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進行行政法規審查不
Ⅰ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不審查其合理性,對嗎
正確。
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確定了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的內容和程度,即人民法院能夠審查的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或適當性。這就是說,如果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違法,只是有些不適當或者有些不合理,人民法院原則上不應當進行干預。
人民法院原則上只審查合法性問題,而不審查合理性的問題,主要理由有以下5點:
第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規則,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標准來衡量行政行為。 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原則。《憲法》第5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根據這一規定,我國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違反、不得超越憲法和法律,這就是「依法行政」。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是憲法規定的依法行政原則的具體化。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則決定了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必須對行政是否依法進行審查,決定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一個是否合法的問題。因此,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是憲法依法行政原則的必然延伸和繼續。另一方面,《行政訴訟法》的這一原則又是貫徹《憲法》的依法行政原則的一個重要保證。 《行政訴訟法》第1條規定,制定行政訴訟法的宗旨之一是「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如果做到了支持和維護合法的行為,監督和糾正違法的行為,就必然會加強而不是削弱我國的行政權。
第二,無論是行政機關的職權,還是相對於人的權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規定的。因此,法律不僅是調節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基本准繩,而且是行政職權和相對人權益的標線。只有用法律作為判斷行政行為的標准,才有可能協調行政職權和個人權益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行政訴訟既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又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統一目的。
第三,為了保證行政機關對社會實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給行政機關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餘地。 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應當享有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法律不可能也不應對行政活動面面俱到地加以詳細規定,只能劃定大致的范圍,給行政機關留有餘地,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應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如果幹預太多,將不利於行政機關大膽地進行管理,不利於他們靈活果斷地決定問題。
第四,行政管理活動涉及面廣,有些方面專業性很強,要處理好,需要有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不可能具備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以法律來衡量,而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行政經驗。如果允許用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代替並且干預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未必能使不妥當變為妥當。
第五,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論,司法審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領域條件尚不成熟。我國的行政訴訟和行政法制建設都處於「初級階段」,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已經是問題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訴訟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的領域,要在有了相當的司法經驗和在行政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以後,視情況而定。
Ⅱ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附帶性審查行政法規
不正確。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司法審查制度。人民法院不能審查行政法規。
Ⅲ 如何理解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的原則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擁內有司法審查權,審查的內容主容要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是適當性。這一原則的具體要求是: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審查的對象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及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命令、決定等抽象行政行為。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對行政主體運用自由裁量權過程中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與適當,原則上不予審查。
3、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標准,主要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第54條的規定,即主要證據是否充分、適用法律和法規是否錯誤,是否違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是否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
4、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並參照行政規章。
Ⅳ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么
新的行政訴訟法規定抄,可以襲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Ⅳ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怎麼處理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如果發現有關行政法規違法或不適當,則應該不適用該行內政容法規,而應直接適用法律。
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所實施的、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尚未構成犯罪的有過錯的行政行為。行政違法是一種違法行為,其主要特徵有:
一、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侵害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的行為。行政違法不是一種違紀行為,而是一種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
二、行政違法是一種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較之犯罪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輕微。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犯罪違反的是刑事法律規范,依法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
三、行政違法是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行為。
Ⅵ 人民法院不能對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哪個機關可以對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呀
那不叫司法審查,那叫申請復議。你可以就行政處罰向作出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可以就復議結果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訴訟。
Ⅶ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一致如何適用問題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與法律和行政內法規不一
致的應當容執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的復函
1993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閩法行其〔1991〕017號請示收悉。經研究並徵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國務院法制局的意見,答復如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三十條規定:「未按本法規定取得捕撈許可證擅自進行捕撈的,沒收漁獲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性節嚴重的,並可以沒收漁具。」這一條未規定可以沒收漁船。《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未取得捕撈許可證擅自進行捕撈或者偽造捕撈許可證進行捕撈,情節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這是與漁業法的規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執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
