋

1.開皇律 定十惡;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業律

(六)唐

(七)五代

(八)宋 掌握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編敕;編例

(九)元

1.《至元新格》 元朝第一部法律

2.《風憲宏綱》 有關綱紀、吏治

3.《大元通制》 元朝比較完備的法律

4.《元典章》 地方官府所匯的法律

5.《至正條格》 最後一部

(十)明

1.《大明律》 改篇目為7篇,被後世沿用。

2.明大誥 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體現

3.大明會典

(十一)清

1.《大清律例》共7篇,436條

2.《大清會典》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太平天國

1.《天朝田畝制度》體現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規定太平天國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罰。

3.《資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戰亂的環境下,無法實現。

(二)清末(1840-1912年)

1.憲法性法律 欽定憲法大綱;十九信條

2.刑法 大清現行刑律的特點:根據大清律例刪改而成;對民事條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過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總則和分則兩編;規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則;規定新刑罰,區分主刑,從刑;規定了一些新罪名。這些內容要重點掌握。

3.民律草案 共五編,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實行。

4.商律(略)

5.《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

6.《法院編製法》規定各級審判廳的設置,實行四級三審制。

(三) 南京臨時政府

1.憲法性法律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重點掌握:背景,公布時間,五點內容,三個特點,意義;

(2)不要認為是孫中山親自製定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孫中山沒有親自製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憲法(盡管革命派說相當於憲法,但畢竟不是憲法)。

2.其他法令:保護人權,保護私產,廢除陋習,保護華僑,廢除刑訊逼供,廢除體罰,反對株連等。(大體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憲法性法律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

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

中華民國憲法(賄選憲法)(1923年10月10號):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正式憲法-雖然在程序上是賄賂的結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稱上,並非一無是處。

2.刑事法律

暫行新刑律:基礎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則,刑罰制度都一樣,僅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語,改成民國下的用語。

(五)國民政府

1.憲法性法律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黨治下的產物,其基本精神是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雖於1936年5月5號公布了,但沒有實施,理由是日本侵華使得沒有條件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了解基本內容及條文。

2.民法

五編。注意與清朝的五編(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不一樣,而是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採取國家本位主義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襲外國的。

3.刑法

1928年和1935年兩部。新的內容主要是規定了保安處分。

4.民事訴訟法

注意其當事人進行主義。

5.刑事訴訟法

注意自由心證原則。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組織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權

1.工農民主政權時期

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性法律文件,其特點是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規定的政治制度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傾的影響,即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

2.抗日民主政權時期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為代表規定的參議會制。

3.人民民主政權時期

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最大的建樹是規定了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奠定了以後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不保護個體戶 發布:2025-09-28 13:03:20 瀏覽:292
勞動法關於福利待遇減少 發布:2025-09-28 12:57:15 瀏覽:292
廣東省綠化條例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307
勞動法兼職臨時工 發布:2025-09-28 12:57:14 瀏覽:771
夢見法官背對我 發布:2025-09-28 12:57:12 瀏覽:639
勞動法關於病假事假的規定2015 發布:2025-09-28 12:56:25 瀏覽:642
呂梁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8 12:55:49 瀏覽:183
太原晉源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28 12:54:09 瀏覽:816
民法典時代的權利保障 發布:2025-09-28 12:45:26 瀏覽:755
勞動法不管醫生 發布:2025-09-28 12:41:04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