Ⅷ 人民法院為什麼只能審查合法性而不能審查合理性
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確定了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的內容和程度,即人民法院能夠審查的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或適當性。這就是說,如果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違法,只是有些不適當或者有些不合理,人民法院原則上不應當進行干預。 為什麼人民法院原則上只審查合法性問題,而不審查合理性的問題呢?我們認為主要理由有以下5點: 第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規則,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標准來衡量行政行為。 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原則。《憲法》第5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根據這一規定,我國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違反、不得超越憲法和法律,這就是「依法行政」。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是憲法規定的依法行政原則的具體化。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則決定了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必須對行政是否依法進行審查,決定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一個是否合法的問題。因此,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原則是憲法依法行政原則的必然延伸和繼續。另一方面,《行政訴訟法》的這一原則又是貫徹《憲法》的依法行政原則的一個重要保證。 《行政訴訟法》第1條規定,制定行政訴訟法的宗旨之一是「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如果做到了支持和維護合法的行為,監督和糾正違法的行為,就必然會加強而不是削弱我國的行政權。 第二,無論是行政機關的職權,還是相對於人的權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規定的。因此,法律不僅是調節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基本准繩,而且是行政職權和相對人權益的標線。只有用法律作為判斷行政行為的標准,才有可能協調行政職權和個人權益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行政訴訟既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又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統一目的。 第三,為了保證行政機關對社會實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給行政機關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餘地。 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應當享有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法律不可能也不應對行政活動面面俱到地加以詳細規定,只能劃定大致的范圍,給行政機關留有餘地,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應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如果幹預太多,將不利於行政機關大膽地進行管理,不利於他們靈活果斷地決定問題。 第四,行政管理活動涉及面廣,有些方面專業性很強,要處理好,需要有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不可能具備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以法律來衡量,而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行政經驗。如果允許用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代替並且干預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未必能使不妥當變為妥當。 第五,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論,司法審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領域條件尚不成熟。我國的行政訴訟和行政法制建設都處於「初級階段」,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已經是問題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訴訟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的領域,要在有了相當的司法經驗和在行政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以後,視情況而定。 第1頁 共1頁
Ⅸ 法院可以執行行政決定嗎
決定書生效後,乙以甲拒不執行決定內容為由,向法院申請執行,要求:1、廢除舊界,2、確定新界,並定點下灰,3、清除甲在其土地上的附著物。 在審查該決定的過程中,就能否裁定準予執行形成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該處理決定超越了職權,行為不合法,應裁定不予執行。理由是,鎮政府將爭議的土地確定給乙使用,甲的房屋和樹木佔用了乙的土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侵權行為,應由乙行使物上請求權,訴至法院要求排除妨礙。而法律並沒有規定鎮政府享有處理該民事侵權行為的職權,依據法無規定不為法的原則,鎮政府對此行為作出的處理,則超越了職權,其行為違法. 第二種觀點認為,該處理行為合法,應裁定予以執行。理由是,鎮政府已經將該爭議的土地使用權確認給乙使用,那麼該土地上甲擁有的附著物(牆頭、樹木),就應當清除是理所當然之事,處理決定第三項是第一、二項的合理延伸,也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因此,第三項也應予以執行。 第三種觀點認為,該處理決定不僅是超越職權,而內容不具有可執行性,並無確定的義務人,應裁定不予執行。 為保證生效的行為能夠得到執行,第66條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將其作出的相對人在法定期間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同時,為確保法院執行過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3條明確規定,在非訴案件中,法院必須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在第86條規定了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行為所應具備的條件。 首先,該處理決定內容不合法。內容的第一項是依據查明的事實,廢除了往年所定的甲乙之間宅基地界點。第二項對甲、乙宅基地界點重新予以確定。依據《土地管理法》第76條的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該鎮政府依甲申請,據甲、乙兩家宅基地形成過程、四鄰界址的核查,作出土地確權的行為,應是其履行職責的行為。故第一、二項應是合法的行政行為。 然而第三項清除甲侵佔乙土地上的附著物的決定,則是對甲、乙雙方平等主體之間民事侵權糾紛的處理,屬超越了職權的行為。 雖然,中行政機關的行為,民法中的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都應遵循合法性原則,但是二者之間有本質區別,行政法中的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指法無授權即禁止,而民法中合法性原則是指法無禁止即可為。也就是說,民事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才能確認無效,不能以沒有法律授權為由認定民事行為無效,而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的明確授權才具有合法性。 本案中甲與乙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屬土地使用權糾紛,土地管理法第16條授權行政機關先行確權,鎮政府將爭議的土地使用權裁決給乙使用後,甲若拒絕乙要求其清除地上附著物的要求,即侵犯了乙的土地使用權,該糾紛屬於侵權糾紛,乙應依據物上請求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排除妨礙。可見,上述兩個糾紛雖都涉及土地使用權,但並非同一性質的法律關系。土地管理法並沒授權行政機關可以處理土地使用權侵權糾紛,該糾紛屬司法管理范圍,行政機關對此作出裁決,雖未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但無明確授權即為的行為,違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則,顯屬越權行為,是不合法。所以總體上說,該處理決定是不合法的。其次,該處理決定不具有可執行性。 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執行性的內容是指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可執行性,即具體行政行為確定被執行人具有給付的義務。這種給付義務主要表現為物權的轉移和債權的實現以及要求被執行人為一定的行為等。如果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要求當事人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或為一定的義務,即不具有可執行性,強制執行就失去了對象和內容,申請執行也就失去了意義,人民法院就不應受理。該處理決定第三項越權違法不予執行,第一、二項均屬確權行為,其內容既不涉及物權之轉移,也無債權之實現和要求被執行人為一定行為,無可執行內容。 第三,被申請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所確定的義務人。 強制執行若無執行義務人,則無人來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執行標的是義務人所有或有權處分的,用以實現權利人權利的財產及行為,如果其財產不是義務人所有或無權處分的,行為不是行為人所應實施的,就不能成為執行的標的。該案中,申請人對界點要求下灰定點,顯然不是被執行人乙所應為的行為。依據合法性原則要求,作為公民個人,只有法律要求為或不為的,才是其所不為或為的行為,法律沒有要求被執行人作出下灰定點的行為,因此,乙無義務去積極地作為該行為。換言之,如果乙個人去下灰定點作出的行為,顯然也很難取得乙的認同。相反,下灰定點確定界址應是行政機關依職權作出的行為,而不是乙應負有的義務。